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河镇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辖镇
皂河镇,宿迁市宿豫区下辖镇,由湖滨新区代管,位于湖滨新区西部、宿豫区西北部,距城区20千米,辖域面积182.87平方千米。皂河镇大部分区域处在黄墩湖滞洪区范围内,地形整体为西高东低,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截至2021年3月,皂河镇下辖6个居民社区和19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街东社区,户籍人口8.67万。
“皂河”原是一条河流的名称,发源于山东省郯城墨河,南入大运河,因水底土色发黑而得名,地名依河名而设。皂河自清康熙19年(1680年)建置以来就一直称“镇”,是一个具有近400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新中国成立前期,属睢宿县。新中国成立后先属睢宁县县,后属宿迁县。2000年,撤销滨河镇、骆马湖乡、皂河镇,合并设立新的皂河镇。2011年,皂河镇整建置划入湖滨新城(后更名为湖滨新区)代管。2021年3月,黄墩镇并入。
皂河镇地处废黄河中运河骆马湖、黄墩湖交汇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漕运重镇和商贾云集之地,在清乾隆、清咸丰年间的皂河镇人口绸密、商业发达。清代帝王到此了解民,发现该地水患、洪涝严重,无力治理,只能将希望寄于“龙王”,在此修建了“敕建安澜龙王庙”。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是皂河龙王庙会之日,自清代以来,一直兴而不衰,被列为苏北地区36处香火盛会之首,该庙会和柳琴戏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皂河镇是江苏省重点镇、宿迁市文明镇。2018年,皂河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亿元、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入1.55亿元、同比增长10.7%。
历史沿革
皂河镇建置悠久,始建于清康熙19年(1680年),之后一直称“镇”,直至1956年,改为皂河乡。此“镇”不是建制镇,只是一个地名。
明末,实行社制,现皂河镇域属黄墩社、直河社。
清康熙间,改社为里(又称图),现皂河镇域分属不明,由顺德乡领导。
民国初,现皂河镇域分属皂河乡、窑湾乡,后属第七区(后改为第一区)。
民国27年(1938年),日军侵占宿迁市县城后,中共在日军盘踞的宿迁县城周边农村及邻县部分地区,先后建起5个县级政权,皂河镇由睢宿县苗圩区领导。
民国34年(1945年),撤销睢宿县,苗圩区、朱海区等区划归睢宁县
1950年7月,淮阴地区行署将睢宁县苗圩区划入宿迁县,设皂河区(包括现王官集镇全域以及皂河镇镇区、王营村、八井村等地,龙岗、七堡由当时的运河区所辖)。
1954年,皂河区所辖皂河镇改为宿迁县直属镇。
1955年,皂河镇又划归皂河区管辖。
1956年,撤销皂河区,其所辖区域并入运河区
1957年,由皂河乡、王营乡、龙岗乡、刘甸乡等乡组成皂河乡,仍属运河区。
1958年,撤区并乡,称皂河乡;同年更名皂河人民公社,简称皂河公社。
1983年,恢复乡村制,称皂河乡。
1985年,撤乡建镇,称皂河镇。
1987年,设立县级宿迁市,皂河镇属之,由淮安市领导。
1996年,撤销县级宿迁市,设立地级宿迁市,原县级宿迁市析为宿城区宿豫区,皂河镇由宿豫县领导。
2000年,撤销滨河镇、骆马湖乡将其辖域并入皂河镇。
2004年,撤销宿豫县,设立宿迁市宿豫区,皂河属之。
2011年,皂河镇整建置托管至湖滨新城代管。
2013年,湖滨新城改称湖滨新区,皂河属之。
2021年3月,撤销黄墩镇,将其辖域并入皂河镇。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7年,皂河镇版图组建,是由当时的“皂河镇”以及王营乡、刘甸乡等乡组成的,面积约22平方千米。
1982年,皂河镇下辖街西、街东、谢庄、王营、八井、宋场、龙岗区、七堡8个大队以及皂河农科站,后增设张庄、街北2个大队(1983年后称村或居),其中谢庄、王营、宋场、龙岗曾易为名向阳、兴无、农付、农纲。
2000年,因乡镇合并,皂河镇面积由22平方千米扩大为266平方千米,其中从滨河镇划入12个行政村居,分别是新农、张埝、刘甸、金庄、袁甸、袁宅、闫集、闫南、要武、孙柳、王圩、刘庄和骆马湖乡划入7个村居,分别是洋河滩、月堤、三里、闸坝、西张圩、三湾、戴场。此时,皂河镇下辖29个行政村居。
