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君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王素君,女,1933年5月5日出生,河南省周口人,成长于开封市。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文小生王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小生之帝”。离休前为河南省豫剧一团演员,并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剧协河南分会理事。
王素君5岁从艺,7岁登台,并在河南扶沟县豫剧团学戏,后在许昌著名的“二油梆”戏班当学员。学成后,于1946年在封丘县豫剧团当过一年演员,在当地观众中颇有名气。1947年至1959年,她在开封市工人豫剧团当演员,此后便一直在河南省豫剧一团从事舞台工作,直至离休。2018年,王素君曾接受河南电视台《文化财富》栏目人物专题采访。
王素君是豫剧舞台上少有的“生旦两门抱”全才演员,她与王敬先王秀兰并称为“汴京三王”,演出的《王金豆借粮》《小二姐做梦》曾荣获表演一等奖,在《陈妙常》中饰演的潘必正、《西厢记》中饰演的张珙、《桃李梅》中饰演的袁玉梅等角色均展现出了其纯熟的演技,中央电台、河南省电台分别作过专题报道,并灌制有唱片和磁带发行。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童年登台
王素君老家是周口市的,幼时家里发水灾,闹旱灾、蝗灾。为了活命,王素君两岁多就和姐姐跟着一位本家叔出来了。王素君本家叔是在扶沟县四街剧团里唱戏的,是个男旦。剧团里有个拉弦的师傅叫王清书收养了王素君当作女儿。她的养母毛莉贞曾经说过坠子书,她对王素君唱戏要求非常严格。王素君5岁便开始跟着剧团师傅们学唱。王素君7岁时登台,当时演的是《莲花庵》里的小孩,是场哭戏,戏都演完下台了,王素君还是哭着,很入戏。
小时候,王素君喜欢练武,经常演出结束后,戏迷会让王素君在桌子上翻跟头,展示元宝顶。抗日战争期间,剧团瘫痪,王素君养父母给请了师爷、老艺人曹金壘,踢腿、下腰、翻跟头,学了很多。王素君很小就开始学大戏,《穆桂英挂帅》《老征东》《燕王扫北》《断桥》等好多戏,那时她几百句的戏都能拿下来。
师从名角
到了12岁,许昌市有个"二友(也有的说是‘油’)梆剧团",是当地一个马车行扶持的团体,主演有名角桑振君唐喜成,王素君跟着桑振君学了《秦雪梅观文》《苏三爬堂》等。后来桑振君离开后,父亲也离开了。王素君又去了封丘黄陵集豫剧团,这是杨金玉的团,杨金玉是阎立品的师父。王素君父亲领王素君去找他,待了两年,看他演了很多好戏。
演艺初兴
考入剧团
1946年左右,王素君父亲领着她去开封市,开封是祥符调基地,投奔大伯王清云,也就是陈素真的三姨夫,唱武生的。王素君后到工人剧团考试,被录用了。团里张子林、赵清和、娄凤桐是领班,也很注意培养王素君。王素君到开封算是开了眼界,挨着看陈素真、阎立品、张艳芳姚淑芳、黄宝鑫、桑振君、刘素真等名演员的戏。不过王素君比较爱玩,注意练武不注意练唱,当时只要刮风下雨王素君就害怕,因为不能练武只能练唱。
王素君十五六岁的某一天,突然有个主演流动(离职去其他团)走了,事先也没有告假,但上午的戏《女贞花》要开场了,主演不在救戏如救火,师傅马上组织同台演员赶紧和王素君边化妆边对词,然后便上台了。后来,王素君还唱过《抬花轿》《对绣鞋》《秦雪梅观文》。唱了一年多,王素君开始给名演员配戏,配旦角,配丫鬟,但主要还是学。
改唱小生
