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拙庵,徐州人。有《盘谷集》。智朴和尚俗姓张,扬州人(一说徐州人),原为
洪承畴手下的一名高级将领,松山杏山之役战败后,不肯投降而只身潜逃。明清鼎革时年三十五岁,方在盘山青沟寺结庐出家。他工诗文,善绘画,多才多艺,著述颇多。与
康熙帝诗文之交甚深,康熙每次去祭祀
清东陵,都要顺路去盘山与智朴和尚酬唱。现
盘谷寺遗址,尚存康熙" 赠智朴和尚"诗碑一通。铭文为:"铎鸣山下,田畴雨露恩。经声连静舍,
法语闭柴门。阴迹安无意,清思礼老尊。春风来拂面,依旧是乾坤。"
人物简介
智朴和尚与文人"南朱北王"、"南洪北孔"等经常诗酒往还。据
王士祯《
居易录》记载:盘山拙庵(智朴)和尚,自江南还山,以《沧浪高唱》画册来索题。盖师访
宋荦开府于吴门,适朱竹坨(彝尊)
太史姓自禾中来,会于沧浪亭,共赋诗见怀,而画史高简图之者也。宋诗云:"清沟辟就老烟霞,瓢笠相过道路赊。摧得一瓶豆苗菜(菜名,出盘山),来看三月牡丹花。因缘大事公能了,潦倒粗官我自嗟。好向沧浪亭子上,檀香里奉袈裟。经行斜日且观鱼,
黄雀缗蛮入耳初。接席金风旧亭长(竹坨),怀人蚕尾老尚书(阮亭)。春深玉版容参悟,岁晚花宫待扫除。拂子一挥怀小住,空林明月暮钟余。"
与《红楼梦》
康熙四十一年智朴和尚江南之行,名为"扫塔",实则探望当时返回江南的老友朱彝尊、
吴雯、
宋荦、
洪升等人。并曾于苏州沧浪亭与宋、朱彝尊等人酬唱,结成诗集画册《沧浪高唱》,归来后请
王士祯品题。智朴和尚从江南回
浩然后,闭门不出,专心评点小说。王渔洋为此曾戏称其为"净
金圣叹",意为佛家的金圣叹。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评书家,曾评点过小说《
水浒传》等。
评点的是那本小说?笔者推测就是洪升刚刚创作完成的《
红楼梦》。
康熙四十一年前二年恰是己卯年和庚辰年,《石头记》己卯本和庚辰本刚刚脱手。智朴和尚从江南抄录回来后开始评点,这同
郑庆山先生分析的立松轩本是在己卯、庚辰本基础上评点而成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智朴和尚在评点过程中,使用"松斋"、"杏斋"、"立松轩"等笔名作批语,也完全符合他的身份和阅历,有《青松红杏图》可证。
会看《
红楼梦》中关于"抄录问世"者
空空道人的记载:其一,智朴和尚拥有的拙和尚、拙道人僧道二重身份,同《红楼梦》中空空道人改名情僧的离奇情节吻合;其二,智朴和尚去江南扫塔,同《红楼梦》中所说"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吻合;其三,智朴和尚的"净
金圣叹"评点小说行为,同立松轩的评点行为吻合;智朴和尚与"青松"、"
红杏"的渊源,同评点者"松斋"、"杏斋"、"立松轩"等室名吻合;其五,智朴和尚的僧人兼诗人身份,同立松轩本批语多用佛家语言和诗化语言的风格吻合;其六,智朴和尚的明军将领身份,与《石头记》及其批语中表达的民族主义情绪吻合。这么多的吻合之处,恐怕不是偶合可以解释的。
学界对立松轩本的研究,于作者
曹雪芹、成书于
乾隆的成说,包括立松轩本人身份在内的很多问题根本就搞不清楚。如果把《
红楼梦》创作时间提前一甲子,在
洪升、智朴和尚、
王士祯、吴修龄、
梁清标等人身上,不难看出石兄、
空空道人、东鲁孔梅溪、
吴雯、棠村等人的清楚痕迹。
红学界一般认为,
畸笏叟"丁亥夏"批语道:"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这个杏斋就是
松斋,立松轩很有可能就是"松斋"的书斋名,因此,立松轩、杏斋、松斋其实是一个人的三个化名。
郑庆山先生辨别出早期脂抄本中立松轩批语多达830余条"。并认为这个立松轩本是《
红楼梦》所有版本的总源头。
立松轩是谁?他为哪朝人又有何等身份?这一切在红学界仍然云里雾里。笔者曾对立松轩批语进行详细解读后,提出这些批语批语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写下了大量的回前回后总批;二是批语多使用佛家语言;三是批语中多诗化语言,并写下了大量诗词。并根据这三个特点,推论这个立松轩就是从"石兄"手里把《红楼梦》抄录回去,问世传奇的"
空空道人"。他的真实身份是
清代京东盘山青沟寺住持智朴和尚。智朴和尚释名拙庵,俗称拙和尚,又称拙道人,确实是个具有僧道二重身份的人,《
红楼梦》中说空空道人改名情僧,并非毫无来由的杜撰。
智朴和尚是否有可能为自己的书斋命名松斋呢?是完全有可能的。
盘山县有三绝:怪石、奇松、秀水。青沟寺所在的中盘。就是以松胜著名的去处。在智朴撰写的《
盘山志》中记载:"盘山之松以百万计,而其奇绝者多生中,臃肿卷曲,其势不得伸,枝多旁抽,如怒龙之攫,又有陂陀土壤而生者,大数围,龙鳞斑驳,或挺耸直上,或青葱垂下。"就连
