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禄·和琳(1753年—1796年),
钮祜禄氏,字希斋,号华坪,满洲正红旗人,清代将领;其父
钮祜禄·常保曾任副都统兼三等轻车
都尉;其兄为权臣
和珅。
和琳早年与其兄和珅一同就读于咸安宫官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文生员补吏部笔贴试,就此步入仕途。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和琳因在处理杭州织造贪污案中行事妥帖,被任命为新任杭州织造,次年转任湖广道御史,并奉命巡视
山东省漕务。巡视漕务期间,和琳上奏了湖北按察史李天培官船私运,造成漕运迟缓的问题,
爱新觉罗·弘历嘉奖其刚直,相继拔和琳为吏部给事中、内阁学士,后又历任兵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正蓝旗汉军副都统等职。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尔喀侵扰后藏,次年,朝廷派将军福康安统师进剿,和琳协助运送粮草、军火物资进藏,并因功被授予都统衔,任驻藏大臣,不久又被擢升为工部尚书。战后,和琳与福康安等人会办善后事宜,并被授予镶白旗汉军都统、四川总督。驻藏期间,和琳参与制定《钦定藏内二十九条章程》;参与改革西藏的驻防制度以加强边防;推行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共同掌握
西藏地方官员任免权的制度,加强中央权力;推行金瓶掣签制度,规范
活佛转世;勘定西藏边界并设立鄂博;鼓铸西藏货币;改革西藏风俗并试图改变西藏的丧葬制度。
乾隆六十年(1795年)二月,贵州、
湖南省苗人起义爆发,
爱新觉罗·弘历命时任云贵总督的福康安带兵镇压,当时,和琳正在从西藏入京的路上,得到消息后,他立即带兵前往,所部连战连捷,受到乾隆帝赏赐嘉奖,先后封一等宣勇伯、加太子太保衔。嘉庆元年(1796年),福康安战死,乾隆帝命和琳督办军务,但在进围平陇时,和琳因身染瘴气,病逝于军中,终年43岁。和琳去世后,晋赠一等宣勇公,谥忠壮,配太庙,祀昭忠、贤良等祠;乾隆帝先后两次赐银令和珅为和琳在家中建专祠。和琳去世后,和珅作有挽诗:“看汝成人瞻汝贫,子女成婚任劳频。”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被诛,和琳因牵连被撤出太庙,拆毁专祠。
和琳著有《芸香堂诗集》,并参与修撰《卫藏通志》。驻藏期间,和琳以自己特有的经历用诗歌描述了
西藏自治区的风光和藏族的习俗,其藏事诗具有独特的价值。
乾隆帝认为,和琳处事细心,遇事奋勉,“国家得一好大臣。”现代学者唐文基认为,和琳曾为国家统一事业作过贡献,是一位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美国学者恒幕义在《清代名人传略》中认为,和琳本无功,不应受禄,仅因其兄的权势,才累获封赏。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和琳,字希斋,号华坪,
钮祜禄氏,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满洲正红旗人。和琳的父亲
钮祜禄·常保,曾任副都统兼三等轻车都尉。早年,和琳与哥哥
和珅一起在私塾接受启蒙,后被选入咸安宫官学就读。二人天资聪颖,潜心读书,深受赞誉。长大后,和琳、
和珅依靠祖上积荫,承袭三等轻车
都尉。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和琳由文生员补吏部笔贴试。后因和珅任