1952年,开封工人剧团领导突然给王素君谈话,让她改唱小生,此前王素君一直都是唱旦角。王素君以唱小生都是三言两语,是绿叶,不出名拿不到好工资,难以报答父母而拒绝。后经这位局长劝王素君说,干啥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说不定你唱小生还能唱好,比旦角好。遂改唱小生。
王素君趁着到北京看嗓子的机会,导演周则生领着王素君去看了和梅兰芳先生搭戏的生角白云生。演出前,导演领着王素君到后台,梅兰芳、白云生都在那里坐着化妆,问候了几句后,白云生问王素君:你是唱啥的?我说唱小生,让王素君走了几步后,他说,"你这台步适合唱丑"。然后王素君又走了一遍,他说:"你缺功呀!你手腕、脚腕、脖子、颈椎拔不上去,走出来不好看不俊俏。”后来我按照他的要求天天练习。唱旦角是小嗓,唱小生再使小嗓觉得不好,又用本嗓,最后我觉得真假结合更好。
1953年,王秀兰王敬先和王素君都是工人剧团团长,王秀兰管全面,王敬先管业务,王素君负责行政,后来成立了艺委会,她们三个也都在其中。这个团也叫过实验剧团、开封市豫剧一团。那时,王敬先带王素君唱《陈妙常》《梁山伯》《风筝误》,王秀兰姐姐也带王素君唱《彩楼记》《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牛郎织女》等。
演艺中兴
"汴京三王"
1956年,河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在郑州举行,开封代表团演了三出戏《王金豆借粮》《小二姐做梦》《推磨》。其中,王素君以小生身份演了《王金豆借粮》,和王秀兰王敬先搭戏,王素君演了王金豆,讲的是美好的爱情,是个受欢迎的家常戏。《小二姐做梦》里,王素君又演了旦角,当时接受建议,去粗存精,不让说梦要改成做梦,与角色无关的删去,让她做梦动起来,《抬花轿》里的坐轿、《洛阳桥》里的甩大辫都用上了,通过人物来带动戏。两个作品都得到了肯定,王素君荣获了表演一等奖。有人说,开封市代表团"三王"弄得不错,都是一等奖。周则生导演为她们选择了上海市越剧本《西厢记》,王敬先饰演红娘,王素君是张珙王秀兰饰演崔莺莺。戏一出来,戏迷们一看说:"三王啊!"就这样,"汴京三王"的名号流传开来。她们还演了《彩楼记》《梁山伯祝英台》等。后来文艺界创作开始注重配合中心工作,比如婚姻法宣传等主题,歌颂真善美,打击假恶丑,王素君认识到演戏就是教化人,教育别人也教化自己。
调入一团
1959年底,王素君被调到河南豫剧院一团,常香玉是院长。王素君在开封市时就崇拜常香玉,因为太敬畏她,甚至都不敢和她合影。但王素君很愿意和她在一起演戏,可以学习很多。刚来了两三天就开始演戏,演《拷红》里的张君瑞,和常香玉搭戏。常香玉在艺术上很提携王素君,王素君有些地方配合得不是太好,她建议让王素君找演文武小生的赵义庭团长学习,为此她专门带王素君去找了赵义庭。他们俩过去是搭档,他和常院长如何配戏的,王素君看得清清楚楚,受益了。常香玉院长的发声吐字、如何创造人物也给了王素君很大启发。
1979年,《小二姐做梦》重录了一次,王素君的发声、吐字、唱腔韵味上都有了新进步,被评价说,又有味道了。
1982年,复排出来的戏《必正与妙常》,王素君和高玉秋演的,在省里突然火了。这出戏,王素君专门把当年的编剧、导演周则生从开封市请来,王玉铮、唐春生夫妇做的音乐非常棒,配乐上有琵琶横笛、筝、大提琴、贝斯、二胡板胡、笙等,唱腔上姜宏轩、尤树江等的设计也出新了。豫剧板胡大师王冠君说:"《必正与妙常》洋乐器与地方民俗音乐结合得好,是成功之作。"音乐一起就让人有很大兴趣,既新颖,又和民间结合得很好,唱腔比过去有韵味了,比过去顺了,积累的经验都用上了。音乐、唱腔包括舞美赋予了这出戏新生命,是大家的智慧。1984年这部戏又拍了电视戏曲艺术片
晚年生涯
义务演出
