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琴
出现自意大利的无键、无铉乐器
锯琴(singing saw),别名乐锯(musical saw),是一种源自意大利的无键、无铉、无固定位置、更无定调的特殊乐器。
17世纪,意大利的一个伐木工人发明了锯琴。19世纪初,东南亚华侨通过广州、厦门市上海市等城市把锯琴引入了中国。1988年4月,上海音乐家协会正式承认了锯琴,并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上海锯琴学会。
锯琴由琴身(锯片)、锯座(锯把)组成,根据尺寸大小不同,锯琴分为高、中、低音三类。演奏时,双腿膝盖(或用立架、落地架)夹住锯把处,通过左手部将锯琴弯曲成不同的S弧度,右手持马尾弓在锯背相应的部位上下拉动或用小锤敲击而发出乐音。
发展历程
锯琴于十七世纪起源于意大利。有一位伐木工人在休息时,拨弄钢锯,发现它会发出美妙的声音,于是他逍遥自在地敲敲打打为娱乐。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突发奇想,开始用马尾弓来拉奏,后来这一发明居然在美国西部广泛流传。伐木工人玩锯子只是出于好奇心和娱乐的需要,通过不断实践,终于用琴弓在锯子上拉出了旋律。
18世纪初,随着西欧人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增多,欧洲的文化艺术也被逐渐带进了各个国家。19世纪,侨居东南亚的华侨把锯琴艺术通过广州市厦门市上海市青岛市等沿海地区传入中国, 在20世纪30、40年代,锯琴在中国曾发挥过特有的作用。在延安,曾用锯琴伴奏过《黄河大合唱》《白毛女》《血泪仇》等歌剧。1988年4月,上海音乐家协会正式承认了锯琴,并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上海锯琴学会,使这一乐器得以复苏。
发音原理
板锯的钢锯条是一个松弛的弹性体,它有自己的固有频率,当用手去弯曲它时,它自身就会产生张力,导致固有频率数的增加,于是音高就升高,弯曲度越大,音越高。演奏者调节不同的弯度就能获取不同的音高。根据尺寸大小不同,锯琴分为高、中、低音三类。
基本构造
锯琴由琴身(锯片)、锯座(锯把)组成,有齿的一面称锯齿,无齿的一面为锯背。
演奏方式
演奏锯琴时,锯子弯曲的形状不能是C形,而是近似于S形。由左手握锯尖,右手持琴弓,于锯背上擦奏,必须使弓毛在锯背脊的S形中间的一点拉动,锯琴才能发出声音来。同时双腿将板锯的手柄夹紧,并有规则地颤动,使锯琴产生像提琴那样的揉弦音。常用音域为c1∼ c3 。
代表人物
李元庆
李元庆,是中国第一位举办个人锯琴音乐会,撰写锯琴学术论文,出版锯琴盒带,研制锯琴获国家专利局颁发的专利证的音乐人。
佘瑞英
2007年,佘瑞英在虹口区文化馆支持和曲阳路街道关心下,组建虹艺锯琴艺术团并出任团长。2021年,濒临失传的锯琴艺术被虹口区文旅局认定为虹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佘瑞英被确认为锯琴传承人
传承与保护
2010年,锯琴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在山东省齐河县文化馆设立了齐河锯琴研究室,对锯琴艺术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保护,并建立起锯琴艺术档案。在齐河县文化馆开设公益锯琴培训,培养锯琴学生及爱好者,由传承人负责锯琴艺术的挖掘、研究和传播,完善传承谱系。
2016年成立中国非遗总部基地锯琴艺术委员会。2019年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国际锯琴中国艺术节。2024年8月10日,第二届中国国际锯琴艺术节暨河套里天赐原生音乐会在巴彦淖尔市启动,来自江苏省上海市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台湾等30多位锯琴艺术家出席参加。
影响与意义
锯琴,这一传统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成为了连接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纽带。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发音原理
基本构造
演奏方式
代表人物
李元庆
佘瑞英
传承与保护
影响与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