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荣,男,1973年5月出生于
陕西省,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中文系教授。
人物经历
刘志荣教授,1973年5月出生于陕西,1990~1994年就读于
西北大学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
学士;1994~2000年就读于
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分别获文学硕士(1997)、文学博士(2000)学位。2000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职称为讲师;2006年4月晋升为副教授;2006年赴西藏民族学院援藏一年。2015年1月晋升为教授;2014年9月起兼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2016年6月以
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二期”第二类人才引进,现为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中文系教授。
国际交流
2002年9月~2003年8月,任教于韩国
启明大学中文系,为客座讲师;2007年7月~12月,任教于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文系,为客座副教授;2011年9月~2012年8月,为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交换研究员。
学术专长
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批评;目前主要致力的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学术源流、古典文明与新文化。
开设课程
本科生:1.中国现当代文学史2.当代文学专题3.中国当代小说选读4.张爱玲研究5.学术前沿专题6.学术名著选读
研究生:1.文学研究方法论2.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论3.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前沿问题4.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学术源流
发表著作
独著
1.《潜在写作:1949~1976》,50万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张爱玲、鲁迅、沈从文——中国现代三作家论集》, 22万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 《从“实感经验”出发》(论文集),20万字,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版。
4.《此间因缘》(论文集),33万字,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年6月版。
5.《“70后”批评家文丛——刘志荣卷》,30万字,
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合著:
1.《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陈思和教授主编),为该书主要编者及统稿者之一,45万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有台湾版及韩国语译本)
2.《
百年文学十二谈》(文学史对话集),主持,16万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实感经验与文学形式》,对话集(与
张新颖合作),8万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编选:
1.协编“潜在写作书系”(共十种),独立编选其中的二种《
怀春室诗文》、《春泥里的白色花》,编辑处理无名氏遗选二种《\u003c无名书\u003e精粹》、《花的恐怖》,并为此四集撰写长篇研究性后记,均为
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
2.《把人字写端正——贾植芳生平自述与人生感悟》(与
王光东合编),
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
发表论文
(未标明者均为独著):
1.《“实感”、经验与视界——“70后”批评家访谈之刘志荣》(
周明全访谈),《边疆文学·文艺评论》,2016年第1期。
2.《批评的素心》,《
文艺争鸣》,2015年11期。
3.《文学更新与知识更新——谈姚伟的\u003c尼禄王\u003e,兼谈新世纪的先锋文学》,《文学》,2014年春夏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8月版。
4.《“我始终欣喜有一道光在黑夜里”——多多论》,《文艺争鸣》,2014年第6期。
5.《短篇的命运,在现时代——林建法主编\u003c二○一四中国最佳短篇小说\u003e序》,《
东吴学术》,2015年第1期。
6.《2013年长篇小说综述》,《东吴学术》,2014年第2期。
7.《门外读钱诗——笔记五则》,《
文艺报》,2013年2月28日;《国学》2013年6期转载。
8.《我们时代的内心生活——新世纪三部中国小说的解读》,《东吴学术》,2013年第1期。
9.《打开活生生的民间世界——莫言四论》,《
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1日。
10.《藏地经验与当代文学》,《
南方文坛》, 201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11. 《关于“实感经验”问题的序言三篇》,《
当代作家评论》, 2012年第4期。
12.《近二十年中国文学中的荒诞现实主义》,《
东吴学术》2012年第1期。
13.《当代中国新科幻中的人文问题》,《南方文坛》, 2012年第1期。(《
新华文摘》2012年第5期转载;获2012年度《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入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12)》(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版)。)
14.《大地与天空的辽阔与隐秘——李娟散文漫谈》,《
文艺争鸣》,2011年第15期。
15.《莫言小说想象力的两个特征及其来踪去向》,《
上海文化》,201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2011年第4期转载。
16.《传奇与日常:张爱玲小说的双向改造过程》,《
学术月刊》, 2009年第7期;
17.《文学的\u003c家\u003e与历史的“家”》,全文载《一股奔腾的激流——巴金研究集刊卷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修定稿刊《
复旦学报》, 2009年第6期。
18.《荒诞现实主义:近二十年来中国小说的一个倾向》,《第四届远东文学研讨会论文集》,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出版社,2008。
19.《刁斗\u003c我哥刁北年表\u003e阅读笔记》,《
扬子江评论》,2008年5期。