1985年王素君离休。离休后有一段时间,马鸣坤带头办了个老年乐艺术团,宗旨是一不吃二不拿三不要,纯义务演出,王素君和牛淑贤、高洁、柳兰芳贾廷聚等都加入了。同年,王素君离休还组建了“素雅剧社”,创办河南省素雅青年豫剧团致力培养豫剧各流派传人,为传承豫剧流派艺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奉献。她经常出现在各种公益场合中、满足大家“一睹芳容”的要求;只要观众需要,不分寒暑,她就会出现在工厂、农村、部队、学校,为百姓带去欢乐;只要戏迷需要,她就会骑着脚踏三轮车,来往于剧场、广场、金水河畔,无私传艺、广育桃李……
传授技艺
到2018年为止,王素君收的徒弟有20多个,国家一级演员张三旺、李斌、万珍兰都唱得比较好;邯郸市的国家一级演员陈晓霞、李丽萍等也很不错;国家二级演员李艳玲,她是太康道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素君教的学生也不少,中国戏曲学院豫剧本科班我去教了三个月,赵岩杨历明、李朋杰等王素君都教过。徒孙们来请教,王素君也会毫无保留传授给他们,并且把新领悟告诉他们。现在有些年轻演员舞台上方方面面还没认清,唱戏时舌尖上的路线还没捋清,王素君教戏不是让跟着哼哼,而是把方法教给别人,举一反三,而不是一味模仿。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艺术特色
真情质朴
王素君的艺术品格就在于发自真情、质朴、淡雅,所谓发自真情和质朴自然是中国通俗艺术的特点,也是戏曲、豫剧的艺术品格。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景亮提到,“淡雅”是高雅中的高雅,一般人品味不了,它既是一种恬淡,又是一种幽深、幽远。它和真情、通俗结合起来,普通观众既能接受,又很能动情,那些所谓文人观众也感到品味不尽,就是那些普通人听了也给他们一种恬淡、宁静、不急不躁的感觉,把这几种发于真情、质朴、淡雅结合起来以后就是大家所说的王素君的戏的特殊味道,是大家所说的“王素君的戏特别有味道”的味道,这是一般艺术家很难具备的一种味道,它需要深入地研究。
唱腔充实
王素君创设的王派唱腔给人以充实、丰富之感,这源于她具有的谦虚处下的品格。在从艺生涯中,她总是在向别人学习,不仅向普通的、一般的艺术家学习,还向行外的文人比如坠子大师赵铮老师学习,所以王素君的唱腔里面有很多文人的东西、淡雅的东西。而充实和恬淡是相互对立的,只有把矛盾的、对立的东西统一起来,唱腔才会越品越有味。
艺术情怀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谭静波曾提到,王素君是一个有情怀的艺术家。有情怀首先是有“德”,是人们常说的“道德情怀”,王素君是一位有道德情怀的人,所以她才德高望重,走得如此之高,行得如此之远。一个大艺术家,在民众面前没有一点架子,能够年年岁岁放下身段,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正是有了这种可贵的悲悯情怀、平民意识,她才能怀素抱朴地去体验人物、创造艺术,把平凡演出不平凡,把一般唱出不一般。她能把落魄文人演得那般温文儒雅、倜傥风流,把失意才子演得那般百结愁肠、痴情万端。她能把“秋江河下水悠悠”一段如此平常的单板式的【慢板】,细研磨、深体味,以老唱腔用新方法、新唱腔用老方法的手段,偷字闪板、润腔装饰、行腔乖巧、娓娓传情,唱得如此委婉缠绵、优美感人。让人仿佛触摸到了江水悠悠皆有意、飘萍落叶俱含情,让人深切体会到了这位文人才子落第后的万般愁绪,回故里的满腹羞惭。
艺术韵致
