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是在原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等基础上组建的一所学校直属学院。人文学院现辖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4个系和人文素质教育部。
学院开设有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哲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历史学为国家级历史基地班。有中国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中文化传播学自设专业博士点挂靠中文一级学科。另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二级学科博士点。有文艺学、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美学、中国史、专门史、传播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30余个个硕士点;有国际汉语教育硕士、新闻传播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等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一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历史学)”。
学院简介
云南大学建校初期,即对全校学生开展了国文教育和历史教育;1933年,开始在教育学院招收文史地专业的学生;1988年,从历史系分出档案系,1997年分出人类学系和社会工作系。1997年建成人文学院。
办学历史
云南大学建校初期,即对全校学生开展了国文教育和历史教育。
1933年,开始在教育学院招收文史地专业的学生。
1935年,在文法学院下设中国文学系。
1937年改称文史学系。
1945年5月,文史学系分设文学组和史学组。
1951年4月,文史系分成中文系和历史系。
1960年,开办哲学专业。
1984年,历史系增设档案学专业,中文系增设新闻学专业。
1987年,历史系又增设人类学专业。
1993年,增设社会工作专业。
1988年,从历史系分出档案系。
1997年,分出人类学系和社会工作系。在原中文系新闻专业基础上分出新闻系。
1997年,中文系、新闻系、历史系、人类学系、社会工作系和信息管理学系合并组建成人文学院。
1998年,人文学院以原高等政法专科学校语文教研室为主,成立人文素质教研部。
2004年,人文学院分成四个学院,即文学与新闻学院(含中文系、新闻系、大学语文素质教研部)、历史文化学院、情报与档案学院(档案系和信息管理系)和民族学社会学学院(含民族学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等。
2005年12月,由文学与新闻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哲学系(原公共管理学院哲学专业)及原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民族学专业组建成现在的人文学院。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文学、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哲学和新闻学6个一级学科;有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历史学、哲学、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和民族学7个本科专业;有中国语言文学和历史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1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是我校博士学位授权最多的学院,也是国内高校同类学院中博士学位授权最多的之一;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有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有1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1个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二类特色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交流合作
全院本科学生千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1000余人。学院还招收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和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地区的留学生。
学院设有人文素质教育部、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新闻系5个教学机构。还一度承担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民族学培养本科专业学生的任务。设有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叙事学研究中心、新闻传播线性编辑实验室、佛教与现代宗教哲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电教室、计算机室、图书资料室。
人文学院在积极发展与国内许多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密切的学术交流关系的同时与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印度泰国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联系。
2005年12月新组建的云南大学人文学院由著名民族语言文学家、民俗学家、唐宋文学专家段炳昌教授担任首任院长至今(2014年)。
社会评价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是中国办学规模最大的高校直属教学机构之一。其文史哲一体的办学理念在新组建的学院架构中得以体现。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在文艺学、美学、叙事学、民俗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语文学、专门史、边疆学、民族史、唐宋史、东南亚史、民族传播学等领域位居全国前列,有的领域甚至处于国际前沿,取得国际声誉。语言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新闻学、传播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世界史、近现代史考古学博物馆学等专业也一直在区域内处于领先地位。
人文学院注重理论人才与应用人才并重,一方面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另一方面也积极拓展专业学位硕士、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目前除了基本教学,还承担云南大学全校的《大学国文》公共课教学、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教学、留学生汉语教学等任务。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任务已经调整到职业与南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45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45人,讲师及助理研究员53人,助教4人,专职行政人员8人。
科研建设
人文学院在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沟通人文诸学科的联系与发展,推进文史哲的交叉渗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学院共承担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百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00余部,发表论文3000多篇,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社科奖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近100项。
知名校友
人文学院各专业从云大建校至今,涌现了一大批在世界和国内都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包括教师和学生),比如:吴文藻施蛰存白寿彝、费孝通、杨堃顾颉刚冯友兰方国瑜刘文典罗常培、楚图南、向达张若名、徐家瑞、叶德均吕叔湘钱穆田汝康李广田木芹姜亮夫、秦家华、傅光宇、刘尧汉张文勋林超民、杨福泉、李子贤、朱宜初、张福三、林文勋、段炳昌、邓启耀、严汝娴、谭君强、张国庆、王卫东、蒋永青、李道和、黄泽、李启汉、张志平、李东红、陆韧、武建国、吴松、周琼、方铁、何平、李兵、余建忠、段跃庆、杨振昆、石鹏飞、赵浩如等。还有像国际著名诗人于坚、著名独立纪录片工作者吴文光等。
专业设置
本科: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旧称对外汉语)、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历史学基地班、哲学、民族学
硕士:
学术学位: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美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美学、古典语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传播学、史学史、考古学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民族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
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新闻传播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
博士: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化传播、中国史、专门史、世界史、民族史、考古学等。
有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2个博士后流动站。
文学院
文学院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云南大学建立初期就已设立相关学科,1935年正式设立中国文学系,1937年改为文史系,1997年属人文学院中文系,2015年成立文学院。许多著名学者,如闻一多、楚图南、刘文典游国恩吕叔湘、傅绩、姜亮夫徐嘉瑞、叶德钧、李广田刘尧民等先后在中文系任教。
学院现设中文系、人文素质教研部及各类研究所。共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2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文学院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招生的六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共十一个,即中文学科所有专业皆可授予硕士学位;包括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文艺学是省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是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云南大学中文系2015年独立建院:我们在近百年的办学实践中,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相关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5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35人,教授12人、副教授21人,40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已形成一支实力强、学历高的教学科研队伍。
学院实行一年级按院培养,二年级后分专业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学和语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能从事文学、语言学、文字、文化、新闻、影视、编辑、评论、研究、教育、宣传、文秘、公关及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质量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
本专业主要开设: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民间文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典文献学等课程。
本专业毕业生可到文化事业单位、新闻出版部门、电台、电视台、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党政机关、旅游部门、大中专学校和企业等单位从事工作。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以及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建有境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实习基地。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
本专业主要开设: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作为世界语言教学概论、西方文学、文学理论、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
本专业毕业生能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对外交流、文化、教育、宣传、新闻出版、文秘、公关、旅游和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学院简介
办学历史
学科建设
交流合作
社会评价
师资力量
科研建设
知名校友
专业设置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