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曦
中国台湾作家
陈若曦(原名陈秀美),1938年出生于中国台湾,毕业于中国台湾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台湾女作家。
1960年,陈若曦和白先勇王文兴等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以写实小说闻名文坛。1966年,陈若曦跟随丈夫举家迁往中国大陆定居。1973年,陈若曦一家移居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1989年,创建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并当选首任会长。1999年,陈若曦被《中国时报》人间副刊遴选为十二位跨世纪作家之一。2008年,陈若曦自传《坚持·无悔——陈若曦七十自述》在中国台湾出版。次年2月22日,陈若曦飞抵海口市,准备参加23日举行的“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2014年11月19日,陈若曦在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高端论坛上发表演讲。2016年2月17日晚,陈若曦参加了“两岸作家交流座谈会”。2021年9月7日,陈若曦接受中国新闻网的专访。2024年6月29日,陈若曦参加了以“诗书作伴·同心同行”为主题的2024两岸文学论坛暨青年文学交流活动。
代表作品《尹县长》《二胡》《远见》等,陈若曦曾获得中山文艺奖、联合报小说特别奖、吴三连文艺奖等荣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8年,陈若曦出生于中国台湾,父亲是木匠,母亲出生于佃农之家,自幼在农村成长,生活清苦。光复后入台北第一女子中学。1957年考入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大学时代曾邀集同班同学组成南北社,最初是游乐性社团,后创办《现代文学》。大学毕业后,1962年到美国蒙荷立克女子学院进修,次年转学到霍普金斯大学专攻写作,1965年获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60年,陈若曦与白先勇王文兴等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以写实小说闻名文坛。1966年10月,陈若曦与丈夫段世尧一同取道欧洲回国服务,曾在华东水利学院教英文,当时正逢“文革”,亲身体验到“黑暗岁月”。“文革”使得陈若曦夫妇每天都活在恐惧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他们决定离开这里。1973年,陈若曦一家移居中国香港。在中国大陆的那段日子让陈若曦有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于是她铺纸命笔,写出了小说《尹县长》。讲述了“文革”初期发生在陕西省兴安县的一个悲剧。这篇作品发表于中国香港《明报月刊》1974年11月号(107期)。此作发表后,陈若曦紧接着便有《耿尔在北京》《值夜》《晶晶的生日》《查户口》《任秀兰》等篇陆续发表,后集结成《尹县长》一书,于1976年3月在中国台湾出版,至1979年4月,三年间竟再版了21次。这篇小说被评为二十世纪百部中文小说之一。1974年年底赴加拿大在银行任职,后又旅居美国先后在加州大学一分校和旧金柏克莱亚洲研究中心工作。 
1976年至1978年,陈若曦移居加拿大,继续埋头写作,在中国台湾发表了《老人》等七个短篇小说。1978年4月,以《老人》为书名的小说集也结集出版了。此外陈若曦还写了长篇小说《归》以及其它一些作品。
1987年,陈若曦到了西藏自治区,西藏作家益希单增陪着她,去了拉萨市等地。之后,陈若曦相继写出了纪实性散文《西藏行》《青藏高原的诱惑》等文章,比较公正客观地向海外介绍了祖国边疆的面貌。1987年9月,她和於梨华等人开始筹备,建立一个海外作家组织。邀请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外国华文女作家参加,经过一年多联络和筹组,响应的女作家达80多人,于1989年7月1日至2日,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召开首届海外华文女作家联谊会成立大会。
