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西北民族大学的二级学院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前身是1979年筹建、1980年正式成立的历史学系,2004年6月更为今名。1981年9月设立历史学本科专业并正式招生,1993年至1998年先后开设过文化旅游专科专业、旅游管理本科专业,2000年又增设了广告学本科专业。
办学条件
历史文化学院的前身是1979年筹建,1980年正式成立的历史学系,2004年6月更为现名。1980年设立历史学本科专业,1993年至1998年先后开设过文化旅游专科专业、旅游管理本科专业,1999年至2008年开设广告学本科专业,2007年增设博物馆学本科专业,2012年增设文物保护技术本科专业。学院现有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3个普通本科专业。
历史文化学院是西北民族大学较早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单位,1996年设立宗教学硕士专业学位点,2000年、2003年分别增设了专门史、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专业学位点,2011年中国史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学院现有1个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8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宗教学、中国少数民族史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藏传佛教文献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国伊斯兰教文献与历史文化研究、少数民族文献与文化研究3个博士招生方向。
学院现设有中国史、世界史、民族史、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5个教研室,宗教研究中心、中华之最研究院、马家窑文化研究院3个科研院所。2009年学院建成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历史学专业为甘肃省省级特色专业。现有中国史、宗教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4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实验示范中心,7个校外协议实习实践基地。学院以教学为中心,始终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位,连续多年学院的本科学生就业率位居全校前列,先后为民族地区培养了3000多名合格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机构设置
院党总支
院综合办公室
院团委
院基层工会
教干党支部
历史学专业学生党支部
博物馆学专业学生党支部
宗教学研究生党支部
专门史研究生党支部
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生党支部
院行政
院综合办公室
教学管理办公室
中国通史教研室
民族史教研室
世界史教研室
博物馆学教研室
宗教研究中心
“中华之最”研究院
马家窑文化研究院
专业设置
历史学专业、博物馆学专业、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教育培训
学院召开研究生党员创先争优会议
2014年3月18日下午,在校本部会议室,学院党总支张久献书记召开了研究生党员创先争优会议。会议传达了校党委相关会议精神,并就如何在基层党支部及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张书记强调,各党支部和党员个人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先争优的活动中,积极配合学校建党90周年举行的各项活动。接下来,张书记对党员个人签订公开承诺书做了具体说明。他指出,承诺就是要结合实际和岗位特点,实事求是,身体力行的做到“五个好”和“五个带头”。
历史文化学院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安排
根据党委发〔2010〕92号文件关于《中共西北民族大学委员会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通知》要求,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特作如下安排。
一、增强对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深刻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十二五”时期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战略部署。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此“建议”描绘了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全体师生要认真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和内涵,增强对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二、切实抓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和宣传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重在学习和落实。院理论中心组、各党、团支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明确学习要求,创新形式,集中时间,组织专题学习和讨论,深化学习活动。同时,要认真开展宣传,积极营造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浓厚氛围。
三、结合实际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各党、团支部要结合实际,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与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结合起来,与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结合起来,与谋求学院事业的科学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统筹安排和部署,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审视学院定位,着力打造教学研究型学院。
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讨论会
赵光国】2014年11月26日,学院教干党支部在校本部会议室召开了“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讨论会”。会议由教干党支部书记沙存善主持,全体党员参加了讨论会。
会议紧密围绕“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科学发展”的主题展开热烈讨论。有六位党员作了主题发言,从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评价、人性关怀和个人工作方面寻找存在的发展瓶颈,提出合理化建议。党总支书记张久献提出了“调整工作思路,审视学院定位;完善师资结构,强化师资队伍;整合科研力量,提升科研水平”三点发展思路。教干党支部书记沙存善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讨论会是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会议,也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主题会议,大家充分发扬了主人翁精神,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操作性较强的建议,学院将逐一落实。
通过本次讨论会大家达成了转变发展观念,促进科学发展的共识,将我院创先争优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师资力量
师资现状
学院现有教职工37人,专任教师3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9人;讲师6人、助教4人;博士12人、硕士11人。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专家1名,甘肃省“333科技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专家2名,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名,甘肃省领军人才2名,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3名,甘肃省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名,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学院教师近年来承担了16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教材6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14项,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科建设,学院还聘请了11名相关学科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在册学生831人。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同时,为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学院还聘请了11名相关学科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学院现设有中国史、世界史、民族史、博物馆学4个教研室和宗教学研究中心。建成3门省级精品课程和5门校级名课建设对象。2009年学院建成了博物馆学专业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
教师风采
办学理念
