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国
北宋时期官员、诗人
王安国(1028年-1076年),字平甫,是北宋时期官员、诗人、“王安礼”之一。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王安石的弟弟。
王安国未曾从师入学,12岁时将其所写的诗、铭、论、赋数十篇向人展示。他多次参加应试,但因仕籍纠葛,未能中第。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国任西京国子监教授,教授西京国子。他41岁时,从平民步入仕途。熙宁四年(1071年),任满回京,赵顼召见,因与神宗的想法相悖,未予重用,只授予崇文院校书,熙宁七年,王安国被削职放归乡里。不久,朝廷决定再次起用王安国时,王安国因病亡故,享年47岁。
王安国工诗善文,词尤博采众长,工丽曲折,近似婉约派。其词哀怨温婉,缠绵悱恻,与王安石词风迥异;诗风秀雅清丽,意象丰满;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富典重,其诗博而深。
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
王安国当生于天圣六年(1028),自幼聪明上进,未曾从师入学,12岁时将其所写的诗、铭、论、赋数十篇向人展示。在王安国13岁的时候创作了《题滕王阁》一诗,从此,其诗文在士大夫和文人中流传,并得到好评。他多次参加应试,但因仕籍纠葛,又不愿倚仗其兄王安石之势谋取功名,因而未能中第。在参加茂才考试时,负责考选的官员将其所写的文章列为第一,但未能参加进士考试。
进士及第
熙宁元年(1068),经三司使韩绛举荐,赐进士及第,任武昌军节度推官,教授西京国子。王安国41岁时,从平民步入仕途。
未被重用
熙宁四年(1071),任满回京,赵顼召见,询问外界对王安石变法的反映。王安国对王安石变法不理解,这与神宗的想法不一样,故未被重用。只授予崇文院校书,后改为著作佐郎秘阁校理。王安国对变法由不理解到反对,因而对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吕惠卿曾布也很有意见。
削职为民
王安石劝王安国少沉溺于吹笛时,王安国则要王安石远离吕惠卿等小人,吕惠卿对此很气愤。熙宁七年,吕惠卿趁王安石罢相,他自己任参知政事的机会,借郑侠以《流民图》反对新法下狱事,认为王安国与郑侠属同党,就将王安国削职放归乡里。
病故
熙宁七年(1074)在朝廷决定再次起用王安国时,王安国因病亡故,享年47岁。
主要作品
后人汇集王安国诗文编为文集一百卷(曾巩《王平甫文集序》)《宋吏·艺文志》著录《王安国集》六十卷、《序言》八卷,《王校理集》一卷,《两宋名贤小集》《全宋诗》卷631录其诗一卷。《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三首。《全宋文》卷1586-1587收其文二卷。事迹见王安石《王平甫墓志》(《临川集》卷91,《宋史》卷327本传)。
创作特点
王安国的词哀怨温婉,缠绵悱恻,与王安石词风迥异;诗风秀雅清丽,意象丰满;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王安国的《清平乐·春晚》中写到了贾惜春、留春、心随春去、思绕天涯,不仅因为春天是美好的,而且因为春归之时保持了高洁的品性。这种品性其实就是作者的自我写照。他并不附和当上宰相的哥哥而求青云直上,也不因为受的诬陷罢废而奔走权门。
相关评价
王安国自幼聪颖上进,虽未曾从师入学,但写出的文章却有条理。12岁时将其所写的诗、铭、论、赋数十篇向人展示,观者无不惊叹其文采超群。(《宋词鉴赏》 评)
王安国不但文才出众,而且长期尽心尽力侍奉母亲,广结善友,是个出名的贤士。(《抚顺人物》评)
王安国器识磊落,文思敏捷,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阂富典重,其诗博布深。(《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评)
王安国的文章闳富典重,诗作博而深矣,如《后周书序》、《韩幹画马跋》,借题发挥,议论爽快,绰有深意。(《宋文通论》 评)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
进士及第
未被重用
削职为民
病故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相关评价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