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谯[qiáo]区是中国安徽省
滁州市的一个
市辖区,位于安徽省东部,
苏皖边区政府两省交界处,滁州市境东南部,
长江三角洲西部。该区成立于1993年1月18日,是滁州市的两个市辖区之一。南谯区的面积为1177.70平方千米,根据2020年11月1日的人口普查数据,常住人口为348,762人。南谯区是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
合肥市经济圈重要成员城市,南京市江北门户,国家级皖江示范区北翼城市,
江淮平原重要的枢纽城市。南谯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棠邑,后来发展为
顿丘县,奠定了政区的雏形。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区域,南谯区位于沿海向内地的过渡区域,是开发皖江和东向发展的前沿地带。南谯区以其地理位置优势和经济潜力成为重要的城市发展区域。该区还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而闻名,拥有
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清流关、
乌衣老街、中国长城影视基地等景点。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南谯区境为
六合区,
秦汉三国时期,曾先后为
全椒县、
武城县、下邳[pī]国等,两晋时期属顿丘县,575年(陈太建七年)移
盱眙县[xū yí]的北谯州于新昌城(今滁城),始称
南谯州。隋为
新昌县,后改为
清流县,为
滁州市治。明初省县入滁州,1389年(
洪武二十二年)为
滁州直隶州。
1912年实行省管县,废滁州为滁县。
1993年1月18日,南谯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
1982年撤销滁县,改设滁州市。
1992年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地建市,撤原滁州市,分设南谯、
琅琊区两区。
区政府初设在原滁州市政府所在地(滁城东大街125号)。
2007年5月31日,南谯区完成镇村两级区划调整工作。经过调整,全区18个乡镇、街道、管理区调整为8个镇、2个街道;152个村减少到74个;乡镇平均规模由1.5万人扩大到2.7万人,村级平均规模由1776人扩大到3649人。其中:撤销大王镇,设立大王街道;撤销
施集乡,设立
施集镇;撤销城郊乡,并入南谯街道;撤销黄圩[wéi]乡、
汪郢乡[wāng yǐng xiāng],并入
乌衣镇;撤销三官集乡,并入沙河镇;撤销皇甫乡、常山乡,并入章广镇;撤销
花山乡,并入施集镇。
2010年5月13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将南谯区南谯街道(4个社区、7个村,面积83.67平方千米,人口3.35万人)整建制划归
琅琊区管辖,并更名为西涧街道,街道办事处仍驻西涧路1号;将琅区清流街道的银花东村、银花西村、新建、紫薇南路、湖心路、徐岗6个社区和花园、陡岗、红庙3个村(面积8.02平方千米,人口8.145万人)划归南谯区
腰铺镇管辖。调整后,南谯区由2个街道、8个镇变为1个街道、8个镇,面积由1242平方千米降为1187.11平方千米,人口由27.88万人增加为32.68万人;腰铺镇辖8个社区,10个村,面积112.98平方千米,人口10.74万人,镇政府驻地不变【6居3村实际划归龙蟠社区服务管理中心】。
同年,将南谯区
沙河镇的三官社区和邓坝、
新集镇、秋桐3个村(即原三官集乡行政区域,约35平方千米)划归
琅琊区西涧街道托管。
2020年7月4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南谯区列入“
淮南市”片区。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南谯区位于
滁州市东南部,南临
长江,与南京市浦口区山水相连,隔江与南京主城遥望,地处长江北岸,淮东要冲,东经117’50’至118’30’,北纬32’05’至32’36’。
地形地貌
南谯区地形全貌为丘陵地,自西北向东西倾斜,西、西北和西南属山区,约占52%,最高点是
大柳镇的“北将军”山,海拔为399.3米,是全市最高峰。北部、东部、南部起伏较小,属丘陵缓坡地带,约占43%,东南圩区地势较低,约占5%。区境内有
滁河、
清流河,
大沙河、
小沙河等河流,中小型水库190余座,其中
沙河集水库(姑山湖)为安徽省十大水库之一,有效灌溉面积38.4万亩。
气候环境
南谯区气候为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
摄氏度15度,历史上最低气温是摄氏零下23.8度,最高气温摄氏41.2度。年均降雨量1031毫米,年最大降雨量1549.5毫米,年最小降雨量589毫米。年无霜期215天,常年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夏季多为东南风,冬季多为西北风。
自然资源
生态资源
南谯区境内群山环抱,松竹叠翠,天蓝水清。有
鹭鸟等珍稀动物,有
琅琊榆、滁州水竹、
油桐等珍稀树种,中药材达几百种。
旅游资源
南谯区有
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及皇甫山自然保护区,古清流关遗址(已在开发),新石器遗址卜家墩,花山彩云洞等。
农业资源
全区拥有耕地70多万亩,山场39万亩,水面18万亩,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发展较快,盛产稻、麦、油菜,棉花。蔬菜,茶叶、水产、水禽、蔺草[lìn cǎo]、板栗、
杜仲等,是国家确定的产粮大区,
渔业致富重点区。土特产品驰名中外,盛产的
毫菊为全国四大名菊之首,史载于《
本草纲目》,南谯茶在明代被列为贡品,席蔺革制品出口
日本和东南亚,乳制品多次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
矿产资源
南谯区已探明并正在开发的矿产资源有
绢云母、
碳酸钙、
麦饭石、
花岗石、
陶土、矿泉水等。其中绢云母矿石储量超亿吨,探明的储量已达3000万吨,储量大、品位高、用途广,极具开采价值。高品位石灰石储量丰富,可供大型水泥企业使用或用作优质石料加工。
土地资源