学院一贯坚持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理念,20多年来始终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先后为民族地区培养了近2000名合格人才。同时,学院历届领导班子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带动作用,突出“西北”和“民族”特色,形成了宗教学民族学和中国少数民族史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学科方向。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教材6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800多篇,有些学术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人才培养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文物学、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在政府文物管理机构、各类博物馆或展览馆、文物考古研究机构以及新闻出版、教育、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和海关等企事业单位或领域从事文物与博物馆管理、研究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文物学、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历史、艺术、文化和科技等综合知识的基本训练,具备文物鉴赏、保护、研究和从事文博事业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物学与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对相关的人文科学概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基本掌握中外主要文物种类和重要文物实例,具有对文化遗产鉴别、分析和评价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文物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文物与博物馆管理的国际规章;了解博物馆对人类人文遗存、自然遗存管理的作用以及文物修缮、保管的传统方法和现代科技知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能,体育锻炼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三、学制
基本学制为四年。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3-6年内完成学业。
四、授予学位
历史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
文物与博物馆学、历史学
六、核心课程
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陈列设计、文物保护管理、博物馆经营与管理、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陶瓷器、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书画、田野考古技术、无机质文物保护、有机质文物保护、文物法学概论、考古学通论、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历史文选
七、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环节主要为实践创新平台课程,学生按规定须修读17学分(其中必修环节14学分、实践创新选修环节按学校实践创新学分认定办法至少获得3学分)。
八、修读要求
本专业学生须修满170学分,其中:
1.通识平台课程(51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板块学生须修够41学分、通识公共选修课板块学生须修够10学分。
2.学科平台课程(35学分):其中学科必修课板块学生须修够27学分、学科选修课板块学生须修够8学分。
3.专业平台课程(67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板块学生须修够41学分、专业选修课板块学生须修够26学分。
4.实践平台课程(17学分):其中专业实践必修板块学生须修够14学分、实践创新选修环节按学校实践创新学分认定办法至少获得3学分。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文理兼容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概论相结合的新兴学科。主要学习文物保护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科学方法,培养适应现代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具备文物修复、保护、鉴定的基本技能,能够在政府所设文物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及艺术品经营等单位从事管理、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文物保护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系统地接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体系中与本专业相关的基本训练;掌握历史、文物考古和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文物保护材料应用、文物材质分析和文物保护、修复及鉴定等实际操作技能;掌握文物保护和分析的方法,具备文物保护研究与管理的基本能力;熟悉文物管理法规,具有从事历史文物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技术,体育锻炼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三、学制
本专业基本学制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
四、授予学位
历史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
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历史学、化学
六、核心课程
文物保护导论、无机质文物保护、有机质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材料学、文物材质分析、田野考古技术、古代建筑保护、壁画保护研究、文物与环境、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玉器、书画装裱技术、简学、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考古学通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历史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科研部门从事历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文博档案、高等和中等学校等单位从事行政、文秘、编辑、宣传、文物保护与管理、教学等工作的历史学科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系统地接受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专业工作和历史学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对有关人文科学概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与分析方法,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熟悉古文字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历史学基本理论,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国内外历史学研究与教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技术,体育锻炼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三、学制
基本学制为四年。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3-6年内完成学业。
四、授予学位
历史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
历史学
六、核心课程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史学概论、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文选、西方历史要籍选读、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考古学通论、民族学通论、中国民族史。
发展前景
历史文化学院根据学院“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将历史文化学院建设成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办学层次较高,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二级学院,成为西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人才的培养基地、西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宗教问题的研究基地”的目标,努力开展各项工作。
获奖记录
历史文化学院荣获西北民族大学会宁县道口小学文化教育服务队杯评为2014年甘肃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历史文化学院荣获我校2014年学生管理目标责任制考核第一名,历史文化学院荣获西北民族大学第九届“民大之星”辩论赛冠军,历史文化学院荣获2012-2013学年大学生援助“优秀单位”称号,历史文化学院荣获我校2013年学生管理目标责任制考核第一名,历史文化学院荣获我校2011-2012学年学生管理目标责任制考核第二名,历史文化学院获得我校第十六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人才培养.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5-12-16
党团建设教育培训.西北民族大学.2015-05-20
目录
概述
办学条件
机构设置
院党总支
院行政
专业设置
教育培训
师资力量
师资现状
教师风采
办学理念
人才培养
发展前景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