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北村
山东昌邑市龙池镇下辖村
龙北村原称龙池,相传一条金色龙绕池三圈后化作长岗伏卧池中,因得村名龙池。历经多年,龙池村曾三合三分,该村属其中一村,称龙北。龙北村位于昌邑市城北15公里许的莱州湾南畔,东傍堤河,西邻白塔。隶属昌邑市龙池镇。土地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0公顷,盐田170公顷。
该村地处平原,地势平坦。主产小麦、玉米、大豆。北部建有防风林带,植被面积30公顷。全村共有346户,1153人,8个村民小组。明朝永乐年间,魏有善自西川迁来定居,后有他姓复来。相传此前还有“盛(姓)半村,苑(姓)半坡”之说。现有魏、孙、齐、刘、徐、马、李、王、郝、陈、周、赵12个姓氏,均为汉族。该村是潍坊市经济强村,昌邑市八大明星村之一,村办企业昌龙集团公司闻名全省。1984年以来,村党支部连年被评为潍坊市先进基层党组织,1985年起;该村被昌邑市、潍坊市命名为文明单位,1993年被确定为昌邑市和潍坊市经济强村。
概况
194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六七万元, 1978年49.23万元,2000年3716万元,人均所得4168元。第一、二、三产业比重4.3∶93∶2.7。至2000年底,全村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000万元。
大事记
1938年,渤海大潮。潮水向南翻滚,渔船冲到村下,土地全被淹没,作 物歉收。
1938年,村民魏风松、刘方一、魏甲明、魏青连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村首批党员。
1939年2月23日(农历破五节),500余名日伪军分南北两路进村扫荡。南路由南门向北,见人就杀,右拐东门而去;北路由北门向南,见房就烧,左拐西门而走。全村72人被杀害, 300余间房屋被烧毁,其状惨不忍睹,令人撕心裂肺。这次惨案被当地称作“初五惨案”或“七十二条人命案”,震动了全省。
1941年春,中国共产党党员们在刘鹏举家秘密集会,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齐庆瑞任书记。
1941年,建立儿童团,15岁的魏冠海为团长。
1942年,第九区区公所驻该村,区长盛冠三。
1943年,建立属军工性质的“东风号”胜利鞋厂,制作皮带、武装带和土布鞋供应部队,工人30多名,魏万泽负责。1946年底,因中国国民党部队进攻而停产。
1949年,魏汉清、魏汉洁、魏汉太三兄弟同时参军,中共昌北县委赠送“一门三英”匾额。后两人牺牲,幸存者魏汉清现是师级离休干部。
1946年,中共昌北县委安排该村储粮,用以备战。户户都存,至少250公斤,全村一次共储存调来的粮食15万公斤。
1948~1954年,马渠区(第九区)区公所驻该村,区长依次是陈永年、姜维玉、范申庭、张兴忠、张作德、刘恩帮。
1953年,魏仁良带领成立了全镇第一批10个农业生产互助组,每组7~20户不等。
1956年3月~1958年12月,龙池区(龙池乡、龙池公社、先锋公社) 机关驻该村。区(乡、社)长依次是孙瑞鹏、倪以忠、孙恩芬。
1959年1月~1970年7月,龙池人民公社机关驻该村,社长(革命委员会主任)依次是倪以忠、李忠堂、阎廷美、安茂华、赵学辉、王德仁、王永振。
1960年,建磨坊,自此结束了牛拉杵磨磨面的历史。
1963~1964年,大规模搞农田水利建设,形成干、斗、农、毛渠和大片条田,并引淡冲咸,自此,碱洼地渐变良田。
1964年,在全省地方武装大比武中,魏俊祥大速射和魏加荣、魏加芹姐妹俩精度射击,均获佳绩受奖。受到贺龙和罗瑞卿的接见。
1965年,首种水稻成功,后因水源不足于1981年停种。种稻时期,口粮分配高,村民的温饱首次得到解决。
1967年,建油坊,供应全村食用酱油
1970年,建配电室,安装50千瓦变压器1台,从此全村通电照明。
1970年,上级安排安丘市籍的峡山水库库区3户移民在该村落户。
1970年,建起安有大机磨的面粉加工厂
同年,村内私园子收归集体。
1972年,村庄开始实行统一规划建设。
1973年,购件组装全镇第一辆汽车-495型农用运输汽车。
1978年,购进3台链轨拖拉机
1979年,开始开发沿海滩涂,建盐田18公顷。
1984年,投资45万元建起拥有20台织布机的丝织厂,从此村办企业大发展。
1987年,引进一套印染加工生产线,建成资产60万元的印染加工厂。
1989年,建资产20万元的网络丝厂。
同年,建立昌龙实业总公司,将丝织厂、印染厂、网络丝厂一并管理。
1991年2月,建立资产30万元的色织厂
同年11月,昌龙实业总公司与台湾好麦企业有限公司合资建立昌麦染料化工有限公司。
1992年10月,建立石业艺术有限公司,主要搞石材加工、雕塑、石刻。
1992年,该村被推荐为全县八大明星村。
1996年,由实业总公司、昌麦染料化工有限公司、盐场三个企业组建同时具有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的山东昌龙集团公司,大大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此,村办企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第一产业
建国前粮食亩产60多公斤。从1953年魏仁良带领建立10个互助组,到1954年由16个互助组成立初级社转而1955年成立高级社的三年时间里,经过集体力量挖沟修渠,疏通水路,粮食开始增长,亩产提高到近90公斤。
1963年至1964年大规模搞农田水利建设,将大片的洼地、荒地整成条田,并实现渠路配套,能排能灌。1965年春开始大面积种水稻,当年亩产稻谷300多公斤,逐年提高到500公斤。
自建立农科队繁育良种,改变耕作方式,实行科学种田以后,土地收益逐年增加。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时的1978年,粮食亩产达到403公斤,总产83.14万公斤。
1982年下半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了农民生产自主权,粮食生产有了突破性发展。1983年,粮食亩产增加到453公斤,比1978年增加50公斤。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村集体始终加强生产服务,除统一供应良种外,着重进行水源调配,实行统一耕种以及推广新技术、新成果,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000年,粮食亩产达到600公斤,总产实现150万公斤。