2001年,村级行政区域调整,29个行政村居减少为19个行政村居,具体是宋场并入龙岗、张庄并入街东、街北并入街西、袁宅并入要武、孙柳并入闫南、刘甸和闸坝以及三里合并设立船闸、西张圩并入三湾、赵埝并入新农、张埝并入刘庄、月堤并入洋河滩。
2004年,洋河滩从皂河镇析出,划入井头乡(后属晓店镇)。
2009年,戴场从皂河镇析出,划入晓店镇。
2021年3月,因乡镇合并,从黄墩镇划入8个行政村居,分别是曹瓦、李甸、尚营、柳湖、马桥、曹甸、魏场、英庄。至此,皂河镇下辖6个居民社区、19个行政村,面积182.87平方千米。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3月,皂河镇下辖6个居民社区和19个行政村(被托管1个,未计入),镇政府驻街东社区行宫路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皂河镇位于湖滨新区西部,宿豫区西北部,宿迁市市西北部,距宿迁市区约20千米,镇区位置约在东经118°06′、北纬34°02′。地处湖滨新区、宿城区睢宁县、邳州市、新沂市五县(区)交界处,镇西与睢宁县魏集镇、古邳镇接壤,镇南与宿城区蔡集镇、王官集镇毗邻,镇东与支口街道、晓店街道搭界,镇北与邳州市新河镇、新沂市窑湾古镇毗连,辖域总面积182.87平方千米,占据骆马湖大部分水域,其面积约占湖滨新区面积的二分之一。
地形地貌
皂河镇整体地貌由西向东徐缓,地面高程19至25米不等,大部分区域(水域面积除外)处在黄墩湖滞洪区范围内。
气候特征
皂河镇属温带季风气候。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旱少雨,冬寒晴燥,年平均降雨量在900毫米左右,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约50%的降雨量集中在6—8月份,降雪主要集中在1月、2月、12月。
水文
综述
皂河镇历来是水文重地,占据骆马湖大部分水域,其南有古黄河、东有中运河、中有小闫河。同时皂河镇也是国家水利建设重要地段,在境内先后修建了皂河节制闸、邳洪闸、复线船闸、皂河船闸。
主要湖泊、河流
骆马湖:跨宿迁市新沂市二市,湖盆为郯庐断裂带局部凹陷洼地黄河夺淮后,成为沂河和中运河季节性滞洪区。1952年导沂整工程修建了皂河闸、洋河滩闸,1958年又建嶂山闸和环湖大堤,成为滞洪水库。湖水面积为296平方公里(相应水位21.81米),蓄水量达2.7亿立方米。最大宽度20千米,湖底高程18~21米,最大水深5.5米,大小岛屿60多个。是江苏省境内第四大淡水湖
中运河:是一条人控河流,河水流向不定,自然流向为自北向南,南水北调时则流向相反。京杭大运河宿迁市境内16千米,平均水位30.15米,最高水位32.99米,最低水位28.2米,平均流量12.48m/s,最大流量422m/s。中运河宿迁段兼有航运、防洪、排涝、农灌、城市工业供水等多项功能,又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通道。 
小闫河:因沿岸有闫庄而得名。小闫河是睢宁县与宿迁市的界河,该河开挖于1950年,西接徐洪河,东入邳洪河,全长27.7千米,其中属宿迁段8.5千米,睢宁段15.2千米,河口宽30米,水深3米,河底高程17米,灌溉面积1.1万亩,排涝面积36平方千米。1978年,兴建新工扬水站,小闫河被切断,古邳镇境内小闫河改称崔瓦房大沟,现小闫河全长约10千米。
废黄河:原名“废黄河”,其由南宋建炎2年(1128年)洪水泛滥冲刷而成,清光绪11年(1885年)黄河改道后,古黄河不再通航。因其主要接纳市区部分居民生活污水和沿岸工厂所排放的工业废水,自然稀释能力差,水源主要靠天然降雨,被称为“废黄河”。 从1998年起宿迁市政府就采取了疏浚、护坡、建污水处理站等措施,并将“废黄河”改名为“古黄河”或称“黄河故道”。其最高水位13.7米,最低水位6.07米。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据全国第六次(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皂河镇境内人口41916人,其中男性21575人,女性20314人;总户数11710户,家庭户人口41800人,其中男性21462人,女性20338人,按年龄来看0~14岁为6580人,15~64岁为30262人,65岁及以上为5074人。截至2021年,皂河镇境内人口为8.67万人。
民族
原皂河镇境内是汉族的聚集地,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从四川省云南省等地女子流入皂河,在境内生产生活,少数民族逐渐增多。
经济
综述
