斄()城又名武功城,在雍州
武功县西南,古邰国,
后稷所封也。有
后稷祠及姜祠”。该遗址西起姜嫄村,东至杜家坡村,沿
渭河东西分布,全长7公里,另有
漆水河东岸原边上以郑家坡为中心,北起桥东村,南止庙底村,南北长3公里,东西宽600米的大型城垣遗址。邰城是周人的发源地,有四个核心区,一个是邰封里周围的古邰城,一个是郑尚坡为中心的先周邰城,另一个是姜嫄村、白龙湾围成的周邰城,再一个是法禧村、杜家坡围成的
秦汉斄城。
综述
在大邰城范围内,已经肯定了
郑家坡遗址、姜嫄遗址、姜嫄东北遗址(即太 室姜遗址)、尚德遗址、法禧遗址和疙瘩庙遗址等,初步发现了内涵极为丰富的
新石器时代、
西周公国、
战国、秦汉等不同文化时期的大型居址、周人宗庙和大量地下文物。目前已有
古邰国遗址和郑家坡遗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邰城遗址并未全面发掘,地下还有什么文物不好断定,按照《
山海经》记载,周王陵就在邰城。作为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在全国选取的的三个考古点中的其中之一的
郑家坡遗址1981年
宝鸡市考古队正式发掘,揭露面积2000平方米,时代约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晚期至二里岗下层,中期约在
周太王迁岐前后;晚期约在
周文王作丰时。秦斄城有较多的抢救性发掘,夏邰城则未有任何发现,但地面特征足以揭开历史之谜,这是文化底蕴最为丰富的特殊环境。
在杨凌示范区
李台乡圪瘩庙村、柔谷乡法喜村(柔谷乡原隶属宝鸡市管辖,2008年下半年划归
杨陵区)以南,
渭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有一处内涵极为丰富的
新石器时代—
西周公国—
战国—
秦汉等不同文化时期的大型居住遗址。
由于夏邰城存在春宫、宫、厈宫、成宫、
康宫、师宫和郑宫以及功能完整的周庙群,所以可以断定夏邰城为宗周。相应地,秦斄城可以断定为西周
丰都县,而秦丰村(秦都)可以断定为西周
汉中市。
先周邰城遗址
简介
咸阳市西60公里,有一处4500年以上的大型城垣遗址,这就是上个世纪被考古 界称之为“九十年代考古界重大发现”的武功郑家坡先周遗址。
郑家坡遗址位于武功
漆水河东岸原边上,北起桥东村,南止庙底村,南北长3000米,东西宽600米。在这座先周时代的城垣遗址上,考古学家根据当地民间传说和见到的铜鼎、铜、
铜觚等文物,对此进行了大面积保护性发掘。从出土发现的17座房基、15个灰坑、3个窑穴、2个陶窑和门类较多的上百件陶器、石器、骨器、铜器及整个城垣
壕沟、地貌特征推测,应为后稷部落族封国有邰之城邑,出土文物佐证了《
诗经》、《
史记》等史料记载的真实性。
位于
武功县武功镇东约500米
漆水河东岸上,塬下漆水自北向南流10公里汇入
渭河,村北1公里处漠浴河自东北而来汇入漆水,村西南2公里处
湋水由扶风西来,在浒西庄村东与漆水合流。此遗址北至尚家坡村,南到庙底村,南北约3000米,东西约500米。尚家坡村亦有古文化遗址,
郑家坡遗址与其相连,故称“郑尚坡遗址”。
出土文物
郑尚坡遗址1980年发现,1981年
宝鸡市考古队正式发掘。揭露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区分南北两个小区,中间有一条呈东西走向的
壕沟,早期遗存主要分布在北区,时代约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晚期至二里岗下层,中期约在太王迁岐前后;晚期约在
周文王作丰时。中、晚期遗存在两小区内均有分布。
郑尚坡遗址内发现先周时期的房基17座,灰坑15个,窖穴3个,陶窑2个。根据
地层关系,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其遗物主要有陶、石、骨器等多种。陶器有鬲、盆、罐、瓮、尊、、盂、豆、甗、钵、杯、盘以及、陶纺轮、陶轮、陶拍等;石器有铲、斧、矛、凿、刀、镞、钻垫、石纺轮等;骨器有镞、铲、锥、匕、针、等。还发现铜镞、卜骨、陶人头像等遗物,根据地层关系和器物的形制,也 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房基为半地穴式,门向北,门道斜坡状,下端有台阶。门通道将房屋分作两室。陶窑为竖穴式,由窑室、窑箅、火膛组成。陶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以红褐陶为主,灰陶较少。磨光黑皮陶较少。陶器以手制为主,兼用模制,盛行粘接法。表面除素面和磨光以外,纹饰以粗疏散乱的绳纹为主,还有印纹、弦纹、附加堆纹和刻划符号。器形有鬲、盆、罐、瓮、尊、甑、箅等。另外还有骨笄、石铲、卜骨等遗物。
中期房基有长圆形、圆形半地穴式。房屋分两室,中有通道。前室大,后室小。窖穴有袋状,坑底经过加工。陶器仍以红褐陶为主,灰陶较早期增加。纹饰以绳纹为主,印纹种类增多,常见的还有方格纹、乳钉纹、重菱纹、叶脉纹、“S”形纹等。附加堆纹继续使用,亦发现有刻划符号。器形有鬲、钵、深腹盆、簋、盂、盘等。还有石刀、、凿、纺轮、陶拍、骨镞、笄、铜镞和卜骨、陶人头像等遗物。
晚期房屋为浅地穴圆形。其中一处灶坑位于室的西北正中,有火膛、火眼、进火口和出烟口。室内有柱洞。室内活动面狭小,似为炊事专用的厨房。生产工具有陶纺轮、骨镞、石锛等。
