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上海海洋大学的二级学院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的前身为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于1912年设立的养殖科,先后经历了养殖生物系、水产养殖系、渔业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等阶段。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学院已从单一的养殖科,发展成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等多层次,水产养殖学、水生生物学、海洋生物学为主要特色的多学科专业学院。
学院共设有8个本科专业(方向);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共5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2017年,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学科为水产学科。
办学条件
水产养殖学科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农业部和上海市的重点学科,2005年被授予上海市优势学科,2009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水产一级学科入选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养殖水化学、水生生物学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级精品课程,2006年鱼类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鱼类增养殖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水生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国内首个水生动物疾病防控领域的本科专业在我院成立,同年,水产养殖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本科专业综改试点项目。
学院建有水产系、生物系、海洋生态与环境系3个系,下设水产养殖、动物科学、水生动物医学、水族与设施、生物科学、海洋生物、生物技术环境科学、生态与园林9个教研室。学院共设有8个本科专业(方向);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共5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学院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实验室管理办公室;建有海洋工程装备检测试验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海洋工程装备船舶压载水检测试验室、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省部共建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渔业动植物病原库、国家级水产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水产生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域生态环境上海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上海高校水产养殖学E-研究院、农业部上海海洋大学团头遗传育种中心、上海市水产养殖工程技术中心以及由中国鱼类学重要奠基人、著名鱼类学家、一级教授朱元鼎先生创建的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研究室和标本室等研究教学机构。
截至2017年1月,学院在编教职工172人,其中教授36人,副高职称48人,双聘院士1名、2人、“国家杰青”1人、东方学者6人。先后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启明星、东方学者、等一批荣誉称号。在院学生2295名,其中博士研究生57人,硕士研究生1045人,本科生1193人。
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了包括国际合作、863、科技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自然科学基金、948、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上海市农委重大重点、上海市教委重点等一大批科研项目,在研总经费达6000多万元。1978—2016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的项目共有125项,其中国家级22项、省部级127项,出版了专著170多部。
学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产学研基地,依托“产、学、研”基地开展渔业科技服务。参与了支援中西部建设,在新疆冷水性人工鱼类繁育与养殖、云南省设施渔业车间建设与推广、西藏亚东鲑技术开发、安徽万蟹楼大闸蟹养殖等。2005年以来,学院开始组建教授博士服务团开展富有成效的渔业科技入户活动,足迹遍及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江西省辽宁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台湾等省(区),有力地推动了服务社会工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院在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著名学者,他们在发展我校水产养殖及相关学科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一批年富力强的学术带头人正活跃在水产养殖、水生生物、海洋生物学科的学术前沿,为把我院率先建成高水平特色学院而努力拼搏。
主要学科
