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书阁(1907.11-2000.12),著名学者,字文渊,笔名文渊。满姓姜佳氏,
正黄旗人。生前为
湘潭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湖南省古典文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
一九○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出生于
辽宁省凤城市朝阳岗一户
满族农民家庭。
清华大学政治学专业毕业,历任
国民政府税务署长、国税署长,财政部政务次长。姜书阁一九七九年应聘到湘潭大学中文系任教授,于一九八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八四年成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八九十年代曾任湖南省古典文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中国税务学会顾问等。
家族背景
姜书阁(1907.11-2000.12),满族正黄旗,本姓姜尔佳氏(姜佳氏,今姜氏),现简单介绍此家族——姜尔佳氏(姜氏)历史以及辈分排序之族谱如下,部分史料选自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和《姜氏族谱》。现在《正黄旗姜佳氏家谱》在
丹东市文化馆保存有一份。
姜尔佳氏(姜佳氏,今姜氏)源于
女真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满语音GiyanggiyaHala,清时凤凰城正黄旗满洲恩启牛录,世居
宁古塔(今
黑龙江宁安)、杏山(今
锦州市南部)地区(此记载与族谱中记载略有出入,尚待研究)。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姜佳氏一世祖佑恭率五子随
顺治帝入关,破潼关、克
扬州市、平全楚、定江南,屡建功勋,授建威将军,武职正一品,赐府北京,居草帽胡同,事君于朝中,佑恭是皇上赐的名字,意思是谐音“有功”的意思;爵胡图之父德音(二世祖)攻城略地、斩将夺隘,征战于旅顺、锦州、杏山,征剿
三藩之乱而阵亡。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三世祖姜佳·哈什太、爵瑚图(世袭云骑尉)、胡什布三人奉命调驻
辽宁省(今辽宁沈阳),后调丹东凤凰城南老虎洞一带驻防,于凤凰城南老虎洞处落户。
《凤凰城满洲正黄旗姜佳氏(姜氏)族谱》:
佑德天维作福,国文庆书贵(延)长(振、景)。
殿(兆)甲承恩普玺,庭宗续世荣昌。
军景官红常春,银丰宝积连金。
广喜英明崇志,振家全海同馨。
二世祖:
德金:护军校在京,后拔
山东省为官,家人上任顶替,坟在京西(未找到)。
德音(赓音):率兵征三藩有功,特命定南将军,坟在凤城老虎洞(已找到)。
德财:护军校在京,坟在京西(未找到)。
德保:护军校在京,分在京西(未找到)。
维周:护军校在京,坟在京西(未找到)。
随着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姜氏后人改取原姓氏的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称
姜姓,世代相传至今。今本族人大部分散居于丹东市区、
东港市的合隆,
凤城市的草河,
宽甸满族自治县的古楼子,杨木川等地。
姜佳氏后裔主要分布:
三世长支哈什太:
清代迁入东港市合隆满族镇东大沟,纪家甸子,五世刷太爷,栓太爷移居长山下岗等。
三世二支伊什太:凤邑蓝旗乡久住老虎洞村原址。
三世三支爵胡图:长子插尔太移居北井镇石桥子,至六世又迁入合隆镇范家山,二子之子五世绰海,清乾隆六年,迁入小黑山前姜家大堡,三子雅尔太,五子满坎后裔落户合隆镇姜家小岗。
三世四支胡什布:在凤邑姜家沟。
此外,历代宗亲,有创业于异地,有投亲于远方,迁入外埠他乡者,不计其数,这些宗亲散于全国各地,不在以上记载之内。
姜尔佳氏著名人物有,民国18年(1929年)姜氏后人第八世参议员姜庆元捐资于
东港市合隆镇姜家小岗后山建
姜氏宗祠(
九一八事变后被
日寇所毁);姜书阁(1907-2000)
辽宁省凤城人。作家,历任
国民政府行政院任编审、财政部秘书、税务署长、国税署长、政部政务次长,后辞职并拒绝离开大陆。解放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参事、西南税务学校和西南财政干部学校副校长、土改工作团大队长。1958年,自愿报名到
青海省支边,完成了《
中国文学史纲要》。代表作还有《
