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1884-1944)浙江杭州人,物理学家。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理科学长、物理系主任等。中国近代物理学教育的拓荒者之一。在北大首开理论物理课程,讲授相对论、原量论(量子论)等。1922年翻译出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浅释》,这是中国第一本介绍相对论学说的译著。
夏元瑮,是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之子。1905年,公派赴美留学。从
耶鲁大学毕业后,又到德国,入
柏林洪堡大学深造。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1912年,应北京大学校长严复之聘,任教北大,并长期担任理科学长。他是中国第一代理论物理学家,和何育杰在北京大学培养了第一届物理学本科毕业生(1913年入学,1916年毕业),开创了中国物理学大学教育史。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84年生于
杭州市。其祖父
夏鸾翔,字紫笙,
清代畴人之一,著有算书多种,擅长绘画诗词。他的父亲夏曾佑,字穗卿,好八股,精释典,著有《中国古代史》等书。夏元瑮在科学、国学两方面均受其先辈的深刻影响。
幼年丧母,8岁尚未读书识字,常与群童嬉戏于街头。10岁随父进京,几年后又回杭州,入
求是书院旧址读书。从此他喜爱政治、社会、宗教、文学等书籍,尤恋先秦诸子。祖母每月给他200文钱,他全部积攒起来,买了各种书籍。1904年入上海南洋公学,这是一个注重理科的学校。第一学期,由于夏元瑮是插班生,期末考试他排名倒数第二。他决心暑假留校补习,遇算学难题,终日思考,时而夜有所梦。第二学期,果然名列前茅。
1905年,
广东省招考留学生,有3名省外名额。夏元瑮即去应考,在600名考生中,他荣获第一名。
教育经历
1905年夏天,夏元瑮赴美留学。第一年在伯克利学校补习
物理化学实验。
1906年秋进耶鲁大学攻读物理学,3年后毕业。
1909年秋又到德国,入柏林大学继续深造。在柏林大学期间,和他的老师M.普朗克(Planck)结下友谊。
1911年
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
袁世凯任大总统,广东省留学经费被取消,夏元瑮只好辍学回国。
工作经历
回国后,应
北京大学校长
严复之聘,任该校理科学长(相当于后来的理学院院长)和物理学教授,讲授理论物理等课程。他和
何育杰在北京大学培养了第一届物理学本科毕业生(1913年入学,1916年毕业),开创了中国的物理学大学教育史。
1912—1919年任北京大学理科学长。
1917年初,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聘请夏元瑮继任理科学长。
1917年11月,夏元瑮在其他教授协助下,提出《改订理科课程方案报告》,改学制为预科2年、本科4年。“方案”中加强实验,增加选修课,使课程设置水平大为提高。
1918年10月,他代表
北京大学向专门以上各学校校长会议提出理科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案,有关课程设置的建议更为完备,如增设近世电学(包括放射体论、电子论、光论、辐射论)理论、
相对论、原量论、
流体力学、高等理论力学、
声学、弹性论、导热论等课程。这个方案不仅反映了夏元瑮对当时物理学进展的深切了解,而且表明他准备将最新物理学成就纳入教学内容之中的远见卓识。1917年,相对论与原量论(即量子论)刚刚诞生不久,理论尚未完备,但已经成为物理学界普遍公认的学科。夏元瑮提出的方案,对我国20年代左右的理科教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1919年夏—1921年夏初出访
德国并以访问学者身份入
柏林洪堡大学。
1921—1923年任
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兼任
北京师范大学、
台湾辅仁大学教授。
1924—1927年任
大夏大学(今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兼任第一
交通大学(上海)教授。
1928—1932年任
北平大学女子文
理学院院长兼工学院物理学教授。
1929年3月,夏元瑮当选为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
1930年3月,再次当选。
1931年起,北京大学各系系主任不再由各系教授选举产生,而是由校长直接聘任。夏元瑮的物理系主任之职一直到1931年
王守竞被聘任系主任为止。他在北京大学任教10余年,为建设北京大学物理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1929—1931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
1924—1927年间,他出任同济大学校长,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学教授。
