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国安,男,1961年6月出生,
汉族,浙江宁波人,
江苏省政协委员,民盟江苏省委员会常委,民盟
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委,
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地理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近年来,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科学、GIS
空间分析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在数字地形分析、DEM不确定性、
Hi-FiDEM构建、
黄土高原地貌等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主持国家重点科学研究项目10余项,出版研究专著及教材16部,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获专利12项,以第一获奖人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主持了十余项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获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特色专业以及国家级教学团队,教改成果获两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个人获教育部“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人物经历
1978.2-1982.1在
西北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本科学习,获
学士;
1982.2-1984.8在
陕西省水土保持局科技处工作;
1984.9-1987.6在西北大学地理系
地图学与
遥感专业研究生学习,获硕士学位;
1987.7-2004.1在西北大学地理系任教;
1995.10-1998.11在
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地理系博士生学习;
1998年11月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
2000-2002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香港理工大学从事高级访问学者研究;
2004年-今,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工作(曾任教学系主任、副院长、院长)。
学术兼职
国家教育部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秘书长,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
研究方向
近年来,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分析、数字高程模型不确定性、基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城市表面建模及分析、平原微丘区
Hi-Fi数字地形建模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提出并实践了时空多尺度DEM数字地形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在DEM数字地形分析尺度效应、DEM不确定性、基于DEM的
黄土高原地面坡谱、高保真DEM构建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
人物事迹
汤国安从教33年来,一直将“以身立教” “教会学生做人”作为为师之本,是学校师德师风宣讲团核心宣讲员。他坚持给本科生当班主任,身体力行影响和培养学生,所带班级被评为省级优秀班集体。他以大爱精神关心每一位学生,指导的本科生入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感动中国
测绘学人物”。他把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堂,首创了“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GIS”“
一带一路GIS”“
精准扶贫GIS”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并汇编出版国家精品课程。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
获得荣誉
个人获奖
• 2009年获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2011年获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培养对象(第二层次)。
• 201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2014年获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 2017年,获
中国地理学会“第三届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
• 2019年,全国模范教师,人社部、教育部。
• 2019年,“70年70人”最美政协委员,
江苏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2020年7月23日,入选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
科研获奖
• 2018年在《
地理学报》发表的“我国数字
高程模型与数字地形分析研究进展”获中国地理学会“最具影响力中国地理期刊优秀论文(2014-2015)
• 2017年,“数字地形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 2015年,“并行环境下数字地形分析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获
中原地区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 2011年,“
Hi-Fi数字高程模型构建及应用技术研究”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地理信息科技进步
一等奖”(排名第一);
• 2009获中国
GIS技术协会“地理信息系统产业杰出人才”;
• 2008年,“多源空间
数据挖掘”获国家
测绘学局、中国测绘学会“测绘科技进步”
二等奖(排名第三);
• 2004年“数字高程模型不确定性及其对应用的影响”获
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一)。
教学获奖
• 2018年,“以海内外研究生工作站为载体的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协同创新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 2017年,“创新创业导向的
GIS技术学科研究生工作站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获
江苏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
特等奖(排名第一)
• 2013年“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持人)
• 2013年,“地理信息与人类生活”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主持人)
• 2011年《数字高程模型教程》获
江苏省教育厅省精品教材
一等奖(排名第一)
• 2009年“把握新兴学科特点、推进
地理信息系统系列课程与教材建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排名第一);
• 2008年“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团队(排名第一);
• 2007年“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获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排名第一);
• 2007年“基于精品化战略的
GIS技术专业课程与教材一体化建设”获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 2007年《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获江苏省精品教材(排名第一);
• 2004年“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排名第一);
• 2003年“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与教材建设”获
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
二等奖(排名第一);
主要贡献
主要科研项目
先后主持了4项国家863重点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一项重点项目),及多项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
教学项目与成果
主持的主要教学改革项目情况
研究专著及教材
1.汤国安,钱柯健,熊礼阳,《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实验操作100例》,科学出版社,2017
2.汤国安,李发源,杨昕,熊礼阳,《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的探索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5
3.TANG Guoan ,《A Research on The Accuracy of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Science Press Beijing New York,2000.7
4.Qiming Zhou,Brian Lees,Guoan Tang,《Advanced in Digital terrain Analysis》,Springer Press,2008;
5.汤国安,
刘学军,
闾国年《数字高程模型及地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5.8
