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来后书
奇来后书
杨牧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十年之内持续地书写三本以少年时光为叙事反思之聚焦的《奇来前书》,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那一远阶段的结束。之后,杨牧自觉地开始了一件新的写作,前后易六寒暑才完成,即《奇来后书》。《奇来后书》在时序上衔接《奇来前书》之结构,同样隐含文学自传的况味,却是从杨牧十八岁之后写起,告别青少年岁月、故乡花莲的山林与海洋,以成年后的学院时光为追探主题──东海、爱荷华、柏克莱、华盛顿、东华等大学……置身多样的人情和知识环境之间,感受学术、伦理,与宗教等及身的信仰和怀疑。笔法翻复、文类跨界之际,依然紧扣“诗”主题,对诗的执著始终不变,于风雨声势中追求爱与美之恒久。封面绘图(杨牧胞弟作)奇莱主山台湾省中央山脉中段的山峦,在杨牧故乡花莲境内,台湾十峻之一。台湾版《奇莱后书》来到大陆,杨牧易名《奇来后书》。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1. 众人褒评,梁文道白岩松杨照陈平原杜维明……启发几代华文世界,“在岛屿写作”,台湾战后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诗人杨牧文学自传的收官之作,关于“一个诗人的完成”,前后易六寒暑完成——“字是惟一的条件,把那些已经逝去的和即将逝去的昔日之踪迹,与今日的预言一一攫捕,编织成章,定位,退后一步观看”。
2. 发轫之作《奇来前书》、收官之作《奇来后书》创作时间横跨二十年,用书写“重新活过那生命的时光”;不同于一般回忆怀旧,更是文学性创作——早期三自传《山风海雨》、《方向归零》、《昔我往矣》,探索大自然与记忆之于诗,合为一部《奇来前书》;《后书》接续《前书》之结构,从十八岁之后写起,告别青少年岁月的山林与海洋,追探成年后的学院时光。
3. 重现学人世界往昔踪迹,重新体验,编织成章——《奇来后书》往返各种人情和知识环境之间:徐复观亲授“韩柳文”课程,陈世骧指点《诗经》、《楚辞》、六朝文学,在东海、爱荷华、伯克莱,杨牧因文学结识几代作家、学人:黄用、痖弦覃子豪宋淇、张爱玲……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诗的追求无改变。
作者简介
杨牧,本名王靖献,早期笔名叶珊,1940年生于台湾花莲,著名诗人、作家。1964年自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后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保罗·安格尔及其妻聂华苓创办的“国际写作计划”诗创作班,获艺术硕士学位,在爱荷华的前后期同学有余光中白先勇王文兴等日后引领台湾文坛的作家。
杨牧自十六岁开始写作,超过半世纪的创作生涯,累积出无数难以超越的文学经典,并曾分别于北美、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任教,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身兼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与学者多重身身份,作品译为英、韩、德、法、日、瑞典、荷兰等文,获吴三连文艺奖、纽曼华语文学奖等多项重要文学奖(其中,马悦然翻译《绿骑:杨牧诗选》[Den grone riddaren]中文、瑞典文对照版,荣获2011年瑞典皇家图书馆书籍艺术大奖),影响后进无数。
代表作有《柏克莱精神》、《搜索者》、《奇来前书》、《奇来后书》等。作品曾被译为英文、德语、法文、日语、瑞典文、荷兰文。译著有《叶慈诗选》、《英诗汉译集》等。
“但知每一片波浪都从花莲开始”,文学大师系列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重新诠释、纪录六位台湾省文坛重量级文学家(林海音周梦蝶余光中郑愁予王文兴以及杨牧的生命与创作历程),其中杨牧电影,即《朝向一首诗的完成》(Towards the Completion of a Poem)。
图书目录
设定一个起点
诗人穿灯草绒的衣服
青烟浮翠
一山重构
雨在西班牙
复合式开启
神父
翅膀的去向
谁谓尔无羊
加尔各答黑洞的文字档
抽象疏离上
抽象疏离下
爱荷华
翻译的事
蜘蛛鱼和我
之天涯
破缺的金三角
中途
奇来后书跋
后记
有一年夏天当炽热的太阳正有恒地在天外宣示着光明,更经常续之以强大的霎雨,午后的空中充斥水汽,直到几乎膨胀或进裂的时候,甚至于回头之际还使你以为天地也许将永远罩在不可测的阴影里了,迅速,就看到北边最高的穹窿一角忽然出现破绽,和片刻前同样或可能更猛烈的阳光正紧急切过那裂,将灿烂,无限锐利的戚扬干戈一并归还我们再访的大地。这光仿佛是失而复得的福音。也许不是,这光曾经短暂与你相违,足以让你在重来的时候不能逼视,但它终于穿过瞬息干燥的天风,再度照满山林和旷野,我们上下延伸的记忆领域。
