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和(1907年11月26日—2003年9月27日),字伯元,安徽合肥人,美籍昆曲度曲家,民国时期
教育家张武龄之女,与妹妹
张允和、
张兆和、
张充和并称为“
合肥四姐妹”。
张元和出生于
合肥市,早年随父移居
苏州市,初学于昆曲名旦
尤彩云等人,兼工生、旦。1925至1927年,张元和在南京第一女子师范高中学习期间,受曲学大师
吴梅指导,研习多部作品。随后,她获
大夏大学文学士学位。1931年至
海门区,先后在海霞女中任教员、教务主任、校长,并在县立女中任教。1939年,她与已退隐舞台的著名
小生顾传玠在上海成婚,共同研习昆曲。1949年,夫妇移居台湾,张元和在台湾大学、
台湾师范大学昆曲社教授身段。1966~1970年在台湾“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生物中心任秘书。丈夫去世后,她于1970年移居
美国,并出版《昆曲身段试谱》。
1983年,张元和在美国
亚利桑那大学示范演出昆曲身段。此后,张元和加入纽约海外研习社,常与曲友合作演出,擅演《游园》《
惊梦》《长生殿》等剧目。1985年,她资助北京昆曲研习社举办已故“传”
字辈艺术家专场纪念演出。1986年,她与
张充和合演《游园惊梦》,并参加
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纪念活动。此外,她还曾参演电影《
喜福会》。1999年,她在
旧金山湾区庆祝九十岁寿诞时登台演出。2001至2002年,她的著作《张元和饰演昆剧中杜丽娘身段影集》《顾志成纪念册》相继出版。2003年,张元和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医院去世,享年96岁。
人物生平
张元和1907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父亲为
教育家张武龄,母亲名为陆英,早年随父移居
苏州市。1921年考入苏州女子职业学校,1923年入其父亲创办的苏州乐益女校。初学于全福昆班名旦尤彩云,继延蔡菊生教曲,随
周传瑛、
张传芳踏戏,兼工生、旦。
1925至1927年间,张元和在南京第一女子师范高中学习,期间受
吴梅指导,学习了《学堂》、《赏荷》等戏曲。随后,她获得
大夏大学文学士学位。1931年至
海门区,先后在海霞女中任教员、教务主任、校长,并在县立女中任教。
1939年,张元和与已退出舞台的著名
小生顾传玠在上海结婚,两人共同研习“临川四梦”等曲目。1949年,夫妇二人移居台湾,她曾在台湾大学、
台湾师范大学昆曲社教授身段,并培养了数十名曲友。1966~1970年在台湾“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生物中心任秘书。丈夫去世后,她于1970年移居
美国,并著作《昆曲身段试谱》由台湾蓬瀛曲集出版,收录了《小宴》《琴挑》《学堂》《游园》《扫花》五折身段谱。1978年1月入籍美国。
为了不让昆曲失传,她和同在美国的四妹
张充和一直从事研究昆曲、提倡昆曲的工作,并亲自动手制作行头、贴花,排演剧目。1983年,应邀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示范演出《游园》旦、贴、生身段。在加入纽约海外研习社数十年间,常与曲友彩串演出,擅演《游园》《惊梦》《亭会》《楼会》《断桥》《琴挑》《小宴》《
长生殿》等剧目。1985年,资助北京昆曲研习社举办纪念海内外已故“传”字辈艺术家专场演出。1986年,应邀参加
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纪念活动,同年11月在全国政协礼堂以八十岁高龄与
张充和合演《游园惊梦》,饰
柳梦梅。1993年,在电影《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中扮演媒婆。1999年,在美国
旧金山湾区京昆曲友为其庆祝九十岁寿诞之际,亲自登台演出《学堂》《八仙拜寿》。2001~2002年,其著作《张元和饰演昆剧中杜丽娘身段影集》《顾志成纪念册》出版。
2003年9月27日,张元和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医院去世,享年96岁。
个人作品
参演电影
出版作品