20. 《绝望中的抗争与个人主体性的出现——以彭燕郊与绿原1955~1976年的写作为例》,《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21.《食指与一代人的精神分裂》,《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4期。
22.《“内在于”时代的实感经验及其“冒犯”性——谈\u003c兄弟\u003e,并谈\u003c兄弟\u003e触及的一些基本问题》(对话,与张新颖合作),《
文艺争鸣》, 2007年第2期。
23.《言情与世情:张爱玲与中国传统人情小说在精神上的内在联系》,《
复旦学报》,2006年第2期。(收入
中国作家协会理论组编:《中国文学批评文选2006—2007》,
作家出版社2008年3月版)
24.《缓慢的流水,惶恐的挽歌——漫谈贾平凹的\u003c秦腔\u003e》,《
文学评论》, 2006年第2期。
25.《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对话,与
张新颖合作),《长城》,2005年第5期
26.《打开我们的文学理解和打开文学的生活视野——从\u003c妇女闲聊录\u003e反思文学性》(对话,与张新颖合作),《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期(选入“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之《2005年文学批评》,
林建法主编,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7.《痛苦的雨滴——50——70年代无名氏潜在写作中的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
日本,《蓝Blue》双语杂志,总第15期。
28.《个人的觉醒与新的诗歌的诞生》,《
诗探索》(理论卷),2005年第1辑,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版。
29.《1949年后沈从文书信的文学和精神意义》,《南开学报》,2005年第4期。
30.《现代文学起源、世界视野与中国主体——比较文学已经和可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意义 》,《
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3期。
31.《黑夜中漫游的灵魂:灰娃“文革”时期的诗歌写作》,
香港特别行政区,《诗网络》,2005年6月号(总21期),独著;又刊《
南方文坛》,2006年第2期;译为
日语(铃木将美译),刊《蓝Blue》(
日本)杂志总第20期。
32.《流水带来的,带走的——评贾平凹的长篇小说\u003c秦腔\u003e》,《文景》,2005年第5期。
33.《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
34.《晨曦的儿子》,《文景》,2005年第1期。
35.《生命的伤残、反抗与坚守:牛汉“文革”时期的潜在写作》,《
黄海学术论坛》第三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5月版。
36.《生命最后的智慧之歌:穆旦在一九七六》,《
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转载;选入“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之《2004年文学批评》,
林建法主编,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37.《生命炼狱边的小花:曾卓的潜在写作》,《芙蓉》,2003年第1期。
38.《射击与坚守:胡风的狱中写作》,《
书屋》,2003年第5期。
39.《现代焦虑的精神超越:论“无名书”》,《
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选入
周立民主编《新世纪编年文选·2003年文学批评》,
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社2004年版)。
40.《狂人康复的精神历程:\u003c从文家书\u003e解读》,
江苏省作协主办《评论》丛刊,2002年上卷。全文刊《一江春水流不尽:复旦师生论沈从文》,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
41.《抗战爆发: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分界线》,《
复旦学报》,2001年第4期。(收入
章培恒、
陈思和先生主编:《开端与终结:文学史分期讨论论文集》,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选入
林建法主编:《2001年中国最佳文论》,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42.《关于1949——1976年中国潜在写作的几个问题》,
韩国,《
现代文学》杂志,2001年6月(总20号)。(全文收入王晓明主编《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修订版,
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
43.《特殊年代的精神活动:“胡风集团”作家的潜在写作》,《
上海文学》,2001年第5期。(收入《中国年度最佳随笔·2001卷》,
杜渐坤主编,
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
44.《王小波:先锋与现实》(对话,与
常立合作),《大连日报·星海副刊”》,2000年12月21日。第一作者。主持。
45.《文学的民间精神:以莫言为例》(对话,与
王光东合作),《大连日报·星海副刊”》,2000年12月14日。
46.《王安忆:作家的第二口气》(对话,与
严锋合作),《大连日报·星海副刊”》,2000年12月7日。
47.《无名氏与当代文学中潜在写作的意义》(对话,与
陈思和先生合作),《大连日报·星海副刊”》,2000年11月30日。
48.《沈从文:我们如何追忆和想象乡土》(对话,与
聂伟合作),《大连日报·星海副刊”》,2000年11月23日。
49.《我们如何面对都市——谈张爱玲》(对话,与
宋明炜、孙晶合作),《大连日报·星海副刊”》,2000年11月9日。全文改题《张爱玲的启示:我们如何面对都市》,刊《
上海文学》2003年第2期。
50.《穆旦与现代经验》(对话,与张新颖合作),《大连日报·星海副刊”》,2000年11月2日。
51.《弱的自我:从郁达夫说起》(对话,与
王宏图合作),《大连日报·星海副刊”》,2000年10月26日。全文刊《郁达夫研究通讯》,总第十九期,2002年2月。
52.《我们今天为什么回忆鲁迅》(上,下)(对话,与
郜元宝合作),《大连日报·星海副刊”》,2000年10月12日、19日。
53.《胡适举起义旗之后》(对话,与
常立合作),《大连日报·星海副刊”》,2000年9月21日。
54.《当代文学史的两个问题的再思考》(与
王光东合作),《
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56.《多民族文学的民间精神》(与
陈思和先生合作),《
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
57.《张爱玲与现代末日意识》,《
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58.《批评的宽度:论说张柠》,《
南方文坛》,2000年第1期。
59.《消费时代人与物的疏离——唐颖与都市文化》,《当代小说》,1999年8期。(收入《上海五十年文学批评丛书·作家论卷》)