清道光、清咸丰年间的皂河镇,人口稠密,商业发达,主街道分为南北长街,北街向西为西街,南街向东为东街。从南方来的大批食盐,囤积于北街,北街有盐栈三四十家。枣庄市台儿庄区一带的煤则从上流运到皂河。西街是粮食街,繁荣时期皂河街上有粮行数十家。这里又是皂河最富有的一条街,大贾富商多居于此。中街是商业区,有商店字号30余家,经营百货、布匹、茶叶、日杂等生活用品。南街多是面食行业和干货、茶食店、茶馆、饭店等。皂河镇上还有两大槽坊,南槽坊陈茂记坊主陈永茂是宿睢地区有名的大地主,拥有土地几十顷,开有酱园、槽坊、粮行、盐行等。北槽坊为季姓所有,行主是拥有几个店面、几十顷土地的大财主。皂河镇上还有一条后街,农民居住,蔬菜、瓜果之类多于此交易。
2018年,皂河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亿元、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入1.55亿元、同比增长10.7%。
第一产业
皂河镇曾以境内的骆马湖为主要经济来源,骆马湖水产资源丰富,仅鱼类就有56种之多;另外还有对虾万蟹楼大闸蟹及数十种水生植物。1994年,皂河镇有近500条渔船专门从事捕捞业,年捕捞量在50万千克左右。以鲫、鲤、银鱼产量最高,年捕青虾也在15万千克以上,现在的皂河镇主要以稻麦轮作、水产养殖为主要的经济来源。截至2018年末,皂河镇水产养殖规模已达2.1万亩,其中土地流转养殖1.6万亩,在新农、要武、闫集、金庄、袁甸等村居建设国家级水产示范园,拥有千亩以上水产园5家,全镇百亩以上水产大户及专业场社20余户;建设500亩优质稻米基地,采取半年绿肥半年稻虾种植模式,年产值300万元以上。
第二产业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皂河镇推广新技术,境内工业从无到有,截至1994年,镇属工业13家,形成了酿造、制造、服装、建材为主的格局。主要产品有船舶、胶合板、食酒系列、砖瓦等。皂河镇大部分地处黄墩湖滞洪区,导致皂河镇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截至2017年,境内工业主要有砼厂、桩业、纺织业等,2017年皂河镇对纺织业加大技改投入,新增投资1000万元,扩建厂房500平方米,桩业产值突破2000万元,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标准。
第三产业
皂河镇的商业、旅游业等非第一、二产业类的主要有集市交易额、镇区旅游景点门票收入、每年的庙会等,在2018年皂河庙会吸引了近40万人前来,设摊点超过2000个,各类交易额约4500万元。
招商引资
依托靠湖沿河地理优势,在巩固沿运河的船舶修造业外,充分利用原滨河工业园的厂房、设备招商办企业,动员镇内能人大户上项目,将工业园区向南扩充,向西推进,开发建设新的工业集聚区。同时,集中主要精力抓招商,抓进区工业园的大项目。2011年以来,全镇共引进工业项目12个,永盛编织、永华箱包、轩翔建材、爱淇服饰等纷纷进驻工业园区,上半年工业引资总额达8000万元,新增“三来一加”项目15个,完成任务数58%,其中项目营销额超过500万元的3个,建成工业专业村17个,乡村企业个数达到442家。全镇工业及“三来一加”从业人数达到1.3万余人,占社会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
文化
地名溯源
据《宿迁县志》记载,早在清康熙19年(1680年),疏浚河道时,此处皆为黑土,取名皂河。因靠近中运河,交通方便,卢盛芝在此兴建了集市,得名“皂河镇”。“皂河”还有一段歇后语:平地挖沟—皂河(造河)。
“皂河”是一条河流的名称,发源于山东郯城的墨河,南入运河,因水底土为黑色而得名。清康熙19年(1680年),总督靳辅开旧皂河,上接泇河。清康熙26年(1687年),靳辅大兴工役开凿中运河,绕宿迁市治北直接皂河口,从此商贾航行不绝,皂河地域因此成为大运河南北漕运中的主要口岸,骆马湖及邳、睢、徐等地农副产品集散地。随后皂河地域逐渐成为宿迁西北部经济贸易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曾任河南道直隶州判的卢盛芝,归里后倡议在集市周围筑圩以防贼寇,遂有“皂河镇”之设,于是“皂河”便由河名而衍变为地名了。
皂河镇逢集日为农历的三、五、八、十,摆摊设点主要集中在运河路上。
文物古迹
镇内遍布大量文物古迹、遗址、遗存及传说,如乾隆行宫、陈家大院、合善堂、奶奶庙等明清建筑,记录了皂河镇丰富的文化底蕴。
乾隆行宫
