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从诫(1932年8月—2010年10月28日),北京人,学者、
中原地区文化书院编译馆馆长、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创办人。
梁从诫是
梁思成与
林徽因之子,
梁启超之孙。1932年8月,梁从诫出生于
北平市市(今北京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梁从诫跟随家人向大西南撤退,先后在
长沙市、
昆明市、
四川省李庄镇生活。抗战胜利后,梁从诫和家人于1946年7月返回北京。1950年,梁从诫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转入北京大学,后又攻读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1958年,梁从诫被分配到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1962年7月,他被调到外交部,后又转到国际关系研究所。“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梁从诫也被卷入其中,1969年,他被下放到江西某“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梁从诫回到北京,之后,他出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办了《百科知识》月刊,并任《知识分子》杂志主编。1988年,梁从诫辞去公职,应聘到民办的中国文化书院任导师。
1994年3月,梁从诫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1995年,他获得第一届“亚洲环境奖”。1999年,梁从诫呼吁对
藏羚保护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并建立
青海省、
西藏自治区、新疆3省区联防制度。同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熊猫奖”。2000年至2005年间,梁从诫获得多项荣誉,包括
菲律宾“雷蒙·麦格赛赛奖”、中国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的“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第二届“
母亲河奖”、
中国中央电视台2003年十大“年度法治人物”、《
南方人物周刊》于2004年评选的“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2005年“
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等。在此期间,梁从诫还于2001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2002年受聘担任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2010年10月28日,梁从诫于北京病逝。
梁从诫曾整理、出版
梁思成的著作《图像中国建筑史》和
林徽因的著作《林徽因文集·建筑卷》和《林徽因文集·文学卷》,他本人著有文化随笔《
不重合的圈》。季羡林认为,梁从诫由一个历史学家变为“自然之友”,“是他忧国忧民忧天下思想的表现,是顺乎民心应乎潮流之举。”
金岳霖认为,梁从诫对
建筑学有特殊的爱好和才能。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2年8月,梁从诫出生于
北京协和医院。父母为其取名“从诫”,意为跟从
李诫,希望他长大后像《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一样,成为一名建筑家。梁从诫为梁思成、林徽因之子,梁启超之孙。他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第二个孩子,还有一个姐姐
梁再冰。梁从诫幼时居住在
北平市(今北京)北总布胡同三号。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9月5日,年仅5岁的梁从诫跟随父母向大西南撤退。11月初,他们到达长沙,借住在火车站附近韭菜园教厂坪的一处楼房里。12月初,他们经过湘、黔、滇公路,乘长途公共汽车离开了长沙,前往昆明。他们在昆明的第一个住处,是位于昆明城南巡津街尽头的一座沿河西式花园。刚到的时候,住处连饭桌也没有,因此,林徽因在街上买了一张白木方桌和几个板凳。之后,梁从诫和梁再冰进入昆明当地的“恩光小学”就读。梁从诫因为个子小,又听不太懂昆明话,总是受同学欺侮。当时,梁思成还嘱咐他和
梁再冰,在学校里,不准告诉别人自己的祖父是谁。1938年秋,梁从诫和家人搬到了昆明郊外的麦地村,住在一所已经没有尼姑的尼姑庵——兴国庵里。1939年,梁家又搬迁到昆明远郊的龙头村,并在这里造了自己的房子。他们的房子共三间,其中一间
耳房是给金岳霖逃警报时住的。在龙头村时,梁从诫开始阅读小说,包括《
西游记》《
水浒传》《
三国演义》《
红楼梦》和《精忠说岳》。
由于日军的空袭越来越猛烈,1940年冬,梁从诫和家人搬迁到四川西部的小镇李庄。当时,梁思成因病不能同行,林徽因一个人带着梁从诫姐弟以及他们的外婆和每人限定的四十公斤行李,坐大卡车颠簸了近两个星期才到达李庄。刚到李庄,林徽因就肺病复发,但李庄却找不到一个医生和药店。在李庄时,梁家的经济情况越来越差,每天只能吃糙米饭、茄子、虹豆等。梁从诫因为总是觉得饿,还去偷吃专为病重的妈妈留的蜂蜜,为此还挨过打。因为卫生条件差,梁从诫从当地同学那里传染了
疥疮,浑身奇痒。由于难以好好睡觉,再加上缺乏营养,他的身体变得瘦弱,学习成绩也随之下降。当时,因为家里买不起鞋,梁从诫只能赤脚或穿草鞋上学,以至于他的脚后跟被草鞋磨破化了脓。梁从诫从小学毕业后,因为李庄和宜宾都没有父母认可的中学,他们决定让梁从诫去
