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旭东,原名范源让,字明俊,后改名锐,字旭东。1883年10月24日出生于
湘阴县,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为“中国化工之父”。他先后创办和筹建久大精盐公司、久大精盐厂、
永利碱厂、永裕
中盐集团公司、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等企业,历任总经理、董事长,化学工业会副会长等职。1945年10月4日,范旭东突患急性肝炎然长逝,终年62岁。
范旭东幼年丧父,在兄长帮助下,范旭东于1900年东渡
日本留学,1910年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理科化学系。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毕业后,范旭东留校担任专科助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回国。后来,被派赴西欧考察英、法、德、比等国的
制盐及制碱工业。1914年7月,范旭东向北京政府申请注册,获盐务署批准,范旭东在
天津市创办久大精盐公司,并生产出
中国制造的第一批精盐。1918年,范旭东在
塘沽区成立
永利碱厂。1926年6月29日,永利生产出合格碱,范旭东给产品取名永利纯碱,以区别于“洋碱”。1929年,他向
国民政府提出承办硫酸厂,并做积极准备。1933年12月,他创办南京硫酸亚厂的申请获得了国民政府的批准,其“红三角”牌化肥可与
杜邦产品媲美,打破了英、德垄断中国市场之局面,被誉为“
远东第一”。1937年8月,天津塘沽沦陷,范旭东将久大精盐公司、永利制碱公司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内迁到抗战大后方
四川省开创华西化工基地。
范旭东逝世后,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为他题写了“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挽联,称赞其是中国人民不可忘记的四大实业家之一。他产出中国第一批
硫酸铵产品、更新了中国联合制碱工艺,其所形成的“永久黄”团体,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型私营化工生产和研究组织,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营化工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与孙学悟、
侯德榜合称“永利公司三杰”。
个人经历
早年经历
范旭东是
范仲淹的后裔。1883年出生于湖南
湘阴县。范旭东出身贫寒,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谢氏带着他和兄长
范源濂寄居
长沙市,靠浆洗衣服和针线勉强糊口。他们曾一度投身保节堂,靠这个略具雏形的慈善机构供养。
1898年
戊戌变法失败,17岁的范旭东随哥哥前往
东京求学。范旭东的生活因为范源濂的缘故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范旭东先在东京第六高中学习,后来后考入冈山第六高等学堂学医。
1908年考入
京都大学理学院攻读
应用化学。在
日本读书期间,范旭东亲眼目睹了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强民富的景象,而当时之
中原地区深受众列强的欺凌,国弱民穷,满目疮。于是暗暗立下志向:创办中国化学工业,以实现实业救国之理想。为了表达并坚定自己的雄心壮志,他改名范锐,字旭东。
投身实业
中国第一座精盐厂:久大精盐
1910年,范旭东在京都帝国大学毕业,1911年回到中国,当时,虽然中国盐矿资源丰富,熬盐历史悠久,但是盐政腐败,制盐工艺落后,食盐杂质提炼不纯,造成舶来的洋盐充盈中国市场。此时,新生的民国政府也对盐政有改革之意,于是,委派范旭东等人到
欧洲专门考察盐业,了解盐碱工业生产及发展状况。
回国后,他便决定首先改良盐质。他与景韬白等人共同筹集股金5万元,于1914年7月在天津塘沽创办中国第一家现代化工企业———久大精盐公司,范旭东任总经理(1914—1945)。公司研发出来的第一批精盐,品质洁净、均匀、卫生,品种有粒盐、粉盐、砖盐。
范旭东亲笔设计了一个五角星的商标,取名“海王星”。这一举措开创了中国化学工业的历史先河。生产的精盐自产自销,由于价廉质优,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
创办亚洲第一个纯碱工厂
1917年冬,范旭东与
陈调甫、王小徐三人在天津日租界的宫岛街(今鞍山道)太和里范旭东自己家中,采用“苏尔维法”进行制碱试验,获得成功。但是,“苏尔维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专利垄断,范旭东决意开发中国的制碱工业。
1918年11月,以范旭东为首共七人联手创办中国制碱工业,在天津塘沽召开创立“