2022年5月,南谯区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滁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南谯分局、南谯区统计局联合发布南谯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区主要地类数据如下:(一)耕地32027.69公顷(480415.35亩);(二)种植园用地1224.20公顷(18363亩);(三)林地51014.36公顷(765215.40亩);(四)草地564.62公顷(8469.30亩);(五)湿地40.48公顷(607.20亩);(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4327.66公顷(214914.90亩);(七)
交通运输用地3388.09公顷(50821.35亩);(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3975.81公顷(209637.15亩)。
行政区划
南谯区东与
来安县交界,南与
全椒县相接,北与
明光市毗邻,东南和
浦口区相连,西部与
肥东县搭界,在滁城周边的7个乡镇(办)与
琅琊区紧密相连,全区总面积为1271平方公里,东西长60.8公里,南北宽56公里。南谯区下辖。
龙蟠街道
下辖红庙社区、花园社区、陡岗社区、新建社区、紫薇南路社区、湖心路社区、徐岗社区、银花东村社区、银花西区社区;
大王街道
下辖乌衣社区、锦绣湖社区、柯湖村、法华村、红山村、新华村、袁庄村、双庙村、白庙村、吕赵村、汪郢村、黄圩村、吴港村、大同村;
下辖腰铺社区、担子社区、范桥村、二郎村、朱岗村、梅卜村、姑塘村、万桥村、东陈村;
下辖沙河社区、龙亭社区、新塘村、油坊村、白米村、草王村;
下辖清流社区、珠龙村、北关村、陈王村、广卫村、木庄村、兴珠村、官塘村、三富村;
下辖施集社区、孙岗村、井楠村、荣誉村、花山村、龙蟠村、丰山村、河东村、杨饭店村、明张村、大林村、李集村;
秀美南谯
下辖大柳社区、横塘村、曲亭村、华严庵村;
下辖章广社区、元松村、孟洼村、马厂村、胡集村、章广村、皇甫村、太平村、常山村、陆岗村、鸦窝村;
下辖黄泥社区、张浦郢村、祝郢村、万郢村、唐庄村、广山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9年末,全区户籍人口28.1万人,比上年增加0.4万人。年末常住人口26.9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393人,人口出生率12.1‰,比上年增长0.34个千分点;死亡人数1537人,死亡率5.48‰,比上年下降0.1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6.62‰,比上年增长0.87个千分点。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南谯区常住人口为348762人。
经济
综述
2019年,南谯区实现生产总值22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圆满完成年初政府工作报告预期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3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01.3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106.1亿元,增长7.7%。二、三产业增加值双双突破百亿大关,三次产业结构由2018年的14.7:55:30.3调整为2019年的7.7:45.1:47.2,一产比重下降,三产超过二产。
2019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2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2.3%。从收入结构看,税收收入完成19.9亿元,增长12.5%,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79.4%。非税收入完成5.1亿元,降低1.9%,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20.6%。从分税种角度来看,国内增值税增长17.9%,所得税增长46.5%。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9.1亿元,增长7.6%。其中:教育、
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13大类民生支出累计完成25.7亿元,占全区支出总额的88.2%;一般公共服务等八项支出累计完成25.1亿元,占全区支出总额的86.1%。
2020年,南谯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7亿元,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95.6亿元,下降2.7%;第三产业增加值114亿元,增长3.8%。三次产业结构为8.2:41.9:49.9。
2021年,南谯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1.8亿元。
第一产业
2019年,南谯区完成农林牧
渔业总产值28.7亿元,增加值18.2亿元,同比增长4.08%。其中,农业增长3.0%,林业增长8.3%,牧业增长2.9%,渔业增长5.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14.4%。
2019年粮食播种面积37986公顷,粮食产量214981吨;油料播种面积4065公顷,油料产量12007吨;棉花播种面积1.68公顷,棉花产量0.093吨;中草药播种面积513公顷,中草药产量1370吨;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940公顷,蔬菜及食用菌产量为65002吨;瓜果类播种面积1348公顷,瓜果类产量43037吨。
2019年,全区生猪存栏5.6万头,出栏14.3万头,其中能繁
母猪0.49万头,同比分别下降21.68%、21.65%、10.57%;家禽存栏165万只,出栏570万只,同比增长分别为3.13%、1.79%;牛存栏2600头,出栏360头,同比增长2.28%、4.65%,
奶牛存栏2000头,同比增长5.26%;羊存栏4.9万只,出栏7.8万只,同比增长2.08%、5.47%。全年肉类总产量22755吨,同比下降5.41%。
