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瑸(1656-1718年),字文焕,号眉川,广东海康(今属
雷州市)人。
康熙帝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
进士,知福建
古田县。疏议废加耗、惩贪官、禁滥刑、置社仓、积谷、崇节俭、兴书院、饬武备等。任
福建巡抚、
闽浙总督等。居官清廉,励精图治,布衣素食。累官福建巡抚、浙闽
总督。清廉卓绝,圣祖称为“
苦行老僧”。康熙三十九年任
古田县知县,又调到
台湾省主政。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陈瑸于任上去世,
康熙帝追授其
礼部尚书,赐祭葬,谥清端。
雍正帝年间,陈瑸入
贤良祠。
人物生平
字文焕,
雷州市附城
南田村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举
进士,
翰林院编修,历任
福建省古田、台湾知县、
湖南巡抚、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职。一生清正廉洁,勤政爱民,
康熙帝称之为“清廉中之卓绝者”,与
于成龙、
施世纶等同为当朝名臣,跟
海瑞、
丘濬合称
岭南三大
清官。
康熙帝四十一年(1702),陈瑸调任
台湾省知县,当时的
台湾县即
台湾府治所在地(今台湾台南),为全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初次赴台的陈瑸在《条陈台湾县事宜》中提出多条治理措施,既涉及普及教化、发展生产、改良风俗、维护治安等层面,也包括多项禁止基层吏胥讹诈、勒索、盘剥贫苦百姓的建议。这些举措在凤山、诸罗各县也一并得到实施,奠定了平治台湾的基础。
康熙帝四十八年(1709),陈瑸充当
会试分校,旋任
四川省提学道。
翌年,
台湾省再次发生民变,
福建巡抚张伯行向朝廷推荐陈瑸当台厦道。他在奏章里特别强调“为
四川省找一
学政容易,为台厦道物色一个适当人选难”。
康熙帝同意张巡抚的看法,下旨任用陈瑸为台湾
厦门道。陈瑸在台5年,革陋规,禁
醢刑,恤番民,重教化,施政得体,民心向化,动荡的局面安定下来。
康熙五十三年(1714)的春季,陈瑸被提拔为
湖南巡抚。同年北上
京都见。康熙称赞他是一个“苦行头陀”,并说,我昨天召见了陈瑸,仔细观察他的言行,的确是个
清官。他原是一个沿海务农之人,既不是什么世家大族,又没有门生故吏,而天下人都称赞他清廉,如果没有实际行动,哪能得到这么崇高的声誉呢?他有才能办大事,国家有这样的官吏,实在是天下的大好事,应该从优表扬,为清廉者作鼓励。十二月陈瑸调任
福建巡抚。
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
康熙帝单独召见陈瑸时,向他细细询问了在
台湾省、
湖南省、
福建省等地的
辨证论治履历。康熙皇帝看陈瑸脸色不好、衣服单薄,特赐
紫貂褂一件,并附上“宽弘驭吏当持法,休养安民务使全”等诗文,以表示对陈瑸的赞许。
康熙五十五年,
闽浙总督满保入朝皇帝,陈兼署闽浙总督。
康熙五十七年(1718)把自己俭积下的俸银5000两,送到海康,协助修堤。
康熙帝五十七年十月,陈瑸病逝。皇帝下旨追授他
礼部尚书,赐祭葬,谥清端。
主要成就
革新吏治
陈瑸初入仕途是任“素称难治”的福建古田县令。古田之难治,主要原因是书蠹役太多,他们“盘踞衙门,最为民害”。
陈瑸所说的蠹书蠹役就是吏胥——一个特殊利益群体。所谓“吏”,即负责抄写的文秘,“胥”即
捕快等跑腿办事的人员。过去有句俗话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员都是三年一任(