原名为"敕建安澜龙王庙",皂河龙王庙坐落于宿迁市市西北20公里处的古镇皂河。皂河龙王庙建筑群始建于清代顺治,改建于康熙23年。后经雍正、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各代皇帝的复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占地36亩,周围红墙,三院九进封闭式合院的北方宫式翊坤宫爱新觉罗·弘历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顿于此,并建亭立碑,帑金修缮,故又俗称为"乾隆行宫"。198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OO一年六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皂河龙王庙建筑群位于古老的大运河畔,北临骆马湖,南接废黄河,东连马陵山,又与省级森林公园连成一线。其地理位置傍湖连水,交通方便,四季分明,气候宜人。300多年来,皂河龙王庙行宫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和专家学者不断地研究、探讨。同时,她又以其独特的宫式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向人们展示着其独特的魅力。
皂河龙王庙
行宫翊坤宫,布局严整,规模宏大,轴线分明,左右对称,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整体呈长方形,双重围墙。中轴线上建筑物主次清晰,错落有致。自南向北,整个建筑群分为六大部分。最南端为古戏楼,额枋上悬挂"奏平成"鎏金匾一块,上下门悬有"阳春"、"白雪"金匾各一块。该戏楼主要用于一年一度的初九庙会及清帝驾临时看戏之用,一九七六年被拆毁,现仅存1.4米高的石基。古戏楼向北,为青砖铺设的宽阔广场。广场两边有两根六丈高的木质神杆(俗称旗杆),神杆两边有相对应的"河清""海晏"牌楼,清代爱新觉罗·弘历五次下榻龙王庙,都是从"河清""海晏"牌楼门进出的。广场北侧是山门,亦称禅殿。禅殿大门的两旁,置放两尊清中前期的皇家石狮,雄狮重2.8吨,雌狮重2.76吨。石狮的造型为前脚直立,后脚盘曲,昂首挺胸,雄强威猛,象征着大清帝国不可凌辱和中华民族不可侵犯。整个石狮的造型生动,用料考究,省内独一无二,国内屈指可数。山门正门的正上方,青砖镶嵌着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七个镏金大字"敕建安澜龙王庙"和一方"乾隆御笔"印。禅门的两旁有相对的两明两暗的"角门",是皇帝和文武官员进出行宫的通道。
御碑亭
御碑亭,平面呈六角形,面积53平方米,十二根朱红抱柱擎托着六角重檐攒尖顶的伞状黄色琉璃瓦屋面。因其为皇家"敕"建,黄色瓦饰,形状如伞,人们又称之为"皇伞"。碑亭正中耸立着一块5米高的御碑,碑帽的正面镌刻"圣旨"二字,碑身正面刻有圣旨全文,主要内容记叙了康熙雍正帝建庙的原由和修建的经过。碑身的背面刻有乾隆22年第二次下江南时,第一次下榻此处所题写的御笔诗文:"皇考勤民瘼,龙祠建皂河,层临耸坝,峻宇镇回涡,毖祀精诚达,安澜永佑歌,彭城将往阅,宿顿此经过,捍御方多事,平成竟若何,所希神显,沙刷辑洪波。"碑身、碑帽的两面分别镌刻有乾隆27年、30年、45年、49年下榻此处所题写的御笔诗文。碑座的兽,卷缩蹲卧,坚实有力。碑帽上缘和碑身四周精雕细刻着生动传神的五爪巨龙,流云袅袅,瑞气千祥,造型精致。整块御碑刻满了爱新觉罗·弘历的圣旨和诗文,飘逸洒脱,端正秀气,国内极为罕见,文物价值甚高。尤其是御碑亭的设计,造型大方,凝重端庄,内外施柱,黄瓦红饰,充分显示了皇家建筑的特点、风格以及独有的高贵气质。特别是"皇伞"的攒尖顶,下端为倒的荷盆,中间六角圆柱上精刻着形象各异的十八罗汉像,顶端放置着象征皇帝至高无上的夜明宝珠,使整个御碑亭在第一进院落中耀眼夺目,金碧辉煌。
在御碑亭的两旁,建有钟、鼓二楼。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建筑的形制、布局、尺度相同,每座建筑面积103平方米,重檐歇山卷棚顶,屋面苫盖筒瓦。钟楼内悬挂着爱新觉罗·颙琰18年马士魁敬铸的八角铁钟一口,钟重2000多斤。铁钟每只角上铸有八卦图文,钟体上缘铸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八个大字,字迹端庄,苍劲有力。鼓楼内,摆放着1.4米直径的大鼓一面,龙铃虎环,鼓声浑厚。爱新觉罗·弘历下榻此庙时,撞钟击鼓,两厢奏乐,以最高礼仪恭迎皇帝的驾临。平日里各殿宇檐角垂挂的风铃,在微风的吹动下发出悦耳的响声,衬托着庙内的晨钟暮鼓,罄声鸟鸣,回荡于殿堂之间,传布于云霄之外,使敕建安澜龙王庙更加威严、雄壮、肃穆和神圣。传说,每当洪水来临之时,龙王庙内钟鼓自鸣,声震数里,及时唤醒人们撤离险境,使百姓免遭洪水之灾。
怡殿
位于中轴第一道院和第二道院的相交处,占地面积66平方米,面阔四间,进深三间,怡殿正门悬挂"法雨慈云"大匾一块,殿内供奉杨、柳、杜、孟四大金刚坐像,分别持宝剑、雨伞、琵琶蟒蛇,象征"风调雨顺",佛像造型逼真,神态各异,威武刚烈。
