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镇是安徽省
滁州市市下辖镇,地处
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皖苏结合部,东与
来安县三城乡以清流河为界,西与
腰铺镇和
全椒县十字镇接壤,北距滁州城区11千米,南距古都南京30千米,素有皖东“南大门”之称。截至2022年7月,乌衣镇镇域面积144.5平方千米,辖11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256个村(居)民组,总人口5.3万。
乌衣镇属低丘陵和圩区结合地带,地势东南低,
西北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乌衣古镇具有千年历史,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居住;宋朝德二年(1275年),即有“滁阳首镇”之称;宋元明清时,
乌衣老街是官方的铺递,江南向江北跨越的重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为乌衣镇,1958年改为公社;1975年由乌衣公社改为乌衣镇;2007年5月,乌衣镇与黄圩乡、
汪郢乡及担子管理区的柯湖村整建制合并,设立新的乌衣镇,即现乌衣镇;2010年,乌衣镇被确定为大滁城建设“一主三副多点”的副中心之一,是南谯区经济重镇。
2021年,乌衣镇全年工业总产值达10.6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7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1.45亿元,外贸出口达3619万美元,财税收入7689万元,镇域经济目标考核连续4年位居南谯第一方阵。此外,乌衣镇水陆交通便利,京沪铁路与京沪高铁总管其境,合浦公路、滁宁大道、
上海—武汉高速公路、
上海—霍尔果斯公路交汇其间。
地理环境
南谯区辖镇,区政府所在地。位于区境东南端,东、南与
江苏省南京市相连,西与
全椒县十字镇接壤,北与
来安县三城乡隔河相望。面积154.8平方千米。总人口6.4万人(2020)。京沪铁路、
京沪高速铁路穿境而过,
滁河、
清流河直通
长江航道。
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地处安徽省滁州市最南部,北距滁州城12公里,南距
南京市42公里,是安徽江苏两省的结合部,也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乌衣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5℃。
位置境域
乌衣镇地处滁州市南部,东与来安县接壤,南与
浦口区隔滁河相望,西与
腰铺镇、
全椒县十字镇相连,北与腰铺镇交界,镇人民政府北距
南谯区市区12千米, 行政区域面积144.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乌衣镇地形地貌地处
滁河和
清流河下游,地势东南低,
西北高,属低丘陵和圩区结合地带,一般在海拔10~25米,最高点位于三岗,海拔33米;最低点位于
吴港幸福沟,海拔6.5米。
水文
乌衣镇境内河道属
长江水系,清流河和滁河流经境内,全镇的塘坝、沟渠之水均归这两条河。
自然资源
镇区建有自来水厂,并已从滁城引水,日供水能力在8000吨以上,地下水资源也十分丰富。
镇区架设了3.5万伏和11万伏两条高压电输入线路和6条1万伏输出线路。
2011年,乌衣镇有耕地面积78313亩。
历史沿革
建国初期为乌衣镇,1958年改公社,1975年由乌衣公社析建乌衣镇。1996年,乌衣镇面积129.5平方千米,人口3.7万人,辖红星、新华、双桥、法华、何村、余楼、双郢、蔬菜、白庙、红山、袁庄、工农、胜利、塘、担子、万桥、东陈、柯湖18个行政村和一、二、三3个居委会;黄圩乡面积34.3平方千米,人口0.9万人,辖史山头、贯龚、吕河杨、芦庄、吴港、赵桥、张樊7个行政村;
汪郢乡面积39.5平方千米,人口0.9万人,辖汪郢、双联、庙张、马庙、大同、新河6个行政村。2007年,撤销黄圩乡、汪郢乡,并入乌衣镇。
2009年12月,设开发区管委会,原袁庄村、白庙村的一部分村组合并设为银丰社区,划入开发区管委会管理。2011年10月,又划归乌衣镇。
行政区划
2007年5月,原26个行政村、3个街道居委会合并为12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
截至2011年末,辖第一、第二、银丰3个居民委员会,袁庄、红山、新华、吕赵、白庙、黄圩、吴港、大同圩、汪郢、双庙、法华、柯湖12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0年6月,乌衣镇辖6个社区、11个行政村:乌衣社区、锦绣湖社区、银丰社区、菊香苑社区、吕赵社区、
碧桂园集团第一社区、
柯湖村、法华村、红山村、新华村、袁庄村、双庙村、白庙村、汪郢村、黄圩村、吴港村、大同村; 镇人民政府驻三里岗。
基本介绍
滁州市东南,
南谯区西岸,坐落着具有千年历史,素有皖东“南大门”之称的
南谯区乌衣镇。
滁河、
清流河贯境蜿蜒东流汇入
长江,
沪宁铁路、
京沪高速铁路、马滁扬高速、
滁宁快速通道穿镇而过,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捷。大滁城建设乌衣镇已成为南谯区政府所在地,全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乌衣镇属副县级建制镇,辖11个村,5个社区居委会。镇域面积144.5平方公里,其中集镇面积4.68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6.4万(2020)。
乌衣镇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在
宋朝德祐二年(1275年)即有“滁阳首镇”之称,旧时,
乌衣老街是官方的铺递,江南向江北跨越的重镇,
清流河上的舟船可达
长江而亨通四海;同时,它又是南北两京古驿道的江北首站;尽管当时乌衣只是
滁州市治下的一个属镇,却有着“大乌衣、小滁州”的骄人辉煌,素有“小南京”之称。
乌衣镇是
南谯区首镇,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是全省首批确定的省重点中心建制镇。1995年被