发现意义
郑家坡遗址的早、中、晚三期是同一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文献记载周人早期活动在漆水下游一带,郑家坡遗址就处在这个范围之中,郑尚坡遗址科学发掘获得的器物群,为探索先周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研究先周文化渊源和周族的起源等重大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尤其是房屋、陶窖、窖穴等遗迹和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的发现,为研究先周时期的居住状况、生活方式、经济状态等提供了新的资料。从而充分证明,郑尚坡遗址的文化遗存是
西周以前周族的早期文化,应属于先周文化。
郑家坡遗址于1981年2月文物普查时发现,同年10月至1983年8月,由
宝鸡市考古队正式发掘。
影响
1984年《
文物》杂志第7期该遗址《发掘简报》发表后,国内引起高度重视,著名学者纷至沓来实地考察,
尹盛平先生以此次发掘所撰写的《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把先周史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1990年该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汉邰城遗址
考古发掘
邰城遗址该遗址东西分布地势较为平坦,由北向南呈缓坡状。在遗址西南的土壕岸上及东南耕地表面,发现了大量的灰坑灰层遗迹,
新石器时代的灰坑更是多处分布。灰坑深2-5米、宽1.25-6米、形状多以袋状和锥状为主,其次为不规则状,并发现有红烧土和光滑的土壁。从
地层看,地表20厘米至50厘米以下是1.8米至3米厚的文化层。
位于
杨陵区(原
扶风县)
揉谷乡法禧村周围。遗址内发现有大量灰坑,秦汉粗绳纹砖瓦,
云纹瓦当、五角水管、
铸铁作坊遗址等。1978年平整土地时,发现有宽约10米左右的
秦汉时期城墙基址。尤为重要的是这里出土了刻有“邰”字铭文的秦代铜鼎和铜温壶等。与史书记载相印证,这里就是“邰”城遗址,亦即
西魏之武功城所在。在其周围的殿背湾、尚德、陵角、陵湾、陵东、石家、太子藏、杨陵火车站南各村,都发现有大量的从
战国到秦汉的墓葬区。仅石家六队一条长不到百米的土崖上,就暴露有秦汉墓葬30多座,出土了大量铜、铁、石、陶器等遗物。
文化类型
在遗址的东部,李台乡圪塔庙村东南约500米处的断面上发现有白灰层,灰层厚0.4-0.6厘米,内涵丰富。遗物多为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类型和龙山时期文化类型。
其中仰韶文化为
庙底沟遗址类型,仰韶文化的残片多以泥质夹砂和红陶为主,主要装饰纹饰有线纹,绳纹和黑彩圆点弧线纹。从残片可辨认的器形有圆底钵,重唇口尖底瓶,宽沿盆、罐、鬲足等。
龙山文化的陶片多为夹砂灰陶,主要装饰纹饰为篮纹或附加堆坟,主要器形有宽沿盆、罐和三足器。石器有:石锛、石刀、石锤、
石矛、石斧等;同时,遗址内有部分
西周公国遗存,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器物有绳纹饰的罐、鬲等。
发现过程
1978年平整土地时,在遗址的西边柔谷乡法禧村以东200米处发现有宽约10米秦汉时期夯墙遗迹和长达12米的居住遗址、高约4米、宽约2米的窑穴遗迹和
铸铁作坊遗址等。
历年来还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如:
秦汉粗绳纹砖瓦,五角水管、绳纹、筒瓦、板瓦、
云纹瓦当等。另外,在殿背湾、尚德、陵角、圪塔庙村、以及东北处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校区周围还分布了大量的
战国到
秦汉墓葬。
仅在1986年学校行政楼建设时,就发现秦汉墓葬80多座,
咸阳市文管会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报告见考古与文物、1992年3期),出土了大量不同质地的文物,如:石斧、陶碗、陶仓、陶釜、陶罐、陶纺纶、骨锄、小铜镜、铜戈等器物。
意义
尤其重要的是在这一带出土了带有“邰市”、“邰亭”印文的陶罐,刻有“邰”字铭文的秦代铜壶和铜温壶等器物。
该遗址原名疙瘩庙遗址,1986年咸阳市地名办公室根据地名普查资料会同省文物专家对遗址进行实地考察。据《史记周本记》、《史记秦本记》、《
水经注》、《
扶风县志》、《
武功县志》等文献记载:“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始置
邰县,
秦汉时置邰城”,出土器物铭文证明其地望与史籍记载相印证,故更名为---
古邰国遗址(邰城为邰国都城)。
古邰国都城邰城遗址内涵丰富,
地层叠压清楚有序,跨时代区域性较长,对研究不同时期的文化遗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957年5月31被公布为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