第二进院落是整体建筑中心院落。御道上的主体建筑是"龙王殿",又称"绿瓦殿"。龙王殿两侧对应的是东、西配殿。东殿供奉"五湖神",西殿供奉"四海-井神"。十尊神像皆手捧笏板,列次伺拜龙王。龙王殿是该庙最具特色的主要建筑之一,殿宇重檐歇山,清式龙吻。黄、绿、蓝为主的六色琉璃瓦覆面,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占地面积435平方米。殿前白石月台,玉石栏杆。大殿额枋高悬"福佑荣河"镏金匾一块,月台左右各有一座宝藏库,昔日用来焚烧字纸。月台当中为祭龙台,台中市有吨余重的大铁鼎一尊。整个龙王殿,雕梁画栋,斗拱飞檐,结构严谨,装饰华丽,金碧辉煌,气韵无穷。大殿正中供奉东海龙王,为贴金坐像,神态端庄威严,令人肃然起敬。左右分列八大水神(俗称八大战将)。龙王象背后,绘有彩色壁画,画中有一大象,象身立一童子,手持一盆万年青,其意象征"万象长青"。这一院落中的所有建筑是该庙僧人日常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爱新觉罗·弘历五次下榻龙王庙,也是在这里朝政议事,敬神祭祖的。
第三进院落,是龙王庙行宫的最后一进院落,也是乾隆皇帝的寝宫。二、三院落的相交处横向轴线上建筑分别是灵宫殿和东西庑殿。庑殿村是庙内的僧侣们用来读书赋诗和研究佛学的场所,也是皇帝驾临时,文武官员用来处理政务和娱乐休息的地方。灵宫殿东壁王灵官手持七节长鞭,西壁韦驮神手捧降魔杵。正门上方悬挂"福靖灵波"横匾一块,乾隆皇帝驾临时,此殿又叫"分宫厅"。皇帝皇妃进入后宫后,其他文武百官一律禁止人内。
禹王殿,也叫观音殿。禹王殿属于宫式大作,重檐硬山,屋面饰黄色琉璃筒瓦和龙吻,大殿分上下两层,占地面积360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坐落在青石板筑成的1米高的须弥台上,殿高20多米,是"龙王庙行宫"内最高的殿宇。底楼额枋上悬挂"功崇利薄"镏金大字的朱红匾额一块。大殿的明间三亚南山海上观音坐在莲花座之上。二楼的楼板是由304块纵横组合的绘有龙风呈样彩色画面的木板吊制而成,对对龙风翩翩起舞,多姿多态,各不相同。东西两头暗间,分属方丈室和藏经室,由暗间扶梯登楼即可进入顶层。大禹像就置于顶层的中央。乾隆六下江南,五次临幸于此都是夜宿于这殿宇楼上,人们称为"正宫"。与正宫相呼应的是位于正宫两侧的东宫西宫,这是随同南下的皇妃们居宿的地方。院落内植有柏、柿、桐、椿、槐、杨六树,取意"百市同春""百世怀杨",象征大清江山和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兴旺不衰。虽经近三百年来风雨剥蚀,柏树、柿树、槐树、杨属仍苍劲挺拔,枝翠叶绿,其中的黄杨树(又名雀舌黄杨),进入《世界名花草大全》。
乾隆寝宫相配套的"东廊院"和"西廓院",是东西宫的附属院落。位于寝宫横向轴线上。东廊院有僧房和斋室(亦称御膳房)20余间,西廊院有书房和客厅(亦称御书房)20余间。结构对称;形制相同。两廊院向南均设"御花园",有亭、台、楼、,小桥流水;有牡丹、弄岗报春苣苔、梅花、兰花,奇花异葩,四季飘香。显现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幽雅神韵。自清代以来,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初九、初十这三天,为皂河安澜龙王庙庙会之日。届时众多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烧香拜佛,祈福求祥。附近山东、河南、安徽几省的行商坐贾、民间艺人也纷至沓来,云集皂河。一时间逛庙的、敬神的、看景的、购物的热闹非凡,"木刀木剑红缨枪,桃猴玉兔青竹蟒,剪纸雕刻拨浪鼓,糖人泥哨小花棒"应有尽有。这其中最为光彩夺目的是皂河镇内三大香会的绕街巡游,朝山祭祀。花船、花车、舞龙、舞狮,所有逛庙会的人们一起参拜龙王,人山人海,盛况空前,被列为苏北地区36处香火盛会之首。数百年来,岁岁如此,即使是10年"文革"的时候,也只是中断了宗教习俗的内容,其他的民俗活动从未间断过,可称得上中国民俗史上的一大奇观。