吏部侍郎,和琳调工部笔帖式,后又升至郎中。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五月,经和坤推荐并受
爱新觉罗·弘历派遣,和琳随军机大臣
章佳·阿桂赴
浙江省查杭州织造盛住贪污案。因在办案过程中行事妥帖,和琳受到乾隆帝的器重,被任命为新任杭州织造。次年三月,和琳升任湖广道御史。九月,和琳奉命巡视山东漕运。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五月,山东、
河南省干旱,运河和卫河水位变浅,漕船阻滞不前。乾隆帝令
江西省、
湖南省各造船百只,备
山东省用于物资运转。时任
御史的和琳当即上奏称200只船不敷应用,并提出,以前所造载重量300石的船,吃水深3尺有余,但当下运河水浅,不能通航,因此建议新造拨船节减宽长,然后用本来计划造200只船的工料完成300只船的制造。他认为这样造出的船轻便且使用时间久。
爱新觉罗·弘历允准了他的请求。八月,他上疏请求改变运河疏浚的惯例。按惯例,运河一年用少量的挑工疏通淤堵,花费白银二千多两;次年再用大量的挑工疏淤,花费白银一万七千多两。和琳认为,每年使用挑工的数量应该根据淤堵的情况而定,而不应该拘泥于惯例规定,只要两年疏淤所花费的银两不超过一万六千两即可。但乾隆帝在谕令中认为,和琳的奏疏内容斤斤计较,并不周到。他下令地方每年对运河详加勘察,不拘泥于银钱,认真办理,并责成总河、
巡抚及巡漕御史互相稽察,杜绝虚报,并将办理结果作为以后的成例。
平步青云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闰五月,和琳发现湖北漕运帮船由于夹带湖北按察使李天培私人桅木1008根,造成漕运行走迟延。他将有关情况上奏
爱新觉罗·弘历。后经审讯,李天培所夹带桅木中,有800根是福康安委托的。事后,李天培被夺职位;乾隆帝又降旨令福康安把情况说清楚,并处罚其养廉银和公俸。同年九月,乾隆帝认为和琳历任巡漕御史,熟悉漕务,因此降旨,凡“东省河道,有需勘浚之处,所有巡视东漕事务,仍著和琳去”。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正月,和琳被授予吏科给事中。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二月,和琳擢升内阁学士,九月,又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之后,和琳受命赴陕西潼关,查勘潼关城垣修理的工料费用。原来,陕西巡抚
秦承恩核定的工料价是103万两银。经和琳核算后, “减银七十万两”,并令承修的官员赔偿。不久,和琳兼任工部左侍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月,和琳被授予正蓝旗
汉军副
都统。
管理藏务
早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廓尔喀就曾借商业磨擦,出兵入侵
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济咙等地。西藏当局害怕廓尔喀侵略者,希冀以赔款求廓尔喀退兵。但和约签订后,西藏无力支付每年300个银元宝(约合内地银9600两)的赔款。因此,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尔喀再次入侵西藏,并洗劫了
扎什伦布寺(位于今日喀则市)。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二月,