我院水产养殖学科于1993年被批准为农业部重点学科,1999年被农业部重新认定为重点学科,1996年被批准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002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5年成为上海市优势学科,2007年再次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在这个学科的基础上,2003年建立了上海高校水产养殖学E-研究院,2008年水产养殖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2009年获水产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我院水生生物学科于2008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本学科于199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我院水生生物学科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知名度。著名鱼类学家朱元鼎教授及国际学术界有影响的孟庆闻苏锦祥伍汉霖、梁象秋教授等为我国和我校水生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院海洋生物学学科前身追溯为上世纪50年代设置的海洋生物学课程。自20世纪中期以来,学科点教授专家在海洋鱼类物种及形态多样性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先后主持了《南海鱼类志》、《东海鱼类志》等重要专著的撰写,主编了《中国动物志》“圆口纲、软骨鱼纲”等约1/4的全国性鱼类多样性专著的撰写,出版了《鱼类比较解剖》等专著。2001年,学科点获得海洋生物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获得动物遗传与繁殖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水生生物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院系设置
水产养殖系
水产养殖系成立于1952年,是国内设立最早的水产养殖本科教育学科点。建有水产养殖学博士点、硕士点和本科专业,建有水族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点。已成为国内水产养殖学科人才培养层次最高、最齐全的高等教学单位,教学和科研总体水平居于国内前茅。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主要研究方向上都已由青年科技人员担纲,一些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水平居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重点实验室具有一定的规模并配备了一批一流的仪器设备,整个工作已进入良性运作,与国际、国内的高校及科研机构有着密切的学术交流。
师资队伍:
水产养殖系现有教职工12名,其中教授4名(博士生导师2名),3名教授年龄在4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6.7%。
主要研究方向:
1.水产养殖生态学:主要研究水产养殖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水产养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水质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海水养殖业的系统生态学理论。
2.水产动物繁殖生物学及养殖技术:主要研究鱼、虾、贝类的性腺发育、受精卵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及人工繁殖技术,苗种培育及养成技术。
3.设施渔业:主要进行循环水养殖系统和大型水族馆系统的工艺设计及优化,养殖水处理新技术与新工艺,观赏景观设计。循环水健康养殖技术,养殖污染生态调控技术。
4.观赏鱼人工繁殖学:主要研究观赏鱼的受精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及人工繁殖技术,苗种培育及养成技术。
5.观赏水产动物病害学主要研究观赏水产养殖动物各种疾病的病理学及诊断、防治技术。
水产动物医学系
水产兽医学系于2007年组建,下设水产动物疾病学教研室、微生物学教研室,国家渔业动植物病原库挂靠在本系,拥有“临床兽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共有教师13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助教3名,博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占30%以上。
“水产动物疾病学教研室”主要从事水产动物疾病及其控制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它的工作范围涉及到水产动物病原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渔药药物学,承担本科生主要课程:水产动物疾病学、水族宠物医学,教学和科研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微生物学教研室”主要从事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水域生态学、微生态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承担本科生主要课程: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学、高级微生物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等。
建设中的“农业部渔业动植物病原库”作为教学和科研工作平台,在国内已经产生一定影响。
作为水族科学与技术教育高地建设项目的“水族宠物诊所”运营一年来,深受市民欢迎和媒体关注,作为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和实践基地,研究生和大学生们得到临床实践锻炼。
为适应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动物疾病学学科越来越显得快速发展的必要性,学校选派青年教师国内和国外进修和攻读学位,以及人才引进,加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
1986年陆宏达选派到英国Stirling大学水产研究院取得水产动物疾病方面的硕士学位后于1989年返校继续任教,承担过"鱼病学"、"水产动物疾病学"、"专业外语"和"微生物学实验"的本、专科教学任务,"水产动物病理学"的研究生教学任务,还多次为函授班、各种培训班以及农业部委托举办的鱼病高级研修班授课。参编了《水产动物疾病学》。主持上海市农委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中华绒螯蟹的池塘养殖及病害防治综合技术的开发"等多项研究。1996~1999年任鱼病室副主任。