皂河龙王庙行宫这一珍贵的古建筑群,在"文革"中一度遭到破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八十年代初,经过几百年风雨剥蚀以及战乱和人为破坏的"敕建安澜龙王庙",仍然以它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高超的古代建筑技巧,引起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省政府及省文物保护部门的专家多次对龙王庙进行考察和论证,认为"敕建安澜龙王庙"是全国众多乾隆行宫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唯一保持较为完好、且最具价值的清代北方宫式古建筑群。保护好这一清代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清代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九八二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十年来,省、市、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加强保护措施,加大保护力度。1982年、1988年、1992年、1993年,省、市、县三级政府耗资100万元分别对龙王殿、御碑亭、钟、鼓楼等进行了大规模修缮。2001年7月,"龙王庙行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省、市、县人民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又重新制定了系统、细致的抢救方案和维修措施,第一期工程耗资250万元,第二期工程耗资145万元,使这一古建筑群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各级人民政府以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决心恢复"敕建安澜龙王庙"的历史原貌,发挥其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非物质文化
皂河龙王庙会始于明代中后期,已有500多年。庙会为期三天,初八“焰火日”,初九“正祭日”,初十“朝山日”。因为正月初九为“正日子”故又称“初九会”。几百年来,庙会由原来单纯的民间祭祀活动,逐步发展演变为集民间祭祀、文化展示和商品贸易为一体的大型的群众自发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皂河龙王庙会有浓浓的地域文化特色,是每年春节期间宿迁市老百姓必须品味的一道“民俗大餐”。
柳琴戏因与泗洲戏、淮海戏同源清代中叶的“拉魂腔”,后经不断改良,演变发展而来,故常称其“拉魂腔”,也有的地方称“拉呼腔”、“拉后腔”等。主要分布在苏、鲁、豫、皖毗邻的大部分地区,“拉魂腔”剧种的不同流派在自身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20世纪初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其在宿迁的发展,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宿迁柳琴戏以湖滨新区皂河镇为中心,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口授心传”,得以广泛传播,成为流行于宿迁市地区的代表性地方戏之一。柳琴戏主奏乐器为柳琴。念白吸取了京剧的发声办法,在充分表现地方方言的基础上,使语言表达更形象生动,表演行式朴实、粗犷、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
特产美食
乾隆贡酥
乾隆贡酥是叶家烧饼的别称,得名于1757年2月,乾隆二下江南之时。其实叶家烧饼早在唐朝就很有名气,那时叶家炉内功夫已达顶级,可以制作出60多个品种的名点小吃,如"一指饼"、"水磨镜"等,享誉一时,叶家烧饼传人曾被选人盛唐御膳房。后因战乱叠起,朝代更替,叶家烧饼又重返民间,但有许多炉内绝活已相继失传,唯"乾隆贡酥"流传至今。
1757年春,乾隆以赈灾之名,二下江南,途经宿迁市,驻顺河集大营,亲率文武官员祭奠皂河安澜龙王庙,并在庙中用膳。当时乾隆由于旅途劳累和心情烦闷,不思饮食。叶家烧饼作为当地"名吃"贡上来时他也毫不在意,忽然一阵微风吹过,他觉得缕缕香味扑鼻,顿时食欲大开,食之赞不绝口。随召见叶家油酥烧饼传人,封为御厨,并随驾去京城。自此叶家烧饼便被称“乾隆贡酥”。这位御厨便被尊为“乾隆贡酥”第一代传人。
乾隆贡酥,有四绝:香、脆、酥、透。所谓香,即面香、油香、芝麻香三者合一。特别是芝麻香,据说芝麻皮苦且涩,芝麻仁才是真香,叶家用的全是上等的芝麻仁。所谓脆,即沾唇即碎,该饼需轻拿轻放,夏天放置3-5天香脆依旧,若是用塑料袋包装,脆度可保持2-3个月以上。所谓酥,就是松软,不但皮酥,内里如一。这与层次多相关,该饼制作十分讲究,他们把面粉分作两等份,一半用油和,一半用水和,再把两种面混合在一起,反复揉搓,利用油和水不相溶的原理,揉一次就是一个层次,每制作一块象饺子皮那么厚的饼坯要经反复几十次的揉搓,达到几十个层次,难怪它酥。所谓透,就是玲珑剔透,外形美观。刚出炉的油酥烧饼白生生、黄澄澄,一颗颗晶莹闪亮的芝麻仁镶嵌其间,如精美的艺术品,诱人食欲,却又不忍下口。