爱新觉罗·弘历命两广总督福康安率兵进藏反击廓尔喀。因为粮运为军行首务,而台站乌拉最为紧要,朝廷命和琳经理藏务,督办前藏以东台站乌拉等事。当时,经福康安与达赖喇嘛、济咙
呼图克图等札商,使各站俱有受雇牛只,照例给价,到站即行。为了加强军需运输,朝廷还采取分段督办的方法:起初确定济咙(今西藏
吉隆县)以内粮运乌拉等事,由和琳在藏督办,鄂辉往来穿梭催查;济咙以外,及大兵所到之地的粮运乌拉事务,由
四川省总督
惠龄办理。不久,
协办大学士署四川总督
孙士毅亲自前往昌都催办粮饷,形成四位大员办理粮饷运输的局面。
和琳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四月初四出打箭炉,十五日至巴塘西之竹巴笼地方。当时军需运输使用的牛马由各土司营官备办,照例给价;督办的委员,都是按照朝廷委任文件添派。当时行程,人夫日行二三十里不等,牛马日行四五十里不等,每起军需到台,须得等候齐集,方可发给乌拉,速度甚慢。为提升运粮速度,和琳将军粮运输路线分为五十四站,规定险阻路段运粮队伍日行八十里,平坡路段日行九十里,并根据情况加以奖励和惩罚。
爱新觉罗·弘历称赞他善为招集,同时提醒他不要行事过严,导致滋生事端。闰四月,乾隆帝令和琳与鄂辉二人轮流管理自察木多以西,由前后藏至济咙以内的军需粮饷等事。同月,驻藏帮办大臣额勒登保出征御事,和琳抵藏继任驻藏帮办大臣。由于和琳平素尊佛,乾隆帝又特别颁布谕旨,令其到西藏见达赖、班禅时,要照常瞻礼,并叮嘱他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要加意整饬,矫正从前的积习。五月,和琳奏请令之前因廓尔喀入侵而移驻前藏的
克珠杰·格勒巴桑布回札什伦布安住,以安抚地方,协助军需运输。同月,和琳被授予都统衔,并加赏御用大荷包一对、小荷包四个、玉扳指一个,以示优眷。八月,和琳升任工部尚书。之后,和琳赴
宗喀巴、济咙催办军粮事宜。
当时,福康安率领大军深入,廓尔喀酋长拉特纳巴都尔乞降,乾隆帝令
福康安军前受降,善后事宜会同和琳、孙士毅、惠龄商量办理。不久,和琳被授予镶白旗汉军都统。九月,和琳上疏称私自前往廓尔喀制造争端、已经去世的红帽喇嘛沙玛尔巴的财物已经籍没入官,其位于阳八井的
庙宇僧房归济咙
呼图克图管理;红帽喇嘛改为黄教,分交前藏大寺堪布约束。十月,和琳上疏称凯旋事宜已经筹备完毕,因廓尔喀贡使要亲自前来道歉,担心达赖不谙事体,应对失宜,请求回到前藏料理。十一月,乾隆帝下令和琳同孙士毅、惠龄核办察木多以西销算事宜,并仍令和琳兼理藏务。十二月,和琳会奏西藏训练番兵,藏内鼓铸银钱等事。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正月,和琳上疏陈奏
西藏自治区善后事宜十八事。二月,和琳等上奏,涉及处理
西宁市及
科尔沁区等处送到的各呼毕勒罕、遵旨入瓶签掣事宜。这也是办理
活佛转世新办法颁布后的首次金瓶掣签仪式。和琳同时指出,之后令西宁将所出的呼毕勒罕就近送到
西藏自治区,进行金瓶掣签;蒙古各部所出的呼毕勒罕应遵照圣旨,由理藩院行文,令其将名字送到北京,在雍和宫金本巴瓶内签掣,以别真伪。六月,和琳被赐予
云骑尉世职。七月,和琳被授予四川总督。不久,西藏新建御制十全记碑亭完工,和琳进呈四体书墨拓,并为廓尔喀呈进贡表。
军中去世
乾隆六十年(1795年)二月,贵州
苗族石柳邓叛清,波及正大、嗅脑、松桃等地;湖南苗人吴半生、
石三保响应,围攻永绥。,乾隆帝得到消息后,布置三路会剿:令云贵总督福康安由南向北进攻正大、松桃;命和琳赶赴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今四川今县),先剿平秀山附近义军,然后率部东进;命原湖广总督
