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士芳
龚士芳
龚士芳(1890—1915),海门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人物简介
龚士芳出生于一个乡绅之家,幼时的龚士芳十分聪明伶俐,惹人喜爱。1906年满清政府在江南招募新兵,龚士芳应征入伍,编入清军南洋第九镇三三标二营。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每次战争的结果,清代政府都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清廷迫于举国上下都有革新庶政、富国强兵的急切要求,不得不采取废科举、办学校、兴实业、练新军的一些改革措施。于是在军事上有裁汰绿营,参照东西各国近代的陆军兵种,编练新军三十六镇的计划。一、二、三、四各镇都在北洋政府,第八镇在湖北,第九镇在江苏省。第九镇号称南洋常备军,归两江总督节制,下辖三十三至三十六共四个步兵标(分隶于十七、十八两个协,每协两标),骑、炮各一标,工程、轴重各一营,共有一万多人。开办时号称征兵,实际上都是用保家卫国的号召,甚至以功名利禄的引诱,劝募而来的。当时清延取消了科举考试,一般读书的士子大多没有出路,一时投笔从戎者相当踊跃。龚士芳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情投奔新军。龚士芳所在的二营,管带赵声,字伯先,江苏丹徒人,是一名革命党人。赵声少怀大志,能文善武。1901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开始接触民主政治学说。1903年东渡日本考察,与黄兴结识,回国后,任南京两江师范教员和长沙实业学堂监督,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曾撰写七字唱本《保国歌》,秘密散发。1905年任江阴新军教官。不久辞职,随郭人漳广西壮族自治区,任广西巡防营管带。1906年赵声由在第九镇任参谋的同乡好友陶骏保推荐,任南洋陆军第九镇三十三标二营管带,后升为标统。赵声奉行“军事救国”方针,一心把部队造就成民主革命的武装。在军营设阅书报社,一面扩大士兵的知识面,一面借机宣传革命思想。赵声还在标本部组织俱乐部,作为联络同志讨论革命大事的机关。赵声作为长江地区中国同盟会领导人,积极发展中国同盟会会员,秘密传播革命思想,外联同志,积极策动反清武装斗争。
1906年由于龚士芳训练刻苦,为人机警,龚士芳被提升为副目。此时,第九镇俨然成了革命党人聚集的地方。龚士芳在赵声的感召下,秘密参加赵声组织的各项活动,迅速成为军中反清的积极分子,得到赵声的信任。1908年龚士芳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08年满清政府举办太湖秋操,江南第九镇和湖北第八镇互为假想敌,结果人数少得多的第九镇获胜,徐绍桢名声大振,被提拔为副都统。徐绍是举人出身,先人四代都是做幕僚的,徐绍桢19岁开始幕僚生涯。后来弃文领兵,历任江西常备军统领、广东全省营务处总办、苏淞镇总办和江北提督、第九镇统制等,统制相当于师长,是二品官。辛亥革命前的黎元洪只是协统,地位要低于徐绍桢。徐绍桢并不是革命党人,甚至连立宪派都不算。徐绍桢对革命思想在自己军中蔓延,虽有察觉,但处理上左右为难:他既是朝廷高官,食君之禄,须忠君之事,但他也了解世界大势,深知清代朝廷的不可救药。徐绍桢曾任福建武备学堂总办一职,很多新军第九镇的军官又都是他的学生,所以,对自己手下暴露出来的革命党也很是宽容。1908年的一天,作为新军第九镇统制的徐绍桢奉令前来密査,发现三营士兵副目龚士芳的手册上写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兴汉灭满”等字句,大惊失色,当即对陪同他一起检查的将校说:“今日幸而被我发现,若被我师(指两江总督托忒克·端方)知悉,就要大祸临头!”随即命令龚士芳借故退出队伍,才避免一场大祸。龚士芳后来回海门区当了一名警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海门光复,即由直隶海门厅改称海门县,龚士芳升任县城茅镇警官。1915年袁世凯谋划复辟称帝,全国各地举旗讨袁,为策应蔡锷将军在云南省发起的护国战争,龚士芳在1915年12月辞职赴上海市苏州市等地参加革命活动,与中国国民党伏龙顾锡九等人,携带炸弹,计划准备潜入南通城发动武装起义。不料,此事被南通市镇守使管云臣探知,管云臣伪装响应,并派陈葆初等到沪邀革命党人至南通计议。伏龙、龚士芳等人虽恐有诈,但为革命大业,仍冒险前往。船至南通,管云臣假献殷勤,设宴接风,密电袁世凯,请示如何处置。袁世凯密令杀之。管云臣派小轿相送,行至南门小坝口,伏兵齐出,将龚士芳等人杀害。龚士芳牺牲时,年仅25岁。1985年经人民政府批准,龚士芳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