截至2019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2.5万千瓦,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37.22万千瓦,电动机动力4.7万千瓦;全区拖拉机共22924台。其中,小型拖拉机21830台,农用大中型拖拉机1094台;拖拉机配套农具56000部。其中,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3600部;排灌机械20371台,联合收割机1620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46万吨,全年有效灌溉面积27.94公顷,全年机播面积26.3千公顷,全年机收面积38千公顷,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6.8千公顷。
2020年2月26日,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
琅琊区毫菊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第二产业
2019年,南谯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9%。从行业看:全区2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17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达63%。全年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产值同比增长157.7%;通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67.6和42.5%;从贡献看: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成为拉动我区工业增长的动力引擎,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分别达36.4%、33.7%和23.4%,拉动工业产值分别增长4.3、3.9和2.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批发和零售:2019年,南谯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4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5.2亿元,同比增长3.4%。分城乡看: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8亿元,同比增长11.1%;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亿元,同比增长11.5%,乡村增长快
于城镇;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大消费品行业分别增长12.9%、5.2%、15.2%和9.7%;分业态看:餐饮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10.6%,商品零售36.2亿元,同比增长11.2%。
外贸:2019年,南谯区实现进出口总额6156.3万美元,同比下降8.88%,其中出口6011.5万美元,同比增长2.6%。
旅游:2014年,南谯区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20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28.5亿元。年末全区有旅行社8家,市级旅游商品示范企业11家,星级饭店2家,国家森林公园1处。全区共有地方旅游景区点50处,其中,国家AAA级旅游区5处。省级研学旅行基地1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4个,省级优秀旅游乡镇3个。
金融业:2019年,南谯区全行各项存款余额139.73亿元,较年初增加12.62亿元,增幅9.93%。全行各类贷款余额87.87亿元,较年初增加12.17亿元,增幅16.07%;当年实现利润1.4亿元;实缴税金9260万元。全区5家新型金融机构新增发放担保、小额贷款9.62亿元。新增政银担业8.02亿元,新增“税融通”业务7790万元。“新增周转续贷过桥资金3.74亿元,扶持企业85户。
南谯区三产增加值由“十五”末的3.97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1.1亿元,年均增长22.8%;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6.4%,较2005年提高了4.9个百分点;三产对GDP贡献率不断提高,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
蓄能业
滁州市有皖东地区最大的枢纽便电所,与
华东电网有限公司相连,投资近30亿元兴建的60万KW蓄能电站即将投入使用,电力资源十分丰富.滁城日供水能力20万吨,南谯境内有蓄水量超亿方的大型水库一座,中小型水库遍布全区,有五个滁城卫星镇与滁城并网供水;西气东输管道经过滁州并向城区输送天然气;市区五大市场相继建成开业,一批涉外宾馆投入使用,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会计审计、法律咨询服务等中介组织日趋活跃。
滁河、
清流河治理进程加快,水利建设成就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完成水利投入3.35亿元,相继完成滁河、清流河应急加固和标准堤建设42.1公里,改造电力排灌泵站1600千瓦,新增、改善排涝面积6.82万亩,两河防洪能力显著提高;完成1座中型水库和29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另有7座小型水库正在加紧施工;建成各类饮水工程14处,解决安全饮水人口9.42万人。
文化
南谯区境内“
南唐建关,以御北师”的清流关、因南唐大将
皇甫晖驻军而得名的
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明代驻军的广武卫等地,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清流关下方圆百里,曾为古战场之域。
后周将领
赵匡胤[zhào kuāng yìn]破南唐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关,遂克