先秦辞赋原论》、《文心雕龙绎旨》、《
骈文史论》等;姜伟玲(1954-)女,辽宁省人。职业画家,出生于新疆喀什,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新疆美协会员;姜铁军
辽宁省人。哥俩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拥有总资产近亿元。
人物简介
姜书阁(1907.11-2000.12),著名学者,本姓姜佳氏,
满族。幼受家学,19岁考入
清华大学,曾受教于
罗家伦、
梁启超、
陈寅恪诸国学名流,博通文史、政治、哲学、法学、财经、教育等多门学科。在校读书期间,即撰成《桐城文派评述》和《中国治外法权史》两部专著,深受校长罗家伦称赏。1958年,响应中央支援
大西北建设的号召,携家奔赴
青海省,专心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文革结束后,姜先生由青海应聘赴湘,在
湘潭大学执教。直至2000年谢世,享年94岁。
人物生平
一九二一年他考入奉天省立一中。翌年该校改制,进入文科第一班。一九二五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工科的
唐山学院(今
西南交通大学)录取。他不愿弃文学工,终于在入学一年后,重新考入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前身),改学
政治学。他兼收并蓄,旁听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梁启超、
陈寅恪、
王国维、
梁漱溟等名学者的文史专题课。一九二七年,他的《古者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考辨》,获清华“丙寅论文奖金”第一名,发表于《
清华周刊》并印行单行本。他的第一种学术专著《桐城文派评述》,一九三○年由
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九三三年又编入《
万有文库》,流传颇广。此外,他还发表了许多译作,其中《美国黑人诗歌选译》发表于
鲁迅主编的《
语丝》;《雪莱小诗选译》(笔名“长天翮”)发表于《清华周刊》。
一九三○年夏由
清华大学毕业,到一九三七年,他先在
哈尔滨市教育厅任秘书兼法政大学
政治学教授,继而到
察哈尔省教育厅及北平社会局任职。一九三四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同年主编《黑白半月刊》,发表了具有进步思想但仍属改良主义范畴的论文《论作文作学作事作工与作人》。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五年,《东北月刊》和《行健月刊》连载他的《世界治外法权史》之中六章(余稿在抗战时期散失)。一九三六年任《北平晨报》主笔,曾撰写社论近百篇。
民国仕途
由于他曾在《
晨报》上发表过反日社论,“
七七事变”日军占领
北平市后,乃携妻女辗转南下至
重庆市。一九三八年到
国民政府行政院任编审,一九四○年调财政部任秘书。自此,他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宦海生涯:历任税务署长、国税署长,直至国民政府财政部政务次长。这是他在国民党政府官职日高而心情最为抑郁的时期。他以旧时治学的严谨勤奋,一面竭力挽救当时濒于崩溃的政府财政,一面却又以书生自许,保持清高廉洁。他卸任时依旧两袖清风一贫如洗。这在当时
中国国民党政府官员中,绝无仅有。那时
上海市以揭露权贵著名的《
铁报》,曾在头版刊登过一篇《廉吏外传》,指名记载他清苦的生活,预言他“将以穷教授终其身”,在上海财税界引起过强烈反响。
建国之初
建国初,他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参事,主持创办并先后担任西南税务学校和西南财政干部学校副校长。其间赴
贵州省参加了土地改革工作,担任西南第三期土改工作团第一大队大队长。一九五四年调至西南一级机关干部学校学习。如果说土改使他第一次亲身参加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那么,这时期则使他系统地学习并接受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
一九五八年,他已年过半百,犹以一颗报国之心响应党的支边号召。他毅然放弃大城市舒适的生活,变卖了所有家具,拎著几只皮箱,携带妻女,自愿报名加入了
大西北建设者的行列,在
青海省工作了二十一年。在