永利碱厂”大会,建立了亚洲第一座制碱工厂,范旭东任总经理(1918—1945)。为了打破专利垄断,经过长达8年的反复试验,1926年6月29日,终于生产出纯净洁白的合格碱。范旭东给产品取名为永利纯碱,以区别于外国的“洋碱”,品牌为“红三角牌”纯碱。范旭东成了“纯碱”的创造者和命名人。同年8月,在美国费城举行的
世界博览会上,“红三角牌”纯碱荣大会金质奖章。
范旭东招揽了李烛尘、
陈调甫、
侯德榜等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技术人员。1922年8月,他又创办中国第一家专门的化工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自任董事长(1922—1945),并且把他创办久大精盐公司、
永利碱厂所得酬金用作科研经费,专门从事化工研究,聘请著名化工专家、中国化工科技的开拓人
孙学悟为社长。1927年,范旭东在北京创办静生生物研究所,聘请国内知名专家鉴定中国植物种类。
创办《海王》旬刊
1928年9月,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创办《海王》旬刊,作为宣传久大精盐公司、永利制碱公司、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合称“久永黄”)三大团体的窗口与喉舌。1933年,《海王》旬刊在范旭东的主持下,倡导制定了“四大信条”:一、在原则上绝对相信科学;二、在事业上积极地发展事业;三、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大局;四、在精神上以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从此,这四大信条便形成了范氏企业永久性的团体精神。
酸碱工业两翼齐飞
范旭东曾把酸和碱比做化工业的两翼。1930年,
国民政府实业部计划在国内自办
硫酸亚厂,英、德商人闻讯要求合办,意图垄断。范旭东认为:“与其受洋人挟制,还不如干脆自己干!”他向
孔祥熙、
宋子文申述主张,接过了这一艰巨的项目。
经过永利同仁30个月的昼夜奋战,1936年,一座
远东一流的大型硫酸亚厂在南京长江下游的卸甲甸如期竣工,计划年产硫酸亚5万吨,日产硫酸200吨,
硝酸20吨。1937年2月,南京硫酸铵厂正式投产。该厂的建成,不仅“为中国的农业第一次制成了化学肥料,同时也为祖国的工业制造了大量的
硫酸和硝酸。”范旭东自豪地宣布:“列强争雄之合成氨高压工业,在中华于焉实现矣。中国基本化工的另一只翅膀又长出来了,从此,海阔天空,听凭
中国化工翱翔矣。”
1934年3月,范旭东改组旗下企业机构,成立“久永黄”联合办事处。1935年,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试炼出中国第一块金属铝样品。1936年,多方面筹措资金在
六合区县卸甲甸建设永利硫酸铵厂,实现中国基础化工———酸碱工业两翼齐飞的梦想。
中国人的第一批化肥
1937年2月5日,中国首座合成氨工厂———永利南京铔厂生产出中国第一批
硫酸铵产品、中国第一包化学肥料。国人把该厂和
美国的
杜邦相媲美,称它为“远东第一大厂”,这也是中国人开创
硫酸工业的启始。
新的章程
1937年,
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天津塘沽的久大精盐公司、
永利碱厂惨遭
日寇劫占。
日本军方多次以优厚的条件利诱范旭东与之合作,遭到范旭东的断然拒绝。范旭东公开发誓:“宁举丧,不受奠仪”。愤然决定将久大精盐公司、永利制碱公司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内迁到抗战大后方
四川省,重新传承“久永黄”化工事业,开创华西化工基地,全力支援全国抗战与国家建设。从此,
自贡市中盐集团便与中国化工之父———范旭东先生结下不解之缘,自贡的盐业化工也从此翻开新的历史篇章。
1937年,范旭东将久大精盐公司(简称“久大”)迁来自流井(
永利碱厂、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迁到乐山
五通桥区),在张家坝购地,筹建“久大盐业公司自贡模范制盐厂”(简称“久大盐厂”,也即张家坝制盐化工厂前身)。
1941年5月,范旭东决定从研究
黑卤入手开发自贡食盐的副产品。特派黄河化学工业研究社中国
无机盐专家郭浩清来
自贡市调查研究黑卤的奥秘。郭浩清用不到2年的时间,撰写出《四川黑卤研究初步报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对黑卤较为完整准确的科研报告。此后,久大
中盐集团创建恒丰副产部、三一
化学制品厂等一批食盐副产品开发企业,研发出氯化钾、硼酸、硼砂、溴素、碘素、酒精、碳酸镁、碳酸钙、硫酸镁、乳酸钙、小苏打等化工产品。
1945年6月,范旭东、
侯德榜自美途经
印度返国。侯德榜在印度曾为孟买塔塔公司修改其来达浦碱厂。同年9月,范旭东组织久大、永利、黄海部分干部出川筹备复工,接收被日军侵占的工厂。同年10月4日15时,范旭东因恶疾突发溘然长逝,终年62岁。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范旭东是
范仲淹的后裔,父亲范琛去世后,与母亲谢氏和哥哥
范源濂在
湖南省长沙市定居。有一姐姐,幼名二姑(未婚而卒)。
情感生活
1910年,范源廉介绍长沙许馥与范旭东相识,不久二人结婚。许馥出自书香世家,家在长沙东茅街,与妹妹许壁、堂母许黄萱留学
日本。他们的女儿叫范果恒。
主要成就
创办公司
久大精盐公司