家庭关系
张元和的
曾祖父是清末
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
直隶总督张树声。张树声是廪生出身,晚清
咸丰年间与父张荫谷及弟树珊、树屏、树槐等在
周公山下兴办团练,对抗
太平军,后在
合肥市参与围攻太平军的战争。“淮军”成立后,经
曾国藩认可后,回乡集合团练,3个月成军,编为“树字”等营,后又参加镇压
捻军的战斗,并担任
漕运总督、
贵州省巡抚等职。1884年
法军侵略
越南,张树声派军入越南抗击法军。但朝廷战和不定,淮军在北宁战败后,张树声自请解除
总督职务,专门治军,当年11月病死,谥靖达。
张元和的父亲
张武龄是著名的民国
教育家,1918年由沪迁居
苏州市。1921年创办私立乐益女子中学,1925年又创办平林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乐益女中停办,张冀牖避居合肥西乡,1938年去世。张冀牖热心办学,经常同著名教育家
蔡元培、
马相伯、
吴研因等交往,办学坚持民主、科学精神,为办学多次变卖老家家产。
张元和于1939年与著名
小生顾传玠在上海结婚,顾传玠是江苏苏州人,二人因
昆曲结缘。顾传玠天分极高,嗓音、扮相皆为上乘,同时擅长吹笛,
梅兰芳作为
梨园前辈,两次邀请他合作。但顾传玠因为昆曲演员地位不高、收入微薄等原因告别了昆曲舞台,转行从商。
另外,张元和及三个妹妹因出身名门且都热爱传统戏曲文化,被并称为“合肥四姐妹”。
人物轶事
出身名门
张元和为民国时期著名的“
合肥市四姐妹”之一,四人都出生于二十世纪早期的合肥,是清末
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
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她们的父亲
张武龄受到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毕生致力于民族教育的现代化,兴办
苏州市乐益女子中学,母亲陆英是来自
扬州市的大家闺秀,为两淮盐运司陆静溪之女。
张家经历了两次搬迁,先到
上海市,之后迁居到苏州的九如巷。张冀牗给四个女儿的名字中都带上了“儿”,象征人的两条 腿,意味着女孩子要走出家门,怀有更大的人生格局。而在从
合肥市迁移到上海、苏州,后来又到北京、台湾乃至异国他乡的过程中,四姐妹由于受到父母喜爱戏曲的影响, 一直都致力于
昆曲的学习、表演和传承事业。大姐张元和大学时代就喜爱昆曲,后与四妹
张充和一起随
苏州市的昆曲名师学习,男女角色均可扮演。二姐
张允和沿袭童年时代的昆曲基本功,从青年时代开始就活跃于
票友圈,在
新中国成立后,在伴侣
周有光的支持下,更是为昆曲的传承努力奔走,不计个人得失。三姐
张兆和童年时代也学过昆曲,学生时代经常参加学校的戏剧演出,对于昆曲的浸染虽然不如姐妹们深入,但是一直支持伴侣
沈从文的写作和对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整理其遗作。
情系小生
在学生时代,张元和与同学一起去看戏,她喜欢当红
昆曲小生
顾传玠的戏。这位早期传
字辈的
苏州市小生,18岁时,便有戏曲评论家做如斯之评:“一回视听,令人作十日思。”他算得上是全才,巾生、大小冠生、穷生甚至雉尾生,都堪称翘楚。张元和写信给他,请他演《
牡丹亭》里难度很大的一出《拾画叫画》,原本以为只是一厢情愿,谁知顾传玠竟一口答应,让张元和喜出望外,也从此对这位昆曲小生生出
爱慕之心。
1939年,张元和嫁给顾传玠,二人租屋于
愚园路的愚园坊。愚园路是一条充满传奇的路,是
上海市永不拓宽的六十四条马路之一。这里,宛若文史散叶的集纳地,许多名人先后在此住过。朝晖夕阴,两人常相倚在阳台上唱曲。家中客厅则叫人搭了临时简便的戏台,两人还曾同台“彩串”《长生殿·惊变》,
顾传玠饰
李隆基,张元和饰
杨贵妃。张元和不仅唱曲熟练,而且还把“花繁浓艳”这一段重编了身段,将本来坐着唱,改为站起来唱。因为她觉得
贵妃在明皇面前,不必那么拘束,连唱带做,活泼多了。后来,别人也改为站起来演了。
诗寄二妹
1972年,张元和曾在
美国写了《寄二妹》一诗送给二妹
张允和,其中也充满了张元和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寄二妹》
极目关山远,家乡何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