安徽省确定为全省100家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1998年被确定为全省1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1年被列入省政府列为集中力量扶持的重点建制镇,2003年又被确定为全省63个重点建制镇之一,2005年又身于全省30个发展改革试点镇之一。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乌衣镇辖区总人口4949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2000人,城镇化率44.4%。另有流动人口5639人。总人口中,男性26591人,占53.7%;女性22908人,占46.3%;14岁以下6187人,占12.5%;15-64岁37704人,占76.2%;65岁以上5608人,占11.3%。总人口中,以
汉族为主。
截至2017年末,乌衣镇常住人口为59800人。
截至2019年末,乌衣镇户籍人口为55120人。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乌衣镇有幼儿园6所,在园幼儿1146人,专任教师58人;小学3所,在校生1881人,专任教师14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509人,专任教师89人;
高中1所,在校生1569人,专任教师113人,教育经费达1650万元。
文体事业
2011年末,乌衣镇有文化
广播站1个;农家书屋12个,藏书3万多册;文化专业户20个;音乐、美术、书法、
摄影及文学创作队伍50多人,学校体育场地5处。4个村和1个社区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乌衣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个病床158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16张,固定资产总值600万元,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5.26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乌衣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96户,人数1128人,支出113万元,比上年增长27.0%;医疗救助11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1101人次,共支出260万元,比上年增长23.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16户,人数4321人,支出79万元,比上年增长26.5%,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12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7万元,比上年增长19.0%。社会福利费16万元,比上年增长24.0%;敬老院1家,床位196张,收养农村五保老人188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20万人,参保率90.0%。
邮政电信
镇区设有电信分局,已开通程控电话15000门,并建立无线通讯网络,可直接提供国内国际电话、传真业务,国内国际互联网络可专线联接。
2011年末,乌衣镇有邮政网点4个,征订报纸、期刊2万份(册)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4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2万户,电话用户普及率95%;移动电话用户1.5万户,宽带接入用户3200户。
基础设施
乌衣工业园和蓝天工业园,是省级工业园区,规划面积分别为9.3平方公里和5.7平方公里,首期用地3000亩,即道路通、地下管道通、电通、电话通、水通、地平。
2011年末,乌衣镇镇区日供水量8000吨,建成自来水自动加压设备。年供水190万吨,供水普及率达到95%,水质达到居民生活用水标准;建成排水管网44.6千米。
2011年末,乌衣镇镇区110千伏变电站1座,配变总容量48865千伏安,用电客户18315户,供电量6134万千瓦时,年售电累计完成5664万千瓦时,高压线损率为3%。
2011年末,乌衣镇镇区公共绿地5950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为3.5平方米。
集镇建设
改革开放前,乌衣仅仅是一个面积只有0.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000人的老街小镇。经过多年的建设,尤其是紧紧抓住1984年乡镇合并和1994年被列为
滁州市西南经济带重镇、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和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的两次契机,加大发展投入,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和乡镇企业建设发展,镇区骨干道路全部改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区面积发展到3.2平方公里,建成了红山、蓝天两个工业园区,分别为1200亩、1500亩,进园企业40多个,投资上亿元。镇区人口增加到1万多人,建有5个居民住宅小区,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集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2平方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7000元,日用燃气普及率为95%,有线电视入网率为42%,城镇化水平已达56%,稳步向小康城镇迈进,乌衣镇已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的区域中心集镇。
新农村建设
乌衣镇党委政府以市区新农村示范村为抓手,以点带面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圩区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生产,特种高效水产养殖,与此同时,紧紧抓住国家退耕还林契机,发展
