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集》即《临川先生文集》,是宋代
王安石创作的一部诗文别集,该文集被收入《
四库全书》。
内容简介
《临川集》一百卷(内府藏本),宋王安石撰。王安石有《周礼新义》,已著录。案《
宋史·艺文志》载王安石集一百卷。
陈振孙《书录解题》亦同。
晁公武《
读书志》则作一百三十卷。
焦竑《
国史经籍志》亦作一百卷,次山谓集原有浙闽、二本。刊板不一,著录者各据所见,故卷数互异!案蔡1■《西清诗话》载:“安石尝云:‘
李汉岂知韩退之,缉其文不择美恶,有不可以示子孙者,况垂世乎?’以此语门弟子,意有在焉。而其文迄无
善本。如‘春残密叶花枝少’云云,皆王元之诗。
《金陵独酌寄刘原甫》,皆王君玉诗。‘临津艳艳花千树’云云,皆王平甫诗。”
陈善《虱新话》所载,亦大略相同。据二人所言,则安石诗文本出门弟子排比,非所自定。故当时巳议其错。而
叶梦得《石林诗话》又称:“蔡天启称荆公尝作诗,得‘青山扪虱坐,
黑枕黄鹂挟书眠’。自谓不减
杜诗。然不能举全篇。薛肇明被旨编公集,遍求之,终莫之得。”肇明为
薛昂字,是昂亦曾奉诏编定其集。顾蔡类与昂同时,而并未言及。次山序中亦祇举闽、浙本而不称别有敕定之书,其殆为之而未成欤?又考
吴曾《
能改斋漫录》,称荆公尝题一绝句于夏扇。
本集不载,见《湟川集》又“称荆公尝任县令,昔见一士人,收公亲札诗文一卷,有两篇今世所刊文集无之。其一《马上》,其一《书会别亭》”云云。是当时遗篇逸句,未经搜辑者尚。其编订之不审,有不仅如《西清诗话》所讥者。然此百卷之内,菁华具在。其波澜法度,实足自传不朽。朱子《楚词后语》谓安石致位宰相,流毒四海。而其言与生平行事心术,略无毫发肖。夫子所以有于予改是之叹。斯诚千古之定评矣。
流传情况
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卷四下,记载《王介甫临川集》一百三十卷。
尤袤《
遂初堂书目》仅记载书名《王文公临川集》,没有写明卷数。
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载《临川集》一百卷。
郑樵《
通志》卷七十,艺文八,记载《临川集》一百卷,又《临川后集》八十卷。
马端临《
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五,经籍六十二,记载《王介甫临川集》一百三十卷,与《郡斋读书志》记载相同。
脱脱等《
宋史·艺文志》记《
王安石集》一百卷。
杨士奇《
文渊阁书目》只录书名和册数,作者、卷数均不标明,但此书注重版本,其卷二收录了三个不同版本的《临川集》,包括《王荆公临川集》一部二十册,《王荆公临川集》一部一册,《王荆公临川集》一部二十册。
《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三集部别集类六,收内府藏本《临川集》一百卷。其解题:“案《宋史·艺文志》载《王安石集》一百卷。
陈振孙《书录解题》亦同。
晁公武《
读书志》则作一百三十卷。焦《
国史经籍志》亦作一百卷,而别出《后集》八十卷,并与史志参错不合。今世所行本实止一百卷,乃绍兴十年郡守桐庐詹大和校定重刻,而豫章黄次山为之序。次山谓集原有闽、浙二本,殆刊版不一,著录者各据所见,故卷数互异欤。”“
王安石诗文本出门弟子排比,非所自定,故当时已议其舛错。”“肇明为
薛昂字,是昂亦曾奉诏编定其集,顾
蔡绦与昂同时,而并未言之。次山序中只举闽、浙本而不称别有敕定之书,其殆为之而未成欤?”“是当时遗篇逸句,未经搜辑者尚夥。其编订之不审,有不仅如《西清诗话》所议者。然此百卷之内,菁华具在。其波澜法度,实足自传不朽。”
据此,王安石的诗文集最初应是由其门人编订。薛昂曾奉诏编,但这一版本并不能称为一个
善本,其中存在大量误收及漏收的现象,也未能流传下来。到绍兴十年詹大和校订重刻《临川集》前,世上曾流传着闽、浙两个不同的版本。而至
清代,所通行的版本即为詹大和校订重刻,黄次山为序的一百卷版本。
于敏中《
天禄琳琅书目》卷十,记载《临川先生文集》十二册函。其解题:“宋
