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西铁路
陕西省境内的第一条铁路线
潼西铁路是指陕西省境内的第一条铁路线,陇海铁路潼西段,1905年,时任陕西巡抚的曹宏勋提出修建,1931年开始修建。
潼西铁路(陇海铁路潼关至西安段)
背景
陕西省境内铁路潼西段修建,始议于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是年十二月五日,陕西巡抚曹鸿勋,在汴(开封)洛(洛阳)铁路开工之际,奏请清政府修建潼(关)西(安)铁路,估计需银400万两。拟采取土药加厘,盐斤加价和积谷改捐三项办法筹集资金。并建议洛阳市潼关县河南省主办,西安市以西拟与甘肃省商议,同时并举,一气衔接,建成一东西大干线。
简介
潼西铁路即陇海铁路潼(关)至西(安)段,是陕西省境内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为了能更方便地实现对我国的侵略和掠夺,西方列强围绕铁路修建权展开了激烈地争夺,在东北地区、华北等地修建了大量的铁路,但客观上也将这种新式交通运输工具引入我国。众列强纷纷出资修建铁路,有远见的中国人更是积极向清政府申请、筹资,要求修建我国有自主路权的铁路,以打破西方人对路权的控制。我省第一条铁路陇海铁路潼西段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被提了出来。
然而,从议案的提出,到铁路的真正贯通,历经清廷、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费时整整20年。1905年,时任陕西省巡抚的曹宏勋向清政府奏请筹办潼(关)西(安)铁路,清政府也意识到一条铁路对西部的重要性,奏准修建铁路,所需400万两由陕西筹集。然而,在当时中原地区积贫积弱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陕西财力严重不足,铁路修建历经数年,毫无进展。在政府无力出资的情况下,为抵制帝国主义抢占西潼铁路和清政府的出卖路权行为,1908年,陕西绅、商、学界强烈要求“商办”西潼铁路,并公开发表《筹办西潼铁路启》,召开第一次筹修西潼铁路大会,成立了“西潼铁路办事处”,同时联名上奏清廷当局。清政府迫于形势,不得不对“商办”铁路准奏,并于1909年5月28日批准设立公司。无奈陕西省绅、商、学界热情有余,实际财力薄弱,以至数年之久,收效仍然甚微。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实行“干路国有”政策,潼西铁路又由商办改为官办。1912年北洋政府成立,潼(关)西(安)铁路也很快被列入了修建日程。当年9月24日,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朱启釿与比利时国家铁路公司电车公司代表陶普施在北京签订《陇秦豫海铁路借款合同》,将原商办潼西铁路并入陇海铁路
工程开工前,杨虎城将军、冯玉祥将军曾为筹措路款奔走呼唤。1926年,冯玉祥游历华山,曾在华山脚下的玉泉院内疾声呼唤,写下了“铁路不通,国民必穷”的警句,雕刻在玉泉院的石碑上,至今仍存留在华山脚下的玉泉院内。为了使铁路早日筑入陕西省,他呼唤着陇海铁路尽快向潼关县延展。
1931年春,杨虎城将军时任陕西省主席,对修筑陕西第一条铁路关怀备至。他在三原县强学会为修筑铁路发展陕西经济举行的集会上发表讲话,慷慨激昂,疾呼:“陕西闭关自守……嗣吾人应打破地域观念,目光直向潼关以外,去探视、去接受新的世界潮流……渭河平原肥沃千里,气候温和,雨量适宜,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但却交通闭塞。当今京汉、津浦、陇海铁路业已畅通,陕西交通还十分落后,对外界贸易和交通往来主要靠车马陆运和渭河水运……陕人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尽快把陇海铁路从潼关县筑入西安市是我心中迫切的意愿,是在座的乡亲乡党们共同的意愿……”
适逢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宋子文莅临陕西省进行经济考察。值此机遇,杨虎城积极与宋子文商修筑陕西境内铁路的资金着落,提出动议,款源由中原地区、盐业、安康市、交通、中南五银行贷款和陇海、平汉、津浦、石太、胶济五铁路局及国民政府铁道部分期垫拨。宋子文回南京后,款源落实到位。1931年4月,中华民国铁道部决定成立陇海铁路潼西工程局,修建潼西铁路。当时工程预算为1514.2万元(银元),中华民国铁道部拨款229万元,陇海铁路、平汉、北宁、京浦、正太各铁路局拨款140万元,向上海市的中国、交通、盐业、金城、中南等银行借款450万元,由铁道部拨借50万英镑,作为向外国购料、购设备之用。当年12月,陇海铁路洛潼段建成,陇海铁路通车至潼关县,临时通车。
1932年8月正式通车。
