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府
明洪武元年设立的行政区划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雷州路置雷州府,治所在雷州市(今广东省雷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省湛江赤坎、霞山区麻章区、雷州、遂溪县徐闻县等市县地(不含硇洲岛特呈岛)。1912年(民国1年)废止。
雷州府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底蕴积淀厚重深远,在历史上曾与广州市潮州市合称“广东三州”,是当今粤西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雷州城自西汉以来,历代在这里设郡置县、州、郡、军、道、路、府等治,长期为雷州半岛及环北部湾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航运中心,因而被称为“天南重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雷州半岛位居祖国大陆紧南端边陲,优秀的中原文化广泛吸收融会了古老的南越国、俚僚和流入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充实、更新,逐步形成独放异彩的雷州文化。如雷祖雷神、雷歌雷剧、雷州市音乐、雷州舞、雷州石狗、雷州珍珠等“雷字号”风物,凸现雷州文化特有风采。它是天南重地区域文化,在南粤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雷州文化与广府、潮州市、客家文化并称为广东省四大文化,在我国众多的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地理位置
雷州府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我国三大半岛之一的广东省雷州半岛上,东临南海西靠北部湾,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面积超10000平方公里。有东海南三岛和洲等岛屿,东海岛有海堤与大陆相连。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约1180公里,连海岛海岸线总长达1450公里。
名字由来
李世民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以“土著”而熟悉地方情况的海康县人陈文玉被荐举为本州刺史。贞观八年,陈文玉便疏请改东合州为雷州市,从此,“雷州”被历代沿用,成为我国第三大半岛的特有名字。
为什么陈文玉要把东合州改为雷州呢?有人说雷州多雷,故名“雷州”。其实,据文史记载,当时的雷城南面有擎雷山和南渡河,是雷州境内有名的山和水,陈文玉是根据这一特有的山川之名而定名雷州的。
历史概况
雷州由于历史的渊源地缘关系,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雷州文化。
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底蕴积淀厚重,是粤西地区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治,2000多年里雷州城一直为县、州、郡、军、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考古材料证实,雷州市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清末民初,雷州概念已基本定型,这时雷州辖县共3个:即海康县、遂溪县徐闻县及(遂溪县辖地)湛江市埠(今为湛江市区)。
概念
民国至新中国建立后二次大的疆域调整,造成两个“雷州”概念。
广义“雷州”即历史上所说的雷州,包括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及湛江市区的(赤坎区霞山区麻章区、开发区、东海岛)等。
狭义“雷州”即雷州(县级)市,现管辖过去的“雷州城”及“海康县”。“雷州城”也就是通常民间称呼的“府城”。
历史演变
雷州府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雷州路改置为雷州府。
雷州府简:东南距省治千五百一十里。广九十五里,袤二百二十九里。北极高二十度四十九分。京师偏西六度二十八分。领县三(海康、遂溪县徐闻县)。府境突出海中作半岛形。东为雷州湾(清末法国入侵称为:湛江市),西为北部湾(今为北部湾),其南则琼州海峡也。同知一,治海安所城,后废。
十大州府
明清时期广东省设十大州府,上六府:.广州府,.肇庆府,南雄府,韶州府,惠州府,潮州府,下四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今海南省)。
海康县
海康县。雷州市首府县也,历来雷州治所置于此。倚。西:博袍山。南:擎雷山。东、西滨海。有北莉埠、新{艹了}埠诸岛,在东海中。西北:南渡水,出博政村,东南流,屈北,西别出为东亭水,为湖。屈东,过县治南,又别出为大肚河,北至遂溪县入海。又东南流为双溪港,南渡河自西南来注之,又东北入海。有清道巡司。雷州半岛废驿。武郎废盐场。
遂溪县