清代平均不足两年),吏胥却是历久而不换,甚至
兄终弟及,父死子替。吏胥的职责是代替官员催征赋税、摊粮派款。这种事老实巴脚的“好人干不了”,只有社会上奸猾狡之徒才能胜任。他们聚集起来,“铁炼成群”,有权有势,又没有人能监督。就日夜谋划如何从百姓身上榨取更多的钱财。
清朝初年,古田料理六房公务正式书办只有14名,朝廷按册发饷。后来这个群体自我膨胀,增至28名、56名。陈瑸上任时,
古田县吏胥竟然有158名之多。这种情况在全国极为普遍。
王学泰在《吏胥之害》一文中说:“到了明清两代,吏胥成了衙门的主体,人数日增。”陈瑸在给上司的调查报告中写道:“差役下乡,分路搜索如捕大狱,宁不骚扰!况由乡至县、由县至省,儿啼妇哭,保无因饥寒困窘而颠于道路者乎?此其大害在民财、兼在民命。”“一正差俱带白役数人为爪牙,并轿夫随丁至十数人不等,通共有数百辈。分乡分路,四处骚扰,所过鸡豚一空”。(《
古田县条陈八事》)
一个外来的官面对这些长久盘踞衙门的吏,会有三种选择:其一,与之同污合流;其二,睁只眼闭只眼明哲保身;第三,站在他们的对立面。清人方俊颐说:“且有不肖守令,恃鹰犬为爪牙,倚虎狼为心旅(月),以遂其雉蚕食鲸吞之计,而济其婪脏货之贪”。这种情况为陈瑸所不齿。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也不符合陈瑸的志向和操守。如果亲眼看着百姓财命不保,儿啼妇哭,他所奉行的“
儒家之学”就是假仁义,追求的“
佛陀之行”就是假慈悲。他的所谓清廉自守、清贫节俭、束己利他的操守也就毫无价值。所以,陈瑸断然采取了第三种态度。
然而,裁汰冗员,改革人事制度,清除古田头号积弊,毕竟是天下第一等难事。他是如何顺利解决的?
值得佩服的是,陈瑸不光对百姓苦处“知之最真,言之倍痛”,而且有救民于水火的智慧和勇气。据历史记载,他举行了一场公开召聘吏胥的考试。“考验通晓文移及写字端楷者,留存七八十名,开造姓名年貌,都图住址,详请批夺存案,永绝后弊。余则尽数汰裁,令其归农当差”(陈瑸《
古田县条陈八事》)。这种办法使水平差的差役和“白役”无理由反对,一个危害甚烈的暴力集团被和平解散,进入“正册”的吏胥则被置于严格的管束之中,多年的弊政得以消除,为其他的革新铺平了道路。
陈瑸的廉政、勤政与善政赢得了百姓的爱戴。陈瑸调任
台湾省时,
古田县人民恋恋不舍。听说对陈瑸进行离职查验,清理
粮库时因
仓鼠糟蹋毁坏,仓储备斤两有所亏欠,古田百姓争携升斗,把粮食补足。这件小事不能平伏古田百姓的感恩之心,就准备给陈瑸立生祠,陈瑸听说后坚决反对,陈瑸走后,生祠还是建了,并且每年杀猪屠羊祷祀,成为传统。在以后岁月里,只要有古田人来
雷州市做生意,必先祭拜
陈清端公祠。据陈瑸后人陈华德先生介绍,二百七十年后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古田县后人又组织“福建恳亲团”来雷州,欲观瑸公祠,拜瑸公墓,代先人谢恩,而此时,清端公祠已倾欲倒,陈瑸公墓已被挖掘破坏,古田人大哭而去。
海妖作祟
清
康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举国一派盛世繁荣的景象。
惟有
台湾府频传奏章,禀告皇帝,称连年
海妖登陆作祟,成群结队爬到农田里毁坏作物。因而农业普遍失收,贼匪四起,社会动荡,民生危。当地官建牢房,人满为患,继续增建监仓都不能解决问题。以至朝廷连换几任知县都未能见效。
康熙帝四十二年(1703年)秋,众文武大臣向
康熙帝推荐广东雷州海康籍
进士陈瑸(时任福建古田知县)到
台湾省继任知县,治理海岛,安抚民生。
