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紫菀
多年生草本植物
高山紫菀(学名:Aster alpinus L.)是菊科紫菀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壮,茎直立且不分枝;下部叶呈匙状或线状长圆形,中部叶呈长圆披针形或近线形,上部叶直立或稍开展;全部叶被柔毛,或稍有腺点;头状花序在茎端单生;总苞呈半球形,总苞片边缘常紫红色;舌状花,舌片紫色、蓝色或浅红色;管状花花冠黄色,冠毛白色;瘦果呈长圆形,褐色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有丛生的茎和莲座状叶丛。茎直立,高10-35厘米,不分枝,基部被枯叶残片,被密或疏毛,下部有密集的叶。下部叶在花期生存,匙状或线状长圆形,长1-10厘米,宽0.4-1.5厘米,渐狭成具翅的柄,有时成长达11厘米的细柄,全缘,顶端圆形或稍尖;中部叶长圆披针形或近线形,下部渐狭,无柄;上部叶狭小,直立或稍开展;全部叶被柔毛,或稍有腺点;中脉及三出脉在下面稍凸起。头状花序在茎端单生,径3-3.5或达5厘米。总苞半球形,径15-20毫米,长6-8稀10毫米;总苞片2-3层,等长或外层稍短,上部或外层全部草质,下面近革质,内层边缘膜质,顶端圆形或钝,或稍尖,边缘常紫红色,长6-8毫米,宽1.5-2.5毫米,被密或疏柔毛。舌状花35-40个,管部长约2.5毫米,舌片紫色、蓝色或浅红色,长10-16毫米,宽2.5毫米。管状花花冠黄色,长5.5-6毫米,管部长2.5毫米,裂片长约1毫米;花柱附片长0.5-0.6毫米。冠毛白色,长约5.5毫米,另有少数在外的极短或较短的糙毛。瘦果长圆形,基部较狭,长3毫米,宽1-1.2毫米,褐色,被密绢毛。
生长分布
高山紫菀生于亚高山草甸、草原、山地,海拔540-4000米。是一种寒中生小杂类草,适应高海拔山区冰雪环境,抗逆性很强,对水分因子并不苛求,表现有极耐寒的特性。生境之土壤类型多为高寒草甸土,高寒草原土及砾质化寒漠土。在天山西部2700-3400米的高寒草甸草地,常伴生于由嵩草(Kobresia myosuroides)、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细果薹草薹草属 stenocarpa)、天山羽衣草珠芽拳参萹蓄属 viviparum)为建群种组成的草地型中;在东昆仑山海拔3800-4600米范围,它常以伴生种出现在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高寒草原草地中。当海拔超过4600米,在高寒座垫植被地带仍可见到它的踪影,夏日寒风凛冽,高山紫菀蓝花朵朵点缀在稀疏的,伏地而生的帕米尔点地梅(点地梅属 akbaitalensis)、拟密花丝石竹(丝石竹属 capiltuiiflora)丛间,偶尔还可见到散生的风毛菊风毛菊属 sp.)。高山紫菀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西部、中部、北部、东北部及北美洲。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等地,尤其在新疆的青河县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吉木乃县、温泉、霍城县、尼勒克、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哈密市、伊吾、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静、拜城、阿合奇县、叶城、皮山、和田等地均有分布。
生长习性
高山紫菀在高寒山区萌发于5月中旬,6月中旬至7月上旬持续开花,花期较长,7月底8月初结实,8月下旬结实,9月中旬枯黄。
繁殖方法
自然繁殖:瘦果自然繁殖。
分株法繁殖:在秋季或春季将老株根际所生的萌蘖取下分栽,每丛3-4芽。用插法繁殖时,可在5-6月剪成10厘米左右长的茎枝插于砂床,盖上荫棚。约经半月即可生根,移植时摘心。一般在8月中旬以前扦插的,均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开花。
主要变种
2.蛇岩高山紫菀(Aster alpinus var. serpentimontanus (Tamamsch.) Y. Lin):茎高10-20厘米,有时达35厘米。下部叶线状长圆形,长3-10厘米,宽0.2-0.5厘米,被密柔毛,有时毛较长而密,使植株呈灰白色。头状花序径3.5-5.5厘米;总苞片4线形,宽1-1.5毫米。分布于中国新疆北部及西部(乌鲁木齐市、清河、和靖、阿尔泰共和国托里县昭苏县),也分布于蒙古、帕米尔高原及西伯利亚;海拔2300-2600米。
3.伪形高山紫菀(Aster alpinus var. fallax (Tamamsch.) Y. Ling):茎高达35厘米,下部叶长圆状匙形,长1.5-8厘米,被疏短柔毛,下面有显明的稍密的腺点。头状花序径约4厘米。总苞片线形,长达10毫米,宽达1.5毫米,被短疏毛。分布于中国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也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海拔1500-2100米。
4.异苞高山紫菀(Aster alpinus var. diversisquamus Y. Ling):茎高20-25厘米。下部叶长圆状匙形,长2-7厘米,宽0.4-0.8厘米,多少直立,被疏或密的短毛,有疏腺点。头状花序径3-3.5厘米。总苞片长圆状匙形,宽1.5-2.3毫米,不等长,外层顶端圆形,长达内层的四分之三。舌片浅红色。分布于中国新疆西部(塔城市);海拔1700米。
5.空秆高山紫菀(Aster alpinus var. vierhapperi (Onno) Cronquist):茎高10-20(-30)厘米。下部叶匙形或长圆形匙形,密被到疏生具长柔毛或近无毛,有时具腺。头状花序直径3-3.5厘米。叶序近等长,1.5-2毫米宽,先端钝或圆形。分布于中国河北,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新疆北部;俄罗斯东部、北美西部也有分布。
用途
观赏价值
高山紫菀花美丽,可用于花坛、花境的绿化,增添景观美。
饲用价值
高山紫菀适口性较好,马牛采食,羊喜食;野牦牛、野驴、野山羊等野生草食动物全年喜食,属于中等牧草。
保护现状
高山紫菀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同时,也被列入中国《吉林省保护野生植物目录》一类保护植物。在中国东北分布区域十分狭窄,再加上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种群面积急剧减少,因此需要加强保护。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分布
生长习性
繁殖方法
主要变种
用途
观赏价值
饲用价值
保护现状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