王安石著一百卷,前宋黄次山序,考
马端临《
文献通考》载《王介甫临川集》一百三十卷。国朝
查慎行作《西江志》又载《王荆公集》一百卷,《后集》八十卷。是书为卷止一百,则非《通考》所称之本矣。《西江志》所称一百卷疑即是指是书,而《后集》则别本单行耳。”“则此书原刻于南渡孝宗之世,而明时又复经。”
据此,《天禄琳琅书目》收录的《临川先生文集》于
赵昚时刻印,此版到明朝又曾翻刻。至清朝,还存在着与一百卷本《临川集》分开单行的《后集》八十卷。《后集》的卷数与《
通志》当中记载的一致。
瞿镛《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十,收宋刊本《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其解题:“此临川曾孙刊本,前有小序云:‘曾大父之文,旧所刊行本率多舛误。
政和中,门下侍郎薛公,
宣和中,先
伯父大资皆被旨编定,后罹兵火,是书不传。比年临川、龙舒刊行,尚循旧本。珏家藏不备,复求遗稿于薛公家,是正精确,多以曾大父亲笔刻石为据。其间参用众本,取舍尤详,至于断缺,则以旧本补校足之,凡百卷,庶广其传云。
绍兴辛未
孟秋旦日右
朝散大夫提举两浙西路常平茶盐公事王珏谨题。’又有总目,惟载某卷之某卷某体诗某体文;其细目载每卷之前。目后即接本文。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字。书中桓字作‘渊圣御名’,构字作‘御名’,慎、敦、廓字不缺笔。虽有后来修版,谬误不少,而原书尚是绍兴旧刻可知。核之明翻詹大和刻本,卷第皆同,惟挽辞中少《苏才翁挽辞》二首,集句中少《离升州作》一首,而多《移桃花》一首。诗云:‘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枝柯蔫绵花烂,美锦千两敷亭皋。晴沟涨春绿周遭,俯视红影移渔。山前邂逅武陵客,水际彷佛秦人逃。攀条弄芳畏晚,已见黍雪盘中毛。仙人爱杏令虎守,百年终属樵苏手。我衰此果复易朽,虫来食根那得久。瑶池绝谁见有,更值花时且追酒。君能酩酊相随否。’案,此诗不似集句,疑当时误编入也。”
据此,《临川集》在
薛昂奉诏编纂,詹大和校订重刻后,由
王安石的曾孙王珏,于
绍兴辛未年间根据薛昂遗稿、王安石亲笔刻石,再参校各本,又重新刊刻,共一百卷。与詹大和本相比,卷第相同,只在个别诗歌的收录上有所差异。
丁丙《
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七,收元刊本《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目录两卷。其解题:“《
宋史·艺文志》、《书录解题》同载集一百卷。安石曾孙右朝散大夫、提举两浙西路常平盐茶公事王珏,于绍兴辛未孟秋旦日谨题云:‘曾大父之文籍,旧所刊行,率多舛误。以曾大父亲笔石刻为据。其间参用众本,取舍尤详,至于断缺,则以旧本补校足之,凡百卷,庶广其传云。’瞿氏恬裕斋藏宋刊百卷本。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字,与此本行款同,前有吴澄幼清序,云:‘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
靖康之变,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
金溪
危素好
文言文,慨公之集零落,搜索诸本,增补校订之,凡若干卷,比临川、金陵、麻沙、浙西数处旧本,颇为备悉。请予序其成。’又
杨士奇跋此书云:‘欧、苏、曾、王四家
全集,今书坊皆无刻版,独北京有《临川集》版在国子监旧崇文阁,而所缺十一。用之
永乐八年扈从在北京印二本,以一本寄余。既已补录,遂以
吴澄先生所为序冠诸首。’此版心间有嘉靖五年补刊之叶,岂即北京本欤?有宗伯学士之印,韩印世能、玉山世家、潜夫诸印。”据此,
丁丙所藏元刊本与瞿氏所藏版本,同为