康熙皇即传旨陈瑸进京授职。其时陈瑸正回乡省亲,适逢母亲重病垂危,接到圣旨甚是为难:因为他不但是一个忠臣,更是一个孝子。自知抗旨要杀头,无奈只有孝心为上,冒死服侍老母亲半月后,见病情缓解才备行装辞母返京。
其时正值
锯缘青蟹大量上市季节。为了讨得皇上欢心,陈瑸织了一个竹篓,装满一大篓活鲜并涂满
海泥的膏蟹,打点行装素裹匆匆赴京授命。
贡蟹为名
陈瑸入京城后,直往朝殿,二话不说,便将篓中活蟹解放开来,然后跪地面圣。众老臣面前,只见
康熙帝故意大声呵斥道:“陈瑸,你知罪否?”但见平素沉着的陈瑸应道:“罪臣陈瑸在下,抗旨久违,迟迟未归朝廷,罪该万死。望皇上恕罪。”
康熙帝继续责问:“你明知抗旨,延迟回朝是死罪,为何抗旨呢?!”。陈瑸指着门外横行的
锯缘青蟹,说道:“这些膏蟹是我从家乡带来的特产佳肴。普天下皇上为上,罪臣不敢独享,为保持鲜活,特地从
雷州市一路赶着这群畜牲上路,由于畜牲不听活,走得又慢,所以误了行程,肥美的
锯缘青蟹是专为孝敬皇上的贡品,请皇上用过膏蟹,再杀罪臣未迟”。
康熙帝转过脸来:“唔,算你嘴乖巧,待朕吃了蟹再说。”其实
康熙帝皇上也从群臣口中了解到陈瑸母亲重病之事,现今至关重要的是
台湾省社会安危的事情,正急需陈瑸这位贤臣赴任知县,只好免了他欺君之罪。
巧除鲎患
次日早朝,康熙皇帝下旨:“陈瑸,抗旨本应杀头,朕现念你一片忠心献君,一片孝心为母。公事为上,先留你察看,给你一个戴罪立功机会,立即赴台湾任职,降除
海妖、平荡贼寇、稳定治安、恢复生产。”然后又对他说:“限你五年之内完成,自有重赏,否则两罪俱罚,就怪不得联手下无情。”陈瑸谢过皇恩后,深感此行凶多吉少、前途未卜。到了
台湾岛,陈瑸带着随从马上前去当地民宅,找
土著引导察看“
海妖”情况,沿海边寻去,但见黑压压一片,横七竖八地爬行着数也数不清的甲壳亚门,似千军万马般袭来,真是见着不寒而栗,但又似曾相识,待片刻定睛一看,“什么海妖”,陈瑸高兴得像顽童一样提起一只,大笑起来,自言自语地说起雷州话:“一狗、二鲎、三海
豆芽、四番豆。”真是乐不可支。他回首仰望北方,心绪万千:难怪皇上器重自己,免了欺君之罪,本臣坚信不用很久时间,定能将
台湾府治理好。其实陈瑸胸有成竹。
鲎在陈瑸的广东雷州半岛家乡可是海产佳肴,为什么却被误为“
海妖”呢?原来当地
土著本以为好吃之物,但对其肠肚屎尿不会处理,结果食之中毒,导致土著畏栗禁忌吃鲎,视为“
海妖”。陈瑸高兴之余,便身先士卒地示范宰杀鲎技术,然后将鲎肉分块下锅煮熟,再用生姜、蒜米及糖醋打芡汁,让土著百姓醮着食。他们吃后,个个呱呱大叫好味道,这一招果然凑效。从此之后,沿海土著掀起抓鲎热潮,这些“海妖”成了他们的美味佳肴……陈瑸摸着脑后勺,呵呵地笑起来,然后自言自语一番:“宝岛台湾虽然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但当地土著落后,不懂耕作。待日后从
雷州半岛引来
番薯及牛只帮助他们耕作,定能发展生产,安定社会,欣欣向荣。”
后来,据说陈瑸果然从雷州半岛引入牛只及蕃薯,并教当地
土著开垦耕耘,养禽圈畜。几经艰辛努力,终于开拓出新局面。陈瑸在任
台湾县知县期间,励精图治、社会生机勃勃。时间一晃五年过去,“
海妖”已除,匪患灭迹,生产丰收,社会安稳。
康熙帝自然龙颜大悦,嘉奖陈瑸的治理
台湾省功勋,至于陈瑸以往的“欺君之罪”早已被他抛到九重云霄之外。
勤政爱民
最后一点,陈瑸不仅勤政,而且善政。他往往能针对实情,采取
得力集团举措。台湾刚从
荷兰殖民主义者所手中夺回,当时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社会文明度差,陈瑸根据实际情况,改革政治,革除弊端,注重“兴学广教”,大力发展文教事业,他还考校读生,教导治学做人的道理,在台湾“建学设塾”。经过一番努力,改变了社会风气,“民知礼让”,“骎乎海东
邹鲁矣”(《续修
