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斑林鸽(
学名:Columba hodgsonii),又名斑林鸽,为
鸠鸽科鸽属的鸟类。
点斑林鸽雄鸟头淡灰色,后颈上部也为淡灰色,下部黑褐色,羽毛延长呈尖形,羽端两侧灰色,在下颈形成黑褐色斑纹;上背和两肩紫红褐色,下背至尾上覆羽暗蓝灰色,尾黑褐色。翅中小覆羽与上背同色,翅大覆羽与下背同色。中、小覆羽羽端具明显的小白点。初级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头侧、颈侧、颏和喉淡灰色,颈侧羽毛具中心黑斑或褐红色中心斑,胸鸽灰色,微缀
葡萄色,具红褐色三角形斑,腹和两胁为沾紫的红褐色,羽端两侧缀以浅棕黄色或棕灰色斑点,其余下体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
雄性200-350克,
雌性276-313克,体长雄性320-380毫米,雌性325-380毫米;嘴峰雄性14-19毫米,雌性15-18毫米,翅雄性219-240毫米,雌性208-230毫米;尾雄性135-162毫米,雌性133-157毫米,跗雌性23-28毫米,雌性22-28毫米。平均体重约308.46克,翼长约226毫米,嘴峰长约23.2毫米,喙宽度约4.3毫米,喙厚度约5.2毫米,跗长约26.6毫米,尾长约136.6毫米。
点斑林鸽主要栖息于山地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有时也出现于林缘耕地。分布
平均海拔可达3000米以上。在其分布区内为
留鸟,其栖息在半开放的高大树木组成的森林中,夏时活动在山区较阴湿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点斑林鸽常成小群活动,有时也集成数十只的大群。通常活动在高大
乔木的树冠层。食性为草食性,主要食物来源是水果,以及
瑞香、
火棘、
荚蒾、
黑桑葚、
毛樱桃以及松柏科、
樟科等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高梁、莽麦、稻等农作物种子,有时也吃昆虫和
昆虫幼虫。
点斑林鸽的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浓密森林中的树上,也有报告营巢于悬岩峭壁的缝隙中的。巢由枯枝和
苔藓植物构成。每年繁殖一窝。每窝
产卵通常为1枚。卵的大小为34-42 ×26-30毫米。
鸽子育雏期,在脑垂体后叶分泌的
泌乳素(又称催乳素)作用下分泌
鸽乳。鸽乳是由雌鸽和雄鸽的双侧侧囊
淋巴区,即囊床淋巴区增殖
单层扁平上皮大量脱落分泌的充满脂肪颗 粒、乳化脂肪糜液和淋巴液组成,
初乳期后逐渐加入富含乳化脂肪颗粒的乳糜液。嗦囊床上皮淋巴
乳头一般在开始进人孵化状态的第4-5天,雄雌鸽的嗉囊床开始萌动,嗉囊床血管充血、增粗,淋巴管增生,到第8-9天,嗉囊上皮增厚,进入育雏前状态。第13天其厚度和宽度已增加1倍,第14-16日巳能分泌 透明略带黄色的鸽乳,第18天,嗉囊便可分泌嗓囊乳,然而乳鸽出壳后第7天,嗉囊乳分泌量开始减少,第10天分泌停止,持续呕雏到2周龄左右,嗉囊床开始萎缩,而鸽乳分泌也逐渐停止。食糜浆中逐渐掺入由腺胃返流而来的通过肌胃研磨的半成品糜浆,然后变成直接饲喂掺水的颗粒饲料。如若所孵蛋未能按时出壳,孵性好的鸽最长可继续孵化 延迟到第22-24天(这些都和鸽的 孵性、孵化季节和胚胎发育信息反 馈、胎雏的破壳频率等有关,如遇寒冷的冬春季和育雏期往往会自动延长孵化期,而在酷暑闷热天往往难 以坚持),此时育雏鸽就会伴随着
嗉囊床的萎缩而自动停孵。
点斑林鸽已被列入
中原地区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同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
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