艺术家创造人物,若以韵胜,尤为难得。古人云“韵者,美之极”、“不俗之谓韵”、“潇洒之谓韵”、“有余意之谓韵”、“行于简易澹泊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更是高“韵”,所以,把“韵”作为对于艺术创作的最高审美的追求,则是艺术家企盼的高境界。王素君老师在她七十余载的舞台艺术的审美创造中,觅真情、蕴自然、求天趣、尚空灵,其独特的追求和参悟,显示出一种高韵致。如《必正与妙常》即展现了这种韵致,“偷诗”是此剧的重要环节,热恋中的必正与妙常两个人物的对手戏演得很有味道。二人对戏是对着交流,咬得紧、织得密,该深深、该缓缓,该顿顿、该紧紧,一浪高过一浪,有情有趣、有滋有味,引人入胜。尤其是作为主导方的潘必正,表演得既热烈、又不轻佻,既有书卷气、又有书呆子气,这种不俗又洒脱,恬澹又有余意的表演,真乃是“豪华落尽见真淳”的高韵致。
艺术气度
戏曲艺术要做到传神,不在于表演的外部表情和动作,而在于能否传达出人物独特的气度。气度更能体现出人物的神韵,因为气度本身就是人的深厚的精神能量的散发。要获取体现人物气质的能力,就要靠艺术家自身的修养、积累和精神财富的不断充实。王素君老师有着青少年时代艰苦生活的磨砺,有着从艺70多年困境中的人生阅历,有着虚怀若谷、摒弃物欲、贡献社会的修养识见,由此锤炼而成的气度自然十分之“厚”:厚道、厚重、浑厚。正是有了这般气度,登上台来,整冠撩袍、一举手一投足,才能如此淡定自如、从容不迫,有着谦谦君子的大家风范。正是有了这般的气度,“一个幕后闷廉的高唱,一个台前叫板的低吟,都能迎来暴风雨般的掌声”。正是有了这般气度,才能使她有了反宾为主的特殊本领,她能把以旦角为主的《陈妙常》唱成以生角为主的《必正与妙常》;把给常香玉大师配戏往往充当的“悲剧角色”演成了“喜剧角色”;一出《花木兰》,王素君演前半场,常香玉演后半场,同样获得掌声;一部《拷红》,张珙的形象与红娘相映生辉、双壁鼎立;“舍不了有情意莺莺贤妹”的唱段与“谯楼上打四梆”同样在戏迷中传唱……正是有了这般气度,才有了百余弟子登台齐唱共舞、万余观众跟进齐声和鸣的壮观场面。
个人作品
发行专辑
拍摄MV
演唱单曲
参考资料
轶闻趣事
学“小翻”挨“板子”
王素君很早就学习翻跟头,“前翻”“后翻”“拿顶”和“滚堂"都掌握了,唯独“小翻”无论如何也翻不过去。王素君师爷曹金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怒之下对她动了板子。正是这顿打激发了王素君的潜能,王素君憋着一口气硬是克服困难学会了“小翻”。正是师爷对她的严格要求,才使得她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虚心向民间艺人学艺
王素君因为从小就爱戏,所以对和戏曲有关的事情就格外留心。在她很小的时候,扶沟县有个叫"伊项山”、还有一位陈胖师傅既能唱大奸白脸,又能唱张飞等花脸还能唱且角,王素君很是羡慕,也向他学了不少戏曲表演技巧。
为了唱好小生喊哑嗓子
王素君本来唱旦角,后来接到团里通知改唱小生。由旦角改小生,对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此她也有过忧虑,但还是勇敢地接受了挑战。当时唱小生的女演员只有徐凤云,大部分小生戏都是由男演员演出。王素君既模仿徐凤云也模仿很多男演员的表演。从旦角改唱小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的突出问题就是唱腔——用假嗓唱男小生显得女气。针对这个问题王素君就开始练嗓子,凌晨和晚上都坚持练,直到把假噪子扔掉喊本腔,甚至还特意把嗓子喊哑,就为了听起来更像男人的声音。
王素君和“小二姐做梦”