台湾省府志》中册),把台湾治理得井井有条,为台湾和
福建省等地,留下“海疆治行第一”的特殊政绩。
台湾贡献
陈瑸从政大部分时间是主持台湾事务,从台湾县令到台湾厦门兵备道,到
福建巡抚、
闽浙总督,层次步步升高,作为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广。他勤政爱民,善于协调各种关系,造就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他抓住发展经济这个关键环节,开发宝岛,育物富民;他以文化为先导,兴隆教化,倡导文明;他善于化解矛盾,遇事不惊,妥善处理突发事件,保持社会稳定。
陈瑸最大的贡献体现在对
台湾省的治理上。清廷收复台湾后,战乱始平,人心不稳,加上
酷吏当政,急敛暴征,致民不聊生。陈瑸在《康熙五十四年十月疏》上描述当时官员腐败现象:“一人入仕途,于饮食、衣服、器,皆备极华侈。多所费必多所取,方面取之有司,有司取之小民,朘削无已。”
康熙帝四十一年(1702年)陈瑸调任台湾知县(当时台湾未建省),他体察民情、清廉正直、爱民如子,常以“取一钱与取百万金无异”为戒,深受百姓拥戴。在治台策略上,“一禁加耗以苏民困,一禁
醢刑以重民命,一禁馈送以肃官箴,一粜积谷以济民食,一置社仓以从民便,一崇节俭以惜民财,一先起运以清钱粮,一饬武备以实营伍,一隆书院以兴文教”。同时对
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实行优抚政策,“革官庄,除
酷吏,恤番民……”。几年后,
台湾省政局渐趋稳定。国相
李光地奇其政绩,交章保奏,
康熙帝亦奇之,提升陈瑸为
四川省学政。离任时,百姓万人夹道,挥泪道别,频呼“青天”。不久后,台湾又发生民变,官兵久战不能平。
福建巡抚张百行奏请
康熙:“为四川学政觅人易,为台湾道得人难。”于是,清廷补授陈瑸为台湾厦门兵备道,率兵回台。消息传来后,台湾百姓奔走相告,不费朝廷一兵一卒,民变自平。
福建边防
寻调抚
福建省,上谕廷臣曰:"朕见瑸,察其举止言论,实为
循吏。瑸生长海滨,非世家大族,无门生故旧,而天下皆称其清。非有实行,岂能如此?国家得此等人,实为祥瑞。宜加优异,以厉清操。"陛辞,上问:"福建有加耗否?"瑸奏:"
台湾省三县无之。"上曰:"火耗尽禁,州县无以办公,恐别生弊端。"又曰:"清官诚善,惟以清而不刻为尚。"瑸为治,举大纲,不尚烦苛。修建考亭书院及建阳、尤溪朱子祠,疏请御书榜额,并允之。复疏言:"防海贼与山贼异,山贼啸聚有所,而海贼则出没靡常。台湾、金、厦防海贼,又与沿海边境不同,沿海边境患在突犯内境,而台、厦患在剽
地效航空母舰中。欲防台、厦海贼,当令提标及台、澎
北洋水师定期会哨,以交旗为验。
商船出海,令台、厦两汛拨哨船护送。又令
商船连环具结,遇贼首尾相救,不救以通同行劫论罪。"下部议,以为繁琐,上其言,命九卿再议,允行。
是年冬,兼摄
闽浙总督。奉命巡海,自行粮,屏绝供亿。捐谷应交
巡抚公费,奏请充饷。上曰:"
督抚有以公费请充饷者,朕皆未之允。盖恐准令充饷,即同正项钱粮,不肖者又於此外婪取,重为民累。"令瑸遇本省需款拨用。瑸又请以
司库馀平赏兵役,命遵前旨。广东雷州东洋塘堤岸,海潮冲激,侵损民田,瑸奏请修筑,即移所贮公项及俸钱助工费。堤岸自是永固,乡人蒙其利。五十七年,以病乞休,诏慰留之。未几,卒於官。遗疏以所贮公项馀银一万三千有奇充西师之费。
命以一万佐饷,馀给其子为
葬具。寻谕
大学士曰:"陈瑸居官甚优,操守极清,朕所罕见,恐古人中亦不多得也。"追授
礼部尚书,一子入监读书,谥清端。
个人作品
瑸服御俭素,自奉惟草具粗。居止皆於事,昧爽治事,夜分始休。在
福建省置学田,增书院学舍,聘主讲,人文日盛。
雍正帝中,入祀
贤良祠。
乾隆初,赐其
孙子良举人;子恭