1989年春天,我国著名诗人丁芒游览皂河乾隆行宫,品尝了“乾隆贡酥”,赞不绝口,他说:"我走遍天南海北,尝遍了各地名点小吃,实话实说,叶家烧饼甲天下!"并欣然命笔:
一缕香酥出皂河,
征夫收起纵棹歌。
叶家炉畔人论巧,
八代芳华献万搓。
千百年来,叶家严尊祖训,单线独传。丁老诗中说"八代芳华",指从清代御厨起,已历经8代,而今执炉的是叶家第9代传人叶淑华女士。该女士已年过50,依然辛勤在"万搓"之中,炉前每天是排队的人群,"乾隆贡酥"供不应求。"乾隆贡酥"的第10代传人是叶淑华之子刘大勇,刘大学毕业后又去食品研究院进修过,他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传统的"乾隆贡酥"进行深入研究、试验,保留了"乾隆贡酥"传统特点和风味,又推出了椒盐馅、枣花蜂蜜馅、枣泥馅赤豆馅等新品种。现叶家正积极筹措资金,扩大规模,变手工作坊为机械化、数字化生产线。"乾隆贡酥"将在第10代大放光彩。
文化发展
皂河镇的文化、教育、卫生随着历史之变迁逐步得到发展。清末举人卢潮荫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其学生遍及宿迁、邳州、睢宁三地,且多为一方之秀。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卢举人倡导创办了公立崇本小学,办有女生班。民国4年(公元1915年),被推选为宿迁市县教育会会长,在任期间,多次举办简易师范、法政讲习班及小学教育讲习会等,着力提高民众文化素质。1921年,他在皂河创办平民识字班,编写《平民千字文》作为教科书
新中国成立后,皂河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较快。现有中心小学2所,村完小9所,初级中学2所,幼儿园9所,成人教育新庄镇中心小学1所,教职工总数510人,在校中小学生总数9000余人。有中心卫生院3家,村级卫生室12个。中心卫生院全部公开拍卖,并实行医防分设。镇调频广播通响率达100%。
交通
综述
皂河镇交通便利,250省道、宿黄线、环湖大道等主次干道穿境而过,航运河流中运河在镇区东部蜿蜒流淌;皂河镇距宿迁市区约20千米,距邳州市区约35千米。皂河镇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50千米,距高铁宿迁站25千米,距淮安-徐州高速公路(G2513)宿迁市西互通口17千米,水、路、空交通比较便利。
公路
250省道:双向4车道,主要途经境内尚营村、魏场村、英庄村、闫集村、闫南村、新农社区、王圩村、谢庄村以及王营村,在辖域中西部由西北—东南方向穿境而过,是连接宿迁市区、邳州市一条重要的通道。
宿黄线:双向2车道,主要途经境内街东社区、街西社区、刘庄村、新农社区、要武村、曹瓦社区、尚营村、魏场村,是皂河镇区西部以及西北部的主干道。
环湖大道:双向2车道,主要途经境内船闸社区、袁甸村、曹甸村、三湾村以及马桥村,在辖域骆马湖西岸,环湖大道路不宽,但车辆较少,辖域内全线无红绿灯。
运河堤路:双向2车道,部分路段双向单车道,主要途经境内七堡村、龙岗村,是皂河镇区东部次干道。
皂八线:大部分路段双向单车道,少部分路段双向2车道,连接皂河镇区—八井村,途经谢庄村、王营村。
皂黄路:大部分路段双向2车道,少部分路段双向单车道,连接皂河镇八井村—原黄墩镇马桥村,其中在皂河镇闫集村境内250省道交叉口处,向北路段已经提升为黄墩大道。
中运河:途经皂河镇区东部,属二级航道,可通航1000吨以上船只。
皂河船闸:皂河船闸始建于1951年,老船闸于1988年废除。皂河船闸为三线船闸,其中一号船闸建成于1973年,闸室有效尺度为230m×20m×4m;二号船闸建成于1988年,闸室有效尺度为230m×23m×5m;三号闸2007年竣工通航,闸室有效尺度为260m×23m×5m。三闸均为短廊道对冲消能式输水结构,钢质人字闸门,平板直升钢质阀门,采用液压启闭机启闭,电气控制采用PIC可编程控制系统,规费征收采用计算机联网收费系统,内部实施电视监控系统,全年每天24小时昼夜运行。
公共交通
综述
截至2020年末,途经皂河镇的公交线路有3条,分别是宿迁公交91路、92路、93路,3条线路贯穿境内七堡、龙岗、街东、街西、刘庄、新农、要武、曹瓦7个行政村居,其余18个行政村居暂无公交线路经过。
线路
宿迁公交91路:起讫点珠江路公交首末站—皂河公交首末站,运行时间5:50—18:00,车辆大部分为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内设空调,主要途经皂河镇区西部宿黄线段。
