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
中国当代女作家
林海音(1918年4月2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台湾苗栗人,出生于日本大阪。毕业于北平新闻专科学校。中国当代女作家。
林海音5岁时随父母回国,毕业后曾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回到台湾先后任任职于《国语日报》《联合报》《文星》。在台湾戒严时期,受“船长事件”波及,她辞去《联合报》副刊主编。后林海音主编《纯文学》杂志,并创办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纯文学出版社。因其发掘和出版众多文学作品,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的作品多取材于往事回忆,文笔流畅,风格典雅。代表作有《城南旧事》《晓云》《春风》《孟珠的旅程》。她生前曾荣获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和第二届五四奖的“文学贡献奖”,并在多个场合都一直以“我是一个中国作家”自励。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1918年4月28日,农历3月18日,林海音出生于日本大阪。幼时取名含英,小名为英子。她三岁时随父母返回台湾,五岁时随父母到北京。由于林海音的整个童年都是在北京市度过的,北京也成了她的第二故乡。她此后的代表作《城南旧事》叙述的正是她在北京童年的时光。
1931年,在林海音13岁时,父亲病逝后,林海音拒绝回到日本殖民的台湾,为节省开支,母亲便带着孩子们搬到南柳巷的晋江会馆。此后,林海音的读书、就业、结婚都在北京的这条南柳巷里。
1934年,林海音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并在担任实习记者时结识编辑夏承楹,两人共用办公桌。毕业后,林海音进入《世界日报》,负责文教与妇女新闻。在《世界日报》中,社长成舍我对她要求极严。
1939年5月13日,林海音与夏承楹在北平结婚。其间,林海音接连生下长子祖焯、次女祖美和三女祖丽。这一时期里,林海音也曾外出工作,主编《世界日报》妇女版。
创作与出版
1948年,林海音和家眷一起返回台湾,次年主编《国语日报》周末版。此后,林海音开始专心于报纸编辑和文学创作。1953年,林海音受聘担任《联合报》副刊主编。这一时期,林海音成为台湾文学的重要推手。她接连发掘台湾本土的作家,其中包括林怀民、黄春明、郑清文、钟理和等人。除此之外,林海音还鼓励停笔的老作家再度动笔写作,其中包括杨逵、钟肇政、文心、陈火泉、施翠峰等人。
1955年,林海音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冬青树》。次年,她任教于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并获第二届扶轮社文学奖。1957年,《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在此兼任文学编辑。此后,林海音接连出版著作,1959年出版其第一部长篇小说《晓云》,1960年出版《城南旧事》小说集。
1963年,《联合报》副刊刊出的诗歌《故事》,被当局认为是影射政治人物,触及到了台湾的文学审查制度。为此林海音当即辞职,同时保持缄默,避免了更大的麻烦。因为诗歌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船长,这一事件也被称为“船长事件”。但事后林海音也并不认为自己是在为别人牺牲。
1965年,林海音赴美访问在美的中国作家、访问美国妇女与家庭,以及调查美国的儿童出版物情况。【174页】同年回台的林海音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儿童读物《金桥》。
1967年,林海音创办《纯文学月刊》。次年,成立纯文学出版社,这是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截止1995年闭社,共出版了四百余本书,为文坛留下了一批品质优异的出版品。
1970年,林海音主稿一、二年级国语课本。
1982年,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1985年,林海音的《剪影话文坛》被台湾文化出版及学术界评选为1984年台湾最有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
晚年经历
1988年,70岁的林海音参加第52届国际笔会年会,与大陆作家萧乾韩国作家许世旭谈及海峡两岸及韩国之间文化交流。两年后,林海音随台湾出版界负责人访问团到大陆,这是她离开北京41年后首度踏上故土。此后,林海音号召当时台湾文学出版界的九歌、洪范、邓尔雅、大地等著名出版社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书,寄费完全由林海音出,这一大批书引起了大陆文学研究界高度重视。
1989年,林海音主编出版丈夫何凡的600万字作品《何凡文集》,后因此获图书主编金鼎奖。1993年,林海音赴京参加《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新书发表会,并担任此书的顾问,促进两岸文学交流。
2001年12月1日晚,林海音因中风并发肺炎败血症病逝于台北振兴医院,享年83岁。
文学创作