遂溪县。府东北百八十里。东:石门岭,其下曰石门港,东、西滨海。海中有东山岛,一名湛川岛,岛北为分流港,其西则通明港也。西北有西溪水,出分界村,东南流,与东溪水合,屈东过县治南,东北合石门港入海。又城月水,出西南螺冈岭,南屈而东为库竹港,入海。又牛鼻水亦出螺冈岭,迤西流为乐民港,入海。县丞治杨柑墟。有湛川废司。城月废驿。调楼、蚕村二废盐场。
注:今湛江市赤坎区、霞山区麻章区、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等以前均属遂溪县管辖。
清末,“湛江市租借”时期被法国人划为租借地,解放后,今为湛江市区。
徐闻县
徐闻县。府西南百六十里。西:冠头岭。东、西、南三面滨海。北:遇贤水出石湾岭,会青桐港水,又西合濂滨水,为流沙港,入海。又东,大水溪,出东北龙床岭,西南与葫芦溪合,西南流为海安港,入海。有宁海、东场二巡司。又有新兴盐场,后废。
雷州半岛
主体
雷州半岛,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南方第一大半岛)。因古雷州市而得名,历史上属于雷州府辖地。
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西南部,位于北纬21°15′~21°20′,东经109°22′~110°27′。
介于南海北部湾之间。南隔琼州海峡与祖国宝岛海南省相望。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面积8888平方公里。以雷州换鼓、雷神雷祖、雷州傩舞、雷州陶瓷、雷州石狗、雷州音乐、雷州菜、雷歌、雷剧、人龙舞等诸多文化内容为载体,构建了独特的人文地理范围。
“雷州文化”作为区域文化,名列为广东“四大文化”之一。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被确定为广东省的“四大文化”。
雷州文化
雷州市文化,素称“天南重地文化”,与雷州历史的渊源存在深刻的地缘关系,是“楚越文化、土著文化、海洋文化、中原文化---交汇地衍生的另一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积淀厚重的独特文化的集合体(日不落语)”。
(一)、雷州文化,是历史名城文化:
1.名列国务院颁布的99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行列。
2.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有人类繁衍生息。
3.先秦-越楚范围。史载:前355年,楚灭越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
4.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清末,几乎为县、州、郡、道、府治级行政设置。
(二)、雷州文化,是历史遗迹文化:
1.红土地文化,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有57处。
2.雷祖祠为国家级,三元塔为省级。
3.真武堂、韶山古戏台、东岭莫宅祠堂、唐朝墓葬等4处为地市级。
4.雷州博物馆收藏文物数量档次,均居广东省县(市/区)级博物馆之首。
5.改革以来,抢救了大批文化瑰宝。
6.以文物为依托,结合雷城自然景观,建西湖公园、三元塔公园和雷祖祠旅游区。
(三)、雷州文化,是历史名人文化:
1.名吏文化
a.“九耳呈祥”-唐陈文玉(雷祖),先后任东雷刺史李世民诏:“养晦数十年恶事非君,受职父母邦,德政彰明”。
b.福建巡抚兼署闽浙总督的陈瑸,为官清廉,被誉为明清岭南三大清官之一,今台湾仍传“陈瑸放犯”。
c.乾隆进士、翰林编修陈昌齐(字观楼),其“有千年禄切,无百年观楼”哲言。
d.明、清之秀,仅雷州府辖下海康,出22名进士。
2.贤臣名将文化
a.两汉伏波将军路博德、马援衔命维护统一,师屯雷州庇护,雷人筑“伏波祠”。
b.唐名宦李邕、宋名臣寇凖李纲胡铨秦观苏轼苏辙赵鼎李光任伯雨王岩叟等先后被贬到雷州市或途次雷州,带来中原文化。
(四)、雷州文化,是物质遗产文化:
a.“旧雷阳八景”:西湖翠拥、雁塔区题名、一龙烟绕、万顷连云等。
b.新景:天成台、高山寺、宝林禅寺等。
c.三元古塔:极目良田,莽苍海涛,天水市消块垒,天地造神工。
d.文天祥誉雷民“敬贤如师”---建:十贤祠、苏公亭、寇公亭、真武堂。
(五)、雷州文化,是民俗歌剧文化:
a.元宵佳节,城乡飘色游。
b.阳春傩舞(走成伥)、散花舞(两古舞选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c.古朴雷州歌、三百年雷剧。
(六)、雷州文化,是物产饮食文化:
香艳屿米、鲜帝鱼虾、莹雪白糖、圆浑南珠、壮硕牛羊、奇斗花卉、美岭南果,大块朵颐、回味悠久、雷州市小吃---叶搭饼子、嘉岭白饼、乌石甜糟、英利烧猪、客路白切。
(七)、雷州文化,是名家文化:
陈乔森(1835-1905),男,晚清书画家,“雷州才子”,人称“岭南才子”。原籍遂溪县同治初,迁居雷州府城。咸丰十一年(1861)中举人,任户部主事,官至中宪大夫。能书擅画,山水仿道济,颇有粗头乱服、苍莽自喜之致。尤善作芦蟹。至于花鸟人物,兴之所至,也不乏佳作。陈乔森做官后,毅然回乡,雷阳书院掌教30年。桃李盈门,夙志难酬,诗画自娱,留世有《海客诗文杂存》10卷。
先贤的影响
先贤其文化的影响