1995年,陈若曦返回中国台湾定居,并出任中央大学驻校作家,兼任慈济医学院教授。随后,陈若曦写下《二胡》《远见》《纸婚》《城里城外》等作品,道出了海外华人生活百态,在1999年被中国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遴选为十二位跨世纪作家之一。2007年当选中国妇女写作协会理事长、专栏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和银发族协会艺文列车主任委员。
2008年,陈若曦自传《坚持·无悔——陈若曦七十自述》在中国台湾出版,该书涉及她经历的国民政府接收中国台湾、二二八事变、白色恐怖等中国台湾重大政治事件。发布会上,陈若曦表示“我是抱定要么不写,要写就老实写的信念撰写此书的。”
2009年2月23日,陈若曦参加“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2011年4月,继自传《坚持·无悔——陈若曦七十自述》后,陈若曦又写出《我乡与她乡》。在此书中,陈若曦再一次表明,她的创作“是在反映那一刻的社会现实”。
2014年11月19日,由中国国务院侨办主办,暨南大学、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承办的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在广州市开幕。陈若曦发表演讲,表示她只是讲真话,并非热衷政治。
2015年3月30日,她发表演讲《寻找“桃花源”》。2016年2月17日晚,陈若曦参加了由全国台联、四川省台联、四川省作协和中国台湾夏潮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在台北市举行的“两岸作家交流座谈会”。2021年9月7日,陈若曦接受中国新闻网的专访,回答了“女性角色为何能在海外华文文学中历久弥新”。2024年6月29日,陈若曦参加了以“诗书作伴·同心同行”为主题的2024两岸文学论坛暨青年文学交流活动。
个人生活
20世纪60年代初,陈若曦来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文学硕士。在这里,她认识了同在这里读书的段世尧,并与之相爱、结婚。两人在美国结婚,为了孩子生在祖国大陆,采取避孕措施,坚决不让孩子生在外国。“后回国后,陈若曦与丈夫段世尧育有两子,大儿子名叫段炼,就是自觉接受锻炼的意思,这是由当时北京街头标语“锻炼身体,保卫祖国”而来。二儿子为表示男女平等,儿子随母姓,名叫陈赓,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赓大将。
创作特点
陈若曦第一阶段的创作,是她大学时期的文学作品。这部分小说大都蒙上忧郁的色彩,这种忧郁主要源于她对文学的憧憬,带有上世纪60年代台湾现代派的特征:以哲学家的神情深思默想,显得过于理想化而不近凡尘。在《乔琪》《钦之舅舅》《巴里的旅程》等以“现代派”著称的小说中,其幻想的成份是很重的,感觉多于判断,想象多于体验;少女渴望梦境一样的生活,梦是少女的彩翼,在向往中,少女以孤决的姿态与整个现实世界对抗而现实世界并不为之所动。这些作品技巧上过多模仿的痕迹,风格并不稳定。
陈若曦的伤痕小说是其对文革的反思的结晶,从她常常不厌其烦地唠叨和重复同一件小事的叙述风格中,可以看出生活对她的创伤之深。生活的荒诞感无所不在,但对陈若曦来说,文革产生的荒诞故事却包含更多的苦辛和真诚的味道。陈若曦的“伤痕小说”几乎每一篇都有若干荒诞意味,因为她回到祖国大陆是一种主动积极选择的结果,所以回来后就压根没想再度出去。当她梦碎理想国时,更觉世事无常。陈若曦是一位地道的中国人,是一个政治情结比较重的作家,她的作品现实感强,所以,她对于生活的荒诞的感受也是非常具体的,不同于西西弗斯那种孤独个体灵魂的荒诞感。陈若曦的伤痕文学早于中国大陆的伤痕文学,她可被看作伤痕文学的开创者,但陈若曦与中国大陆的伤痕文学作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虽然他们都是本着严肃的、醒世的态度来反思那一段岁月,但是中国大陆的作品中有许多劝谏的味道,所以创作心态有一些不同。而陈若曦所受的教育有异于中国大陆作家,她作为中国台湾留美学生来华工作,去留相对自由,因而政治顾虑相对较小,所以可以远距离地“冷”观大陆的现实,采取较为客观的态度,虽然愤激,但却无偏激之处。另外,陈若曦寻找中国大陆作为她的“理想国”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结果,她放弃在美的优裕生活,放弃报效中国台湾的留学初衷,割舍一切亲情,随夫来到中国大陆,然而报国无门,历经沧桑;而中国大陆作家由于一直身处中国大陆,没有陈若曦那种海外视野,接受与反思“文革”没有陈若曦那样自觉,所以当理想破灭时,亦容易自慰,而陈若曦的心灵创伤的确难以愈合,因而二者的伤痕记忆也很不同。