6.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2.4
7.汤国安,李发源,刘学军《数字高程模型教程》,科学出版社,2010.5(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
8.汤国安,
赵牡丹,杨昕,周毅《
GIS技术》(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0.7
9.杨昕,汤国安,《ERDAS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2009年;
10.汤国安,刘学军,
闾国年,
盛业华,王春,张婷《地理信息系统教程》,
高教社,2007.4(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
11.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2006.4;
12.汤国安,张友顺,刘咏梅,谢元礼,杨昕,
刘爱利《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科学出版社,2004.4;
13.汤国安,陈正江,
赵牡丹,刘万青,刘咏梅,《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科学出版社,2002.10;
14.汤国安,赵牡丹,《
GIS技术》,科学出版社,2000.10
15.汤国安,《计算机地学分析与制图》,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9
部分发表论文
1.汤国安.(2014)我国数字高程模型与数字地形分析研究进展。地理学报Vol.69,9:1305-1325
2.汤国安,那嘉明,
程维明,(2017):我国区域地貌数字地形分析研究进展,测绘学报,2017年第10期1570-1591页
3.Tang Guoan,Li Fayuan,Liu Xuejun,Long Yi,Yang Xin.(2008)Research on the
斜率 spectrum of the Loess
高原,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 5(1):175-185.(SCI检索)
4.Li J,Na J,Yang X,Cao J,Dai,W.,Tang,G.(2019) Application of the Hilbert–Huang transform for recognition of active gully erosion site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Transactions in GIS,23(1),137-157(SSCI检索,通讯作者)
5.Xiong LY,Tang GA,Zhu AX,Yuan BY,Lu BY,Dang TM,2017.Paleotopographic controls on modern gully evolution in the loess landforms of China [J]. Science China
地球 Sciences,60(3):438–451.(SCI检索,通讯作者)
6. Yu TX,Xiong LY,Cao M,Wang ZH,Zhang YH,Tang GA,2016. A new algorithm based on Region Partitioning for Filtering candidate viewpoints of a
倍数 viewshed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30(11):2171-2187.(SCI检索,通讯作者)
7.Xiong LY,Tang GA,Strobl J,Zhu AX,2016. Paleotopographic controls on loess deposi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地球 surface Processes\u0026Landforms,41:1155-1168.(SCI检索,通讯作者)
8.Zhu S.,Tang G.,Xiong L.,Zhang G.(2014).Uncertainty of
斜率 length derived from digital
高程 models of the Loess
高原,China.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11(5):1169-1181.(SCI检索,通讯作者)
9.Xiong L.-Y.,Tang G.-A.,Li
fy,Yuan B.Y.,Lu Z.-C.(2014).Modeling the evolution of loess-covered landform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using a DEM of underground
基岩 surface地貌学 209(0):18-26.(SCI检索,通讯作者)
10.Xiong L.,Tang G.,Yan S.,Zhu S.,Sun Y.(2014),Landform-oriented flow-
路由 algorithm for the dual-structure loess terrain based on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Hydrological Processes 28(4):1756-1766.(SCI检索,通讯作者)
11.Xiong L.,Tang G.,Yuan B.,Lu Z.,Li F.,Zhang L.(2014).Geomorphological inheritance for loess landform evolution in a severe soil erosion region of Loess
高原 of China based on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Science China
地球 Sciences 57(8):1944-1952.《熊礼阳,汤国安,袁宝印,陆中臣,李发源,张磊.2014.基于DEM的
黄土高原(重点流失区)地貌演化的继承性研究。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44:313–321》(SCI检索,通讯作者)
12.Yan S.,Tang G.,Li F.,ZhangL.(2014)Snake Model for the Extraction of Loess Shoulder-line from DEMs.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11(6):1552-1559.(SCI检索,通讯作者)
13.Xiaodong Song,Guoan Tang,Fayuan Li,et al.(2013)Extraction of Loess shoulder-line based on the
纬线 GVF
LNG电子竞技俱乐部 model in the loess hilly
面积 of China.Computers\u0026 Geosciences 52(11-20).(SCI检索,通讯作者)
14.Jianyi Yang,Guo-an Tang,Min Cao,Rui Zhu.(2013)An intelligent method to discover transition rules for cellular automata using bee
菌落 optimiz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7(10):1849-1864.(SCI检索,通讯作者)
15.Ling Jiang,Guoan Tang,Xuejun Liu,et al.(2013)
纬线 contributing
面积 calculation with granularity
监察 on massive grid
Terrain datasets.Computers\u0026Geosciences60:70-80.(SCI检索,通讯作者)
16.Min Cao,Guo-an Tang,Fang Zhang,Jianyi Yang.A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for simulating the evolution of positive–
阳性 terrains in a small loess watershe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7(7):1349-1363.(SCI检索,通讯作者)
17.Yiqun Xie,Guoan Tang,Shijiang Yan,Hui Lin.(2013)Crater detection using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1digital
高程 models.IEEE
地球科学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10(4):885-889.(SCI检索,通讯作者)
18.Tao Y.,Tang G.,Strobl J.,et al.(2012)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Detecting of Landform based on Improved 3D Lacunarity Model.
汉语词类 Geographical Science22(1):88-96.(SCI检索,通讯作者)
19.YANG Xin,TANG Guoan,XIAO Chenchao,GAO Yiping,ZHU Shijie.(2011)The scaling method of specific catchment
面积 from DEMs.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21(4):689-704.(SCI检索,通讯作者)
20.Zhou Yi,Tang Guoan,Yang Xin,Xiao Chenchao,etal.(2010)Positive and
阳性 terrains on northern Shaanxi Loess
高原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64-76.(SCI检索,通讯作者)
21.Yang Xin,Tang Guoan,Xiao Chenchao,Deng Fengdong.(2007)Terrain revised model for air
温度 in mountainous
面积 based on DEMs,A case study in Yaoxian county.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17(4):399-408.(SCI检索,通讯作者)
获批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