福宁从镇由北向南进攻。当时,和琳在从
西藏自治区入京的路上,正行至邛州。得到乾隆帝的旨意后,和琳领2000余名官兵,于二月十七到达秀山,又招聚附近汉屯兵2000余人,攻下秀山附近的炮木山、黄坂一带苗寨。三月,因镇压苗人起义有功,乾隆帝赏和琳戴双眼花。当时,福康安已解正大、嗅脑、松桃之围,正在大塘汛进攻石柳邓,和琳率兵与福康安会合。朝廷任命和琳参赞军事,和琳率部屡建战功,受到乾隆帝赏赐嘉奖,先后封一等宣勇伯、加
太子太保衔。
爱新觉罗·颙琰元年(1796年),
福康安战死,乾隆帝命和琳督办军务。当时,湖南苗人起义领袖石三保已经就擒,但贵州苗人起义领袖石柳邓盘踞在平陇。七月,和琳上疏陈述苗疆善后六事,包括:清厘田亩,归并营汛,酌改土弁,修理城垣,收缴
鸟铳器械,安置民众。嘉庆帝认为除了收缴鸟枪一条尚须斟酌外,其余令和琳妥善办理。八月,大军进围平陇。但不久,和琳因染上瘴气,泄痢病逝。和琳去世后,乾隆帝晋赠其为一等宣勇公,世袭罔替,谥忠壮,赐祭葬,配飨太庙,祀昭忠、贤良等祠。
爱新觉罗·弘历还前后两次赏
和珅5000两白银,让和珅为和琳在家中建专祠。和琳去世后,和珅作有挽诗:“看汝成人瞻汝贫,子女成婚任劳频。”诗人
袁枚也作挽诗《挽宣勇公》:“ 万里孤臣边瘴外, 三生知巳梦魂中。痴心想借金灵马,追到泉台一见公。” 就连和珅的政敌
董诰也作词致祭,历数和琳功绩。
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被诛,朝臣认为和琳曾藉和珅之势邀功,议请将和琳撤出太庙,削除公爵,拆毁专祠,
爱新觉罗·颙琰也追咎和琳在镇压苗人起义时牵掣
福康安,命将和琳撤出太庙,毁专祠,剥夺和琳之子
丰绅宜绵承袭的公爵。
人物成就
军事方面
改善军需运输
廓尔喀侵扰
西藏自治区时,朝廷派遣将军福康安等前往进剿,和琳协助运送粮草、军火物资进藏。当时,原有的军需运输制度速度慢,和琳对此加以改革,“立定限期,申明赏罚”,提升了运输速度。与此同时,和琳还利用班禅的影响和威望,使之在地方安定和军需运输方面发挥作用。
改革驻防制度
针对在廓尔喀战争中,“藏内番兵乘间即逃、遇敌即退,不能守御出力”的情况,福康安等分析了藏兵缺乏战斗力的原因,认为此“固由番兵怯懦性成,亦因平日练兵之道,毫无法制,势难使之振作”,于是提出了“酌定额设藏兵及训练事宜六条折”,内容包括:确定
西藏自治区前后藏各驻兵一千,定日、江孜各五百,形成三千人的
藏军队伍,“以肃兵制”;核定军兵等级,“以专责成”;藏军官兵,分别酌给钱粮、口粮,“以资养赡”;发给军火武器,认真操练,明示赏罚“以肃军纪”;以及严禁军官欺凌士兵和役占士兵,“以实营伍”等,由此建立起一支比较正规的藏军。工部尚书和琳、副都统成德负责为前藏新设番兵挑选足额并令其操练。和琳还曾赴后藏对番兵校阅。
乾陵五十九年(1794年)五月,工部尚书和琳、
大学士和瑛根据
西藏地方局势发展的需要,对驻藏大臣的巡视和阅兵制度提出改革意见。先前
福康安、和琳等在奏定章程中确定每年春秋二季,驻藏大臣分往各边界巡阅一次并顺道阅兵。但随着周边诸部畏服,边境安宁,各处堆立鄂博,境界分明,而“卫藏地方较冷,三四月间方始播种,八九月内收割,凡巡阅之期,正番民农忙之候,虽减从轻骑,一切照例发与价值,而所用乌拉人夫,在所不免”。和琳、和宁特建议:嗣后驻藏大臣,每年于五六月间农闲之时,阅边看兵一次,既不致营伍废弛,亦不致有妨农业。
廓尔喀之战后,
西藏自治区练兵和驻防制度的形成,是以福康安为首的进藏大军首领共同调查、协商确定的,但是它的落实,是由驻藏大臣和琳来实施和完成的。学者张云认为,和琳对清朝藏军的建立,对士兵的早期的训练,以及加强
清代的西藏边防,颇著功绩。
经营西藏
制定治理章程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九月,廊尔喀之战后,
