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清录》大约成书于
南宋赵昀时期(1225-1264),为中国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古器物(古玩)辨认的书籍之一。
参考价值
中原地区自
北宋有了
考古学金石学,到南宋时,随着古玩交易的常态化和赝品的日益增多,收藏者对器物的真赝分别就成为不可或缺的事情,《洞天清录》便是应运而生。同时代或稍早还有一无名氏的《百宝总珍集》,当中所说的玉器与瓷器为《洞天清录》所无。二书构成了古玩书的基本内容,有别于考古类型的书籍。这开创了中国古玩书类型,为后世如明代
曹昭《
格古要论》、
高濂《遵生八签》等所沿袭发展。这些书籍对今天的古玩业者和收藏者分辨真赝与断代仍具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库提要
希鹄本宗室子,《宋史·世系表》列其名於
朱棣德昭房下,盖太祖之后,始末则不可考。据书中有
嘉熙庚子自岭右回至
宜春市语,则家於袁州者也。是书所论皆鉴别古器之事,凡
古琴辨三十二条,古砚辨十二条,古钟鼎彝器辨二十条,怪石辨十一条,砚屏辨五条,笔格辨三条,水滴辨二条,古翰墨真迹辨四条,古今石刻辨五条,古今纸花印色辨十五条,古画辨二十九条。大抵洞悉源流,辨析精审。如谓刁斗乃行军炊具,今世所见古刁斗乃
王莽威斗之类,为厌胜家所用。又谓今所见铜
犀牛、
貔貅、
蟾蜍之属皆古人以贮油点灯,今人误以为水滴。其援引考证,类皆确凿,固赏鉴家之指南也。明宁献王权尝为刊版於
江西省,见《
宁藩书目》。
曹溶《续艺圃搜奇》所载,与此本同,盖皆从宁王旧刻传录。明钱塘人杰辑《唐宋丛书》,别载一本,与此本迥异。考其中有
杨慎之说,宁庶人宸之名,及
永乐、
宣德、
成化年号,希鹄何自知之?其为未见此本而刺取他书以赝其名,固不待辨矣。
内容介绍
按《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是书所论皆鉴别古器之事。凡
古琴辨三十二条,古砚辨十二条,古钟鼎彝器辨二十条,怪石辨十一条,砚屏辨五条,笔格辨三条,水滴辨二条,古翰墨真迹辨四条,古今石刻辨五条,古今纸花印色辨十五条,古画辨二十九条。”
所计条数似有误,其中应为古琴辨35条,古砚辨(加上门类的前述)12条,怪石辨(加前述)11条,古翰墨真迹辨5条,古今纸花印色辨22条,古画辨(加前述)33条。
应共11门153条。(《提要》为11门138条)
原序
唐彦逺作闲居受用,至首载斋阁应用而旁及酝脯羞之属。噫!是乃大老姥
总督米盐细务者之为,谁谓君子受用如斯而已乎?
