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宜萱(1909年9月6日-2008年1月8日),出生于
江西省萍乡市清溪乡,1933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乐院(
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中国知名
女高音歌唱家、音乐
教育家。
1935年初夏,喻宜萱赴美国留学,入
康奈尔大学,研修四年。1939年秋,喻宜萱回到祖国,在因战乱迁至
成都市的南京
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任教。1941年夏,到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任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1943年夏,应张治中先生邀请赴
北碚区任
夏令营音乐总教官。1945年抗战胜利后,喻宜萱辞去教职,专事演唱。1947年4月19日,喻宜萱在南京的一家俱乐部首唱《康定情歌》。1948年秋,喻宜萱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派,赴欧洲多国考察音乐教育一年。1949年10月,喻宜萱回到刚刚成立的新中国,12月,出任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兼声乐系主任。1958年12月,喻宜萱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至1984年,兼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1989年,喻宜萱以80岁高龄退休。2000年至2007年,喻宜萱编辑译配出版了7部外国艺术歌曲集,收录240余首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
喻宜萱作为现代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之一,把西方正统音乐理论体系和美声唱法观念引入中国,参与创建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并培养出许多知名学生如
黎信昌、
李双江等。2001年5月,喻宜萱获中国文联、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首届
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2007年9月,喻宜萱获中国文联第六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
2008年1月8日16点35分,喻宜萱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喻宜萱,1909年9月6日出生于
江西省萍乡市清溪乡,成长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自幼在家乡的自然风光和
中华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喻宜萱在13岁之前接受
私塾教育,1922年她插班进入萍乡县立小学四年级学习,表现出对国文和英语等课程的特长,并热爱体育运动,同时学习
月琴和笛子,展现了她广泛的兴趣爱好。1925年,她考入江西南昌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随后在1927年随家人迁往
上海市。在那里,她遵从父亲的意愿,进入
刘海粟先生任校长的上海私立美术专科学校(即今天的
南京艺术学院)图音系学习钢琴。不久后,她因声音条件出众被李恩科先生发现,并开始跟随李先生学习
声乐。
1929年夏天,喻宜萱考入由
蔡元培和
萧友梅先生创办的
上海音乐学院(后更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即现在的上海音乐学院),在那里她师从
俄罗斯戏剧性
女高音斯拉维安诺芙夫人学习声乐达三年之久,深得老师的认可。之后,她又跟随声乐组主任
周淑安先生继续深造。在学习期间,喻宜萱不仅兼任中小学音乐教师以补贴学费,还频繁在校内外的音乐会上演出,演唱了
黄自的《思乡》《春思曲》和《玫瑰三愿》等保留曲目。她还积极参与学生
抗日活动,如集体赴南京请愿、募捐演出等,并高唱《
抗敌歌》《
旗正飘飘》等爱国歌曲。1933年,喻宜萱作为上海国立音专首届三名毕业生之一,在查哈罗夫先生(曾任
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的钢琴伴奏下,成功举办了毕业音乐会。
艺术生涯
喻宜萱在完成学业之后,便开始了她在音乐领域的职业生涯。她最初在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担任教职,随后在1935年的初夏,她跨越重洋,前往
美国深造,在
康奈尔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专注于音乐主修并辅修
教育学,历时四年的学术探索。在美国学习期间,她不仅在教堂的唱诗班中担任领唱和独唱,还积极参与留学生巡回演讲团,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并在纽约等地的电台中演唱,将她的音乐才华展现给更广泛的听众。
1939年秋季,喻宜萱选择回到了祖国,她在成都的南京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继续她的教育事业。1941年,她转至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后更名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担任音乐系主任,并邀请了多位著名音乐家加入教学团队。1943年夏天,她应邀前往重庆北碚,担任夏令营的音乐总教官。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喻宜萱决定辞去教职,全身心投入到演唱事业中,她的独唱音乐会在多个城市举行,尤其是在各大中学校的义演,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