重庆市读初中。当时,梁从诫只有十一岁,林徽因担心他年龄太小,不会照顾自己,便把他留在家里,读了一年
文言文。之后,梁从诫考入了在重庆的
天津市南开中学。但当时南开中学是
中国国民党的“高干子弟”学校,梁从诫因为长得瘦小,家中又贫穷,很受歧视。
学术经历
抗战胜利后,梁从诫随家人于1946年7月31日乘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包机,从重庆飞回北平,之后,他在
燕京大学附中继续读初三。一年后,他考入了
辅仁大学附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确定国旗、国徽和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样式时,17岁的梁从诫背着父母也设计了一幅国旗图案应征,并从全国应征的2992份方案中被挑出,作为最终候选的38个方案之一。
1950年9月,梁从诫考入
清华大学历史系。当时,他的
第一志愿是清华大学建筑学系。但由于考试成绩比建筑系的录取线低了8分,结果按第二志愿录取入历史系。入学后,梁从诫曾申请转入建筑系,但未能成功。1952年院系调整后,梁从诫转到了
北京大学。次年春,他被调到新成立的俄文翻译班学习。1954年,梁从诫在北京大学师从
陈翰笙攻读
世界史研究生。当时,研究生学制实行的是
苏联的副博士研究生制度,学制为四年。1955年开展批判
胡适、胡风运动时,梁从诫将列宁的《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用在批判胡适上,并被推举到中科院召开的“胡适历史观点批判第一次讨论会”上发言。他的发言得到了主持会议的刘大年的欣赏,并被刘大年发表在其负责编辑的《历史研究》上,文章名为《胡适不是研究历史,而是歪曲和捏造历史》。
1958年,研究生毕业后,梁从诫被分配到
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因为云南大学此前从未有
北京大学毕业生分配到校,梁从诫很受学校重视。初到云南大学,梁从诫一个人开三门课,有时上课前夜只能睡三四个小时。1962年7月初,梁从诫调到外交部,后又转到国际关系研究所,跟着副所长陈翰笙研究美国农业问题。“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梁从诫也被卷入其中。1969年,他被下放到
江西省某“五七干校”劳动。
1978年,梁从诫从江西回到北京,之后,他在中国大
百科全书出版社任编辑,参与创办了《百科知识》月刊,并曾任《知识分子》杂志主编。在此期间,有两次其他国家的百科全书访华团拜访邓小平,梁从诫全程担任邓小平的翻译。1988年,梁从诫辞去公职,应聘到民办的
中国文化书院任导师。1989年,梁从诫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投身环保
梁从诫在《百科知识》杂志社做编辑时,曾看到一篇关于环境问题的来稿,这篇来稿引发了他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思考。1993年3月,梁从诫与杨东平、王力雄、梁晓燕等人探讨在中国建立民间绿色组织的问题,正式开始投身民间环保事业的历程。6月5日,他们在北京西郊玲珑园公园组织了一次关于环境问题的恳谈会。此次会议有六十余人参加,该会议后来被称为“玲珑园会议”。后经国家
文化部办公厅同意,民政部社团司注册,1994年3月,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一一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获准成立,梁从诫任院长。绿色文化分院简称“
自然之友”,其第一批会员以玲珑园会议参加者为主。
从1993年起,梁从诫先后到各大中小学做过近百场环保讲座。1995年,梁从诫在
日本东京获得由日本《
每日新闻》和
韩国《
朝鲜日报》联合颁发的第一届“亚洲环境奖”。1996年,在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梁从诫作了《大声疾呼,加强环保》的大会发言。这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历史上首次以环保为主题的大会发言。1997年,梁从诫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建议
首钢集团停止2160工程并部分逐步迁出北京》的提案,但没有得到采纳。
1998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的
威廉·克林顿访华,梁从诫应邀代表“自然之友”参加了在广西桂林举行的克林顿总统与中国民间人士关于环境问题的圆桌讨论会。同年7月2日到12月31日,梁从诫应邀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生热线”周四专栏“自然之友”节目。10月上旬,梁从诫在一次与英国驻华大使见面时,谈起了藏羚羊的保护和藏羚绒在英国的非法市场问题,英国大使建议“自然之友”利用时任英国首相
托尼·布莱尔即将访华的机会,给他写一封公开信,请他设法制止英国的藏羚绒非法交易,以支持中国开展的反盗猎藏羚羊斗争。很快,梁从诫便写出了公开信,并附上一组藏羚羊被大批猎杀的照片,委托英国驻华大使转交布莱尔。10月7日,梁从诫应邀会见来华访问的布莱尔,又当面和他交谈了藏羚羊的保护问题。他吁请布莱尔更有效地制止英国国内藏羚羊绒的非法贸易。布莱尔于次日复信,明确表示会把梁从诫的要求转告给“
英国和
欧盟的环境主管当局”。
1998年,因长期参与中国文物保护活动,梁从诫被文物界推选为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1999年2月,梁从诫上书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林业局,呼吁对藏羚羊保护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并建立