代表作《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代表作。她以自己7岁到13岁时的北京生活为写作素材,借第一人称的儿童视角来描绘成人世界,展示主人公英子对社会人生、成人世界的逐步认识。在书中,林海音塑造了秀贞、宋妈等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林海音自述,出于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景色和人物,于是动笔写下了《城南旧事》。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5月印刷的《城南旧事》版本中包括后记在内,一共六篇文章,分别是《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冬阳·童年·骆驼队》。在正文五篇文章中,主人公逐步从六岁、到一年级、到又长了一岁、到九岁、到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展示了她从儿童到少年的成长轨迹。同时,正是由于是孩子的视角和口吻,所以作品不诠释,不评判,故事中的人物都以自然、真实的面貌出现。同时,林海音凭借写实的视角立体地展现出了20世纪20年代的北平人家的日常喜乐悲苦和风俗民情景观。
著作书目
以上内容未标明来源的参考资料来源于
编选书目
以上内容未标明来源的参考资料来源于
创作特点
林海音一生共出版长、中、短篇小说集八部;散文集九部;儿童文学作品七部。其作品题材专注于两岸故事和妇女命运。第一,两岸情结是她作品中最大的特色,即她以一种中国大文化的理念和思想来选材、定题和构思。在林海音的写作意识中,既无台湾人或是大陆人的界限,也无所谓的高低优劣。其中只有对善人和恶人,富人和穷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揭露和谴责。林海音笔下的情节和人物几乎全部围绕着台湾海峡。《城南旧事》中英子的一家从台湾来大陆。而《孟珠的历程》描述的是大陆人到台湾的婚姻故事,这一作品刻画出两个性格迥异的歌女,一个是台湾人,一个是大陆人,两岸姐妹同命运、共抗争,具有深刻寓意。第二,林海音常以自己成长年代作为作品的故事背景,在充满她自传痕迹的作品中,林海音尤其关注这一过渡转型时期中国女性的生活和命运。这一写作意识得益于“五四”启蒙精神的影响,使得她具有明确的女性自我意识。其小说多以女性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如在小说《金鲤鱼的百桐裙》中,她批判纳妾制度。在小说《殉》中,她以一场冲喜婚来揭露的封建婚姻的残酷。这两篇小说直指旧思想与制度统治下,广大妇女逃不掉的悲剧命运。
同时,林海音作品的结构多样,新意频出。她在《萝卜干的滋味》以书信体行文,在《初恋》中以讲故事的方式建构小说,在《孟珠的旅程》是散文的写法,在《城南旧事》中是系列故事表现一个主题。写作顺序上,《继母心》是顺写,《蓝色画象》是倒述,《某些心情》是倒述和插叙并举。
在写作手法上,林海音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和心理分析来塑造人物和交代故事。如她在《风雪夜归人》纵向对比女主人公李明芳当明星前后的境遇性格,反映了生活的贫苦和台湾社会的黑暗。同时,她在《烛芯》中通过意识流动,描写沉思与回忆,串联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将角色遭遇与情感细腻地刻画出来。
总体说来,林海音的文字自然奔放、清新隽永、笔锋常带感情,其小说段落仿若一首散文诗。如她在《殉》里写人物看落日,是看“黄澄澄的太阳金轮子一样西沉”,描写感受是“她的心也一下子坠到20年前北海一片黄昏的苍茫”。
总体看来,林海音的小说背景往往真实地显现中国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这一变化是自然地、非刻意地穿插在作品时代背景和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之中。如《城南旧事》中英子的一家由台湾定居大陆是为了躲避日祸。对应史实,那时的日本正在侵略台湾。
奖项荣誉
个人荣誉
以上资料来源于
作品荣誉
以上资料来源于
人物成就
作品成就
林海音的作品《城南旧事》是“北京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余光中也曾说,“上海市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不同于《红楼梦》写上层视角,《骆驼祥子》写下层视角,《城南旧事》是以中产阶级的角度观察北京,保留了北京市民眼中的生活风貌、民俗风情和语言特质。有评论家指出,正是《城南旧事》中的诗意记叙使得北京变成了一种亲切、包容的角色,在特定时空观念的存留中,予以这部作品永恒的价值。
此外,纵观林海音的总体作品,可以发现她创作了一个专为女性书写的文学空间。她坚持把题材聚焦于女性命运中,涉及与女性相关的婚姻、家庭、儿女和老人,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雕塑一个超越阶层的妇女世界。
出版成就
林海音的编辑生涯中,她发掘推出了众多优秀的作家,使得她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她善于从作品中看到作者的才华和潜力,在其技巧还未成熟时,会写信予以鼓励。台湾的众多优秀作家的第一篇作品都是在林海音负责的刊物中发表的,其中包括七等生郑清文黄春明林怀民等人。
