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诛
古代封建社会死刑之一
族诛是古代刑罚之一,因一人犯罪而诛灭其亲族,为死刑中的最高刑罚。族刑是家本位法制原则派生的。
族诛是连坐制度中最为严峻的一种,即对罪犯整个家族实施死刑。族诛这种刑罚在商朝时即已存在,后世沿用之。族诛所诛杀的范围分多种,有诛三族、诛七族、诛九族之分。关于诛三族,有两说:一说谓父母、兄弟、妻子;一说为父族、母族、妻族。诛七族,亦有两说:一说为上至曾祖,下至曾孙;另一说为父之族、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子之子、母之族、从子、妻父母。诛九族,一指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一说为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孔传:“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兄弟妻子。”另外,明朝明成祖曾对朱允炆的老师方孝孺实施过历史上仅有一次的诛十族。
族诛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打击反对势力、震慢其他势力群体的一种极端刑罚
产生背景
中国古代,政治以宗法制度为基础,意识形态以家族观念为核心。在法律上,也以家为基本的权利义务单位,实行家本位原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以光宗耀祖,荫庇子孙,一人犯法,其父母妻子也往往要负连带责任。族刑,就是这种家本位法制原则派生的。
历史沿革
古代一人“犯罪”,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载,叫“族诛”,古书上常称做“族”,就是灭族的意思。
族刑的创始
原始社会, 在频繁的氏族战争中, 胜利的氏族往往是把失败的氏族全数杀死。这种野蛮的杀俘习惯, 可能就是后世阶级社会族刑的来源。 讨伐有馗氏时, 命令他的氏族联军说,你们不用力作战, “ 予则祭戮汝。” 商汤征伐夏架, 也这样命令他的氏族联军:你们不执行我的命令, “ 予则祭戮汝。” “ 擎戮” , 是把妻子儿女一并杀戮, 就是族刑。商朝的刑法实行“ 罪人以族” 的原则。商王盘庚说的“ 我乃刻珍灭之,无遗育。” “ 无遗育” ,斩尽杀绝, 不留后代。所以, 商朝一肯定有族刑, 但尚未完全制度化。 把族刑正式定为法律制度, 是由春秋时期的秦国创始的。《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文公二十年(公元前746年), “ 法初有三族之罪。”这以后, 在公元前695年, 秦武公又“ 族三父而夷其三族” 。这是族刑的一次实际应用。
族刑的变迁
在封建法制史上,族刑没有断过线。它的发展变化,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战国秦朝是盛行时期,西汉魏晋南北朝起伏较大,唐朝以后趋向稳定,但明朝清朝又有加重。从立法史上看,秦、北朝五代十国和明清是族刑的四个高峰。至于司法实际中,灭绝人性的族诛案例代代皆有。
第一个阶段,战国和秦代
李悝法经》明确将族刑纳入封建成文法的刑罚体系,如规定,“越城者,自十人以上则夷其乡及族。”商狭变法,实行“连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参”即“叁”,“参夷”,就是夷三族。他将什伍连坐与族刑结合起来,从而使族刑的立法进一步系统化了。秦始皇统一中原地区以后,族刑成为秦朝酷刑中的一大主刑,“以古非今者族,“妄言者族”,“诽谤者族”,不一而足。
第二个阶段,汉至南北朝。
西汉初期,刘邦“约法三章”,“除秦苛法”,但不仅不废除族刑,还专门发布“夷三族之令”。吕雉执政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宣布“除三族罪”。刘恒元年(公元前179年),又“尽除收律相坐法”。这是中国法制史上第一次正式废除族刑。可是,仅仅过了十七年,赵国新垣平谋反,汉文帝就又恢复了“夷三族”之刑。从此,族刑又滥用起来。刘启时,发生“七国之乱”,就把主张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御史大夫晃错拉出来当替罪羊,本人“腰斩”,其“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刘彻时,“龙城飞将”李广之子李陵兵败投降匈奴,李陵的母、弟、妻子全被砍了头。东汉统治者也诉诸族邢。尤其是东汉未年,宦官擅政,权臣乱国,你杀过来,我杀过去,都要把对方的家口、亲戚、朋友、党羽杀光为止。董卓杀袁魄、袁族,王允杀董卓,曹操耿纪董承等都是夷灭三族。