员外郎,官至
知府。尝言:“贪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异”。历官应得银数十万两,俱交公费或济民,卒时仅一布袍、衾而已。官民感泣。《
清代七百名人传》载圣祖嘉曰“从古清臣亦未必有如伊者”。
康熙帝五十七年卒。赠
礼部尚书,谥清端。瑸著有清端集八卷,凡文七卷,诗一卷,《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传于世。
家属成员
参考资料:
史籍记载
陈瑸,字眉川,广东海康人。康熙三十三年
进士,授福建古田知县。古田多山,丁田淆错,赋役轻重不均,民逃迁徙,黠者去为盗。瑸请平赋役,民以苏息。调
台湾省,台湾初隶版图,民骁悍不驯。瑸兴学广教,在县五年,民知礼让。四十二年,行取,授刑部
主事,历郎中,出为
四川省提学道事。清介公慎,杜绝苞苴。上以四川官吏加派厉民,诏戒饬,特称瑸廉。未几,用
福建巡抚张伯行荐,调台湾
厦门道。新学宫建
朱子祠於学右,以正学厉俗,镇以廉静,番、民帖然。在官应得公使钱,悉屏不取。
五十三年,超偏
巡抚。莅任,劾
湘潭市知县王爰溱纵役累民,
长沙市知府薛琳声徇庇不纠劾,降黜有差。寻条奏禁加耗,除
醢刑,粜积谷,置社仓,崇节俭,禁送,先起运,兴书院,饬武备,停开采,凡十事。诏嘉勉,谕以躬行实践,勿骛虚名。旋入觐,奏言:"官吏妄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异。人所以贪取,皆为用不足。臣初任知县,即不至穷苦,不取一钱,亦自足用。"比退,上目之曰:"此
苦行老僧也!
人物评价
陈瑸逝世后,
台湾省人民感其恩德,纷纷立祠纪念他。关于祠内
塑像《粤屑录》(
刘世馨)是这样记载的:“祠内所塑像,是自台湾附海送舶来者。闻百姓塑公像二,一留台,一还雷。塑像时百姓环集数公须若干,茎其黑白长短,皆百姓如式自镊已须,交塑匠共成之。非甚德盛,孰能如斯!”
以史为鉴。陈瑸之所以得到人民的爱戴,留下不可磨灭的政绩,首先在于他的为公、为民的思想,虽有其时代的局限,但他创业以民为本的精神,今天仍有借鉴的作用。
其次,陈瑸的以身作则,是使政治清明的关键所在。他能“率之以廉”,曾将应得的俸银三万两捐以修理炮台等公事。官庄岁入,他也“悉以归公,秋毫不染”。
康熙54年(公元1715年)冬,闽浙
总督入京,陈瑸暂兼总督事,奉命巡海,他自带行粮,摒绝沿途供顿,同时把所属公费一万五千两,拨充公响,用于地方事业。在个人生活上,做到“衣御布素,食无兼味。,生活十分俭朴。但凡是于民有利之事,他便尽力而为,往往是“不动声色,焕然一新”。
再次是作风深入。陈瑸经常去郊野询访疾苦,遇到灾荒,身先士卒,深入现场抗灾,还常微服暗访,掌握情况。如康熙53年(公元1714年)间饥荒,他单骑履田勘察,减轻百姓
农业税;对街访市肆,也常巡察,采取整顿措施,使市场繁荣,经济发展。他还深夜躬巡学区,听到读书声,则重奖之,鼓励读书。
潮白评:“贪不在多,一二非分钱便如千百万。”在数不清的关于贪廉的论述中,我最欣赏海康陈瑸的这一句。
道理很浅显:判断一名官员是贪还是清,就看他是否伸了手,所得是否“非分”,这是个原则分野;逾越了,性质就变了。至于“非分”的量上多寡——是“一二钱”还是“千百万”,没什么本质区别。这句名言足以超越时空。
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在推崇陈瑸的同时发出感叹:“士未有未仕时律身不严,而居官能以清廉著闻者。”那些一味归结为制度不健全的“伸手”者,真该汗颜才是。
台湾省、
四川省、
湖南省、
福建省等等,近二十年仕宦生涯中,陈瑸任职过许多地方。无论在哪里,他都能做到清廉始终,“官厨以瓜蔬为恒膳,其清苦有为人情所万不能堪者”。在调往福建时,