1946年,
四川音乐学院一位叫吴文季的学生在当地采风时发现四川康定地区的一支《溜溜调》,回来后,这位学生将曲子交给了老师
江定仙教授,1947年,江定仙将之编配伴奏后,推荐给了老同学喻宜萱,同年4月19日,喻宜萱在南京的一家俱乐部首唱《康定情歌》,并由江定仙钢琴伴奏。同年,应正在
西北主政的张治中将军邀请,喻宜萱前往
甘肃省、新疆举办独唱音乐会,并在兰州举办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露天音乐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听众,她的《康定情歌》《
在那遥远的地方》和《青春舞曲》等歌曲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第二年,上海大中华唱片公司为喻宜萱录制唱片,从此《康定情歌》这首歌就传扬全国。
1948年秋季,喻宜萱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派遣,前往
欧洲考察音乐教育,并在伦敦和
巴黎等地举办独唱音乐会,向西方听众介绍中国歌曲,成为早期将中国声乐艺术带到西方的歌唱家之一。1949年10月,面对是否留在欧洲或移居港台的选择,她坚定地回到了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返国后,喻宜萱受到政务院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参加过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演出,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出席。1949年12月,应时任
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吕骥同志的聘请,出任该院教授兼声乐系主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成立初期,缺乏教材,喻宜萱带领教师团队着手自行开发教材。她亲自参与编辑工作,汇集了自“五四”运动以来及当代的众多杰出声乐作品,编并出版了《中国歌曲》系列(共四册)、《独唱歌曲集》以及《声乐教学曲选》等教材。此外,喻宜萱还与同事们合作,翻译并适配了一系列优秀的西欧古典艺术歌曲和歌剧片段,这些成果也被集结成书,包括《法国艺术歌曲》、《外国歌曲选》、《西班牙歌曲集》以及《西洋歌剧咏叹调》等。
1951年春,喻宜萱作为中国艺术家代表团的一员,前往
捷克斯洛伐克参与了“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并在随后的巡回演出里担任独唱角色。1953年冬,她加入了中国人民赴
朝鲜的慰问团,为志愿军进行了慰问演出。她还曾随中国人民代表团、中国妇女代表团、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参加
赫尔辛基保卫世界和平大会、
洛桑世界母亲大会和
苏联建国40周年庆典等国际交流活动。1954年起,喻宜萱连续担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6年,她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57年夏,她受到邀请,前往
莫斯科担任第六届
世界青年电影节声乐比赛的评委。而在1960年的夏天,她又被邀请至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担任
舒曼国际音乐比赛的评委。
1958年12月喻宜萱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她被推选为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61年至1984年,喻宜萱兼任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在中央音乐学院期间,喻宜萱发表了 许多学术论文和文章如《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几个问题》(1957)、《声乐训练在 歌唱中的重要性》(1980)、《有关声乐艺术的几个问题》(1981)、《美声歌唱》 (1982)、《声乐教学漫谈》(系列文章,1981 -1983)、《法国艺术歌曲》(1984)等,同时,她还主持翻译、出版了多种外国音乐资料。
1983年,喻宜萱被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编委兼声乐分支主编,1985年,她被推举为
中国音乐家协会顾问。1989年,喻宜萱以80岁高龄退休,退休以后,1989年,她出版专著《我与音乐》(鲁版),该专著港版于1986年出版,1991年,她将有关莫扎特女高音咏叹调 的教学笔记结集成篇,1996年,喻宜萱为若干首法国艺术歌曲写出详细的演唱提示,1999年,翻译发表“埃伦•佛尔谈声区统一方法”,2000年,翻译发表“阿尔弗雷多•克劳斯”,2004年,出版专著《喻宜萱声乐艺术》(京版)。
1999年,
中央音乐学院为祝贺她90岁生日举办专场庆祝音乐会,在她90岁生日的第二天、第15个教师节前夕的1999年9月7日,时任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特意到她家中祝贺她生日快乐、教师节快乐。
喻宜萱精通英语,通识法、德、意、俄文,在接近八十岁高龄的时,开始自学