曹魏时期,凡谋反大逆,一概处以族刑,但不写入法律。到曹魏政权的末期,族刑连坐制度上发生了一点变化。事情是这样的:毌丘俭谋反,被夷三族。毋的儿媳荀氏以及荀氏所生的已出嫁的女儿都应受诛。荀氏由于自己的兄长通过关系向魏帝说情,魏帝下令离婚,算免了一死。她的女儿彼时已经怀孕,荀氏就要求将自己没为官婢,以赎女儿性命。主管官吏表示同情,上书给魏帝说:女人有三从之义,出嫁从夫。现在的法律,父母有罪,要追杀已出之女而夫家受诛,又要随夫家之戮。这是“一人之身,内外受辟”。他建议,未嫁之女,“从父母之诛”,已嫁之妇,“从夫家之罚”。这样,曹魏王朝于公元255年修改了法律,族刑不再追刑已出之女。即妇女出嫁后,连坐族刑只从夫家,不随娘家。
晋朝初期,是“今世之诛,动辄灭门。司马炽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为了标榜轻刑,宜布‘除三族刑”。这是封建法制史上第二次废族刑。但不到十年又恢复了。公元315年,薄姬等的陵墓被盗,晋憨帝下了一个敕令:将盔墓者“诛及三族”。公元325年,东晋司马绍重申“复三族刑,惟不及妇人”。族刑不及妇女,比起不追刑已出之女,则又进了一步。
南北朝时期,在族刑连坐间题上,南朝要有限制一些。南朝的南朝宋南朝齐两代,沿用晋朝律,情况与晋代相同。南朝梁律规定:犯谋反、降叛、大逆罪,本人皆斩,父子、兄弟等凡同居共财的男子,不论少长,一概弃市,母妻姊妹等从坐女子,应弃市的没为官奴脾。这样,处族刑的罪名限于谋反、降叛、大逆等,人数限于男性。尤其是妇人免予弃市,算是首创。但到南陈陈霸先又恢复了“父母缘’坐之法”。
北朝的刑法比较酷滥。北魏初期,法律规定:“犯大逆者,亲族男女无少长皆斩”。“亲族”的范围,也没有界限,可以由统治者任意划定。后来,崔浩等修北魏律,改定为:大逆不道者,本人“腰斩”,“诛其同籍”,十四岁以下的处官刑,女子没为官女脾。“同籍”,指同居共财,范围比“亲族”小一些。北魏还有“门房之诛”,相当于“满门抄斩”。北齐仍沿用北魏的门房之诛。
第三个阶段,隋唐至明清
隋朝开皇律》制定了十恶大罪,凡“大逆、谋反、叛者,父子兄弟皆斩,家口没官”。从坐女子已被排除在死刑之外。相比于北魏北齐,显得轻一些。
唐律》对谋反,大逆罪实行缘坐和族刑。《贼盗律》规定:谋反及谋大逆者,不分首犯从犯一律处斩。其父及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岁以下及母、女、妻、妾、祖、孙、兄、弟、姊、妹、部曲、资财、田宅,一概抄没。男八十以上及有笃疾者、女六十以上及有废疾者可免。伯叔父及兄弟之子,流三千里。这也是连坐五世、诛杀三代。但处死限于成年之子,方法只用斩、绞,又把兄弟除外。就文字规定而言,算是历代族刑中最轻的。
唐朝以后,族刑连坐的法律规定基本上以《唐律》为兰本稳定了下来,宋朝元朝明朝清朝递相沿用。当然轻重宽严也大有出入。《明律》规定:凡谋反及大逆者,不分首从,一概凌迟处死。被株连的亲属,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同姓异姓,伯叔父兄弟之子,不管是否同籍,亦不论笃疾废疾,只要是十六岁以上的男子,一律处以斩刑,十五岁以下及妇女给功臣之家为奴,财产没收。这实际上是“夷五族,,而且同居包括异姓,与《唐律》相比,范围扩大了,手段也残酷得多。
《大清律》中有关族刑株连的规定与《明律》基本一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往往一字成狱,横遭灭族之祸。明朝清朝时期,封建社会已走上末路,封建统治阶级垂死挣扎,不断加重对所谓谋反、谋大逆之类政治犯罪的处刑。这是两个朝代族刑重于唐朝的主要原因。
类型
夷三族
夷三族,即诛灭三族。《史记·秦本纪》载,秦文公二十年(公元前746年)法,初有三族之罪,秦武公三年(前695年)诛三父等而夷三族。《汉书·刑法志》:“秦朝商朝鞋连相坐之法,造参(即叁)夷之诛(即夷三族)。”至商鞍变法才定为常法。所谓三族,有二说:一是父母、兄弟、妻子;二是父族、母族、妻族。《秦始皇本纪》:“以古非今者族。”《汉书·高帝纪》:“父老苦秦苦法久矣,排诱者族,耦语者弃市。”颜师古注:“族,谓诛及其族也。”汉朝初,沿用此法,当夷三族的,一律先鲸其面,其鼻,新其左右趾,然后答杀,桌其首,范蓝(zuhai租海,刹成肉酱)其骨肉于市示众;非磅胃组者,又先断其舌。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除三族罪,其后新坦平阴谋叛逆,又恢复三族之诛。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改定三族律令,父母有罪不追已出嫁之女。西晋司马炽永嘉元年(公元307年)除三族刑,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又恢复,但不及妇女。唐以后至清一般适用缘坐办法。
诛七族
诛七族。《史记·邹阳传》:“荆轩之湛(沉)七族。”七族有二说:裴驱集解引张晏日:“七族,上至曾祖,下至曾孙。”司马贞索隐,“父之族,一也;姑之子,二也;姊妹之子,三也;女子之子,四也;母之族,五也;从子,六也;及妻父母,凡七。”
诛九族