杨属及苗木花卉生产。全镇已建成“四大农业生产基地”,即4万亩优质粮油基地、2万亩特种水产养殖、2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和0.8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另外畜牧业也健康发展,全镇年出栏生猪2万头、山羊2.5万只;以“四清四改”为突破突破口,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充分利用“一事一议”制度,开展本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推进了村级民主管理。
精神文明建设
按照“依法治镇”和“以德治镇”相结合的方针,强化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镇居民的文明创建意识,大力创建文明集镇。深入开展“十星户”文明评比挂牌活动,大力弘扬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崇尚科学,抵制
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
社会环境良好
镇区各部门办事机构集中,工作效率高。
科教文卫事业发展较快,拥有幼儿园4所、完全小学13所,普通完全中学一所、普通中学三所,实现九年义务制教育,基本消除文盲。此外,镇上还建有一座1100座位的影剧院和一家
有线电视台,一所医疗设备先进、医务人员素质较高的中心医院。
公、检、法机构齐全,社会治安稳定,年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各金融机构建立了相应的办事处。工商、税务等部门也建立了办事机构。
此外,乌衣镇是
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东向发展战略重点镇,是
南京市规划的“一小时
都市圈”通向
滁州市的咽喉要道。这将为“长三角”地区的朋友投资乌衣带来了良机。
经济
综述
2019年,乌衣镇有工业企业62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51个,农民人均纯收入8021元。
第一产业
2011年,乌衣镇农业以
种植业为主,农业总产值2.6亿元,粮食产量5.6万吨,油料
作物产量2246吨,棉花产量1637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生猪出栏22000头,家禽出栏65万羽,羊出栏2.6万只;肉类总产量3817吨截至2011年末,林业用地面积28569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11.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0.3%。
第二产业
2011年,乌衣镇工业形成以汽车改装、配件生产、家电配套、机械加工、粮油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企业65家,个体工商户158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家,其中产值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
第三产业
集镇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镇人口、物资的快速流动。一部分人抓住时机进镇务工经商,从事商业、服务业,另一部分周边农户主动依托城镇集散中心,大力发展蔬菜、综合养殖和优质米生产及贩运。日均上市人数达2000人,年交易额2亿元。全镇逐步形成了以商业饮服、
交通运输、建筑装潢为主的第三产业,其中从事商贸业的226家,交通运输88家,饮食服务130家,建筑装潢8家,从业人员1799人。
2011年,乌衣镇财政总收入10971万元,比上年增长45%。人均财政收入2216元,比上年增长45%,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7.2亿元,比上年增长38%;各项贷款余额1.4亿元,比上年增长27%。
邮电业
2011年,乌衣镇邮政业务收入50万元,纯收入30万元,全年电信业务收入500万元。
集镇功能
乌衣镇除拥有滁宁公路、合浦公路及312国道三条主要道路外,镇区主干道路也四通八达,总长12.5公里,其中
水泥路7公里,已形成滁宁、法乌东西路、
琅琊区、车站南北路等6条干道网。下水道总长10.5公里,道路铺装率87%,绿化覆盖率15.8%;实现了自来水与滁城联网,日供水能力8000吨,普及率90%;建有35千伏安变电所1座,开通12000门程控电话,可提供国际国内长途电话、传真、国际互联网、移动通讯等业务;全镇建有1所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14所小学,6所幼儿园,在校学生数6980人。敬老院3所。医院3所,能容纳980人的影剧院1座,
有线电视台1座,入网用户1400户;集农贸、百货批发零售为一体的乌衣综合市场日人流量2000余人、年交易额1亿多元;公、检、法及工商、税务、金融等管理和服务机构也一应俱全。
乡镇经济
乡镇企业位居
南谯区之首,连续多年被
滁州市政府授予乡镇企业“十强乡镇”称号。近年来,乌衣镇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紧紧抓住招商引资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文章,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引进了扬天公司等一大批企业。全镇拥有工商企业60家,其中超亿元的3家,500万元以上的12家,另有个体工商户556家,经工经商人员4200人。并形成了汽车改装、汽车配件、汽车修理、运输、石油贸易、油漆化工、粮油加工、鞋业、羽绒制品等多行业并存的格局。2006年底,工业总产值达11.8亿元,相当于90年代初5倍以上;财政收入由90年的不足60万元,增加到1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30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
工业基础坚实
工业经济实力位居
南谯区之首,连续多年被
滁州市政府授予“经济强镇”称号。全镇面积196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人,其中镇区面积3.7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人,605家企业,国内生产总值规模18亿元,财政收入5000万元,全镇已形成了汽车改装、汽车配件、汽车运输、汽车修理、家电配套、钢构加工、油漆化工、粮油加工、