西班牙语。2000年至2007年,九十岁高龄的喻宜萱编辑译配出版了《德彪西、拉威尔、普朗克歌曲选集》《柏辽兹、比才、迪帕克艺术歌曲选集》《罗西尼、多尼采蒂、贝利尼艺术歌曲选集》《古斯塔夫•马勒、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选集》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选集》《福雷艺术歌曲选集》等7部外国艺术歌曲集,收录240余首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2001年5月,喻宜萱获中国文联、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首届
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2007年9月,她获中国文联第六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
2008年1月8日16点35分,喻宜萱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喻宜萱的祖父喻兆藩是晚清时期的翰林,曾担任
宁波市知府及宁绍道台,父亲喻相平是
清代末届举人,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只身东渡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曾任南昌市政厅长,母亲名为张麦秋,喻宜萱姊妹三人。她的几位
姑母都是能赋诗、作画、书法,因此她从小受到熏陶。
婚姻状况
喻宜萱的丈夫姓管,名为
管泽良,所以又称她为管喻宜萱。喻宜萱在武汉与毕业于
金陵大学的管泽良结婚,管先生为湖北蕲春人,曾任
华中农业大学(现
华中农业大学)院长,长子管维拉,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部副部长,次子管维立,曾任
北京工业大学管理系主任,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企业司司长、
通用电气电器金融公司(亚太)副总裁。
学生
喻宜萱培养了聂中明、胡静华、李桃、周美玉、
罗忻祖、陈瑜、文征平、
郭凌弼、黎信昌、李光伦、李双江、汪明洁、张松益、薛明、 龚敏、周维民、田鸣、王惠英、张凤宜、梅卿、赵春琳等众多
声乐人才。
主要作品
歌曲
喻宜萱的演唱曲目广泛,涵盖了中西方的多种风格。在她的演唱生涯中,她不仅将西方声乐作品介绍给了中国听众,同时也非常重视演唱中国歌曲,用她那出色的
美声唱法演绎出中国人的情感和韵味。她的演唱曲目中,包括了一些经典的中国歌曲,如《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和《青春舞曲》等,这些歌曲不仅风靡华夏大地,而且久盛不衰,至今仍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出版著作
喻宜萱编纂并出版了《中国歌曲》系列(共四册)《独唱歌曲集》以及《声乐教学曲选》等教材,译配出版了《德彪西、拉威尔、普朗克歌曲选集》《柏辽兹、比才、迪帕克艺术歌曲选集》《罗西尼、多尼采蒂、贝利尼艺术歌曲选集》《古斯塔夫•马勒、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选集》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选集》《福雷艺术歌曲选集》等7部外国艺术歌曲集,收录240余首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出版专著《我与音乐》(1986港版,1989鲁版)《喻宜萱声乐艺术》(2004京版),同时还翻译并适配了一系列优秀的西欧古典艺术歌曲和歌剧片段,这些成果也被集结成书,包括《法国艺术歌曲》《外国歌曲选》《西班牙歌曲集》以及《西洋歌剧咏叹调》等。
发表论文
喻宜萱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和文章,如《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几个问题》(1957)《声乐训练在 歌唱中的重要性》(1980)《有关声乐艺术的几个问题》(1981)《美声歌唱》 (1982)《声乐教学漫谈》(系列文章,1981 -1983)《法国艺术歌曲》(1984)等,又将有关莫扎特女高音咏叹调 的教学笔记结集成篇(1991),为若干首法国艺术歌曲写出详细的演唱提示(1996), 翻译发表“埃伦•佛尔谈声区统一方法”(1999)、“阿尔弗雷多•克劳斯”(2000)等。
所获荣誉
影响成就
喻宜萱较早地将一批西方
声乐作品介绍给中国听众,影响广泛;同时又十分重视演唱中国歌曲,用出色的美声唱出中国人的韵昧和情感,同时引领
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不断成长,培育出一大批卓有建树的优秀声乐人才,为创立和发展新中国声乐教育体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现代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人物评价
喻宜萱受到系统、严格的
美声唱法训练,声音饱满洪亮、醇厚、柔润,气息控制自如,富于抒情戏剧性,演唱风格亲切自然,热情奔放。喻宜萱较早地将一批西方
声乐作品介绍给中国听众,影响广泛;同时又十分重视演唱中国歌曲,用出色的美声唱出中国人的韵味和情感。(
中央音乐学院评)
后世纪念
2009年9月7日,由中国文联、
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萍乡市委市政府主办,中央音乐学院承办的纪念
女高音歌唱家声乐
教育家喻宜萱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
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