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故居
诸葛亮长期居住过的地方
诸葛亮故居指的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曾经长期居住过的地方。较为著名的有琅阳都诸葛亮故居、南阳卧龙岗诸葛亮故居和襄阳隆中诸葛亮故居。
琅琊阳都诸葛亮故居位于临沂市沂南县砖埠镇孙家黄村,是诸葛亮的出生地和幼年生活的地方,现存汉代文物画像石、诸葛亮祠等重要历史遗迹。南阳市诸葛亮故居即诸葛茅庐,俗称诸葛亮庵,是卧龙区国家AAAA级景区。襄阳市古隆中诸葛亮故居位于襄阳市襄城区古隆中风景区内,诸葛亮曾在此躬耕隆亩,晴耕雨读,度过了十年的宝贵青春,也是刘备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处,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分天下”策源地和“草庐对策”发源地。
诸葛亮故居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址。这些故居不仅是诸葛亮个人生活的见证,也是三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三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故居也是重要的旅游景点,对于推动当地的文化旅游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生平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诸葛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人们说诸葛亮是天下第一奇人,他一生的几个倍数令人无不称奇:据兰溪诸葛族谱中记载,他的生日是4月14日,卒日是8月28日,恰好为二倍;他13岁多一点离开阳都,到27岁,刘备三顾茅庐,荐为丞相,又是一个倍数;他27岁辅佐刘备,54岁卒于五丈原,又是一个倍数。
诸葛亮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他的身后仍有传奇的故事发生。
故居争议
因为地域文化的发展,关于诸葛亮的故居,今南阳市襄阳市有了较大的争议。根据原始史料记载,《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道,自己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是在南阳郡耕种的。东晋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提到,诸葛亮的家在南阳郡所属的邓州市,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史书中记载的南阳在古代是为郡治,而现在的南阳和襄阳都是市,古代郡的疆域范围大于如今的市,南阳市在古代是个县,名叫宛,属于南阳郡管辖,诸葛亮所在的邓县离襄阳县只有二十里。如今,现代南阳市的卧龙岗襄阳市隆中形成争议。
故居简介
诸葛亮故居大都是跟诸葛亮有关,其各个地方的也不尽相同,那么下面就是一一列举每个地方诸葛亮故居。
诸葛亮其故居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有四地为诸葛亮建立了故居纪念馆或者以诸葛亮为核心的旅游景点。
南阳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亮庵”和“南阳诸葛庐”,位于河南卧龙区卧龙岗,相传诸葛亮仙逝后不久,蜀汉故将黄权及其族人就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是国内最早设立的纪念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大型聂氏宗祠群。中原地区尚保存九处武侯祠,论规模,南阳武侯祠仅次于成都武侯祠而位居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众多国家领导人前来南阳武侯祠参访。
卧龙岗被誉为天下第一岗,相传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是豫西南名胜之首。卧龙岗武侯祠是诸葛亮17岁至27岁躬耕之地,是三顾茅庐发生地,是草庐对策和三分天下的发源地,诸葛亮因隐居躬耕于此故号称“卧龙”。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郡”。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歌可泣,千秋万代,臣子的楷模。《出师表》上明确写着,躬耕于南阳。又有诗云“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已有此记载。说明最迟在唐朝卧龙岗诸葛草庐已经是天下名胜了。
卧龙十景 今日武侯祠基本上保持了元明的布局风格,其木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卧龙道院内有隋以来宗教造像十余尊,翠竹、枇杷、玉兰等。武侯祠保存着汉以来历代碑刻四百余通。步入武侯祠山门,迎面是大拜殿,殿中彩塑诸葛亮及其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大型泥塑像。大殿前侧为明代碑廊,镶嵌有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石刻。祠后部分建筑主要有诸葛茅庐、野云庵、古柏亭、伴月台、宁远楼等。