爱新觉罗·弘历令
福康安、
孙士毅、
惠龄、和琳四人会商妥办西藏善后事宜并制定相关章程。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十二月,福康安、和琳上奏《筹酌善后章程》6条,经乾隆批准执行。次年一月,福康安、和琳又奏《酌筹藏内善后章程》十八款。后来,清廷将几个章程汇总厘定为《钦定藏内二十九条章程》。学者唐文基认为,这些章程使清政府强化了对西藏的管理,对西藏地区的政治稳定起了重大作用。
强化中央管理
关于西藏地方官员的任命问题,早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爱新觉罗·弘历就决定把西藏的地方官员任命权力收归中央,要清中央政府派遣的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商议后拣放。根据乾隆的旨意,和琳到
西藏自治区后就建议:“拣放噶布隆等缺,请先尽随军营出力之署噶布隆及戴绷内拨补。”乾隆帝赞成和琳的建议。次年五月,乾隆帝在谕旨中说:“和琳等如此办理,将来该处噶布隆,俱可由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商定,奏请补放。”《钦定藏内二十九条章程》颁布后,按照规定,藏内大小官员缺出、应行定立等级,统归
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拣放,即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共同掌握着
西藏地方官员的任免权。
勘定西藏边界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八月,
爱新觉罗·弘历谕令福康安等与廓尔喀划定边界,“查系藏内边地,一一设立鄂博”。不久,福康安等“于济咙外之热索桥,聂拉木外扎木地方之铁索桥,及绒辖边界,均已设立鄂博,厘定疆域”。次年,清朝政府批准了这次划界。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和琳考虑到“藏界西南通外番地方,如萨喀、定结、帕克里等处,均未定有鄂博,难保日久不无事端”,于是同游击张志林等,由沿边亲自勘定边界,并在边界一律堆放鄂博。在和琳的主导下,西藏与
不丹、哲孟雄、作木朗、洛敏汤、廓尔喀各交界均划定清楚。
鼓铸西藏货币
西藏自治区地方原本行使廓尔喀铸币,藏民以银易廓尔喀挽铜铸币。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
爱新觉罗·弘历在批准接受廓尔喀投降时,就提出要停止使用廓尔喀钱。九月,乾隆帝又提出在西藏按照内地成例,安设炉座,拨派官匠,鼓铸
钱币,并由“驻藏大臣督同员役监制经理,自可不虞缺乏”。次年,按照乾隆帝的指示,福康安、和琳决定在西藏铸3种纯色银币:第一种重1.5钱,每6圆兑换纹银1两;第二种重1钱,每9圆兑换纹银1两;第三种重0.5钱,每18圆兑换纹银1两。其中余银1钱作为铸币工本。3种银币,正面以
文言文铸“乾隆宝藏”,背面用藏文铸“
乾隆宝藏”。五十八年(1793年)十月,时任
驻藏大臣的和琳奏称藏民不愿使用重1.5钱的银币。清廷遂决定取消,全部铸重1钱与0.5钱银币。
改革宗教事务
按照乾隆帝的旨意,和琳驻藏期间协助改革了“呼毕勒罕” 即“转世灵童” 的挑选办法,为推行金瓶掣签制度作出了贡献。
藏传佛教黄教派认为,达赖、班禅及其他呼图克图都是佛的化身,死后其灵魂可转世化生。因此,每当达赖、班禅、呼图克图去世,就要去寻找转世化生的“灵童”,以接替其位。在寻找“转世灵童”过程中,吹忠即巫师起关键作用。