中国古代对犯谋反、大逆等严重危害统治政权之罪犯者,处以诛连九族的酷刑。诛九族。亦有二说:《尚书·尧典》“以亲九族。”孔传:“以睦高祖、玄孙之亲。"指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又孔颖达疏引夏侯、欧阳氏说,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隋朝杨玄感反,隋炀帝诛之,罪及九族。明成祖方孝孺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亦株连九族。说还包括学生在内为十族。
诛十族
据《明史》及明朝钱士升《皇明表忠记》记载,燕王明成祖夺取朱允炆政权后,命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朱棣见方孝孺坚不从命,即威胁道“汝不顾九族矣”方孝孺斥责说“便十族奈我何”“十族”,即在九族之外,并及朋友门生等。朱棣登基的第八天,就在南京的聚宝门今南京中华门外诛了方孝孺“十族”。最为残忍的是,朱棣将逮捕的方氏族人和朋友在方的面前杀死。方孝孺不为所动。据记载,遭难者达八百七十三人,行刑七日方止。此外,人狱、充军、流放一千多人。朱高炽继位后,才为方孝孺等建文帝旧臣平反正名。
古代有灭三族、灭九族的刑法。《秦始皇本纪》“法初有三族之罪”,指诛三族,即父母、兄弟、妻子,一说指父族、母族、妻族。《项羽本纪》:“梁掩其口,白:“母妄言,族矣!’”此处“族”指秦法灭三族。后世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明朝方孝孺明成祖诛灭十族,共杀八百七十多人。这是专制时代最残酷的刑法。
【族诛】古代一人“犯罪”,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载,叫“族诛”,,古书上常称做“族”,就是灭族的意思。古代有灭三族、灭九族的刑法。《秦始皇本纪》“法初有三族之罪”,指诛三族,即父母、兄弟、妻子,一说指父族、母族、妻族。《项羽本纪》:“梁掩其口,白:“母妄言,族矣!’”此处“族”指秦法灭三族。后世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明朝方孝儒被明成祖诛灭十族,共杀八百七十多人。这是专制时代最残酷的刑法。
族诛连坐(中国古代法律中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刑罚制度。族诛是一人犯罪而诛灭其族,属于死刑的一种。连坐是一人犯罪而诛连其他大,包括同居(指与本人一起生活者),同族、亲友、邻里、上下级等。受诛连者除适用死刑外,还适用肉刑、徒刑、管刑、)杖刑等,含义比族诛更为广泛。族诛、连坐在中国奴隶社会就已出现,开直沿用到清未其适用的犯罪和谜连的范围历代不同,大致说来,汉朝以前刑罚酷重,族诛也应用得较多,史书中关于灭族、夷三族、甚至夷九族的记载展见不鲜,连坐也被广泛应用,如秦朝的政治性犯罪、隐满人口和有碍国家赋役征收的犯罪、偷盗罪及官更职务犯罪均实行连坐。诛连的范围极为广泛。汉以后刑罚有所减轻。族课,连坐主要用于严重危害封建专制统治的谋反,大送、谋叛等犯罪,株连的范围一般限于近亲属及有责任关系的上下级。但到明朝清朝时期,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已开始走向衰落,社会矛盾比较尖锐,法律中有关族诛、连坐的规定又有所加重。特别是有柴统治者大搞法外用刑,大大扩大了族诛、连坐的范围。清亡以后,族诛作为一种落后野蛮的刑罚制度被废除,而连坐则在实际上沿用到国民党统治时期。
连坐和族诛
连坐又称相坐、随坐、从坐、缘坐,是中国古时因一人犯法而使和其有一定关系的人(如亲属、邻里或主管者等)连带受刑的制度。夏朝便有“罪人以族”的说法;春秋时期,秦国的商鞭将连坐规定为明令的法律;经秦汉朝的进一步完备,至隋朝唐朝之际,连坐制度形成系统的法律体系,并写人《唐律》;明朝清朝时期的连坐刑罚频繁实施,尤其在清朝的文字狱中盛行。在实施对象上,连坐主要针对的是谋反、谋逆、谋叛等重大犯罪。
族诛是连坐制度中最为严峻的一种,即对罪犯整个家族实施死刑。具体又可分为诛二族、诛三族、诛七族,最惨烈者为诛九族。另外,明朝明成祖曾对朱允炆的老师方孝孺实施过历史上仅有一次的诛十族。诛族刑罚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尤其是西周以后,历代王朝均以家族作为政治、法律的基本单位,一人高升,则一族受益;一人获重罪,也往往会波及全族连坐和族诛在历代都存在,直到1905年才被光绪帝废除。
价值影响
高帝纪上》:“父老苦秦朝苛法久尖,诽谤者族。”群族诛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打击反对势力、震慢其他势力群体的一种极端刑罚,虽然对维护其统治地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同时也表现了统治者灭绝人性的一面。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产生背景
历史沿革
族刑的创始
族刑的变迁
第一个阶段,战国和秦代
第二个阶段,汉至南北朝。
第三个阶段,隋唐至明清
类型
夷三族
诛七族
诛九族
诛十族
连坐和族诛
价值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