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诗坛》是一本由
唐晓渡和
西川合著,于2009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主要介绍了当代国际诗坛的发展状况,并收集了一些国际诗坛的名作。
所谓“新的开启”当然不仅仅相对于诗歌的东欧,也相对于我们自己,后者甚至更加重要。今年三月间访华的阿拉伯诗人
阿多尼斯在谈到阿拉伯诗歌和西方诗歌的主要区别时认为,诗歌在当代西方更多地被当成一个文化问题,而对阿拉伯诗人来说,它首先是一个生存问题。生存包含了文化,反之却不然。我相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把东欧诗歌混同于一般的“西方诗歌”(尽管在文化传统上,二者之间有更多的关联),而是将其与
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诗歌合为一脉,作为一个独立的渊源对待,并在精神血缘上更觉亲切,阅读中也每每更加会心的主要原因。这里的关键与其说是诗人的身份之辨,不如说是诗歌观念的大小之辨;与其说是语境压力的缓迫钝锐之辨,不如说是诗歌经验的宽窄深浅之辨。当赫贝特写下“我的想象/是一块木板/我全部的工具/只有一根木棍陪伴”(《锤子》)时,他所触及的不仅是诗意生存的下限,也是诗的根;而当他笔下的科吉托先生和我们一起仔细分辨“人声与天籁”,以领略“世界的演说乐此不疲”时,我们所感悟到的不仅是诗人面对自然的谦卑和敬畏,还有诗意言说无限可能的巨大空间——如此的信念,如此的胸襟,如此的能量:正是这种源于诗自身的光洞穿了集权的
意识形态强控制或全球冷战背景下地缘政治影响的阴影,一再从内部照亮从而自我阐释着所谓“东欧诗歌”。显然,这个意义上的东欧诗歌没有,也不会因为
福山区所宣称的“历史的终结”而成为过去,相反,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它们每每更像是某种来自未来的质询,比如
切斯瓦夫·米沃什有关“我们生活在一个后宗教的世界里”的沉思,比如赫贝特有关“语义崩溃时代”的警告,比如
赫鲁伯试图将诗与科学、历史和神话融于一炉的语言实验,比如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在宿命的流亡中实践其“成为一个有别于其他异议者的异议者”心愿的灵魂冒险……
西川在谈到萨拉蒙的诗时认为,他“写的是那种任你怎样狠狠地把它们摔在地上,它们都要跳起来咬你的诗歌”,这也是我们阅读许多东欧诗歌的感受。事实上,在我们有关理想诗歌的期待中,那些最活跃的光影,往往综合了来自东欧诗歌的投射:敏锐的问题意识、悖谬的现实感、笔直的道德勇气、深的历史底蕴、复杂精纯的语言织体,如此等等。如果说,由无奈的忍受所孕育的反刺、幽默和从容更能体现所谓“东欧诗歌特质”的话,那么,
赫鲁伯的一句警语或许就概括了诗和诗人的真正尊严。他说:诗歌的唯一限制就是诗歌。
唐晓渡,江苏仪征人,1954年1月生。1982年1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任职于《
诗刊》和
作家出版社,现为作家出版社编审。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诗学会理事,北京大学新诗研究中心研究员,
海南大学兼职教授。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和文学评论写作,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多年来主要致力于中国当代诗歌,尤其是先锋诗歌的研究、评论和编工作,兼及诗歌创作和翻译。著有诗论集《不断重临的起点》(
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唐晓渡诗歌评论自选集》(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中外现代诗名篇细读》(
重庆出版集团,1998)、《唐晓渡诗学论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辩难与沉默:当代诗论三重奏》(合著,
作家出版社,2008)、诗歌随笔集《今天是每一天》(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等;译有
捷克作家
米兰?
米兰·昆德拉的文论集《
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3),以及普拉斯、
瓦茨拉夫·哈维尔、
切斯瓦夫·米沃什、
弗兰克·赫伯特、
赫鲁伯等诗人、作家的部分作品;主编“二十世纪外国大诗人丛书”(多卷本)、“当代诗歌潮流回顾丛书”(多卷本)、《
帕米尔当代诗歌典藏》(十卷本)、《当代国际诗坛》等;另编选有《中国当代实验诗选》等十余种诗选。1988年与
芒克、杨炼等联合发起成立“
幸存者诗歌俱乐部”并创办民刊《幸存者》;1990年与芒克等创办民刊《现代汉诗》(前后印行10期凡16卷)。评论和诗歌作品被收入国内外多种选(译)本。多篇论文先后获“首届‘文艺争鸣’奖”(1995)、“首届‘山花’优秀理论奖”(1995)、“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评论奖”(2004,2005)等奖项。1995—2002年间先后应邀访学
莱顿大学、英国
伦敦大学、
布朗大学、
哈佛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里昂第三大学、捷克查理大学等。2001年应邀出席在法国里尔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公民大会。2005年应邀参加英中诗人“Poet to Poet”对译交流项目等。
西川,诗人,散文和随笔作家,本名刘军,1963年生于
江苏省徐州市。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美国
爱荷华大学2002年访问学者,
纽约大学2007年访问教授。现执教于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西川自80年代起即投身于全国性的青年诗歌运动。
吕振羽友人创办民间诗歌刊物《倾向》(1988—1991),参与过民间诗歌刊物《现代汉诗》的编辑工作。其创作和诗歌理念在当代中国诗歌界影响广泛。出版有诗集《虚构的家谱》(1997)、《大意如此》(1997)、《
西川的诗》(1999),诗文集《深浅》(2006),散文集《水渍》(2001)、《游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2004),随笔集《
让蒙面人说话》(1997),评著《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诗歌卷》(2001),译著《
博尔赫斯八十忆旧》(2004)、《
米沃什词典》(与
北塔合译,2004)。编有《
海子的诗》(1995)、《
海子诗全编》(1997)。曾获
鲁迅文学奖(2001)、
庄重文文学奖(20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齐伯格奖修金(1997)、
德国魏玛全球论文竞赛十佳(1999)等。参加过荷兰
鹿特丹国际诗歌节(1995)、法国巴黎瓦尔德玛涅国际诗歌节(1997)、
芝加哥人文
中国艺术节(2002)、德国柏林国际文学节(2004)等。其长诗《远游》曾由
郭文景谱写为管弦乐作品,2004年10月由
香港管弦乐团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首演, 指挥:Edo de Waart(
荷兰)。其组诗《镜花水月》被改编为实验戏剧,由
孟京辉导演,于2006年5月由
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在北京
东方先锋剧场公演。此外,西川还曾于2000年参加过
贾樟柯导演的电影《
站台》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