西藏自治区大农奴主贵族往往收买吹忠,让自己的子弟被指定为“呼毕勒罕”,结果导致呼毕勒罕皆出自权贵之家,甚至由一族把持,从而造成僧俗权力合于一门,屡代世袭。为揭穿拉穆吹忠的骗局,和琳根据乾隆的批示作了两件事。其一是,调查一起拉穆吹忠受贿妄指呼毕勒罕的事件。乾隆五十七年,廓尔喀蒙古三音诺颜部商卓特巴那旺达什,为将士谢图汗车登多尔济之子指定为班第达呼图克图的呼毕勒罕,送钱物贿赂拉穆吹忠。拉穆吹忠即指定车登多尔济之子是真呼毕勒罕。此事被和琳调查落实,并上报乾隆,予以披露。其二是,据说拉穆吹忠神灵附体,用刀自扎,身体也不会有损害,因此被人人信仰。乾隆帝批示和琳等当面演试,结果拉穆吹忠假托神灵附体之事被戮穿。经过这两件事后,乾隆帝宣布,以后藏民可以照旧向拉穆吹忠推问吉凶,但“所有找寻呼毕勒罕一事,永远不准吹忠指认”。与此同时,乾隆创设金瓶掣签制度以取代吹忠挑选转世灵童。
推行移风易俗
和琳在西藏任职期间,西藏曾发生天花疫情。由于天花是传染性疾病且死亡率较高,当时
西藏自治区形成遗弃天花患者的习俗。受当时医疗条件和错误观念的影响,天花爆发时,感染者被赶进山中躲避。被赶入山中的感染者,如果家中条件较好,感染者可以“
日食饱暖”,有望痊愈;但如果感染者来自贫苦之家,就会因为食物不够,露宿山中,无人照顾而病死。为此,和琳在浪荡山谷找到一空寨,并捐出
养廉银购办酥油、
糌粑、茶叶、柴薪分给感染者。他还写信给达赖喇嘛、班禅采取同样办法。经过和琳的努力,当时
拉萨市的患者“全活者十有其九”,“痊愈者已有数百余人”。后来,和琳实施的办法成为定例。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和琳立“永远遵行”碑纪述此事。
此外,和琳担任驻藏大臣之后,还力图改变
西藏自治区的丧葬风俗。他试图改变西藏的“天葬”习俗。和琳从中原传统出发,认为“所有宰割尸身、喂鹰喂狗一事,尤为天理之所不容,王法之所必加”。规定:“嗣后如有人死,概不许割裂尸身,喂鹰喂狗,自己有庄田者,于本庄田内,择地安葬;如无庄田贫民,由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于前后藏拨出空地两三处,作为义家公地,报官掩埋。倘有无知番民,仍敢不知改,一经本部堂查出,即令在藏文武官员,将死者之子孙,凌迟处死,并将在旁助恶动手之人,正法示众。”和琳的措施虽然严厉,但是由于违背西藏民俗,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天葬、水葬的习俗在此后依然保持下来。
文学成就
人物作品
和琳著有《芸香堂诗集》。《芸香堂诗集》分上、下两卷, 无序言和跋。卷首有
袁枚《答和希斋大司空》《再寄和希斋尚书》《题尚书西招杂咏诗后》几首诗。卷尾有
李奉翰、龚孙枝、何启赞、袁枚、张星炜五人的挽诗, 另有众同僚所写的七篇祭文。此书无刊版者姓名, 亦无成书年代, 从集中收有祭文、挽诗来着, 当刊于和琳死后。和琳死时, 其兄
和珅尚重权在握, 他死后三年,和珅被赐自尽, 抄没家产, 此后和琳也受到牵连, 集中无序跋, 而且没有其兄的题辞, 大约反映了这种情势。 因此,学者柏舟推论认为《芸香堂诗集》刊行于
爱新觉罗·颙琰四年之后的几年中。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芸香堂诗集》刻本一部,二卷。
和琳还参与了《卫藏通志》的撰修工作。《卫藏通志》初编于清
乾隆后期,成书于嘉庆二年(1797年)。《卫藏通志》成书后,在很长时间内只是以抄本流传,鲜为人知。光绪年间由
袁昶收入《渐西村舍丛书》之后,才逐渐流传于世。全书取材广博,记载详明,提供了有关
清代前期历史的大量官方档案材料。
文学特色