康熙帝曾对廷臣说:“朕见瑸,察其举止言论,实为
清官。瑸生长海滨,非世家大族,无门生故旧,而天下皆称其清。非有实行,岂能如此?国家得此等人,实为祥瑞。”他戏称陈瑸为苦行老僧,甚至断言:“从古清官,计无逾瑸者”。这个结论是否绝对不去论它,陈瑸赢得了上下的认可是毫无疑问的。
历史上的清官,细看去都能够在对“贪不在多”的认识上很好地把握住自己,这也是他们在当时以及后世为人津津乐道的前提。王有光《
吴下谚联》提到与陈瑸同时的嘉定邑侯
陆陇其,离任时,百姓“扶老携幼,哭巷攀辕”,人们用“有官穷似无官日,去任荣逾到任时”来评价他,当一回官,家产和没当官时没什么两样。陆陇其没有捞取一分一毫的“非分钱”,在于他如陈瑸般一贯严于律己。而在百姓看来,因为有捞取“非分钱”的“资本”而没有利用,没理由不表达敬意。
如今我们的廉政建设,应该多做“贪不在多”的教育文章,各级干部果真懂得了“非分钱”的含义,现实中才有不逾越雷池半步的可能。
轶事典故
“苦行老僧”
陈滨居官清廉,政绩显著。他常对人说:“贪不在多,一二非分钱,便如千百万。”后来巡抚湖南、福建。当官20余载,独身在外,没有携带过家眷。儿子想去探望他,竟苦于缺路费。在衙门里,他吃的是瓜果素菜,安于清贫,终生不变,受到百姓称赞,康熙皇帝称他为“苦行老僧”。
释放“囚犯”
陈瑸一到台湾,立即深入民间,明查暗访,把前任无辜扣押之300囚犯,释放回家。知府不同意他的见解,上书揭参。皇帝听说所释放之囚乃造反之辈,派钦差到台查办。点犯之日不缺一个。钦差大惑不解,后经仔细讯问,才知这些犯人乃自觉回监听点,表明陈瑸平反冤狱做得对,知府揭参错了。陈瑸在台5年,革陋规,禁酷刑,恤番民,重教化,施政得体,民心向化,动荡的局面安定下来。
裁汰冗员
陈瑸初入仕途是任“素称难治”的福建古田县令。古田之难治,主要原因是蠹书蠹役太多,他们“盘踞衙门,最为民害”。这种情况为陈瑸所不齿。他断然采取裁汰冗员,改革人事制度,清除古田头号积弊,举行了一场公开召聘吏胥的考试,考验通晓文移及写字端楷者,留存七八十名,开造姓名年貌,都图住址,详请批夺存案,永绝后弊。余则尽数汰裁,令其归农当差。这种办法使水平差的差役和“白役”无理由反对,一个危害甚烈的暴力集团被和平解散,进入“正册”的吏胥则被置于严格的管束之中,多年的弊政得以消除,为其它的革新铺平了道路。
“秋毫不染”
陈瑸能“率之以廉”,曾将应得的俸银三万两捐以修理炮台等公事。官庄岁入,他也“悉以归公,秋毫不染”。康熙54年(公元1715年)冬,闽浙总督入京,陈瑸暂兼总督事,奉命巡海,他自带行粮,摒绝沿途供顿,同时把所属公费一万五千两,拨充公响,用于地方事业。在个人生活上,做到衣御布素,食无兼味,生活十分俭朴。但凡是于民有利之事,他便尽力而为,往往是“不动声色,焕然一新”。
微服暗访
陈瑸经常去郊野询访疾苦,遇到灾荒,身先士卒,深入现场抗灾,还常微服暗访,掌握情况。如康熙53年(公元1714年)间饥荒,他单骑履田勘察,减轻百姓田赋;对街访市肆,也常巡察,采取整顿措施,使市场繁荣,经济发展。他还深夜躬巡学区,听到读书声,则重奖之,鼓励读书。
(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陈瑸于
康熙帝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病卒,为了纪念陈瑸功德,
台湾省人民捐钱塑了两尊陈瑸像,一尊留在台湾的“
名宦祠”,一尊用船送回陈瑸出生地广东
雷州府雷州市(今
雷州市)“清公祠”。
陈瑸纪念馆
陈瑸纪念馆位于雷州市附城镇南田村。
陈瑸廉政史迹展览馆
陈瑸廉政史迹展览馆位于雷州市附城镇南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