史载,“秦朝时期湛江市辖地归属象郡。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名雷州市,统管广东雷州半岛三县:遂溪县、海康(今雷州市旧称)、徐闻县。”当时,居住在雷州半岛的主要是百越族,文化生态还是原始的俚僚文化,故有“南蛮之地”称谓。这种地方,人迹罕至,地处中原文化圈的人士是不愿意来的,不过这边远之地常被朝廷用来流放不听话的臣子。书上说,仅唐宋两代,被贬到雷州府或在雷州府逗留的名人就不下20人。寇凖李纲、苏轼、苏辙秦观汤显祖等名臣贤相和大文豪们先后接踵而至。
文明之光辉耀千秋,偏远之地钟灵秀”。据史书记载,仅唐宋两代,被贬谪到雷州府或在雷州府留下足迹的名人就有22人,包括寇准、李纲、苏轼、苏辙、汤显祖等名臣贤相和文豪。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和清廉刚直的浩然正气,在雷州半岛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唐宋之前,居住在雷州半岛的主要是百越族,文化生态还是原始的俚僚文化。先贤们逗留雷州半岛期间,开办书院,倡导教化,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思想及生产技术,并写下了无数诗词文赋。他们为官做人的浩然正气,也给当地带来了清新的风气。及至清代雷州市涌现了以陈瑸陈昌齐陈乔森为代表的一大批本地人才。如今,雷州已成为粤西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历史名城。
史家公认,唐宋以前,雷州半岛还是蛮荒之地,当地居民多为古越国人,他们鸿蒙未开,文化生态主要是落后的俚僚文化。唐宋以降,雷州半岛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唐宋以来,一批中原名士被贬谪到此。正是他们,从庙堂之高跌落到江海之远后,沉潜意念,奋发精神,关心民,用成熟先进的中原文明,用清廉刚直的浩然正气,行教化,兴水利,勤政不息,笔耕不辍,几百年薪火相传,才使这片洪荒之地,成了钟灵毓秀的沃土——蔚蓝色的海洋与南下的“北风”混合碰撞,春风化雨,冲刷浇灌着红土地,洗却蒙昧,不但最终孕育出了以清朝“陈氏三杰”为代表的大批本地人才,而且至今仍显示着迷人的魅力,滋养着后人。“十贤祠”里供奉着的寇凖李纲苏轼苏辙等十贤雕像以及西湖的“苏堤”碑:“贵生书院”里依然闪烁着睿智目光的汤显祖塑像以及门口的“梦泉”井;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李纲墨宝和“苏二村”的故事;雷州人念兹在兹的“寇竹渡”……这些,无不记载着先贤的足迹。他们,或谪居一二年不等,或来去匆匆,“缥缈孤鸿影”;但“雪泥鸿爪”,“惊鸿一瞥”,都为这片乾涸的红土地洒下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寇准初来,发现当地人操着一口屈聱牙的古越方言,不利沟通,便不顾从宰相到司户参军的巨大落差,教育本地人学习当时的“普通话”中原地区音;还兴修水利,传授农业技术;解说天文地理,力避邪说;修建真武堂,教书育人。李纲被贬路过雷州市,寓居天宁寺,作诗20多首,表达了深沉的爱国心。
苏轼南贬途经雷州,留下许多文书墨宝,其文风气节对当地影响至深。苏辙在雷州读书著述,留下不少佳作。“二苏”的流风遗韵,那种“大海浩瀚”的气度,常为时人念颂,成为人们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汤显祖被贬徐闻县,发现这里民风剽悍,轻生好斗,便创办贵生书院,教化百姓珍惜生命。
他更大胆拷问:“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这种拷问,已经不同于屈原的《天问》,那是一个没落王朝的孤臣孽子对效忠于帝王而不得见的委屈的发问;而汤显祖之问,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反思,更具备人文主义色彩。先贤后学,一脉相承,文明之光辉耀千秋,偏远之地钟灵毓秀,从此,这里举人进士辈出,并孕育出了以清代雷州市“陈氏三杰”为代表的大批人才。其中,有以清廉能干着称的政治家陈瑸,有学问渊博、刚直不阿的官员陈昌齐,有将书、画、诗、印融于一体的“岭南才子”陈乔森……
名胜古迹
雷州西湖
雷州西湖原名罗湖,始建于北宋苏轼被贬海南省途经雷州时,与谪居当地的胞弟苏辙邂逅。为消除谪居悲苦,他们常到罗湖区游玩,徜徉于绿水翠荷之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篇章。雷人为志贤踪,遂易名为“西湖”。西湖公园内的古迹历经千百年沧桑,时兴时衰。建国以前,因湖亭失修,祠宇颓废,牛眠荒草,游人鲜至。建国初年,苏亭虽修,而未及其余。从20世纪80年代起,地方政府特拨专款,大事修。一年之后,馆亭台,焕然一新,公园面积达百亩。为宣扬先贤的事迹,公园专门配备了一批专业文化导游,负责向游客讲解园内古迹的由来以及先贤的传说。
苏公亭
苏公亭就在雷州市西湖公园内,是雷州人为了怀念苏轼抱忠怀洁、九死不悔的品德专门修建的。亭前有一苏轼石像,昂首挺立,双眸眺望北方,表现了他翘首中原,不忘故国的高风亮节。
天宁寺
被贬谪期间,苏轼曾两次在雷州逗留,一是被贬途中,一是赦归途中。他在雷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构,以及宝贵的墨迹。被誉为唐朝岭南三大古刹之一的天宁寺的牌坊“万山第一”就是苏轼所题。在与乡人的接触中,苏公无意中成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为当地的文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除此之外,他的宽厚刚直的处世态度,更是影响了当地的老百姓,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教化提升民众思想的作用。