陈若曦第三阶段创作的是移民文学。1979年陈若曦由加拿大迁居美国旧金山,在小说题材上告别了文革小说,而以美国华人社会和两岸三地的女性婚姻的问题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突围》《远见》《二胡》《纸婚》,短篇小说集《城里城外》《王左的悲哀》《贵州女人》等,这是她创作的又一繁盛期。陈若曦寻求女性新的自我定位,这也是她寻求新的自我定位。海外的生活经历,使她更加认同中国传统美德,更加体会到了中国本土文化是自己的生命的“根”,更多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优点,因而自觉地维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女性思维的特点决定了陈若曦小说创作的特点:擅长摄取生活的片断,以记流水帐的方式实录人物的遭际,拘泥于生活细节而不加剪裁,真实感有余而思辨性不足。陈若曦是一个生活积累型作家,她作品中的女性几乎与她的真实“自我”重叠;相对于其他华裔作家,陈若曦这一时期的作品文学意味较为单一。
陈若曦重返中国台湾之后主要写关于佛教题材的作品。这一时期的小说的主旨,可以形象地概括为:重返桃花源。桃花源是陈若曦一直寻求的精神皈依之乡。在这种意义上,理解陈若曦的佛教小说就找到了一个切入点,那就是她要寻找健康的人性、人情。陈若曦写作有很强的自传性,随着她的不同足迹,她抒写着她不同的故事。她的作品犹如一段段人生散文,记载下了她的生活、梦想和细微的情感,因此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陈若曦亦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她始终追寻着她心中的乌托邦,不管是从中国台湾本土关怀到中国大陆文革经验,还是从域外华人生活到重返中国台湾,她始终肩负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不懈寻找她生命中的桃花源。
主要作品
获得荣誉
信息来源
社会活动
2014年9月9日,中国台湾女作家陈若曦一行六人来杭州访问。
2015年3月29日,陈若曦出席在青岛市崂山区举办的首届路遥文学奖颁奖典礼,并为“路奖”得主阎真颁发奖牌。
2024年6月29日,“诗书作伴·同心同行”2024两岸文学论坛暨青年文学交流活动在厦门翔安国博会议中心开幕。陈若曦作为中国台湾作家代表在开幕仪式上致辞。
人物评价
陈若曦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她以小说家敏锐的观察,及写实的技巧,将“文革”悲惨恐怖的经验,提炼升华,化成了艺术。《尹县长》集中最成功的几篇如〈尹县长〉、〈耿尔在北京〉,已经超越了政治报道的范围,变成阐释普遍人性的文学作品。(白先勇评)
陈若曦以写实小说闻名文坛,其文字细腻质朴、风格写实亲切,笔下的一幅幅二十世纪下半叶华人生活剪影,对今天的港台文学影响深远。(中国新闻网评)
相关事件
2024年6月29日,以“诗书作伴·同心同行”为主题的2024两岸文学论坛暨青年文学交流活动29日在翔安区启幕。舒婷、陈若曦、张晓风等来自海峡两岸的140多位知名作家及高校青年聚首厦门市,共话两岸文学的交流与发展。
2024年7月2日,陈若曦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祖国统一。
参考资料
陈若曦:寻找“桃花源”.大众日报.2024-04-03
尹縣長(增訂版).豆瓣读书.2024-08-11
台湾作家陈若曦.中国新闻网.2024-03-29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2024-07-03
陈若曦.中国作家网 .2024-08-11
陈若曦.豆瓣.2024-07-03
陈若曦:我的作品就是我的经历.微信公众平台.2024-07-03
慧心莲.豆瓣读书.2024-08-11
纸婚.豆瓣读书.2024-08-11
堅持.無悔.豆瓣读书.2024-08-11
贵州女人.豆瓣读书.2024-08-11
王左的悲哀.豆瓣读书.2024-08-11
二胡.豆瓣读书.2024-08-11
天然生出的花枝.豆瓣读书.2024-08-11
远见.豆瓣读书.2024-08-11
陈若曦小说选.豆瓣读书.2024-08-11
突围.豆瓣读书.2024-08-11
台湾知名作家陈若曦来杭访问.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24-08-12
白先勇 Hsien-Yung Pai.豆瓣.2024-08-1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工作经历
个人生活
创作特点
主要作品
获得荣誉
社会活动
人物评价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