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邰国遗址位于
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李台街道法禧小区以东永安小区以西一带,是
新石器时代、
商周的
古遗址。遗址东西约1.5千米,南北约1千米,属
渭河北岸二级台地。在台地断崖上发现有大面积、多层次的古代遗迹。灰层堆积高达3米,在未扰乱的灰层中、下层发现有红、黑细泥陶器和夹砂灰陶器,以及附加堆纹和绳纹灰陶器。上层有
秦汉云纹瓦当和瓦片。除灰层外,还发现多处灰坑、窑址和长约15米的居住遗址与高4米、宽2米的窖穴遗址。在杜家坡西和圪塔庙村西南,还发现两处南北长8米和28米的夯土层。杜家坡以北的西北林学院内,则是一古墓葬群。古邰国遗址内出土有大小不同的磨制石斧、陶碗、陶釜、陶罐、陶鬲、陶纺轮、骨锄、薄片小纽铜镜及铜戈等器物。在
战国至
西汉的8件陶釜、陶瓮上,发现有“斄(邰)市”“斄(邰)亭”二字印文。古邰国遗址对研究
杨陵区地区的历史沿革、文化、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古邰国遗址,原名疙瘩庙遗址,1986年~1989年,普查后更名为古邰国遗址。2010年,为配合杨凌“古邰国遗址公园”的建设规划,在梳理以往考古工作背景的基础上,采取“聚落结构调查法”,两度对
邰城及其周邻10余处遗址进行了详细的考古调查。累计调查面积达30余平方千米,GPS测点定位,采集遗迹500余个,种类有墓葬、陶窑、夯土、灰坑等,获得了大量各时期的陶器标本,内涵主要为史前、
商周、
春秋战国及
秦汉遗存。
古邰国遗址位于杨凌示范区
李台乡圪瘩庙村、
揉谷乡法禧村(揉谷乡原隶属
宝鸡市管辖,2008年下半年划归
杨陵区)以南,
渭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有一处内涵极为丰富的
新石器时代—
西周公国—
战国—秦汉等不同文化时期的大型居住遗址。传说曾是我国农业始祖
后稷“教民稼穑”之地。
古邰国遗址位于杨陵区
李台街道法禧小区以东永安小区以西一带,东西约1.5公里,南北约1公里。属渭河北岸二级台地。在台地断崖上发现有大面积、多层次的古代遗迹。灰层堆积高达3米,在未扰乱的灰层中、下层发现有红、黑细泥陶器和夹砂灰陶器,以及附加堆纹和绳纹灰陶器。上层有
秦汉云纹瓦当和瓦片。除灰层外,还发现多处灰坑、窑址和长约15米的居住遗址与高4米、宽2米的窖穴遗址。在杜家坡西和圪塔庙村西南,还发现两处南北长8米和28米的夯土层。杜家坡以北的西北林学院内,则是一古墓葬群。遗址内出土有大小不同的磨制石斧、陶碗、陶釜、陶罐、陶鬲、陶纺轮、骨锄、薄片小纽铜镜及铜戈等器物。在
战国至
西汉的8件陶釜、陶瓮上,发现有“斄(邰)市”、“斄(邰)亭”二字印文。该遗址东西分布地势较为平坦,由北向南呈缓坡状。在遗址西南的土壕岸上及东南耕地表面,发现了大量的灰坑灰层遗迹,
新石器时代的灰坑更是多处分布。灰坑深2-5米、宽1.25-6米、形状多以袋状和锥状为主,其次为不规则状,并发现有红烧土和光滑的土壁。从
地层看,地表20厘米至50厘米以下是1.8米至3米厚的文化层。
在遗址的东部,李台乡圪塔庙村东南约500米处的断面上发现有白灰层,灰层厚0.4-0.6厘米,内涵丰富。文物多为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类型和龙山时期文化类型。其中仰韶文化为
庙底沟遗址类型,仰韶文化的残片多以泥质夹砂和红陶为主,主要装饰纹饰有线纹,绳纹和黑彩圆点弧线纹。从残片可辨认的器形有圆底钵,重唇口尖底瓶,宽沿盆、罐、鬲足等。龙山文化的陶片多为夹砂灰陶,主要装饰纹饰为篮纹或附加堆坟,主要器形有宽沿盆、罐和三足器。石器有:石锛、石刀、石锤、
石矛、石斧等;同时,遗址内有部分
西周公国遗存,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器物有绳纹饰的罐、鬲等。1978年平整土地时,在遗址的西边柔谷乡法禧村以东200米处发现有宽约10米
秦汉夯墙遗迹和长达12米的居住遗址、高约4米、宽约2米的窑穴遗迹和
铸铁作坊遗址等。历年来还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如:秦汉粗绳纹砖瓦,五角水管、绳纹、筒瓦、板瓦、
云纹瓦当等。另外,在殿背湾、尚德、陵角、圪塔庙村、以及
东北地区处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校区周围还分布了大量的
战国到
秦汉墓葬。仅在1986年学校行政楼建设时,就发现秦汉墓葬80多座,
咸阳市文管会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报告见考古与文物、1992年3期),出土了大量不同质地的文物,如:石斧、陶碗、陶仓、陶釜、陶罐、陶纺纶、骨锄、小铜镜、铜戈等器物。尤其重要的是在这一带出土了带有“邰市”、“邰亭”印文的陶罐,刻有“邰”字铭文的
秦朝铜壶和铜温壶等器物。
古邰国遗址对研究
杨陵区地区的历史沿革、文化、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七枚印章的出土,丰富了
秦汉印章的内容,为研究秦汉职官、沿革及印章文字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