60.《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与陈思和先生合作),《学术季刊》,1999年第4期。
61.《关于六十年代文学创作的重新思考》(与
陈思和先生合作),《
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当代室选编:《中国年度文论选·99卷》,
漓江出版社1999年版)。
62.《地火在运行:张中晓与\u003c无梦楼随笔\u003e》,《
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3期。(选入陈思和等编:《
无名时代的文学批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收入《待读惊天动地诗:复旦师生论七月派作家》,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
63.《如水的旅程:论1958—1976年唐的潜在写作》,《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3期。(获1999年《当代作家评论》奖。)
64.《审美批评的原创性:生存根基的畅显与心智的交流》,《
南方文坛》,1999年第1期。独著。
65.《谈张爱玲小说的修改》(与朱冠明合作),《修辞学习》,1997年第期。
66.《身在此山,走出此山》,《读书》,1998年第6期。
个人荣誉
1. 专著《潜在写作:1949——1976》,获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
三等奖(2008)、教育部全国高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科类
二等奖(2009)。
2. 参著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陈思和先生主编),获教育部优秀教材
一等奖(2002)、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2000)、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
3. 个人获“2009年度上海市社科新人”奖(2010年评出)。
6. 获聘为
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二批客座研究员(2012年10月~2013年10月)、特约研究员(2013年11月起)。
7. 论文《当代中国新科幻中的人文问题》,获2012年度《
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
8. 论文《如水的旅程:论1958—1976年唐湜的潜在写作》,获“《
当代作家评论》奖”(1999)。
参加会议
2000 上海,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国际研讨会,
华东师范大学主办;
2002
上海市,第二届国际
胡风讨论会,
复旦大学、
苏州大学主办,发表论文;
2006
天津市,
穆旦诗歌国际研讨会,
南开大学主办,发表论文;
2007 上海,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研讨会,复旦大学、
哈佛大学主办;
2007
俄罗斯圣彼得堡,“第四届
远东文学国际会议”,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复旦大学主办,发表论文;
2008
法国巴黎,“中国现代十大留法作家研讨会”,法国七大、复旦大学主办,发表论文。
2010 上海,“新世纪文学十年——现状与未来”国际研讨会,
复旦大学中文系与哈佛大学东亚系联合举办,发表论文。
2011
福冈县,日本中国学年会,
九州大学承办,参会,交流。
2012 北京,第二届国际
胡风研究会议,鲁迅博物馆馆主办,发言。
2013
上海市,“新世纪大学文学教育论坛”,复旦大学、
中国现代文学馆合办,主办、发言。
2014 韩国春川,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国际研讨会,
江原大学、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合办,发表论文。
2015年6月
昆山市,“潜在写作工作坊”,
复旦大学中文系、
杜克大学合办,参与主办,作报告并发表论文。
2015年12月 上海,“意义的移位与创造:多边文化史的路标(
中原地区法国-
欧洲)”,首届复旦大学-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人文学术研讨会,作报告并发表论文。
学术兼职
上海比较文学学会会员
科研项目
独立承担项目:
1. 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项目:“现代中国文学中的虚无体验及其析解——以张爱玲、
鲁迅、
沈从文为中心”,2013-2016,项目批准号:13PJC013;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神话·历史·小说——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史互证’研究”,2009-2015,项目批准号:09YJA751011,已结项;
3.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史互证研究”,2008-2014,项目批准号:2008BWY012,已结项;
4.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课题:“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多层次性研究”,2002~2004 ,已结项;
5.
复旦大学“卓学计划”资助项目:“实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2011-2014,已结项;
6.复旦大学金苗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史互证研究”,2008,已结项;
7.复旦大学青年教师基金课题:“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大陆的潜在写作”,2000-2002,已结项。
主持及参与项目:
1.
上海市“高峰”学科项目:“现代文学研究与当代文学批评:基础重审与前沿拓进”,2016—?,主持;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十世纪文学史理论创新”探索,2003~2006,主要参与者之一,负责子课题,已结项;
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学史理论创新和当代文学”,2002~2005,主要参与者之一,承担子课题,已结项;
4.
南京大学教育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项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1999~2001)”,主要参与者之一,承担子课题,已结项;
5.
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整体推进
人文科学概论研究项目:“文学史关键人物研究”2011-2014,项目主持人:
张新颖、
郜元宝,承担子课题:“张爱玲与现代中国的文化和心理危机”,已结项。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