1996年引进潘连德任教,1998年主讲并编印《鱼类病理学》本科教材,主讲“海水养殖病害学”、和陆宏达教授轮流主讲“水产动物疾病学”,主讲“水产动物病原学”研究生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养殖中华鳖药源性肝病病理机制研究"(39970582)”等多项研究,开展“水产兽医学”的临床诊断和控制技术攻关。2005年主讲“观赏水族病害学”课程,2006年创建首家“水族宠物诊所”开展水族宠物的临床治疗和实践教学。1996~1998年任鱼病室主任。现任水产动物医学系主任。
1997年引进杨先乐任教,主讲“水产动物免疫学”等研究生课程,主持建立“农业部渔业动植物病原库”,主编《新编渔药手册》2005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参编《水产动物病害学》2004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等多项研究项目。1999~2006年任鱼病室主任。
1999年张庆华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产动物医学,从事水产动物疾病相关病原的检测和免疫研究工作。主讲《微生物学》、《免疫学》、《病毒学》、《水产动物医学概论》、《微生态与健康》等课程。主持和参加上海市科研项目多项。现任水产动物医学系副主任。
2000年引进胡鲲任教,主讲《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多项,研究方向为水产品安全、微生物学。现任水产动物医学系副主任。
2006年胡乐琴任教,主讲《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研究方向为水产兽医学,研究兴趣为养殖水域中微生物与养殖疾病发生的关系及其规律的研究等。
2007年引进吴惠仙任教,2005年于上海水产大学从事水产临床医学博士后研究工作。参加和主持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科委、杭州市科委等多项项目的研究工作。
水生生物系
水生生物系是2007年生命学院学科调整时成立的,由历史悠久、并作出辉煌成绩的原鱼类学学科点和水生生物学学科点组合而成,具有专业管理、教学、科学研究和标本收藏与科学普及等功能。现有教师12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9名。
主要业绩
在我国高等教学中,鱼类学课程(1950年)和水生生物学课程(1952年)都是由我们水生生物系的前辈教师创立的,并最早编著出版了专业教材(王以康,1958,鱼类学讲义,科学技术出版社;王嘉宇主编,1960,水生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50多年来,水生生物系承担了学校大量的教学任务,编写出版的教材和辞书有24本,并取得了多项教学奖励,建成了“鱼类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和“水生生物学”上海市市级精品课程。主持了包括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大量科研课题,出版了专著28部,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8项,是我国鱼类学和水生生物学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基地之一。
专业设置
1、委托管理的专业
生物科学学士、水生生物学硕士、博士学位
2、承担建设的精品课程:
鱼类学(国家级)、水生生物学(上海市级)
3、承担的主要课程
本科:水生生物学、普通动物学、水域生态学、污水生物学、海洋生物学、甲壳动物学、水草栽培学、甲壳动物学、鱼类学、水生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普通生物学、保护生物学、生命科学史、生物分类学、生物多样性、生命科学导论
硕士:水域生态学、分子发育生物学、生物多样性科学、浮游生物学、湿地生态与保护、高级水生生物学
博士:水生动物保护研究进展、繁殖生物学进展、营养生态操控讲座
4、承担的野外实习任务
水生生物学教学实习、渔业环境生物调查实习、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实习、水族生物调查实习、水生花卉认知实习
科研方向
1、水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2、水产动物发育与进化生物学
3、和谐水生态构建与修复
海洋生物系
海洋生物系成立于2007年2月,由原海洋生物教研室和原藻类教研室合并而成,和上海水产大学藻类研究所合署办公;原海洋生物教研室成员主要由原海产动物养殖教研室老师组成。作为我校海洋学、水生生物学和水产养殖学的交叉学科,海洋生物系本着科研和教学并举,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积极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本学科主要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物生理生态学、繁殖和发育生物学、海洋生物技术等;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修复。对于一些重要的海洋生物(包括食用、药用、观赏等生物)则从地理分布,种群变动、遗传变异、种质资源、生理生态、繁殖发育以及人工养殖进行系统研究。本学科未来几年将在如下领域展开重点研究:(1)藻类学与海藻栽培学(2)海藻遗传育种与海藻细胞工程学(3)重要经济海洋动物的繁殖和发育生物学及人工繁殖基础理论。(4)海洋药用生物、观赏生物和海洋保护生物的生理生态学及繁殖发育生物学。(5)海洋生态环境及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努力使本学科成为我校乃至上海市有特色、有影响的主要学科。
该系现有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助教1名,其中7人拥有博士学位;在读硕、博研究生60多名。
环境与生态系
环境与生态系成立于2007年2月,由原水域环境和水域生态学两个教研室合并而成。原水域环境和水域生态学都是伴随着我校的主干学科水产养殖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并且均为我校水产养殖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当前随着我国水域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对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校院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本学科的建设。本学科已建立了仪器设备完备、人员构成稳定的教学、科研体系。现有教师9名,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2名,其中6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3名。建有两个研究平台,即水域生态环境上海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和农业部水产动物营养与环境研究中心。