十贤祠
“十贤祠”位于广东雷州西湖北侧,始建于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是为纪念宋代丞相寇凖、学士苏轼、侍郎苏辙、正字秦观、枢密王岩叟、正言任伯雨、丞相李纲赵鼎以及参政李光编修胡诠等十大名相贤臣修建的。他们人品高尚,正气凛然,学识渊博,政绩卓越。祠内还留有文天祥写的《雷州十贤堂记》,命名为“十贤”,就是为了表达如文天祥所说的雷州人民“敬贤如师、疾恶如仇”的心志。
据祠内展品记载,寇准在雷州市呆的时间较长,约有18个月,且在雷州辞世。他为人刚直足智、为官清正廉明,深得百姓爱戴。他在雷州的职位虽然只是低级官员,但依然勤政爱民,“寇公祠”内几幅图画记载了他在雷州的业绩:修建真武堂,教书传艺,使乡民的子孙也能读书;讲授天文地理,破除歪理邪说;传授先进生产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传播中原文化,向当地人传授中原地区音,促进了当地人与中原的交流。据说寇凖辞世后,穿针儿得朝廷恩准,扶灵柩回洛阳市下殓。离去当天,雷州市百姓倾城出动护送灵柩。灵车队伍到一渡口时,风雨大作,乡民怕水浸了灵柩,纷纷以手中所执竹杖插地护柩。次日,却见这些竹杖已生根发芽,蔚然成林,渡口遂称“寇竹渡”。
李纲被贬路过雷州,寓居天宁寺,作诗20多首,表达了深沉的爱国心;他的一身正气,更为当地人敬仰……
十贤祠”虽已作古,但他们留下的墨香正气却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之后更加浓郁,塑造了雷州人“疾恶如仇,敬贤如师”的品格。
三元塔
三元塔"三元"即状元、会元、解元、源于人们盼人才,祈求状元、榜眼、探花"三元及第"的良好愿望,登塔寓意状元高中、步步高升。
三元塔坐落在德城镇东3公里风景秀丽的白沙山上。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州人祈求在各级科举考试上头名,榜中“三元”得名。塔平面八角、高53米。为外九层内分十七层的阁式砖室塔,腔壁厚3米,壁庵几何图形均称美观。穿壁绕平座结构。基础用红砂岩和花岗石建造。檐梁、角柱、门帮颜色红白相间。须弥座各面刻有浮雕图案,转角处均雕饰神态各异的托塔力士。塔表批荡用料和工艺十分讲究,传说批荡塔身的时候,工匠按照“许新不许旧”的严格要求,选用的不是一般的土朱砂浆,而是名贵的朱砂灰浆,因此,虽经历了400年的风雨雷电袭击,但至今仍鲜艳如昔,有“只新不旧”之美誉。
贵生书院
贵生书院坐落在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城,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书院坐北向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前厅、中堂、亭阁、后厅四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
东西学斋各一座6间,分别为“博学”、“审问”、“慎思”等12间学斋。1985年,广东省文管会和徐闻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并加筑院内石道;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汤显祖被贬徐闻,任添注典史,只相当于主管户籍的派出所副所长。看到徐闻没有学校,读书人少;特别是看到当地人“轻生,不知礼仪”,不禁发出了“天地之性人为贵”、“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也”的呼声;并拿出自己微薄的薪俸,与知县熊敏一起创办了“贵生书院”,招收学生读书,传播中原的先进文化、思想。此后,当地中举的读书人逐渐增多,尊师重教也蔚成风气。特别是他的“贵生”说,因充满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引起了后人极大的兴趣。当地官员说,其时欧洲文艺复兴如火如荼,中原地区也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汤显祖萌生人文主义思想也正当其时。
书院门前大树参天,枝叶茂密;院中花草凝翠,屋宇生辉。当地人说,汤显祖倡导教育,这象征着他的思想开枝散叶,一直影响着后人。大门右手的那口梦泉井,是汤显祖刚来徐闻时,焦渴难耐,畅饮过的井水。传说,是夜他文思泉涌,创作出了《牡丹亭记》;从这里回到中原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创作出了另外3部作品,合称“临川四梦”。
参考资料
雷州文化.粤台视窗.2014-02-21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名字由来
历史概况
概念
历史演变
十大州府
海康县
遂溪县
徐闻县
雷州半岛
雷州文化
先贤的影响
名胜古迹
雷州西湖
苏公亭
天宁寺
十贤祠
三元塔
贵生书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