诸葛草庐,亦称诸葛庵,是后人在诸葛亮故宅基址上新建的一座八角尖顶茅亭。现今的茅庐系砖木结构,八角挑檐,外围有八角回廊,屋顶覆盖茅草。茅庐正门上悬挂为1973郭沫若手书的“诸葛草庐”匾额,内额“诸葛庐”是1940年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所书。后额“南阳郡诸葛庐”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南阳知府傅凤飓所书
小虹桥 草庐之前,有一青砖独券小桥,精巧玲珑,酷似彩虹,故名。传为诸葛亮来往必经之地。
野云庵,进深三间,门两侧砖刻“云归大汉随舒巷,门对寒流自古今”对联。其外装饰以苍松、丹顶鹤砖雕。
躬耕亭,结构简单,形制简陋。前有两根圆木支撑亭檐,后砌以砖墙,亭内立诸葛武侯石刻像。像两边刻有“庵垂两千问魏阙吴宫安在,人居三代下比商伊周品何如”的对联。
伴月台 在草庐右廊西部。为一砖砌正方形平台,上置石几石登,旁台阶22道,四周围以砖墙,台下为老龙洞,传为诸葛亮夜观星象之处
老龙洞 老龙洞和伴月台为一联体建筑。伴月台下有一砖券小门,内有一道弯曲的长洞、传说此洞常有巨龙出现而得名。洞门两侧石刻“自古宇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对联。
诸葛井 入口右侧卧龙潭旁有井一眼,名曰诸葛井。井口为青石凿成,传为诸葛亮“躬耕”时汲水之处。
躬耕亭 入口左侧,清康熙中知府罗景重修祠宇时建于宁远楼之北。为一纪念性处所,后湮。光绪二十七年(1901),知府傅凤踊又在其前立“汉武侯躬耕处”石刻一通,作为留念。
古柏亭 位于草庐左侧东部。此处有古柏一株,传为诸葛亮所植。后人因此建亭,并以“古柏”命名。亭为青瓦挑角,石砌围墙,门窗为木组饰的方格。门楣横额“古柏亭”为清咸丰四年(1854年),南阳知县钮雷所书。
梁父岩 小虹桥西,宁远楼之前,叠石成峰,谓之“梁父岩”。
抱膝石 梁父岩之西,位于宁远楼前左侧,依古柏置石凳,为“抱膝石”。
阳都城
阳都故城是诸葛故里,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公元181年在阳都故城出生,约公元193年,诸葛亮13岁时随叔夫诸葛玄去豫章,15岁时随叔夫诸葛玄依附刘表,17岁开始在南阳郡“躬耕陇亩”,到27岁被刘备三顾茅庐聘请出山,在南阳历时12年。
阳都城就处于沂、蒙、汶三河交汇的砖埠镇一带。具体位置在孙家黄疃村以北、任家庄、汪家庄村以南,古城面积大约7万平方米。阳都县废于晋朝永和年间,故城毁于南北朝时期。现存遗迹有:故城东门,城墙废垣,并有齐产古瑟、齐刀币等文物一宗。在古城遗址附近,还发现了汉墓、石器、铜器等,在沂河岸边的田地里,具有典型特色的汉代断砖、碎瓦、陶片等随处可见,俯拾皆是。明朝大文学家公为《沂水县志》所作序言中写到:“沂南县,临沂之上游,烟雨之胜轶于江南……”据史料记载,西汉、三国、两晋时期,封爵在阳都的就有十二人。穿越时空的隧道,不难想象,古阳都曾经是个风光秀丽的好地方,这里物产丰富,百姓生活殷实富足。降生在这块广褒伟丽土地上的诸葛亮,山峦和溪流赐予他的灵秀、书香门第的熏陶和丰富的文化典籍启迪了他的智慧,东汉末年的国破家难更冶炼了他义无反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他日后能成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使得后人奉为楷模,称颂不已。
阳都故城是古代文化遗址,城内耕土下1米左右既是汉代文化层,亦发现战国文物,陶豆和陶鬲的残片随处可见。故城东面紧靠沂河,河西崖有一段出土的古代城墙,石砌而成,十分坚固。北面是东沂河,河岸上约1500米长的东段故城城基至今依稀可辨。
沂南县
坐落在村中央的“诸葛亮故里纪念馆”,这是沂南县人民政府1992年修建的仿古式建筑。纪念馆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大殿坐北朝南,青砖灰瓦、古朴壮观。正门上悬挂李子超题写的“诸葛亮故里纪念馆”匾额。东侧立有临沂地区诸葛亮研究会理事长、临沂师专王汝涛教授撰题、姜东舒书写的“望海潮”石碑。西侧立有四面画像碑以及“出征图”、“耕战图”等数块画像石。左侧竖立着三块汉代遗物——穿孔汉画像石碑,均是诸葛亮故里出土的,古雅庄重,令人肃然起敬。刘宏光和四年(公元181年)4月诸葛亮就诞生在这样一个小村子里这里。据说其出生时,窗外即将放亮发明,其父便为之改名为“亮”,字孔明。诸葛亮的祖上诸葛丰曾官至汉代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在汉末的乱世也曾做到太山郡丞,只可惜诸葛亮12岁时就去世了。之后母亲章姓的辞世。13岁的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后来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兄弟投奔老朋友荆州市刘表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移居南阳郡隐居,耕种维持生计。大殿正门两边,雕梁画栋,明柱花窗,规模恢宏。大殿门上方悬有著名书法家姜东舒题写的"地灵人杰"四字金匾。大殿正中安放着诸葛亮塑像,上悬有“一代贤相”、“名垂宇宙”两块金字匾额。四周是全面反映了诸葛亮一生壮丽辉煌的业绩的14幅壁画。