和琳曾担负巡漕的使命, 往来于大运河之上, 因此他的诗歌对运河两岸的风光多有描绘。入藏后,和琳以自己特有的经历描述了西藏的风光和
藏族的习俗,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这一时期,从内容上看,和琳的诗大致可分为记叙习俗风情、描绘风光景色、即事抒怀等几类。学者柏舟认为,尽管和琳所作诗歌的艺术性不高, 也无特别的感情, 但有记实的作用。在诗歌创作上,和琳认同著名诗人袁枚的“性灵说”。和琳的藏事诗遵从了袁枚的两个主张——性灵和现实,其藏事诗产生三年
西藏自治区地区的生涯中,挣脱了主流
传统诗歌伦理的约束,自由抒发真情实感。对比和琳《芸香堂诗集》中的大部分唱和、应酬、赞美的诗作,和琳的藏事诗有着独特的价值。
诗文交游
和琳在入藏之前曾任
山东省巡漕使, 期间,他结交了
两江总督李奉翰、
漕运总督管幹贞、中丞
惠龄、观察沈启震、
进士顾礼琥等人, 在和琳所著的《芸香堂诗集》中收录有和琳给他们的寄答之作。 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卷三中, 也记述了他们当年唱和的情况。同和琳交往的还有
福康安和
孙士毅。对廓尔喀用兵时, 孙士毅与福康安、和琳先后入藏, 相互之间往来密切,袁枚曾将福康安、孙士毅、和琳、惠龄四人的“来札来诗潢治一册, 题曰‘ 四贤合璧”。和琳与袁枚相交甚深,实际上,他们从未曾谋面,只是通过诗书往来,但二人感情深厚,且和琳对袁枚执弟子礼。和琳死后,袁枚悲痛异常, 以生前未能相见而抱恨终生。
相关争议
关于《卫藏通志》的作者,学界一直未有定论。袁昶在刻印这部书的“后叙”附记中说:“疑即为和琳所辑云”。清人编辑《八旗艺文编目》一书时,也列为和琳撰。藏学前辈
吴丰培先生对其作者进行了考辨,认为是松筠所作。之后,张羽新先生又对其作者作了缜密查考,认为其著者应为和宁。曹彪林认为《卫藏通志》是受朝廷之命而编作,属官修志书,因此难以署具体作者名;通过对志书收录的内容、编时间等综合考察后,他认为和琳、松筠、和宁均参与了该志书的资料收集、撰修等工作。曹海霞结合《卫藏通志》成书的历史背景并梳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认为,《卫藏通志》是一部驻藏大臣集体合力完成的产物, 和琳应为此书编纂的首倡者,和宁是《卫藏通志》的实际编纂者,松筠亦为此书著者之一。
人物评价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评价和珅、和琳兄弟:“少小闻诗礼,通侯即冠军。”“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
乾隆皇帝认为,和琳处事细心,遇事奋勉,“国家得一好大臣。”
现代学者唐文基认为,和琳曾为国家统一事业作过贡献,是一位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美国学者恒幕义在《
清代名人传略》中认为,和琳本无功,不应受禄,仅因其兄的权势,才累获封赏。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劝人恤出痘碑,又称“永远遵行碑”“整饬西藏风俗碑”“拉萨痘碑”等,位于
拉萨市中心大昭寺前。劝人恤出痘碑坐西面东,璃首、方额、须弥方座;碑首
浮雕刻有二龙,龙身尾卷绕相缠,龙头高抬,相对嬉珠;碑身阳面从右向左阴刻汉文19列,楷书繁体,正文520个字,留存194个字;阳面碑额阴刻“永远遵行”四字;碑身阴面阴刻藏文。碑身内容为和琳所写,内容包括和琳在西藏治理天花相关事宜。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