1934年,铁路开始由潼关向西安市展筑。至1935年,西潼铁路也全段修通,并在西安举行了通车典礼。潼西铁路东起潼关,沿渭河南岸西行,经华阴市、柳枝、华州,跨赤水河抵渭南西关,越戏河,过新丰镇、临潼区,再过灞河、河到达西安,全长132公里。全段修建潼关、东泉店、华阴、下营、柳枝、华州、赤水、渭南市、灵口、新丰镇、临潼、窑村、灞桥长安14个车站。5月交陇海铁路铁路局运营。
此时,杨虎城不再任陕西省主席,由邵力子先生接替。在筑路过程中,杨虎城、邵力子等都为工程的顺利进行尽心竭力。当时的陕西省政府为工程进展和铁路行车安全发布饬令,令渭南、华州区、华阴、潼关县各县县长予以关怀。
潼西铁路工程局暂时设在潼关。陇海铁路灵(宝)潼(关)段工程局局长凌鸿勋继任潼西段工程局局长。陇海铁路潼西段就是在他的指挥下顺利修筑完成的。
至1949年,陕西仅有潼关-天水市、咸阳-铜川铁路共计597公里,营业里程448公里。
经营情况
职工管理
民国20年(1931),陇海铁路通车至潼关,陕西省境内始有铁路员工。至民国37年(1948),潼宝铁路约1.5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铁路线路增加和运输事业的发展,职工数量、素质以及职工教育、职工生活、职工福利等方面,都发生了今非昔比的大变化。至1989年,职工人数已达10.4万余人。
机车情况
民国28年(1939),陇海铁路管理局计有蒸汽机车127台。1949年西安解放时,潼关县以西仅有蒸汽机车93台。分别从法、比、德、英、美等国购进,年久失修,质量低劣。其中可以勉强使用45台,占48.4%;入厂修理或待修的48台,占51.6%。大部分机车是“带病”运行。
1952年,撤销宝鸡市耀州区、华阴机务段,成立潼关机务段,对机车交路进行调整。潼关机务段承担陕州区~潼关、潼关~西安市区段的运输任务,实行半循环运转制;西安机务段担当西安~宝鸡、西安~铜川市区段的运输任务实行肩回运转制。1960年,撤销潼关机务段,将人员、设备并入西安机务段至今。
行车能力
1954年,潼关县至西安间日均通过能力26.6对(其中旅客列车4对),年货物输送能力306万吨。1965年,孟至西安东区段通过能力为38.9对(其中旅客列车8对),年货物输送能力867万吨。1968年,完成复线建设,通过能力大增。次年,上行为65.5列,下行为68.5列(折合67对)。其中货物列车上行47.2列,下行50.2列;旅客列车增至12对。年货物输送能力2286万吨。1978年,区段通过能力增至上行72.0列,下行68.6列(折合70.3对)。其中,货物列车上行45.6列,下行40.9列;旅客列车增至18对。年货物输送能力2082万吨。1989年,实际为上行日均64.5列,下行日均62.2列。其中,货物列车上行34.6列,下行24.7列;旅客列车29.9对。年输送货物,上行西安市东至新丰镇2443万吨,新丰镇至孟塬2326万吨;下行孟塬至新丰镇1756万吨,新丰镇至西安东1724万吨。
客运情况
民国20年(1931)12月18日,潼关县车站首次接发徐州市~潼关1/2次特别快车,为陕西省境内铁路旅客运输工作之始。
民国23年(1934)7月,陇海铁路管理局第三车务总段十分段在渭南市成立后,即开始列车乘务组织工作。是年11月1日,开始值乘潼关~渭南特别旅客快车(以下简称特快),年底通车到西安市。1950年,旅客列车乘务工作由长安车务段承担,运行范围以西安站为中心,北到耀州区(客货混合列车到矿场),西到宝鸡市(客货混合列车到建河以西),向东最远到徐州。
民国21年(1932)8月,潼关车站正式办理行李、包裹运输。此后,新开营业站都相继办理行包业务。旅客行李、包裹分免费和收费两种。免费携带行包,头等客票每人准带80公斤,二等客票60公斤,三等客票40公斤,超过重量部分按规定收费。民国23年(1934),陇海铁路管理局将旅客托运的行包(俗称快件)分为包裹类、牲畜车轿类、金银证券类、鲜货类和灵柩共五类。民国27年(1938)后,牲畜车轿、金银证券类因无人托运而停办。民国37年(1948),装运行包263吨。
民国20年(1931)陕西省始有铁路到民国37年(1948)末,共有营业站57个,客运设施简陋。各站建有售票房。潼关县华阴市渭南市临潼区长安区、等站有候车室或穿堂检票厅,总面积487平方米。有砖、石砌面站台20座,余为土站台。行包房和无候车室或候车室面积小的车站,一般使用芦席棚、油毡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铁道部于1950年3月规定,成人免费携带行李限20公斤,儿童10公斤,国家外交人员35公斤。同时规定,每张客票限运行李60公斤。牲口、车、轿、灵柩按货物运输办理。1952年,实行行包计划运输。根据“先行李后包裹,先中转后始发”和“长短途列车分工,合理、均衡地组织运输”的原则,行李装在旅客所乘列车的行李车或提前运送;包裹按不同物品分一、二、三类,有计划地承运。西安车站为陕西省境内第一个行包中转站。
货运情况
民国21年(1932),潼关车站开办不满整车货物的自理运输。民国23年(1934)起潼西线各站开始办理货运业务。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潼西铁路(陇海铁路潼关至西安段)
背景
简介
经营情况
职工管理
机车情况
行车能力
客运情况
货运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