就是那一年夏天,我常常进出木瓜溪更南向的纵谷地带,无意间体会到屡次多变化的惊异,声音和颜色,温差和湿度,今昔的好奇,眼前跳动的陌生,不辨真假。那些都看到,听到了,甚至双手触及摸到了。上升的道路和下沉的河岸,丛生的营芒,百合,水姜,浮云飘过远山竹林,回头欺近小村庄这边栽植的槟榔日本海棠,还有教堂的十字架和小学的旗杆,更远丘阿再隆起处山坡地上是一片墓园。我看到两个放暑假的小童在堤防上骑牛,后面跟着一条黑狗。还有一种微末的野草,我也第一次看到并且双手摸到了,它有一个动人的名字叫藿香蓟,不,叫熊耳草,在一条通向那长年废治的林务出张所的小路边,雨停不久的野地里:在正午凤凰木倾斜着强烈的日光与影之下,我紫花的藿香低声歌唱咏叹调。
到那一年夏天,我为追寻早年记忆而作的几本书已经写好了,但似乎还遗漏了一些无法归类的人和事,以及长存胸臆深处介乎明暗的形象,竟已变成随时可以左右我精神或情绪的鬼神,注定将指示我从那些书搁笔之日开始,或者应该说以那些书指涉到的岁月为起点,从童稚的想象开始,就出入于文字的形音与义,不断尝试为过去的遭遇和现在的思维下定义,似乎已经在时间的隙缝中编织了张张或疏或密的罗网,无端将自己困守住了。但反过来看,书写这件事其实也还可以说是我们努力冲刺,从那鬼神的束缚解脱的动作,在一定的大结构里,文字是惟一的条件,把那些已经逝去的和即将逝去的昔日之踪迹,与今日的预言,一一攫捕,编织成章,定位,退后一步观看,发现那些其实仍操之在我,追寻记忆只是借口。追寻完整的文字结构,完整的形音义关系,如如,才是我们的目的。
先是我从八十年代中开始十年之内,已经相当持续地写完那三本以少年时光为反思叙事之聚焦的散文集,((山风海雨》,《方向归零》,和《昔我往矣))。其中第三本出版的时候(一九九七),我已经回到花莲了。但是当一个人在那种以追寻迢递往事为最关心的时刻,把自己完全贴近重叠,复沓的现实造景,虚实的今昔,难免分神,虽然就在这若干年内,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溪山谷壑想必已经产生了许多变化,不见得就像我们记忆规摹的。的确,通过移换的星霜回头检视那几乎忘却的自然,我们只能以阔别重逢的心事看待它,庆幸一切并不曾悉归泡影;提升灵视的高度,认得那亲近的启迪何尝不是一种智慧的再发现。然而,我们怕的是所谓再发现,在这追寻的过程中,正是完全的失落。但那时我确定并不躇踌于重复的景或象,快速来去的感触逐渐减少,而我就在那比较开放的心情下,看到,并且双手摸到一些从前不曾注意过的,自然和人情世界里最微末的细节,紫花藿香蓟只是其中一个。那是一九九八年。
我把那十年陆续完成的三本书编为一,合称(《奇莱前书》(二○○三),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那一远阶段的结束;烟霞潮雾,无非过眼,来不及深入体会和无从解说的也未曾或忘,就由它归类,落人生命沉积的另一层。虽然如此,就在那合集付梓前后,我其实已经自觉地开始了一件新的写作,但因为同时也颇有些其他事在进行,只能徐徐图之,前后易六寒暑才完成,即(《奇莱后书》。搁笔此际,喜悦惭皆有,但都不如感受忧患之深。是为跋。
二○○九年二月 台北市
名人推荐
夏志清——杨牧《衣饰与追求》一文,把《离骚》和斯宾塞《仙后》相比,是比较中西文学论文中最有见地的一篇。
杜维明——以我们大家对他的了解,他是一位把诗歌当做生命的诗人,一位学养非常深厚的诗人,他的诗的敏感度特别值得大家的赞赏,可以说是代表了一种具有全球意义的地方知识,民族的气息非常浓烈。他可以说帮助台湾省建构了一所大学,他在这所大学里服务了很长时间,就是现在台湾的台湾东华大学。
陈平原——我对杨牧诗歌的理解受惠于我的一位朋友,他对杨牧崇拜得五体投地,总说杨牧是现代汉语诗史上最伟大的诗人,而且不允许我加之一。我在台湾的朋友说过一段话特别令我受感动,他说杨牧先生的诗的写作,让我们知道尊重知识,知道写诗有一种精神系统在里面,而不是一触即发的行为。
陈芳明—— 一行诗,一段文字,一则论述,一首译诗,都可视为生命里有机的内在连结。每种文体,每种技艺,形成诗人灵魂的巨大象征。杨牧孜孜不倦致力一个诗学的创造,进可干涉社会,退可发抒情感;两者合而观之,一位重要诗人的绮丽美好与果敢气度,俨然俯临台湾省这海岛。
奚密——杨牧是一位革新者,一位巨匠。以其对世界文学、文化和历史的深度介入,他的诗作有着其他现代的汉语诗人,或甚至现代汉诗史上无与伦比的多样性和深度。 ……读者能随他而思索,深入诗中,深入到他的性灵和情愫之中,并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及其对人类的究竟意味。
杨照——《奇来前书》的指涉,相对来说是比较对外的,感觉外面不断有新奇、不能理解的东西来到眼前与心中。《奇来后书》这个系列,其好奇心是偏向自我的,是一个长远对于自我追求的再探索。……“我以为我可以重新来过,无穷尽的开始,结束,又开始。”这简短的话,几乎就是“奇来前后书”的创作宣言。
白岩松——台湾省著名诗人杨牧的诗集,它让我们感受到中文的另一种可能。生活不只是眼前,还有诗与远方,所以读读诗,活得有点诗意。
梁文道——(2009年3月26日,梁文道在北京大学演讲知识人的社会角色,即席朗读台湾杨牧的一首诗《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写在一封缜密工整的信上,从/外县市一小镇寄出,署了/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后记
名人推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