1915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股本5万元。他在
塘沽区的渔村开始研制精盐,很快令纯度达到90%以上。范旭东亲自设计了一个五角形的商标,起名“海王星”。1917年,久大精盐销出1万担,1923年增加到4万多担,1936年达到顶峰,约50万担。
1918年,永利制碱公司在塘沽成立。是当时亚洲第1家、世界第31家苏尔维法碱厂。永利碱厂的主体厂房南北高楼耸入云天,碳化厂房高32米,共有8层,蒸吸厂房高47米,达11层,当时不但是华北第一高楼,更是
塘沽区乃至整个
天津市的标志性建筑。
永利化学工业公司
1937年2月5日,范旭东创立的
永利铔厂出产了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第一批硫酸铔化肥,这是中国化肥工业史上崭新的一页。永利铔厂作为当时国内罕见的化工联合企业,远远超出了中国三十年代的整体工业水平,国人把它和
美国的
杜邦相媲美,称它为“
远东第一大厂”。
建设久大川厂
自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间,自贡盐场累计生产食盐达193.9万吨,为中国三分之一的人口提供了充足的食盐保证,当地盐商累计上缴盐税达二十多亿元,为前线提供了巨额军费开支。
科学教育
范旭东担任中国自然科学社的理事达三十余年之久。为了纪念其胞兄
范源濂,范旭东将其兄在北京市石驸马大街住宅捐献给该社,并倡议筹集基金举办“静生植物研究所”,在北京西郊设种植园。
范旭东受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之聘,任评议员达十余年,并于继范源濂之后担任过中华书局董事,是
张伯苓所创办的天津
南开大学的校董和许黄萱祐创办的湖南私立隐储女校的校董,对南开大学化学系和经济研究所均捐赠有奖学金。其创办的永利南京铔厂厂办学校后发展为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相关事件
遭遇危机
1937年,
七七事变后,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天津塘沽的久大精盐公司、
永利碱厂惨遭
日寇劫占。
永利铔厂立刻停产化肥,秘密改产军火。
上海市沦陷后,日军逼近很快,工厂只来得及将一批最好的机床拆走,装船运往
武汉市和
四川省,剩余设备和物资全部落入敌手。日军将永利铔厂的重要设备拆卸后运往国内,安装于九洲大牟田东洋高压株式会社横须工厂用来生产军火。这个中国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大厂就此夭折。
重获新生
抗战胜利后,范旭东曾希望向
日本索回被抢物资,但是
国民政府对民族工业不闻不问。公司一方面派工程师赵晏如等人到日本去交涉收回设备,一方面派员接收
永利铔厂,发现设备损毁甚多。范旭东壮志未酬,因积劳成疾于1945年10月在重庆病逝。他去世后,
侯德榜继任永利公司总经理,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费时十个月,耗资十万元将工厂的设备修复,勉强于1946年8月复工生产,但产量只有战前三分之一左右。南京解放后,南京市军管会接管了该厂,并于1958年1月将工厂改组为南京化学工业公司。这个奄奄一息的“远东第一大厂”终于获得了新生。
后世纪念
纪念活动
1945年10月22日《新华日报》第2版及同年11月14日第3版刊登:范旭东先生逝世后,“政府官员、参政员、工业界、教育界约500多人”与“工业文化界人士”先后在重庆“南开中学午晴堂”与“江苏同乡会馆”等举行过两次追悼大会。且周恩来代表毛泽东亲往南园吊唁。参加追悼会的有吴蕴初、侯德榜、阎幼甫、郭沫若、沈钧儒、章乃器、胡厥文等。
悼念文章
当时,
中原地区著名经济学家
许涤新为悼念范旭东的功绩,撰写了《悼范旭东先生》祭文,发表在1945年10月21日《
新华日报》第2版上。这篇文章缅怀了范旭东创办民族工业奋斗的一生,公正地对他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纪念建筑
为了纪念这位
中国化工事业的先驱,1948年,中石化南京化学工业
集团公司五十周年厂庆,范旭东
塑像在南化公司隆重落成,后不幸毁损。
2003年10月24日范旭东铜像24日在“
永利铔厂”的南京市
六合区市民广场揭幕,广场也被命名为“范旭东广场”。
2005年南京市一所中学命名为“
南京市旭东中学”。
人物评价
历代评价
先生当公司总经理三十余年,出门不置汽车,家居不营大厦,一生全部精神,集中于事业,其艰苦卓绝,稍知范先生为人者,胥能道之。”(侯德榜评)
“工业先导,功在中华。”(毛泽东评)
“范先生的半生坎坷,象征了数十年来中国民族工业的坎坷!中国如不能独立自主,中国政治如不能走上民主的道路,则民族工业是没有方法发展的……假如范先生的心血是灌溉在民主国家的土壤里,我们知道他的果实一定比现在更加丰硕,更加美丽!”(《新华日报评》)
“中国的真正人才,范旭东先生要算一个。”(卢作孚评)
“范旭东先生是一位最优秀的企业家。他是新兴工业之创造的天才。”(陶行知评)
“范先生乃工业斗士,建设导师,不仅公司之领导,实民族之英雄。”(侯德榜评)
“范旭东先生是一位超越前人的‘新圣贤’。”(胡适评)
“力行致用”(蒋介石评)
文化形象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