青海省、
西藏自治区、新疆3省区联防制度。不久,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号行动”,打击盗猎分子。5月,梁从诫和一些媒体记者前往可可西里,亲手在
昆仑山口点燃了收缴的的藏羚羊皮。在此期间,他还代表“
自然之友”向“
野牦牛队”捐赠了两部新型
北京jeep和一部电台。在回程路上,梁从诫因意外发生车祸,导致右肩脱白、
胸部挫伤,险些丧命。7月,梁从诫获得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
香港特别行政区“地球之友”共同颁发的1999年度“
地球奖”。1999年他应邀到
上海市参加全球500强财富论坛。
2000年8月,梁从诫获得
菲律宾“雷蒙·麦格赛赛奖”。2000年12月,他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在2001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梁从诫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2001年初,担任北京市奥申委生态环境顾问的他重提搬迁首钢之事。他写信给时任北京市长的刘淇,提出“解决首钢对大气和水的污染,还有交通负荷问题的惟一办法,是把首钢有污染的项目全部搬迁出去”。对此,北京市环保局复函表示,首钢“2002年以后要逐步停产污染严重的炼焦、炼铁工序,进一步压缩生产规模,最终要将所有炼钢、炼铁等热加工工序转移出去”。2002年,梁从诫受聘担任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2003年,梁从诫获第二届“
母亲河奖”,以表彰他在保护母亲河、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的贡献。同年6月,梁从诫受邀参加节目《民间环保10年路》。12月,他当选
中国中央电视台十大“年度法治人物”。2004年9月,他被《
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2005年,梁从诫获“
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
晚年病逝
2006年,梁从诫骑自行车出行时遭遇车祸,此后他的健康每况愈下,后来又患上了
阿尔兹海默症。2010年10月28日,梁从诫因肺部感染于北京病逝。11月2日,梁从诫的告别仪式在世纪坛医院举行。告别仪式遵从梁从诫及其家人的意愿,婉拒花圈和花篮,一切从朴、从简。之后,按照梁从诫的遗愿,家人将其葬在北京友谊林的一棵树下。
人物著作
梁从诫曾在整理、出版父母生前作品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在
费慰梅及建筑界前辈的帮助和支持下,他将父亲
梁思成于抗战后期用英文撰写的《图像中国建筑史》译为中文。该书于1992年出版后引起了很大轰动。之后,他又编辑出版了《
林徽因文集·建筑卷》和《林徽因文集·文学卷》,将母亲林徽因的学术成果比较完整地展现给读者。他本人著有文化随笔《
不重合的圈》。此外,他还编辑有
梁启超、梁思成、林徽因、梁从诫、梁帆一家四代人作品的精选本《
薪火四代》上下卷,“自然之友书系”《为无告的大自然》;翻译有《狄德罗百科全书节选本》。
人物评价
季羡林认为,梁从诫本来是一个历史学家,“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话,什么风险也不会有,就能有所成就的。然而,他不甘心坐在象牙之塔里,养尊处优,他毅然抛开那一条‘无灾无难到公卿’的道路,由一个历史学家一变而为‘自然之友’。这是他忧国忧民忧天下思想的表现,是顺乎民心应乎潮流之举。”
人物轶事
剃光头
梁从诫在
天津市南开中学读书时,南开中学有一个极严格的校规:要求男生一律剃光头。梁从诫自己舍不得剃光头发,于是留了个小平头,梁思成发现后让他再去剃,他无可奈何地剃了个光头回来。后来,
梁思成对人说:“他就是怕当和尚。”
“我是好轮”
梁从诫小的时候,一次,母亲
林徽因对人说:“快看,小弟(指梁从诫)这会儿多像拿破仑!”不料,梁从诫听了竟大哭,说:“我不是破轮,我是好轮!”
身体力行做环保
梁从诫一直把环保意识付诸在行动当中。他在北京市内大多骑自行车出行。一次,他骑自行车到全国政协开会报到,门卫拦住了他,问:“你给谁报到?”梁从诫回答:“给我自己。”那个门卫不信,直到梁从诫掏出委员证,才放他进门。
梁从诫的名片是用废旧纸张制做的;他家中的洗衣机在漂洗时产生的水,也会被他储存起来用于冲厕所;他每次外出吃饭,即便是赶赴
香槟酒晚宴,出门的时候也会带上一双筷子、一把饭勺,从不用一次性筷子;他拒绝使用纸巾,只使用一方发黄的白手帕。
业余爱好
梁从诫爱好看书、看VCD、CD。但由于嫌CD太贵,他每月只买一张。他说:“人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有一点追求。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种生活。”
领奖趣事
梁从诫的夫人方晶曾讲述过一件关于梁从诫的趣事:2000年8月,梁从诫到
菲律宾领“
麦格塞塞奖”前,方晶陪着他去国贸买衣服。路上,梁从诫说,如果不是因为买“大礼服”,他一辈子也不会去这种地方。衣服买回来后,家人觉得他穿上看起来较为别扭,因为他脚上的穿了20多年的老式三接头皮鞋和新衣服不搭配。家人让他再买双新皮鞋,但他表示没关系,并说领奖时,他把面部表情做得丰富点,只让人注意上半身就行了。
人物关系
影视形象
2012年,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与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联合制作了的纪录片《梁从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