王素君饰演“小二姐做梦”,对角色的体会也还好,无论在表演上、唱腔上,她一度认为自己相当差,所以对于塑造“小二姐”这一角色、只能谈一些粗浅的体会。王素君小时候就学会了“小二姐做梦”这出戏,在原来的剧本里夹杂着很多粗俗下流的句子,唱起来觉得碍口,一直认为它是一出色情戏,所以从来没有唱过。1956年,剧本经过整理以后,除去了一些不好的东西,也有了较为鲜明的主题思想,使它成为表现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少女的内心苦闷,和她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表现“小二姐”复杂的内心世界,决不能表现成一般的少女怀春,不能使她表现出一点轻佻,要表现得使人们喜爱,更重要的是要取得人们的同情。
个人观点
小生艺术不走死规律
王素君认为小生艺术特色是:不走死规律,从生活出发化程式,要自然别僵化,内心戏做到最强,外在是技巧,内在是动力,内外结合叫艺术。把简单弄成不简单,不简单的弄简单。
戏曲求真重质
王素君认为舞台上唱戏不能光听掌声,有时候观众是打热闹,要自己看自己够不够这个分量,名演员不求现场鼓掌而在乎背后点头。现在有的年轻演员在乎一段戏下来观众叫了多少个好,其实有时候就是洒狗血,容易让观众出戏,这会被行里人纳入"外江派"。有的豫剧演员不知道啥是祥符调,有的步子跳得太大,离谱太远,观众听不到乡音。
革新不能没有豫剧味
豫剧唱的是中原音韵,好听上口。我们要守住本门的东西,继承、发展、创新,不创新就会死,创新才会活。乡音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随着时代前进,不能故步自封,得发展,但需要把韵味继承下来,革新不能没有豫剧味。
人物评价
王素君的演技成熟,独具风采。(《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新闻人才传集》评)
王素君创立的王派小生艺术,深深地影响着豫剧生行中的几代演员,是一个颇具威望和影响的艺术流派。(央视戏曲频道评)
王素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唱腔风格和自成一体的表演艺术。她的唱腔“沙沙儿的”“甜甜儿的”,别有一番风味。(《大河网》评)
王素君老师常被大家称道为“小生之帝”,是尊称、也是爱称。这里,“帝”象征艺最好、技最高、业最精,“帝”也是人品道德的高尚、高贵。她是一个唱作俱佳、生旦两门抱,在豫剧舞台上独具魅力的艺术大家。她是一个把豫剧小生行当演出了品味的艺术家,她是一个不仅拥有几十个专业弟子,同时还拥有成百上千个戏迷弟子的艺术家;她是一个只知奉献、从不讲回报索取的艺术家,她是一个有情怀、有韵致、有气度的艺术家,使我们敬佩、尊重的“小生之帝”。(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曲学会会长谭静波评)
参考资料
太康道情名家李艳玲.微信公众平台.2024-04-03
王素君豫剧唱腔选段.qq音乐.2024-04-02
必正与妙常(豫剧).豆瓣音乐.2024-04-02
陈妙常.豆瓣音乐.2024-04-02
豫剧王素君.qq音乐.2024-04-02
豫剧王素君.qq音乐.2024-04-0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童年登台
师从名角
演艺初兴
考入剧团
改唱小生
演艺中兴
"汴京三王"
调入一团
晚年生涯
义务演出
传授技艺
人物关系
艺术特色
真情质朴
唱腔充实
艺术情怀
艺术韵致
艺术气度
个人作品
发行专辑
拍摄MV
演唱单曲
轶闻趣事
学“小翻”挨“板子”
虚心向民间艺人学艺
为了唱好小生喊哑嗓子
王素君和“小二姐做梦”
个人观点
小生艺术不走死规律
戏曲求真重质
革新不能没有豫剧味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