王安石曾孙王珏所刊刻版本系统。元人危素曾收集诸本,增补校订,集成若干卷,吴澄为之序。至明时,有《临川集》版存于北京国子监旧崇文阁,所缺十一,永乐八年以此版刊刻二本。至嘉靖五年又曾补刊过一次《临川集》。
傅增湘《
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三集部二,收录了王安石的诗文总集多达六个版本。包括:
①刘翰臣藏《王文公集》一百卷(缺卷四至七、三十七至四十七、六十一至六十九,共缺二十四卷。存七十六卷,又目录二卷)
②《
王文公文集》一百卷(存卷一至七十)其解题:“宋刊本,版匡高六寸八分,宽四寸八分,半叶十行,每行十七字。白口左右双栏,大字疏朗。序目失去,自卷一至三十六为文,卷三十七至七十为诗,然无碑志哀祭诸体,知是未完本也。卷一第一首为《上皇帝书》,与
绍兴本以诗为首者编次不同,《临川集》之异本也。有
金泽文库、赐芦文库木记。按:余故人颖川君居江淮之交,(谨案:指
宝应刘启瑞翰臣。)家藏《王文公文集》。其版式行款正与此同。然余以为视此可贵者有三:原书墨精湛,且纸背皆宋人交承启札,笔墨雅丽,真可反覆把玩,此可贵者一也。本无序目,于是谈者妄生揣测,以为即真赏斋之一百六十卷本而佚其半者。此本目录完全,仍为一百卷,不过次第与绍兴本异耳,而积疑赖此尽释矣,此可贵者二也。寮本缺七十以下各卷,此本缺四至六、三十七至四十七、六十一至六十九,共缺二十四卷,而七十卷以下完然具存,正可补寮本之缺,且必有佚文出罗钞之外者,此可贵者三也。余尝言于东都耆宿,约异时寮本刊行,余当为作缘,俾以目录及后三十卷增入,以尽珠联璧合之美,无使盈盈一水,终古相望,使后人抚卷而增叹也。”据以上二则,
王安石诗文集除《临川集》外,还存在着另外一个版本系统,即《
王文公文集》,也为一百卷,但在篇章次序上有所差异。但至近代,《王文公文集》保存情况不够好,只剩下了七十余卷。
③李木斋藏《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其解题:“宋绍兴二十一年两浙西路转运使司王珏刊元明递修本,十二行二十字。有明嘉靖五年补刊字。宋讳,
北宋皆缺笔,(构)字注御名。有
绍兴辛未王珏题九行,刊于浙西。前有吴澄序,称
危素搜索诸本,增补校订,比临川、金溪、麻沙、浙西诸本,颇为备悉。
永乐十五年
杨士奇集诸家论说语录于总目后,密行小字,卷末有“嘉靖丁亥秋仲国子监补刊完”牌子。”据此,李木斋藏本与
丁丙藏本同属王珏所刊刻版本系统,为元明递修本。
④王戌文英阁藏宋刊元补元印本《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存目六至九,十八至二十一,二十六至三十四,四十二至五十,五十三至五十八。六十二至七十,七十四至八十一,八十九至一百,计五十九卷)
⑤
傅增湘藏《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目录二卷。其解题:“明嘉靖翻
宋本,十二行二十字,卷中遇宋帝空格。前绍兴十年黄次山重刊《
临川文集》序,次总目。每卷篇目接连本文。”
⑥《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目录两卷。其解题:“明嘉靖翻宋本,十二行二十字。
何焯(焯)评点,略有校订。”“内阁宋刻《临川集》其行数字数卷与此皆同,唯华中甫真赏斋所藏,独为一百六十卷。此本不知尚在人间否?以中甫之力能重开以传而独之为斋中珍玩,吁!可嘅已。《
宣和书谱》载荆公镇金陵,作《精义堂记》,令蔡卞书以进,今此记不见集中,则所遗者宜多矣。东涧遗老《小楼书目》有残本《
临川先生集》十六册一卷之一百十四卷,殆与中甫所藏之本相同也。”据此,《临川集》除常见的一百卷版本外,华中甫真赏斋处还存有一百六十卷的版本,此版本与《小楼书目》所收残本《临川先生集》为同一版本。
总概:
王安石的诗文总集在
北宋宋徽宗政和年间,就由政府下诏结集。最初是由
薛昂奉诏编纂;至
赵构绍兴十年,詹大和在以往闽、浙二本的基础
上校订重刊,黄次山为此本作序;至宋高宗
绍兴二十一年,王安石曾孙王珏根据薛昂遗稿、王安石亲笔刻石,再参校各本,又重新刊刻。詹大和刻本到明朝时曾复刻,王珏刻本在元明也均有递修和补刊,像元人危素就曾收集诸本,增补校订,集成若干卷,