1992年,沂南县人民政府投资40万元人民币在沂南县砖埠乡孙家黄疃修建了“诸葛亮故里纪念馆”,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为仿古式建筑。纪念馆左侧竖立的穿孔汉画像石碑,是汉代遗物。院内有千年银杏树一株,高23米,树围3.6米,树冠覆盖面积360多平方米。纪念馆三块汉画像石均是诸葛亮故里出土的。大殿高7米,宽9米,长12.4米,建筑面积111.6平方米。大殿正中安放着诸葛亮塑像,四周是14幅壁画,全面反映了诸葛亮一生壮丽辉煌的业绩。在沂南县城西山坡修建了“卧龙公园”(亦称西山诸葛亮公园),此公园总投资600万元人民币,1992年分两期建设。已建成姊妹亭一处,有全国体量最大的诸葛亮铜像一尊,用铜3.5吨,身高7米,总重7,000公斤;并建有浮雕,总长50米,共计14幅,每幅5.25平方米。石雕均根据《三国演义》故事雕刻而成,记载着诸葛亮的辉煌战绩。另外,有仿古建筑5间,花岗岩石雕战马四匹,龟驼碑二尊,碑文刻有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九龙壁面向人民街,总长15.2米,由汉白玉雕刻而成,建有公园大门两处,均为仿古式建筑。沂南县政府已聘请旅游专家制定了孔明旅游区规划,拟充分利用诸葛亮家乡的环境进行深层次的旅游开发,集中展现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和其成长的文化氛围。
襄阳
襄阳市城西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
1986年,国家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就把襄阳隆中确定为诸葛亮故居。
隆中风景区,总面积十二平方公里,景区内有隆中山、乐山、大旗山、小旗山及其所属的谷地。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隔谷相望的大旗山,一头高昂,一头缓缓下垂,型如卧虎;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望之巍然深秀;山下泉水、池塘,山涧小溪流水潺潺。
明代已经形成了“隆中十景”: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景区小虹桥六角井、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1949年以后,又先后修建或新建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长廊、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众多景点,新建了“千古名相诸葛亮彩塑展”、上山滑道和山顶标志性建筑——腾龙阁,汉文化景区、龙泉居等既可赏景、又能旅居的旅游风景点,进一步完善了景区旅游服务功能,丰富了文化景观,扩大了景区容量。隆中形成了一个融观瞻、度假休养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群山环抱、松柏参天,景色颇为优美。有隆中山、乐山、大旗山、小旗山,主要景点诸葛草庐、武侯祠、古柏亭、抱膝亭、躬耕田、小虹古桥、六角井、观星台等 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隆山耸翠,旗山旋峙。
隆中牌坊:亦称牌楼,为昔时 旌 表所谓忠贞之纪念建筑。襄阳市“古隆中”牌坊已属此列,为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所建,是隆中的标志。诸葛草庐:草庐亭建于清康熙,傍依明襄简王墓。此处本是草庐故址,明襄简王朱见淑仰慕隆中山水,于弘治二年(1489)毁草庐建陵墓。清康熙帝五十九年(1794),襄观察使赵宏恩为了纪念诸葛亮于草庐故址修建了此亭。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其外泽清荷香,茂林修竹。传说,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拴马的古柏至今耸立门前。其内金匾银对,古碑林立,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书法艺术研究价值。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游俊题三顾堂景区 此联刻木悬挂于三顾堂内。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佚名题三顾堂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王任重题三顾堂 王任重,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此联作者于1984年4月,为“诸葛故居题”。八阵图:古战场上的一种布阵方法和战术,其中孕育着许多神秘色彩。诸葛亮运用八阵图一事,在史籍中有载,后人考其遗迹有3处:一是陕西勉县东南诸葛亮墓东;二是在四川奉节县南江边;三是在四川新都区北30里牟弥镇。
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董必武题三顾堂 此联作者于1965年1月所题,上联集用杜甫诗句,下联自拟以对。往时文采动人主;万古云霄一羽毛。 ——朱佑保题三顾堂。问鼎三分三顾地;出师两表两朝心。 ——阎钧江题三
武侯祠:是祀奉诸葛亮的祠宇,三顾堂景区,卧龙深处:卧龙深处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这里隆山怀抱,松鹤常鸣,庭园幽深清静。两旁回廊里镶嵌着8块苍劲有力的石碑,一块饱经风霜的清雍正七年重修记事碑。
躬耕田、小虹桥、六角井。老龙洞: 位于隆中山脚下。这里山峦回旋,隐若玉?;修竹苞茂,林木葱郁,奇石林立,花香鸟语,真是别有天地。明吴绶有诗曰:“泉深岩穴古,时有老龙眠。门掩云中石,功成涧下田。一溪青草合,千古碧萝悬。欲觅英雄迹,高风尚宛然。
目录
概述
生平简介
故居争议
故居简介
南阳
阳都城
沂南县
襄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