1928年,他先后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兼工学院物理学教授,北平大学代校长。
1932—1935年任北平大学代校长。
1936年起,他先后又任
湖南省教育厅厅长,
湖南大学、
重庆大学教务长,大夏大学(抗战期间在贵阳)教务长、理学院院长等职。
1937—1944年先后任湖南大学、重庆大学和大夏大学(贵阳)教务长,大夏大学理学院院长。
在
北京大学任教期间,夏元瑮还兼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和辅仁大学。
个人生活
情感生活
健康状况
夏元瑮身材不高,精悍强壮,一副和蔼面孔。他待人热情,视学生如同子女。
日本大举侵略中国后,1937年中国科学文化中心转移到西南,夏元瑮离开湖南到西南各大学任教。他的德国妻子终因德籍而回国。他在辗转西南数年之后,思愁万千,忧国忧民,又因多年贫困,患心脏病,于1944年在贵阳逝世。
人物事件
1919年,夏元瑮第二次到
柏林。在柏林大学听
马克斯·普朗克和H.鲁本斯(Rubens)讲课,并经普朗克介绍结识了A.爱因斯坦(Ein-stein)。他随爱因斯坦学习
相对论,爱因斯坦也从他那里听到有关中国的古老文明。
1921年春,
北京大学校长
蔡元培游历欧洲各国,途经柏林,夏元瑮为其翻译、导游,并参与旅行访问、邀请学界名流来华讲学等事。夏元瑮陪同蔡元培访问了爱因斯坦,并邀请爱因斯坦访问中国。
1921年夏,夏元瑮回北京,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他和普朗克、爱因斯坦常有书信来往,也为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继续努力。
1922年底,爱因斯坦到日本讲学路过
上海市,于12月17日在日本给夏元瑮来信告知其不能访华的原因:“北京如此之近,而予之宿愿终不得偿,其帐怅之情,君可当想象也。现以要事,急须西归,不能与君一晤,只能函告一切,君之盛情敬心领矣。然予甚期望,君不久再来欧洲,吾等仍可会谈也。”
主要成就
宣传近代科学
夏元瑮是中国第一代理论物理学家。在他第二次从欧洲回国后,不仅继续执教讲坛,主讲
相对论和理论物理课程,而且着手将相对论介绍到中国。他仅用几个月时间,译完了爱因斯坦名著《相对论浅释》(今译为《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该书于1922年由
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有关相对论的译著,它在本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颇具影响。20年代初,夏元瑮作过许多有关相对论和物理学的公开讲演,为普及和宣传近代科学知识作了不少努力。
人物评价
夏元瑮热爱教学工作,喜欢研究学问。他教书几十年从不随便开口;每次上课,他必先思索所讲的材料,以及如何讲法。他讲课总能吸引学生,无论再深的学理,经他浅显比喻、反复讲解,学生无不通晓。他一生中,曾担任普通物理、光学、电学、热学、电子论、
相对论、原量论(量子论)、波动力学、理论物理、近代物理、解析几何、高等微积分、
群论、科学通论,以及英文、
德语等外语课。对当代物理学进展,他了如指掌。他虽是理论物理学家,但他主张“实验物理学与理论物理学能合而不能分,合则有利,分则有害”。他反复强调,“物理学的最高法庭在实验与观测。无论何人有何种程度,都可发挥自己奇特的思想,不过务须求其是否与实验相吻合。”
夏元瑮一向视教书为高尚职业。他说:“因为人类最高智慧即科学,而传授科学知识的人就是教员,不可以教书匠妄自菲薄,社会官僚轻视教员的陋习,不足计较。”对于官场陋规,他极为反感。他一生无意高官厚禄,放弃了许多机会。在他看来,当官之事“我觉得无聊”,“心思用于建设的少,而用于对人者反多。人的寿命有限,何必如此自苦。”“此外最感痛苦的是,好计划常不能实行。各机关当局,大多都是空言,很少埋头苦干的人,又未必为上司所赏识。总之性情不近之事,勉强为之,则痛苦万分也。”他的这席话,可谓切中旧社会官僚制度之时弊。
1932年
中国物理学会成立,1932—1934年,夏元瑮是该会董事。他一贯热心赞助并积极支持物理学事业。他为人谦虚,学识渊博,提携后学,真诚热心。1935年,当有人问他为何不著书立说时,他回答:“一因学界胜我者甚多,不敢献丑;二因近代物理日新月异,书犹未出,材料已旧;三因材料太多,选择为难。而且觉得作一书必有独到见解,或更好讲法,同新鲜的表演等等,自问全不如人;四因翻译名词为难,看者不懂,懂者不看。我教书几十年,但不敢出书,自觉没有过人的地方。中国物理,近年有长足进步,各国物理杂志也时见中国人的论文。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物理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诸君,都是很努力的,我不能相与伦比了。”这种诚挚、谦虚的态度,令人敬仰。
夏元瑮待人诚恳热情,视学生如同子弟。他身材不高,精悍强壮,无论进出课堂,抑或升任高职,都是笑容可掬,平易近人,深受师生的崇敬与爱戴。
个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