在保证粮食增长的同时,曾发展棉花生产,近几年又发展了油菜籽种植,大幅度提高了土地收入。羊、猪、鸭、鸡养殖业与粮、经发展齐头并进,创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0年,全村农业总产值实现160万元。
第二产业
1943年因抗战之需办过鞋厂。解放后,从1960年建小机房和小磨坊开始起步,1967年、1970年相继建起油坊和面粉加工厂。至此,上述村办企业从业人员总共500人,年收入225万元。
村办工业的大步发展是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 1984年建起丝织厂,平均年产值200万元。以丝织厂为基础,1987年6月又建印染加工厂,1989年建网络丝厂并建立昌龙实业总公司,1991年建色织厂并建立同台湾合资的昌麦染料化工有限公司,1992年建石业艺术有限公司,1997年建起规模较大的剑杆织布厂。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稳步发展村办工业,1996年经上级批准,由各企业和盐场组建了山东昌龙集团公司,主营纺织、漂染、印花染料化工、弹力丝加网、石材加工、原盐采选。党总支部书记魏全国任集团公司董事长。在董事会主持下,各企业稳步发展,到2000年底,集团公司职工总数500人,固定资产总值2200万元,年总产值3400万元,实现利税600万元。
第三产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集体鼓励和帮助村民寻求致富门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已形成规模。 2000年底,个体汽车运输14户、副食和烟酒批零商店(门市部) 4个、饭店2个、馒头加工店1个、糕点加工店1个、酱油加工厂1个、面粉专营店1个、车辆维修点3个。上述第三产业年创收入100万元。
特色产业 凭借沿海滩涂优势,大力开发盐田,发展原盐生产。1979年建盐田18公顷,1987年增建32公顷。2000年又新建100公顷,盐田总面积达到150公顷。年均亩产原盐2.5吨。2000年盐场固定资产总额150万元,总产值250万元,从业人员100人。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民国初年,魏泽兴于燕京大学毕业,是该村第一个大学生。40年代,又有魏存业等兄弟仨和魏云龙等兄弟俩五人大学毕业。建国前,学龄儿童入学率10%。新中国成立后,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同邻村联办了小学。经逐年投资建设,达到了校舍、桌凳、操场、院墙、大门、厕所六配套标准。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高等教育输送了人才。建国以来,先后有118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大学本科32名,大学专科20名。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书画爱好者。国家一级书法家魏照坤成就甚丰,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魏福祥、魏西鹏等人也都有作品面世。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各类技术人员108名。
人民生活
建国前生产状况差,生产方式落后,人均粮食90公斤,人均现金收入不足20元,村民挨冻受饿者多,120人因生活所迫闯了关东。社会主义的建立,依靠集体力量发展生产,经济状况不断好转。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时的1978年,人均占有粮食达到728公斤,人均收入413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双层经营体制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机会,农业、工副业和多种经营齐发展,村民的收入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到2000年,人均纯收入4168元。全村机动车辆200部(台) ,摩托车80辆。80%以上的家庭安装了程控电话,全村已达280部。日用家电设备一应俱全,其中彩色电视机达320台。
村庄建设
建国前大部分农户住房矮小症,质量极差,人均居住面积5平方米左右。建国后,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和人们对新生活的追求,从70年代初实行统一规划,村民们住上了标准不断提高的“趟房”。村的规划建设按功能分区,即前部为住宅区,后部为企业区,中部是公益区。经三次提高规划标准,村民目前的住房全是宽敞高大的砖石结构瓦房,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1994年投资36万元建起部门设置齐全的村委办公楼。自1984年起,经逐年增建,村办企业已形成较大规模,各类厂房共200多间。在平整的村基上,村内各12米宽的4条纵横大街和30条巷路都已硬化,主街美化、绿化,并安有路灯。地下供水管道迈入各家各户,地下排水渠道直伸村外。村民的居住条件优越,生活环境优美,自1985年以来,连年被市评为“安全文明小区”。
集体福利