主要业绩
1980年回沪以来,本学科教师与养殖学科教师共同努力,建立了新形势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专业基础课“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近三十年来,已完成省部级项目30余项,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的内省部级项目有13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0项,主编、参编了6门教材。近年来,本学科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十多篇。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体系的逐渐伸入,不仅为水域环境保护与修复培养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并且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如育苗用水系列调配法、育苗用水消毒系列法、金山产学研试点基地、罗氏沼虾斑节对虾的成功培育与养成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
专业设置
1、委托管理的专业
环境科学学士园艺园林学士学位、环境科学硕士学位。
2、承担的主要课程
本科:养殖水化学、环境化学、生态学基础、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环境评价、水域生态工程与技术、水域生态学、景观设计初步、景观学概论、景观资源学、湿地生态工程、景观生态学、滨海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旅游、滨水自然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园林工程概预算与经济分析、园林规划设计、园艺通论、环境毒理学、环境科学概论、现代环境监测技术、人居环境学、产品环境行为、环境教育学、环境与生物技术、景观与文化、行为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
硕士:水环境化学、污水治理、水域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等。
博士:高级水产养殖学、水产养殖生态学(参讲)。
3、承担的实习任务
环境监测与评价、水环境化学、生态学、水域生态景观评价、水污染控制规划、水域生态学、环境工程、水域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
学科带头人
1、环境与生态系
系主任:刘其根教授
系副主任:张饮江副教授、李娟英副教授
2、环境科学教研室
正副主任:江敏教授(兼)、李娟英副教授
成员:彭自然讲师、凌云讲师
3、水域生态学教研室
正副主任:刘其根教授、张饮江副教授
成员:何文辉副教授、杨东方副教授、胡忠军副教授
科研方向
本学科以水域环境或水域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其中的各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水域环境质量和对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主要生态过程的影响、水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水域环境的污染控制和生物调控原理与技术以及退化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态)修复等。学科着重于研究养殖水域中环境因子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与养殖生产的相互关系、养殖水域环境调控原理与技术和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等。还涉及水域环境的养殖容量、渔业水域规划与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等。主要的研究方向有:
1、水域环境监测(物理化学和生物)与质量评价。
2、水域环境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
3、水生生物群落、水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生态过程。
4、水域环境污染控制、生物调控原理与技术及退化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
5、水域景观设计、规划和构建。
6、湖泊、水库渔业生态学和池塘养殖生态学
营养饲料与生理系
营养饲料与生理系的发展是伴随着我校水产养殖学科的发展而逐步沿革发展而来的。该系成立于2007年1月,主要从事和开展水产养殖动物生理、营养需求、饲料开发与应用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科技服务。
发展经历
营养与饲料与生理系的沿革和发展主要经历如下阶段
(一)、发展阶段
1952年以前,我国水产教育体系中尚无鱼类生理学和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相关课程,随着全国水产教育形势的发展,1956年我校生理课被定为基础课程,并编写了教学大纲。,1960年我校王义强老师组织主编了我校第一本《鱼类生理学》教材,以后在1990年由王义强先生又主编了《鱼类生理学》全国统编教材。1992年,由我校赵维信老师还主编出版了全国农林高等专科学校的《鱼类生理学》教材,由魏华教授主编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鱼类生理学》。
我校198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鱼类生理学的硕士研究生,这在水产院校是最早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单位之一。1986年开始由王道尊为淡水渔业和海水养殖专业本科生开出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课程,1994年初农业部组织编写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通用教材——《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王道尊副主编。1995年周洪琪为研究生开出“水产动物营养学”,为了进一步提高培养研究生的质量,2000年以后,陈乃松开设“水产饲料学”,黄旭雄开设“生物饵料学”,殷肇君开设了水产“饲料加工工艺学”,冷向军将开设“饲料毒理学及水产品安全学”,周洪琪将开设“饲料质量检验”。2006年以后,成永旭教授同时为本科和研究生开设了《水产动物营养繁殖学》课程。1988年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建立水产养殖学博士点,2000年开始招收营养饲料博士研究生。周洪琪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二)营养饲料与生理系的成立
