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薄鳅
花鳅科副沙鳅属动物
短薄鳅(学名:Parabotia curtus),又称接吻鳅或鱼,属于鲤形目花鳅科薄鳅属的淡水底栖小型鱼类。主要分布于日本本州岛的湖泊和溪流中。短薄鳅具有特殊的繁殖习性,会在初夏迁徙至稻田水渠和小水库等人工湿地进行产卵。目前,短薄鳅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受到城市化土地利用变化的威胁。
形态特征
短薄鳅的身体呈纺锤形,背部呈栗色,两侧有浅棕色的垂直条纹。头部扁平,前端有六根触须位于口的下方。它们有着大的鳃裂、中等分叉尾鳍带有黑色条纹、有叶状胸鳍,侧线从鳃盖附近开始一直延伸到尾鳍基部。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日本
栖息环境
短薄鳅主要生活在日本最大的岛屿本州岛的湖泊和溪流中。
繁殖
它们的产卵地点通常是日本河流系统中稻田的水渠和小水库。在初夏,成年的短薄鳅会迁徙到被淹没的地区,包括稻田地区,进行产卵。这些被淹没的地区是由于山间溪流和灌溉池塘的水淹没原本的干地而形成的人工湿地。
研究表明,短薄鳅每年只产卵一次,通常在初夏在水淹没的地区如水渠或用于稻田的小水库中产卵。它们会在六月从像冈山的吉井河这样的河流迁徙,并且必须迅速产卵,因为水淹没的稻田和水渠只会持续几天。
物种保护
保护等级
短薄鳅的保护状况目前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属于极度濒危物种。
种群现状
日本土地利用变化和城市化迅速扩张,开始威胁日本重要的河流生态系统。许多环保组织已经开始与政府官员合作,试图扩大这些关键的生态系统,并防止城市化和破坏用于许多鱼类产卵的少数自然栖息地。2012年,岡市政府宣布了建造一个带有体育场的城市公园的计划。在与许多环保和保护组织交流后,开发商意识到体育场的计划位置将破坏重要的鱼类产卵地,并且在建造土地时可能会造成部分地区的淹没。2016年,他们决定最好是移动位置,以避免破坏日本仅存的少数天然鳢鱼栖息地。
上级物种
花鳅科Cobitidae:体呈筒状,鳞细或退化,上颌边缘仅由前颌骨形成,咽喉齿1排,齿数常较多,有6至8或更多的须,其中常有一或两对吻须,一或两对颌须,还常有鼻须或颐须。胸鳍与腹鳍均不向左右平展。鳔形小,外包以骨质壳。本科鱼的最大耳石在椭圆囊中。本科共分3个亚科10余属50多种。常作药用的有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Cantor)、大鳞泥鳅M.mizo1epis(Gunther)、滇泥鳅M.mohoityyunnanNichols等。
花鳅科成员除了的长相和鲤形目同胞差异很大,身体多为拉长的侧扁或圆筒形,头部平扁。口小、居下位,上颌由前颌骨形成,有一行下咽齿,没有角质垫。眼睛很小,部分鱼种眼下有刺,另有须3-6对,吻须2对,口角须有1或2对,颏须与鼻须则各1对或没有。鱼鳔分为两室,前室有部分或全部被包於骨质囊中。身体及头部满布细小鳞片,有些鱼种则仅留痕迹。侧线有无则依鱼种而异,背、臀鳍均短小。
鳅科成员多分布於欧亚大陆及其附近岛屿之淡水区,非洲摩洛哥埃塞俄比亚亦有分布,基本上各种水域皆有,但以具水流之环境较多。由於大部分鱼种都具有「肠壁呼吸」能力,当水中溶氧不足时,可以直接吞吸空气,因此可存活在低氧水域。鳅为夜行性鱼类,主要以水生昆虫和其他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也会摄食植物碎屑、藻类浮游生物等。目前全球共2亚科18属110种左右,台湾纪录2亚科3属3种。在台湾,大家最熟悉的泥鳅现在多半为人工养殖,以药补或煮食为多,是高经济性的鱼种。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繁殖
物种保护
保护等级
种群现状
上级物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