多年来,该村的福利事业一直在全镇领先。1956年办起托儿所、幼儿园,1973年以来儿童免费入托、入园,1990年被评为潍坊市一类园所。1968年村设农村医疗保险卫生所,1983年开始实行公费医疗。村民在本村就医不收费。自1970年以来实行统一供水,村民从此饮用自来水。1982年以来,村提留、乡统筹和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都由村集体从企业上交利润中解决。1978年,实行火葬后建立毛主席纪念堂,堂内现已存放骨灰盒120个。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38年,魏风松等4人首批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日军猖,遍地白色恐怖,党组织是在地下活动。1941年党员秘密集会,在当时的龙池村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齐庆瑞任书记。在党支部的活动下,全村15人参军抗日。解放战争中,又有30多人参军参战。1949年党组织公开时,全村党员已发展到14名。自1941年秘密建支部到1949年公开活动,党支部书记更迭依次是:齐庆瑞、魏存龙、魏玺、魏河州。村三合三分,党组织机构随之变动。1947年底,龙池村分为龙街、龙北两个村,龙北村设龙北党支部。1953年龙街、龙北二次合为龙池村,设龙池党支部。1955年二次分成两村,该村设龙北党支部。1960年三次合村,将龙北、龙街及魏西三个村合为龙池村,设龙池党支部。1961年三次分村,各复旧称,该村设龙北党支部。1992年建立龙北村党总支部,下设3个党支部,总支书记魏培林。1994年冬魏全国始任总支书记。2000年底,全村党员总数是73名。党总支的设立使党组织得到强化,提高了凝聚力和战斗力,连续多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党组织。首任总支书记魏培林多次被评为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优秀共产党员,还被选为第八届县委候补委员。第二任总支书记魏全国连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被选举为昌邑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还被授予潍坊市级劳模。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1年昌邑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1942年该村属第九区,时有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解放战争时期,村政权得到充实,并在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1955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魏仁良任社主任。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生产大队,下设7个生产队,魏全亮任大队长。1968年成立大队革命委员会,魏福彬任革命委员会主任。1980年,设立大队管理委员会,魏福彬继任管委主任。1983年,随着“社改乡”,大队改称村,设立村民委员会,魏德胜任村委主任。 1998年村委直选后,产生了5名成员,魏德胜继续当选为村委主任,魏存卿、魏乐成、孙培亮、郝庆光4人为村委委员。
人物简介
魏培林
(1940.8~1995.1) 1960年在村开始任职,1970年7月入党,1974年冬起任党支部书记, 1995年1月因病去世。他任职期间,致力于村的发展,贡献特别大。在他的主持下,从1984年起先后办起村办盐场、面粉厂、丝织厂、印染厂、潍坊昌麦化工染料有限公司等大小企业12个,龙北的经济状况实现了历史性转变,跨入潍坊市经济强村行列。1975年以来,他多次被评为省、市、镇优秀共产党员;1989年成为潍坊市劳动模范和农民企业家。多次当选为潍坊市、昌邑市和镇党代表;当选为昌邑市第八届市委候补委员。
魏照坤
字忆秋,号渤海边人,1933年3月出生,山东师范大学离休干部,一级书法家。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职于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机关。50年代初始,学临“舒体”,后追钟、欧、颜、何诸家。尤擅行草书。作品颇多,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山色有无中》《尊师重教》《齐鲁风情》等30余幅。全国“统一祖国”书画展参展作品被有关部门收藏。作品曾获特别奖两次、二等奖一次、优秀奖6次。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山东书协会员。传略辑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中国现代书法界名人大辞典》《中国现代书法家名录大全》《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魏焕信
1947年1月出生,高级编辑,现任中共山东省委《发展论坛》总编辑。196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72年转业到济南百货批发站任储运科党支部书记,1975年调任济南市财贸委任干事, 1978年3月入山东大学经济系读书,1982年任济南市社科院经济研究室主任, 1988年2月调任山东省委《三不月刊》副主编,1994年起任中共山东省委《发展论坛》总编辑。曾在多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多次获省、济南市经济学、社科学优秀论文奖,著作有《改革发展论文集》等。
魏彩芹
1948年1月出生,副厅级干部。1973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任山东省革委教育组、省文教委员会、省卫生厅人事处干事,1985年到省委宣传部干部处任副科长,1987年调省委组织部经济宣教干部处任科长,后任副处长及知识分子工作处处长,2000年9月始任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魏全国
1951年12月出生,1994年始任村党总支部书记。任职期间,创建了省市闻名的山东省昌龙集团公司。1997年以来,连年被评为昌邑市潍坊市优秀共产党员;1997年和2000年,分别被授予昌邑市和潍坊市劳动模范;1998年,被选举为昌邑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概况
大事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文教科技
人民生活
村庄建设
集体福利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魏培林
魏照坤
魏焕信
魏彩芹
魏全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