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贲中郎将《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
刘衎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
“虎贲”二字,最早出现于
牧野之战,据史书记载:“武王有
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意思是说
姬发的英勇战士像老虎奔入羊群一般,所向无敌。此后,各朝各代,凡军中骁楚者,无不被冠以“虎贲”二字。《集解》引孔安国疏:“
虎贲.勇士骼也。若虎贲兽,言其猛也。”从此,虎贲军成为精锐军队的代名词!
《尚书·周书·顾命》:“
姬诵将崩,命
姬奭、
毕公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延入翼室,恤宅宗。丁卯,命作册度。”
《
尚书正义》又引
孔安国注云:“天子初崩,太子必在其侧。解其迎於门外之意,於时臣子皆侍左右,将正太子之尊,故使太子出於路寝门外,更迎入,所以殊之也。经言‘以二干戈’,文在’齐侯吕’下,似就齐侯取干戈。传言‘使桓、毛二臣各执干戈,於齐侯吕伋索
虎贲’,则是执干戈就齐侯。传似反於经者,於时新遭大祸,内外严戒,桓、毛二人必是武臣宿卫,先执干戈,太保就命,使之就干戈以往,传达其意,故移‘干戈’之文於‘齐侯’之上,传言是实也。经言‘於齐侯吕伋’,下言‘以二干戈、虎贲百人’者,指说迎太子之时有此备卫耳,非言二人干戈亦是齐侯授也。《
周官》虎贲氏下大夫,其属有虎士八百人。知‘伋’为天子虎贲氏,故就‘伋’取虎贲也。”这里面提到“
齐丁公”曾担任虎贲氏一职。
刘彻时期,取军中遗孤与各将官子孙统为一军,号为虎贲军,立虎贲
校尉为军事长官。虎贲军不受任何人节制,仅全权受命于皇帝一人!
元朝的正规军分为宿卫和镇戍两部分。前者的主要任务是保卫大都、上都及其附近地区,和作为中央军队镇压叛乱和起义;后者镇戍全国的
战略要地和边疆。早期的宿卫军多为
汉军。虎贲军属宿卫军。
从上述记载,可知虎贲军设立于1279年(至元十六年)。1295年(元贞元年)改为虎贲亲军。虎贲军的“总部”——都指挥使司,设在
元上都遗址(今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虎贲军下面分为六个“
千户翼”。分布在上都路辖区各地。
元朝的首都是大都(今北京),陪都是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五指山所在的兴州原属北京路(今
宁城县大明镇)。1262年(
中统三年),
孛儿只斤·忽必烈亲自将兴州从北京路割出,划归开平府。次年,开平府改为上都路。
元代的军官自上而下称都
万户、万户、千户、百户、牌头。驻在上都的虎贲军都指挥使,相当于万户。为大轮禅师建塔立碑捐资的虎贲军千户王,驻地应是兴州。每个千户下辖二三十个百户,另一个为建塔立碑捐资的虎贲军百户王琮与其他百户,分别率兵驻于兴州辖境——今
承德市中西部各地。
1943年11月12日的
常德会战中,隶属
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的五十七师表现极为英勇。当时,第57师固守
常德市,与日军3个主力
师团血战16昼夜。日军先后使用飞机、
大炮、
毒气轮番进攻,第57师官兵伤亡尽,最后该师所有勤杂政工人员全部上阵,师长
余程万亲率
卫队参战。
战至弹尽后,官兵只好肉搏,但仍誓死拼杀,战况惨烈空前。此役仅第57师就毙伤日军万人以上,但几乎损耗殆尽,此时全师不足600人只有师长余程万率180人突围,其余官兵自愿与常德共存亡,与突入城内的日军逐屋争夺,全部壮烈殉国,再次打出了“虎贲”的声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