爱新觉罗·弘历也曾赞叹:"天下何处无松,盘山之松天下松之宗"。由此可见,青沟寺的智朴和尚完全有理由以松斋自居,亦完全可以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立松轩。
那么这个智朴和尚是否还有可能把自己的寺院命名为杏斋呢?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智朴和尚的青沟寺,被
康熙帝题名为"
盘谷寺",并另题一匾为"户外一峰"。据智朴和尚所著《
盘山志》记载,盘谷寺杏花甚盛,智朴曾绘有《红杏图》,并题诗云:"杏花万树开,映日光皎洁,东风过岭来,满地翻晴雪。" 由此可见,青沟寺的智朴和尚也完全有理由以杏斋自居。
至于乾隆朝的
曹雪芹,他确实在《
红楼梦》的基础上,"披阅增删"了一本《红楼梦》。这部《红楼梦》就是他自己题名的《金陵十二钗》,就是明义、永忠、
恽珠、宋鸣琼等人看到并题咏的那部《红楼梦》。不过,曹雪芹的《红楼梦》早已失传了,流传的脂本《石头记》乃是
康熙洪升创作、智朴和尚抄录问世的作品,是曹雪芹借以"披阅增删"的底本。这同《红楼梦》书中的记载,以及关于《红楼梦》的诸多史料记载,也都是一致的。
《青松红杏图》与燕昭王墓新证
智朴和尚手绘的《红杏图》,全称是《青松红杏图》,曾长期为北京崇效寺的镇寺之宝。据清震均《
天咫偶闻》记载:"
崇效寺,俗名枣花寺,花事最盛。昔,国初以枣花名。
乾隆中以丁香名,今则以牡丹名。而《青松红杏》卷子,题者已如牛腰。相传僧拙庵本明末逃将,祝发于盘山,此图感松山杏山之败而作也。其图画一老僧坐,上则松荫云垂,下则杏英霞艳。首有
王象晋序,后题以竹、渔洋冠其首,续题者几千人,亦
大观也。然而金貂共狗尾偕陈,玉与败叶参见。甚至有妄人,将己名与古人夹写,真为不识好恶之尤。曾有某君题诗于匣以止之,亦无人肯顾也"。
盘山青沟寺智朴和尚的《青松红杏图》怎么跑到
北京市的
崇效寺中来了呢?另据清·
戴璐《
藤阴杂记》记载:"崇效寺四季多花,游屐颇盛。寺藏拙庵和尚
红杏青松照,时
康熙帝庚午,
王士祯、竹垞、王昊庐、查他山、陈香泉、孙松坪俱有题句。渔洋又有《雪中怀拙庵》诗:'东望盘山三百里,年年结束负行'。是拙庵乃盘山僧,常来驻锡"。由此可见,智朴和尚每年都要徒步三百里,来北京与
王士祯、朱彝尊等文化名人酬唱。他在北京的挂褡地点,便是崇效寺。
智朴禅师所绘《青松红杏图》,图幅2尺,因有历代名人题词,图卷续延30余丈。
清代文人朱彝尊、王士祯、
纪昀,清末
康有为、
梁启超等都在图卷上留下遗墨。这幅珍贵的图画虽然失踪了,但图画所表达的民族主义气节,却得到学界的公认。从清代到现代,几乎所有关于此图的记载文章都认为,"当明鼎革,有边将者出家于寺中绘兹图,盖有感于松山杏山之役也"。"图中绘一僧一童,一苍松,一
红杏,以寄抗清忠奸不两立之志"。
燕昭王姬平,
燕国第三十八代国王,燕召公奭之后,曾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吊死问孤,是燕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国君。
乾隆钦定《
盘山志》载,
燕昭王冢在
盘山千像寺东南十里。《盘山志》的作者智朴禅师乃
爱新觉罗·弘历的密友,因志书被皇帝钦定,其后的《
蓟州志》、《顺天府志》、民国《
蓟县志》都沿用了智朴的说法,现已被大多数人接受。
智朴的观点源于刘之推的《九州要记》,曰:“古
渔阳郡北有无终山,山上有燕昭王冢,冢去千像寺东南不数里,而人无识之者”。古渔阳郡北,即今
蓟州城北。智朴认为这里的
无终山指盘山,理由是陈寿在《田畴传》中载“畴举家迁往无终山”,而盘山碑刻记载着田畴曾隐居
舟山市,且山上有千像寺,故智朴认为盘上就是无终山,燕昭王墓就在千像寺东南,一直延续至今。
智朴的观点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盘山在县西北边界,而不是蓟县城北,蓟县城北自古就有无终山(又名
崆峒山,今称
府君山),如果《九州要记》中的无终山是盘山,原文中应加上一个“西”字,即“古
渔阳郡西北有无终山”。例如下文的“冢近千像寺东南”,作者就在“南”字前面加了一个“东”字,准确地描述了燕昭王冢的方位,书中既称古渔阳郡北有无终山,理应指府君山。天独有偶,在智朴之前的旧志——明熊相《蓟州志》也称燕昭王冢在
蓟州城北五里的府君山上,说明《九州要记》中的
无终山确指府君山。至于书中所说“昭王冢与千像寺不远数里”,或是指
盘山千像寺到
府君山的直线距离,或是府君山附近另有千像寺。古时府君山寺庙众多,且县境内的寺庙又多有重名,遗憾的是今天均已荡然无存,史书中又无记载,已无证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