滁州市,为建立宋王朝奠定了基业。明末农民起义军
李自成部与明
兵部侍郎卢象升部激战于清流关、珠龙桥、广武卫,兵马填沟委壑[hè],珠龙桥下河水为之赤。清咸丰年间,
太平军将领
陈玉成、
李秀成部合力于乌衣,大败清钦差大臣
德兴阿、
都统瓜尔佳·胜保。南谯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区域,南谯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
新四军挺进皖东,建立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境内是其主要区域之一。中共苏皖省委、新四军四支队司令部等抗日军政机关先后驻境内
皇甫乡。刘少奇、张运逸、徐海东、
罗炳辉、邓子灰等领导人曾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
1939年12月中旬,时任
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在皇甫乡瓦屋薛召开中原局第一次会议。当月下旬,新四军四支队在司令员徐海东指挥下,取得了周家岗战斗胜利,粉碎了
日寇向路西根据地的第一次“大扫荡”。抗战时期,南谯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农民抗敌协会、青年抗敌协会、妇女抗敌协会等抗日群众组织,送子参军、送夫参军,组建自卫队奋起抗日。
1938年(民国27年)3月,皇甫乡中共秘密党员薛宗元(薛慕柳)等去
六安县寻找中共组织。取得联系后,中共安徽省工委派员到境内组建中共滁县特别支部,驻地花山,开展敌后抗日工作。民国28年,建立中共珠龙桥直属区委员会,直属中共苏皖省委领导。
民国29年2月,中共滁县委员会成立,同年3月成立滁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施家集),领导民众开展
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
中国国民党结集重兵进攻淮南津浦路西地区。在敌强我弱情况下,区境党员干部和地方武装力量虽然遭受严重损失,但始终没有停止战斗,民国37年初,在区境西部恢复党组织,开展敌后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渡江作战,
滁州市先后出动民工5万余人次(主要为区境人民),组成担架队、运输队、支援前线。
1949年元月,区境人民终于迎来了彻底解放。南谯这一革命老区,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全区有562名英雄儿女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在这块土地上英勇献身的烈士虽难以统计,但他们的丰功伟绩与伟大的革命精神,一直激励着南谯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新中国建立后,区境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了反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一系列运动。基层政权的建立使生产迅速恢复与发展,各届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开展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业。其间虽有“
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的一些挫折和失误,但历史的车轮并没有停止前进,境内的各项事业仍在曲折和艰难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拔乱反正,实行
改革开放,古郡南谯处处勃发盎然生机。
交通
铁路
京沪铁路纵贯南谯区,
京沪高速铁路在南谯区设
滁州站,宁洛高速公路、
滁马高速公路穿越南谯区。
公路
104、
上海—霍尔果斯公路及滁全、滁定、滁章、滁乌等公路四通八达;乡村公路晴雨通车。水路有
滁河,
清流河直通长江,均设有港口、码头,距全国最大的
内河港南京新生圩20公里;距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50公里。
社会
社会保障
2019年,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5万人,其中:城乡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5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65万人。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99万人;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1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56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08万人。
城乡建设
南谯区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乌衣、腰铺、担子,使之成为全区重要经济增长点,
乌衣镇被列入全省重点中心建制镇、全国乡镇企业合作示范镇。沙河镇、三官集乡正向国土资源部申报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并申请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乌衣、担子、腰铺、大王已成为环滁卫星重点乡镇。发展环境明显优化。4年累计投入1.65亿元,高规格规划建设南谯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达4.5平方公里,并实现“三通一平”,产业承载和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南谯工业园升格为省级工业园。组织实施土地整理开发复垦项目119个,新增耕地13368亩,争取土地“挂钩”项目1400亩,在认真执行国家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基础上,为该区储备了大量建设性用地。为94家已建企业报批土地2410亩,依法收回闲置土地423亩,充分发挥了土地效益。投入30万元,开通并改版南谯网站,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加强。深入开展了“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评议工作和机关效能建设,工商、税务、土地、物价、电力、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服务意识和水平明显增强,营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