2007年根据学院学科整合和调整,将原来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教研室和生理教研室进行合并,于2007年1月,组建了生命学院营养饲料与生理系。系现有教职工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还有两人为在读博士。平均年龄40岁左右。现今营养饲料生理系(系主任成永旭,付系主任黄旭雄)有两个教研室,即营养饲料与生理教研室(室主任:陈乃松,付主任华雪铭),生理教研室(主任曲宪成)和正在筹建的上海水产大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所。周洪琪教授为本系的总顾问。
学科定位
我校水产养殖是国家级重点学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水产养殖呼唤高效生态的健康养殖,这一发展趋势决定了营养饲料与生理系在水产养殖学科的重要地位。其原因:(1)水产动物饲料日益成为水产养殖发展的第一要素。水产养殖中最重要地技术要素为四大要素:水,种,饵,病。水是前提,种是载体,饵是物质基础,水产生产的第一要素。(2)我国水产饲料发展和现状决定了其科研教学的重要性。饲料工业发展促进养殖水平提高,但仍需发展。
学校和学院在水产养殖学科的发展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中,对营养饲料与生理系的发展已形成共识,认为本系教科研平台的建设和团队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水产养殖国家级重点学科发展的水平。
科研方向
主要科研方向和相关情况(见下表)
表:营养饲料与生理系科研优势方向发表文章和科研项目统计
工作重点
1、办好本科专业和研究生教育
2、建好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
拟保持和形成如下三个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
1)配合饲料研究团队
2)营养繁殖学研究团队
3)生理和内分泌干扰素研究团队
3、搭好科技平台,促进产学研发展
根据营养饲料学科的特点,在营养生理系层面上重点建设“两个研究实验室”和“一个转化服务平台”,即饲料分析与检测实验室,饲料机械与加工实验室和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所。
4、凝聚科研方向,多出科技成果目标重点凝聚在蟹类研究方面,兼顾虾和鱼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两只蟹,两条虾,两条鱼”,力争通过集成申报大项目,在3~5年内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两只蟹:三疣梭子蟹,中华绒螯蟹
两条鱼:鳗鲡(黄鳝),银鲳
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系
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系现含水产种质资源研究室、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教研室。
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研究室是由李思发教授创建,是我国水产界成立最早的种质资源研究室。主要从事水产动物的种质资源和种苗工程研究,即借助形态学、养殖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在群体、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研究我国水产动物的种质特性,建立水产动物种质的鉴定标准和技术方法,并在种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种质创新、保护等工作。20世纪80年代,该研究室率先开展了“长江珠江黑龙江省鲢、及草鱼种质资源研究”,开创了我国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研究的先河。此后,种质资源研究对象也从“四大家鱼”拓展到中华鳖、团头鲂、罗非鱼、彩鲤、中华绒螯蟹对虾三角帆蚌缢蛏等。在种质创新方面,已育成了团头鲂“浦江1号”、“新吉富”罗非鱼、“康乐蚌”等新品种。与此同时,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研究室还为我国水产种苗工程建设和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的出谋策划,积极为我国水产原良种场规划、建设、种质检验服务。
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教研室的前身是文革前动物生理生化教研室属下的组织胚胎教研组。主要承担我院生物技术本科的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并从事水产生物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方面的科研工作。本科教学有《组织胚胎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工程》、《水产动物育种学》等。
自1980年以来,本系先后主持了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市级科研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和广泛的国际联系。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14部,专利9项,制定国家标准23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等,其他省市自治区科技进步奖5项。
参考资料
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海洋大学官网.2016-07-27
水产与生命学院简介.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2018-03-16
重点学科.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2017-09-22
目录
概述
办学条件
主要学科
院系设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