吴澄为之序。书的名称也逐渐由最初的《临川集》演变成了《临川先生文集》。
据各时期的目录书记载,除常见的一百卷版的《临川集》外,还存在着一百三十卷版,一百六十卷版,还有《临川后集》八十卷。据《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这是由于“刊版不一,著录者各据所见”而造成的卷数不一。此外,还存在《临川集》之异本,即《
王文公文集》,同为一百卷,但在篇章次序上有所差异,为
王安石诗文集的另一版本系统。据
傅增湘言,当时为刘翰臣所藏。另,《
郡斋读书志》卷五下附志,记载《王荆公诗注》五十卷。《
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记载
汪藻撰《临川诗选》一卷,“于《临川集》中录出”;《注荆公集》五十卷。
《
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四,经籍七十一记载《注荆公诗》十五卷。
《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三集部别集类六,收江苏巡抚采进本《王荆公诗注》五十卷。其解题:“原本流传绝少,故近代藏书家俱不著录。
海盐张宗松得元人本,始为校刊。集中古今体诗,以世行《临川集》校之,增多七十二首。其所佚者,附录卷末。”
《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记载沈钦韩撰《宋王安石荆公文集注》四十四卷。
孙殿起《
贩书偶记》卷十三,记载
沈钦韩撰《王荆公文集注》八卷,(约
宣统年间刊,此版后归刘氏嘉业堂,增刊《王荆公诗集李壁注》,勘误补正四卷)
《
藏园群书经眼录》集部二,记载了明刊本
徐师曾辑《临川王先生文萃》四卷。
李壁所撰三个版本的《王荆公诗注》,包括:
①《王荆文公诗注》五十卷(存十七卷)。其解题:“宋刊本,半叶十行,行十五字,注双行同,注语间有补挤写者,各卷后有庚寅增注及抽换之叶,即曾极景建所补也。按:此书宋椠孤本,今藏南浔刘氏嘉业堂,
缪荃孙(荃孙)曾假影摹,余即以之覆刻,为蜀贤丛书之一。”
③旧写本《王荆文公诗注》五十卷(存卷一至三,十五至十八,二十三至二十九,四十五至四十七,共十八卷)
总概:后世有不少从《临川集》中录出的选集,以及为其诗文集作注的作品流传。影响较大的是宋代
李壁的《王荆公诗注》。其原本流传绝少,
张宗松以元刊本为底本,以《临川集》校之。而《王荆公诗注》较通行的《临川集》则多出了七十二首古今体诗。在流传过程中,刘辰翁曾为《王荆公诗注》做过点评,曾极为其补注。
除《
文献通考》记载的为十五卷外,其他目录书均记载的卷数为五十卷。有宋刊本、元刊本以及旧写本流传,而宋刊本和旧写本到近代时,仅剩十余卷。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
北宋临川区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
荆公路邓家巷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
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
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1067年)
赵顼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
江宁区(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
王安石。
其政治变法对
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
中原地区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