全区各乡镇实现自来水供给,其中大王、腰铺、乌衣、担子、南谯办等乡镇实现了直接从滁城管网接水。小城镇镇区内主街道全部实现硬化,慎区道路总长75公里,面积68万平方米。程控电话,无线寻呼,移动电话网遍布全区,实现村村通电话。有16个乡镇架设了有线电视。
科技
2019年,南谯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量达43家,净增10家,全年引入2个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2019年,全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为1342件和602件,同比分别增长20.25%和4.88%。
南谯区4年实施科技项目50项,全区企业共投入技改资金5600万元。
毫菊研究所、滁菊规范化高产栽培及加工工艺研究分别进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惠农计划项目和国家、省“星火计划”,4个项目获省级
科技成果鉴定,3家企业进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行列。2005年被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区。
教育
截至2019年,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99所,其中公办学校56所,含完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初中7所,小学18所(含3个教学点),幼儿园23所(其中省一类园1所),省级示范
中等职业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民办学校43所,含初中1所(滁州外国语学校附属苏滁实验学校)、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
滁州市新锐学校、海亮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碧桂园外国语学校)、完中2所(十一中、新英中学)、
高中1所(博世高中)、小学3所(十一中附小、新锐小学、阳光双语学校)、幼儿园33所。
全区在校生总人数54274人,其中:小学生23730人、初中生10221人、普通高中生3192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3460人,幼儿13671人。教职工4182人,其中专任教师3173人。
南谯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指标水平超过省颁标准,“两基”工作位于省、市前列。乌衣中学、章广初中、第二幼儿园争创市级
示范性高中、市农村特色初中、市一类幼儿园获得成功,职业教育连续三年获全市第一名。4年共投入2212.95万元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新建校舍62517平方米、消除危房41601平方米,顺利完成中小学校一期危改任务,受到省危改办表彰。
卫生医疗
截至2019年末,南谯区医疗机构170家,乡镇卫生院(含分院)12家,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1个,
村卫生室61个,个体诊所、门诊部、体检中心66个,
公立医院1个,
民营医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
卫生监督管理所1个。全区床位数3175张,执业医师(助理)1304人,护士1919人。
南谯区开展了
计划生育五项清理和人口性别比专项整治工作,查处了一批“两非”案件,较好地稳定了低生育水平,计生管理工作进入全省一类县(市、区)行列。2006年,投入23万元在
腰铺镇自行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并经积极争取,已列入了2009年全省试点县(市、区)。投入350万元完成南谯有线电视台机房建设,40套电视节目已传输至全区所有乡镇;创办《滁州日报·南谯新闻》,宣传手段不断增强。全区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较大进步。
旅游
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
滁州市市郊西北的皇甫山,因
五代十国时期
南唐在此抵御
后周,留下很多传说与遗迹而闻名遐迩。1992年,国家林业部批准皇甫山为国家森林公园,吸引众多游人,使之名扬省内外。皇甫山原来叫曲亭山,因南唐大将
皇甫晖曾屯兵于此,称皇甫驻军山,后简称皇甫山。
卜家墩遗址:新石器时期的卜家墩遗址,位于滁州市南谯区大王镇庵前村卜家庄,现为安徽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获得荣誉
2019年7月,入选国家
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
2019年9月21日,入围安徽省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区榜单。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三届安徽省文明城区”称号。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6月30日,入选安徽省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县名单。
2021年6月21日,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1年12月22日,被认定为全国第六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