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平,男,于1969年出生,
句容市人,
哲学博士,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担任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会长、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等学术兼职,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理论、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文化理论和
文化研究、都市研究。
胡大平是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主持过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项,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霍英东
青年教师奖、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
三等奖等多项国家级、省级人才称号和奖励计划支持。截至2016年3月,他独立发表论文130多篇,独立出版《回到恩格斯》《崇高的暖昧》《城市与人》等5本著作,合作出版《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逻辑》等10余部著作和教材,其中,由他参与出版的《走进马克思》获13届中国图书奖和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胡大平在
卡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方面,通过对经典作家文本的深度解读,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叙事视野,以《回到恩格斯》为代表提出了“解读的
政治学”和以创作为中心的思想史叙述框架等新颖问题;在国外
马克思主义思潮研究方面,通过在“空间转向”“文化转向”等专题上进行一系列重要的个案分析,推动了
大卫·哈维、齐泽克等当代重要
左派思想家在国内的研究,并探讨了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构建了具有创新性的独立的激进思想史叙述框架;在社会空间理论和城市哲学研究方面,不仅在中国国内相对领先地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研究,而且对“城市变异”等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现实问题提出了独立而系统的哲学解释。
研究方向
卡尔·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研究、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新左派和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当代
资本主义理论、当代政治哲学和
意识形态研究、文化理论和
文化研究。
个人成就
科研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全球资本主义批判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项目编号02JA720008,
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恩格斯文本的哲学解读,(项目编号07CZX001)
省规划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C1-00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当代国外
马克思主义最新流派与动向跟踪研究,项目编号08jjd710018
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经典作家关于道德、
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基本观点研究”,以及近10项国家、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教学方面
先后承担过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课程7门,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文化研究”等近五年总学时约1200多学时。曾参与“哲学创新人才‘四互’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改革与创新”等多个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多次合作获得
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
二等奖(2001、2005、2007年)和
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2003、2004、2007年)。多次指导各类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共指导学生获得全国“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1项,
三等奖2项,“
华为杯”等其他竞赛获奖项目多项,2003年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指导老师。
主要作品
著作类:
(1)后革命氛围与全球
资本主义(独著,国外
马克思主义),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崇高的暧昧(独著,文化批评),江苏
人民出版社2002年
(3)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4)走进马克思(合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年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合作教材),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6)邓小平与历史
辩证法(合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
(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合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年
(8)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的磨砺(合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参编,
江苏省统编教材),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译作类:
(1)齐泽克,妇女和因果性六论,江苏
人民出版社 2004年
(2)齐泽克,易碎的绝对,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年
(3)齐泽克等,
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年
论文类:
(1)“人”与现实
社会主义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2)重新阐释马克思的三大理论模式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3)
科尔施哲学转折与
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4)当代中国学人学的前提与出发点江海学刊1998年第5期
(5)
卡尔·马克思主义创新与马克思文本的历史分析理论探讨1998年第4期
(6)实践范畴的历史语境与历史唯物主义 南京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性与历史意义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8期
(8)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与
中原地区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 唯实 1999年第8-9期
(9)“经济”的历史语境与资本的知识经济学术月刊1999年第9期
(10)政府主导型现代模式的文化内涵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99年每6期
(11)“攻克国际
资本主义旅顺口要塞”战略的历史语境求实1999年10期
(12)体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合作)江苏社会科学 2000年第1期,
(13)具体地历史地理解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的实践 哲学研究2 000第4期
(14)青年
卢卡奇:批判的历史认识论与主体性 南京社会科学 2000年第2期
(15)日常生活的时间意识与历史意识的时间性 江海学刊 2000年第2期
(16)在马克思的理论逻辑上历史地走入当代 福建论坛 2000年第2期
(17)作为晚期资本主义条件下解放议程的晚期马克思主义 福建论坛 2000年第4期
(18)理论诞生于伟大体系的终结处 江海学刊 2001年第2期
(19)伪具体与伪世界历史 学术研究 2001年第4期
(20)作为批判的后马克思主义话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求是学刊 2001年第4期
(21)全球
资本主义和后革命氛围 南京社会科学 2001年第8期
(22)
孙伯鍨教授哲学思想访谈录 高校理论战线 2001年第10期
(23)“后现代”的政治思索 福建论坛 2002年第1期
(24)网络与全球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2年第2期
(25)三大历史语境:面向21世纪的
中原地区马克思主义哲学(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6)全球资本主义分析及其理论意义 哲学动态,2002年第7期
(27)
卡尔·马克思文本的解释和学派立场 学术月刊 2002年第6期
(28)新人和文化革命,《视界》第9辑,
河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03年版
(29)弹性生产、全球
资本主义和
社会主义改革,南京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
(30)从本真性到中国特色:马克思哲学解释转向,第二作者,江海学刊 2003第1期
(31)也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哲学动态,2003年第2期
(32)
马克思主义之后,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3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创新与方法自觉,南京社会科学 2003年第4期
(34)后马克思主义知识规划的来源与特征 人文杂志 2003年第3期
(35)幽灵化的
卡尔·马克思:抵抗的政治话语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
(36)马克思哲学研究“当代性”问题 光明日报 2003年5月11日
(37)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性探讨,现代哲学 2004年第1期
(38)从马克思哲学到当代国外
马克思主义(合作),哲学研究 2004年第2期
(39)激进民主、对抗性与
霸权,求是学刊 2004年第1期
(40)新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逻辑及其效应,浙江学刊 2004年第3期
(41)他者: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一个新的支点,江苏社会科学 2004年第3期
(42)走出“后马克思主义
悖论”,吉林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43)从历史
唯物主义到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南京大学学报 2004年第5期
(44)
中原地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转换(合),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45)恩格斯:新时代的期待,南京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
(46)全球化、表述危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土创新
参考资料
师资力量.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03-23
个人简介.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2024-03-21
胡大平.南京大学 校史博物馆、展览馆 南大记忆.2024-03-23
胡大平.南京大学 哲学系 宗教学系.202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