青海师范大学,他从事中国古典、又学的教学和研究,克服了当时图书资料缺乏、学术信息闭塞以及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等各种困难,不顾诸多“运动”的干扰,身居陋室,潜心治学。他七十余万字的《
中国文学史纲要》,是在饥肠辘辘的六十年代初完成的。这是建国以来最早个人撰写的、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文学史。可惜因纸张困难,当时只作为青海高校教材,印发了三百套。一九六四年,完成力作《陈亮龙川词笺注》,由于受当时出版界某些偏见的影响,也未能及时出版。他并未因此灰心,将书稿藏于中,又埋头于中国戏曲史研究的艰苦劳动之中。
那场空前的“浩劫”中断了他的工作。在“牛棚”那彻夜不熄的灯光直射下,在
黄河岸边涛声阵阵的农场小屋里,每当夜阑人静,高原寒气透过身下麦草向他袭来时,他常常思绪万千,辗转难眠,便打腹稿作诗。这是他当时唯一能够进行的文学活动。其中近四十首古体诗词因抄在烟盒背面而得以保存下来,辑成《麦草集》。一九七四年,他虽获得“平反”,却因“不识抬举”,拒绝接受以“评法批儒”代替古典文学的教学,而被迫退休。
学术青春
粉碎“四人帮”后,他已年逾古稀却焕发了学术青春。一九七八年四月至六月,他一气呵成,写出三十二万字的《
诗学广论》初稿。一九七九年应聘到
重点大学湘潭大学中文系任教授。一九八○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陈亮龙川词笺注》。这部沉沦了十七年的著作一经问世,即得到学术界的赞誉。一九八二年六月其《诗学广论》由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他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同年十一月,旧作《
中国文学史四十讲》,由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九八三年,
齐鲁书社出版其近作《
先秦辞赋原论》。由于
青海省人民出版社热情索稿,一九八四年二月,他的《中国文学史纲要》(两卷集)在那里出版,作为他留给青海学子及文学青年的纪念。此外,他的《
文心雕龙绎旨》于一九八四年由齐鲁书社出版;近四十万字的《
骈文史论》于一九八六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三十万字的《汉赋通义》于一九八九年由齐鲁书社出版;四十万字的《说曲》于一九九○年由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几本著作完成时,他已是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了。
九十年代后期,他集中精力完成了两本论文集:《百一集》、《百一集续编》,共收入二百○二篇学术论文,均为近年撰写而未及发表的文章。由于出版困难,他说,就留待身后再面世吧。
他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一九八八年获
湖南省高等学校“六五”期间科研
一等奖;《
骈文史论》一九九一年获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该书一九九五年获全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成果
二等奖个人作品
抗战时期他主编《政治建设》月刊,发表过数篇教育方面的论文,还为《现代读物》《图书月刊》《新评论》长期撰文,其中《读冯友兰〈新理学〉书后》影响很大。
他官职羁身时日越久,对
国民政府的统治越感失望。一九四九年六月,他坚决辞去财政次长职,不顾
中国国民党“
中统”、“军统”的胁迫以及教育部长
杭立武多次登门劝说,坚持拒绝离开大陆。八月里悄悄由
广州市飞回
重庆市,在那里迎来了解放。
粉碎“四人帮”后,姜书阁先生生担任
湘潭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湖南省古典文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一生著述甚丰。近期由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文史说林百一集正续编》,是姜书阁先生晚年撰定的两部文史论著——《文史说林百一集》和《文史说林百一集续编》的合集。作者序中称:书名“说林”,盖取其说如林之意。“百一”者,幸其百有一得也;而初编成,适百有一篇,故取名《文史说林百一集》。两编共95.8万字,计202篇。其中约190篇为作者80岁以后所撰,是首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