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帖》又名《珊瑚笔架图》,是
北宋书法家
米芾晚年创作的纸本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被原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该作内容是作者向别人夸耀自己的收藏,并
随笔画出一枝珊瑚,画之不足,又为珊瑚笔架题诗一首。从书法角度而言,《珊瑚帖》笔势放纵,使转灵活,
字形参差,布局随意,却丝毫不失传统法度,真正达到了“无意于佳乃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神品境界,是作者豪迈精神与深湛功力的自然组合,具有艺术魅力。
内容简介
释文:收
张僧繇天王,上有
薛稷题。阎二物,乐老处元直取得。又收景温《问礼图》,亦六朝画。珊瑚一枝。三枝
朱草出金沙,来自天支节相家。当日蒙恩预名表,愧无五色笔
头花。
此帖内容是作者向别人夸耀自己的收藏,具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略记自己新收到的三件藏品:第一件是收张僧繇《天王》,上有薛稷题,阎二物,乐老处元直取得。第二件是又收景温《问礼图》,亦六朝画。第三件是珊瑚一枝。第二部分,
随笔画出那枝珊瑚,原来是一座“
三叉戟”形状的珊瑚笔架。
米芾还在笔架的底座旁添注“金座”二字。第三部分,画之不足,又为珊瑚笔架题诗一首:“三枝朱草出金沙,来自天支节相家。当日蒙恩预名表,愧无五色笔
头花。
有“
文言文禅定”、“俨斋秘玩”、“仪周鉴赏”、“
爱新觉罗·永瑆”、“南韵斋印”、“睫庵鉴赏”、“行有恒堂审定真迹”等鉴藏印。
创作背景
《珊瑚帖》是米芾晚年的作品之一,是为了向别人夸耀自己的收藏所作,他在此帖上开列了已经收获的一批古书画
卷轴和古玩藏品,而且,因为其中提到一枝珊瑚,便画了一枝绝妙的三叉珊瑚插在金属座架上。
关于此帖创作的具体年代,至今说法不一,主要有
元祐三年(1088)以后和
建中靖国元年(1101)两种意见。而据杂志《
文献》2014年第4期刊登内容显示:从
米芾任
礼部郎官这一线索,结合米芾晚期其他作品,可考知《珊瑚帖》的创作年代应当在大观元年(1107)。
作品评价
元代名臣、学者、诗人
虞集:神气飞扬,筋骨雄毅,而晋魏法度自然整也。
清代文人
吴升《
大观录》卷六:黄笺本,色光滑,高九寸,阔一尺五寸。前绘珊瑚一茎,有枝节两三枝。书体瘦硬入神,颇与刻本合。
近代文物收藏家
裴景福《
壮陶阁书画录》:
墨彩熠灼目,中画墨笔珊瑚一枝,旁书“金坐”二字,奇绝。
文化传统
研究价值
《珊瑚帖》中的珊瑚插图遂作为
米芾的唯一传世画迹,独存人间。中国美术史家研究
北宋文人画起源者,无不论及于此,意义之重。此外,此帖对于研究
中原地区艺术品收藏历史的重要文献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其人、其物、其书、其画,四位一体,《珊瑚帖》承载了太多的文化信息。
历史传承
《珊瑚帖》流传有绪,曾经
南宋内府,元代
郭天锡、季宗元、施光远、肖季馨,
清代梁清标、
王鸿绪、
安歧、
裴伯谦等递藏,后归
张伯驹。1956年,张伯驹将该作捐献给文化部文物局。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关于《珊瑚帖》的记述,在《
墨缘汇观》《
平生壮观》《
云烟过眼录》《
大观录》《
壮陶阁书画录》等书中均有著录。
作品鉴赏
此帖是
米芾与人谈论收藏情况的一封书信。用笔纵逸迅疾,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充分表现了他放达的个性与深湛的功力。信中言及珊瑚笔架即随手插图一幅,可谓神来之笔,此也是米芾唯一的传世画迹。
该作较其中年之前作品,字态更为奇异超迈,随意而书,神韵自然,神采更趋飞扬,形式感也更具意趣。米芾用笔豪放稳健,
结体宽绰疏朗。其书体潇洒奔放,又合于法度。前人对米芾《珊瑚帖》早有定论:元代
虞集评其“神气飞扬,筋骨雄毅”,施光远称其“当为米书中铭心绝品,天下第一帖”。《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沉着飞,得
王献之笔意。”
米芾以书法名世。他对前代名家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正因他学古人学得太像,从而招来“集字”之讥。对此米芾曾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善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他深深懂得,要卓然成家,学习传统是必不可少的。所谓“集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在传统上下了很深的功夫。米芾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每天临池不辍,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
米芾作书也十分认真,他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这其中的甘苦,非行家里手不能与道,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苏轼被贬
黄州府时,米芾去拜访求教。苏东坡劝他向晋人学习。1082年(
元丰五年)开始,米芾潜心
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并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就连其书斋也取名为“
米公祠”。苏东坡对米芾评价很高,他曾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
草书,风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
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其在明末,学者甚众,像
文徵明、
祝允明、
陈淳、
徐渭、王觉斯、
傅山这样的大家,莫不从米字中吸取营养。这种影响一直在延续。
米芾是深知“入帖出帖”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古人,但也不必作茧自缚、死守古人一点一画,艺术贵在创新。米芾称自己是“刷字”,这虽是自谦之语,但同时又着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概括了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的特点。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奇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从现存的
米芾的手迹来看,一个“刷”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
米芾一生未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因此有更多的时间饱览内府藏书。书法之外,米芾擅长水墨山水。其山水画被人称做“米家云山”,但米芾绘画几无存世,唯一能见到的《珊瑚笔架图》,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
作者简介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
襄阳市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地方官,
宋徽宗时任书画学博士,
礼部员外郎,人称“
米芾”。精书画,绘画擅长水墨山水,作
泼墨云山,自云:“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米芾《
画史》)创“
米家山”。他善用墨法,
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尽得之矣。”(《容台别集》)所创“
米氏云山”意过于形,极富笔墨情趣,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书法初宗
二王、
颜真卿,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用笔变化多端,有“八面出锋”之誉,
结体欹侧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与
蔡襄、
苏轼、
黄庭坚并称“
北宋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