林海音在台湾文坛竖起了“纯文学”的大旗,她创办的《纯文学月刊》和纯文学出版社,致力于推广硬性的、纯知识性和纯文学性的书籍。其创办的纯文学出版社是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截止1995年闭社,共出版了四百余本书。其中余光中的重要作品《听听那冷雨》《青青边草》、李春阳的《苍天悠悠》、纪刚的《滚滚辽河》等作品都是由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此外在诗人邓禹平晚年贫病交加时,林海音主持的纯文学出版社为他出版的诗集广受欢迎,所带来的版税改善了他的生活。
人物评价
作家、林海音的丈夫夏承楹(夏承楹):海音做事干净利落,并富创造精神。她13岁丧父,母亲无力出外谋生,她就带着一弟三妹把家扛起来。她编《联副》10年后离职,不久即独力创办纯文学出版社,20余年间出版几乎百本书,营业情形良好。后来海音自觉已到退休年龄该歇歇了,就在开业的第27年宣告结束,符合所谓的“见好就收”的工作精神。
作家铁凝:林海音先生一生认真写作,从容生活,热情提携文学新秀,大方坦诚待人。她的为文、为人当之无愧地受到文学晚辈的尊敬。她的文字可能不会强烈地震撼你的心,却因饱满而质朴的情感和关爱凡俗生命的体贴产生着悠远长久的魅力,缓慢而有力地渗透在两岸读者的阅读生活里。
作家余光中:林海音的名字中的木代表芬芳,水代表汪洋,而她最喜欢的象代表博大,这些也是她自己人格的反射。
作家张光正:综观林海音的全部作品,大多是写生活、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充满温馨、淡雅和凄凉的情调。但穿插其中大量的怀乡和忆旧文章,却散发着中国老百姓朴素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之情。这也许就是林海音作品在海峡两岸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吧。
作家叶石涛:她(林海音)的小说大多具有浓厚的京味,并没有台湾新文学的抵抗意识,倒有中国三十年代文学的影响。她喜欢描写的是在旧道德伦理的栏杆中痛苦挣扎的许多新、旧时代的女性。小说的故事情节大多绕着家庭、妇女、老人和小孩发展,她有明晰的批判社会意识,但她纤细的女作家特有的心理探索,使得批判意识隐藏着,使她的小说有温柔的外观。
资深女编辑方梓:林海音先生在男性权利世界开疆辟土,完全没有烟硝味,没有男女战争。这背后也许部分来自何凡先生全力的支持,但主要还是林先生没有自限于性别的泥淖。二十年后台湾女权运动的兴起,披荆斩棘,挥旗呐喊,过程艰困难行,相较于60年代的处境,不得不佩服林先生的智慧与气魄了。
家族成员
人物轶事
林海音做封面女郎
青年时期的林海音在平津两地的传媒界都十分知名。这是因为17岁那年,她曾短时间内两度成为平津地区主流媒体的“封面女郎”。第一次是在1935年5月11日,她担任《北洋画报》第1242期的“封面女郎”,上书“北平名闺林含英女士”。第二次是同年6月22日,林海音再度成为《北洋画报》第1260期的“封面女郎”。
林海音与冰心
林海音《世界日报》担任实习记者时,从事名家采访的首篇报道就是采访冰心,那时是17岁的林海音初访35岁的冰心。而两人下一次见面就是58年后的1993年,林海音赴京参加《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的新书发表会,与冰心和萧乾共同担任此套丛书的顾问。此时林海音75岁,冰心93岁。而这次会晤时,谈及初访冰心表示已然遗忘。
林海音与北京美食
林海音离开大陆后,一直到晚年,语言方式和生活形态依旧保持着北京的式样。她的童年在北京长大,对北京美食极其熟悉。在林海音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烧饼油条夹泡菜、酸辣萝卜条、玉泉山的汽水、糖炒栗子、四季鲜果等等。而只羊肉一种,她便可写出多种吃法。
20世纪80年代林海音回京时同金波两人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面喝豆汁,从金波喝豆汁儿样子,就能判断他的豆汁儿不够地道。当时林海音便解释道,“豆汁儿得烫着喝,并且需要拿着碗转着圈圈喝,边喝边咂嘴,那才叫香。可是你大口大口喝,说明豆汁儿不够烫呀!”
后世纪念
林海音故居
林海音故居位于北京南柳巷40号、42号。这是现存唯一的林海音故居。1990年时,林海音回京时,曾重游此地。
1930年,父亲病逝后,失去经济来源的林家无力在外租房。次年,母亲带着七个孩子搬入晋江会馆。由于母亲先祖是由福建省到台湾的遗民,因此作为同乡,可以在晋江会馆中免费居住。当时,全家八口人只住在这里北房靠西头的两间。2021年北京西城区公布的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中,晋江会馆将成为林海音文学展示中心。
参考资料
林海音[女、台].中国作家网.2022-12-16
林海音舌尖的乡愁与童年.北京晚报.2022-12-16
《中国竹》.林海音数位主题馆.2022-12-16
在北京,寻访林海音的故居.澎湃新闻.2022-12-1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创作与出版
晚年经历
文学创作
代表作《城南旧事》
著作书目
编选书目
创作特点
奖项荣誉
个人荣誉
作品荣誉
人物成就
作品成就
出版成就
人物评价
家族成员
人物轶事
林海音做封面女郎
林海音与冰心
林海音与北京美食
后世纪念
林海音故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