宿迁公交92路:起讫点珠江路公交首末站—黄墩终点站,运行时间5:50—18:00,车辆大部分为中通新能源汽车,内设空调,主要途经皂河镇区南部的龙王庙行宫、皂河小学,随后向北折与宿迁公交91路共线,之后在皂河公交首末站处继续向黄墩片区方向行驶。
宿迁公交93路:起讫点义乌商贸城—皂河公交首末站,运行时间6:00—18:00,车辆大部分为宇通H8系列车型,主要途经皂河镇七堡村、龙岗村的运河南岸道路,然后经街东社区龙王庙行宫处与宿迁公交92路共线,之后止于皂河公交首末站。
社会
教育
清光绪33年(1907年),在卢瀚荫的倡议下,皂河创办了公立崇本小学,办有女生班。民国4年(1915年),卢瀚荫被选为宿迁县教育会会长。卢瀚荫在任期间,曾多次举办简易师范、法政讲习班及小学教育讲习会等,编印《教育会刊》。民国10年(1921年),卢瀚荫在皂河创办了平民识字班,编写《平民千字文》课本。新中国成立后,皂河镇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布局完善,境内曾有皂河高中、皂河初中、各村村小,截至1994年,境内各类学校在校生达到4000余人,后因生源不支等各种原因,皂河高中、各村村小相继被撤销。截至2016年中旬,皂河镇共有1个初级中学(湖滨新区皂河初级中学)、2个中心小学(湖滨新区皂河中心小学、湖滨新区皂河第二中心小学)以及王营教学点,在校生人数约为3500人。
文体事业
皂河镇曾有影剧院、电视录像放映点、广播放大站、电影放映队等,电影放映队是20世纪70年代后的产物,由当时公社(即现镇政府)里的人员去到每个大队(即现每个村居)放露天电影,当时放一场电影是很不容易的,在一个大队放电影基本上能把附近十里八村的都吸引过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基本没有露天放电影的了,即使有也鲜有人前去观看。截至2020年,皂河镇境内有文化馆1所,体育场(在文化馆后面)1个。文化馆内有图书室、儿童活动室等。
医疗卫生
截至2017年末,皂河镇境内有卫生院2家(皂河医院、滨河医院),村级卫生室17个。
小城镇建设
紧紧围绕“规划先行,精心打造”这一城镇建设指导思想,按照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实施“四加一”工程。通圣街北段道路整修工程、新农街道水泥路面工程已经完工,极大改善了群众的出行。皂河农贸市场改扩建工程逐步形成了镇区新的商业集中区,通圣街南延段以及客运站已基本建成投入使用,镇区供排水管网完成改造。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全镇总体规划和控详规修编工作完成并逐步进行建设,街东居民小区二期及附属工程正在建设,新农居委会农民集中居住点建成完工,运河路商业街一期工程2.5万平方米投入使用,下水道、路道、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也已全部配套到位。城镇功能不断完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镇村道路基本实现硬化、黑色化,对滨河工业区、船闸的三产服务区进行了规划和整改,加强以乾隆行宫绿化带为主体的周边环境整治和镇区的绿化管护。镇区重点工程全面开工建设,街西安置小区一期、街东二期正在施工,王圩村集中居住点已建成完工,闫南村农民集中居住点规划完成已进入施工阶段,预计年底主体工程可基本建成。
旅游
风景
综述
皂河古镇,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也有气势恢宏的水利工程。皂河镇北部有皂河水利枢纽风景区,景区内主要有皂河抽水站、皂河闸、皂河二站等大型水工建筑物及其附属工程。在皂河镇镇区有龙王庙行宫、陈家大院等景点,其中龙王庙行宫为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点,是清康熙23年(1684年),清代帝王到此巡游、了解民瘼,发现此地水患、洪涝严重,无力治理,只能将希望寄于“龙王”,在此修建了“敕建安澜龙王庙”,是宿迁乃至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建筑群。
主要景点
代表人物
卢瀚荫(1868-1932):宿迁皂河人,出身贫寒,16岁中秀才,皂河境内教育事业的引导人物。
获得荣誉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特征
水文
人口民族
人口
民族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文化
文物古迹
非物质文化
特产美食
交通
综述
公路
公共交通
社会
教育
文体事业
医疗卫生
旅游
风景
代表人物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