羽绒服装、机械加工、印刷包装等多种行业并存的发展格局。
政治
机构设置
党政办公室:负责党的建设、组织宣传、人民武装、
纪检监察、人事管理、综合协调、政务监督、社会治安、来信来访、文秘档案、信息统计、行政后勤、群团工作、承担乡镇人大闭会期间的日常工作。
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经济建设、村镇规划建设、农业发展规划、农田水利建设、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和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民政、教育、文化、卫生、科学、体育事业的管理。
财政所:负责财政管理工作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农业管理工作
计生服务站:负责计生服务工作
土地所:负责土地管理工作
交通
京沪铁路、
京沪高速铁路穿镇而过,距京沪高速铁路
滁州站10公里,距京沪铁路
滁州北站19公里。境内
清流河与
长江沟通,可通航百吨级客货船只;
合宁高速公路、312国道、
滁宁快速通道在乌衣交汇,马(鞍山)滁(州)扬(州)高速公路也从乌衣经过,并设计有出入口;航空运输便捷,距
南京市、合肥国际机场分别为50、130公里。
2011年,乌衣镇境内有京沪铁路、京沪高铁纵贯其境,合浦公路、滁宁公路、滁宁快通、
上海—霍尔果斯公路过境。
清流河经
乌衣老街,
滁河流经该镇南边大同圩村、吴港村入长江。境内共修通“村村通”
水泥路62.05千米,柏油路17千米。
文化
地名由来
乌衣镇其名称来历说法有二:一说乌衣老街位于清流河畔,街道沿河弯曲,形似
乌鱼子,谐音“乌衣”;一说
东晋王导的金陵“乌衣望族”曾侨居于此,多身着黑衣,百姓称之为乌衣,演为地名“乌衣”。
企业名录
百川汇龙公司
滁州百川汇龙电力开关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于二OO一年,属股份企业,落户于
滁州市乌衣扬天工业园。占地近十亩,投资200万元,新建厂房1000平方米,按现代企业制度利用网络进行管理,建立了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于二OO二年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论证。
公司现集销售、开发、生产为一体。从事高低压开关相的专业生产,经国家验收论证取得了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生产秩序与产品质量整顿合格证书。产品销往
西北、华北以及
安徽省、
江苏省等地,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用户中树立了很好的信誉。而OO五年也取得了国家强制性论证证书,即“三C”论证获得通过。
公司现还从事电子皮带秤的生产和销售,
滁州市在全国是著名的电子皮带秤生产基地,公司除与滁州有关公司配套生产以外,还独立对外销售。畅销全国各地,产销两旺。
公司现与安徽
江淮汽车扬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配套生产改装车上的零部件,产量日益提高,质量上乘,在配套企业中争当生产、效益、质量、售后服务排头兵。赢得了扬天公司上下的一致认可。还正在扩大配厂家和品种。
江淮扬天公司
安徽江淮扬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扬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3月18日,注册资金5000万元人民币,其前身
滁州市汽车改装厂始建于1969年。公司位于滁州市风景秀丽的
琅琊山下,占地面积700多亩,现有员工700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100余人,产品开发全部运用CAD技术,已上国家公告的产品有集装箱运输车、半挂车、自卸车、厢式车、低平板车、油罐车、轿运车、搅拌车、混凝土泵车、环卫垃圾车等10大类25个系列200多个品种,其中CXQ9240Z型自卸半挂车等6个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有30多个品种填补了省内空白。公司先后被授予“安徽省CAD应用示范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滁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著名商标”、“全国CAD应用工程示范企业”、“安徽省质量管理奖”、“解放改装车六强企业”、“东风改装车六强企业”等荣誉称号,并有10多项产品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公司在市场开拓方面,更是大显身手,现已被
中国一汽、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重汽集团指定为“改装车生产基地”。
江淮汽车扬天人凭借“团结、拼搏、创新、进取”的企业精神,艰苦创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国内大型的专用车
制造企业之一,营销网络遍布全国。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统计,1998年以来,产销量年均以50%的速度递增,连续五年均位于全国同行业前5名,胜利完成了江淮扬天人的第一次辉煌创业历程。
如今迈步从头越,2003年,公司顺利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系列产品通过“3C”认证,江淮扬天人以此为契机,锐意进取,全面导入先进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开始了江淮扬天人的第二次创业历程。将继续秉承“一切为了用户,努力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经营宗旨,以持续改进,提升管理为手段,以提高两个满意度——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为目标,塑造江淮扬天特色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