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而风雨忧愁辄居三分之二,其间得闲者纔三之一分耳,况知之而能享用者又百之一二,于百一之中又多以声色为受用,殊不知吾辈自有乐地,悦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声。
尝见前辈诸老先生多畜法书、名画、
古琴、旧砚,良以是也。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逺水。摩娑钟鼎,亲见
商周。端砚涌泉,焦桐鸣玉佩。
不知人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是境也,阆苑瑶池,未必是过,人鲜知之,良可悲也。
余故萃古琴砚古钟鼎,而次凡十门辨订,是否以贻清修好古尘外之客?名曰《洞天清録》。若香茶纸墨之属,既谱载而已谬误者,兹不复赘,观者宜自求之。
古琴辨
(35条)(数字为加入的序号)
2-伪断纹
4-古琴阴阳材
5-取古材造琴
6-制琴不当用俗工
7-择琴不必泥名
8-制琴不必求竒
9-古琴色
11-择琴底
12-桐木不宜太松
13-桐木紫色
14-熏爆琴材
15-桐木多等
16-梓木多等
18-琴足
19-雷张槽腹法
20-琴受土气
22-琴有穿孔
23-琴案
24-琴室
25-挂琴
26-露下弹琴
27-弹琴盥手
28-焚香弹琴
29对花弹琴
30弹琴对月
31弹琴舞鹤
32-临水弹琴
33-膝上横琴
34-蚌徽
35-道人弹琴
古砚辨
(加前述12条)
1-端溪下岩旧坑
2-端溪中岩旧新坑
3-端溪上岩新坑
4-他处石类端溪而非端溪者
5-歙溪龙尾旧坑新坑
6-歙溪罗纹刷丝金银间刷眉子四品新旧坑
8-银星旧坑新坑
古钟鼎彛器辨
(20条)
1-三代制
2-水土传世三等古铜器
3-铜腥三等
4-识文
5-文
6-欵识伪
7-蜡模
8-句容器
9-伪古铜器
10-古铜瓶钵养花果
11-古铜器灵异
12-古印章
13-古器无识文
15-鼎大小
16-香炉
17-古器不知名
18-追蠡
19-陵塜镜
20-晋塜古器
怪石辨
(加前述11条)
3-道石
4-融石
5-川石
6-桂川石
7-邵石
9-怪石有水自出
10-东坡小有洞天
研屏辨
(5条)
1-山谷乌石砚屏
2-宣和玉屏
3-永州石屏
4-蜀中松林石
5-画屏
笔格辨
(3条)
1-玉笔格
2-铜笔格
水滴辨
(2条)
1-晋人水盂
2-铜水滴
古翰墨真迹辨
(5条)
1-南北纸
2-硬黄纸
3-建安帖真迹
4-鲁公真迹
古今石刻辨
(5条)
1-北碑纸
2-御府珍储
3-古人用墨
4-响搨伪墨迹
5-真迹难存世
古今纸花印色辨
(22条)
1-淳化阁帖
2-帖
3-潭帖
4-临江帖
7-武陵帖
9-元秘阁续帖
10-又名太清楼帖
13-兰亭帖
14-乐毅论
16-颜碑
18-塔题名
21-南岳碑
古画辨
(加前述33条)
1-李营丘
3-赵昌王友
9-孙太古
11-何尊师、周炤
12-直幅横披
13-画绢
14-古画色
15-古画轴
16-米氏画
17-杨补之
18-名画多无对轴
20-装
21-古画绢
22-辨名画
23-辨谬画
24-名画印识
25-异画
26-宋复古
28-画无笔迹
29-画家点睛
30-摹临
31-金碧山水
32-画忌如印
总结述评
《洞天清录》开创了主要依据器物的质地、做工、年代特征等分辨真赝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已有形制外观下分别门类,但不需要注重个别形制,反而要从一个门类中所有器物;即相似这个门类的全部器物中,分辨出真品和假仿形制外观的赝品。
掌握这种鉴别方法的知识属于一门特殊的知识,完全有别于考古和历史等类知识,讲述这种鉴别知识的书籍可被称作古玩书,《洞天清录》是其中最早的古玩书。该书作者书生气十足,大约继承了
北宋考古金石学的风气,对琴、砚、铜、画尤其精到,所论甚详。以至于后世多只能继承,难以补充增加。可见获得辨识骨董的特定知识,需要历史环境,过了这个特定时期就极难再取得。这大概是因为早期时真品居多,文人博学又有所见所比较,因而得到知识。当然局限性是难免的,如该书未论及玉器和瓷器。
该书已论及古人的功力深厚为后人所不及。史实的确是人类脑部的知识在超越前人,但自身手部功力却是呈逐步下降的,无法超越前人。换言之,古人所创造的器物,都是不可再生的,更不可能超越前代。纵观历史文物,可以清楚的看到,正如该书所言三代青铜器铭文阴铸,在汉代已经做不到;晋唐人所作书画,宋人已无法企及,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就如今人之用毛笔写字,绝不可能像
清代以前从小就用,所以无论再如何练习,都无法达到清人的功力,更谈不上超越。而未来人,或者放弃手写,毛笔都成了骨董,那时能抓着笔晃几下的大概也算得艺术家了。这种概念不单是对评价骨董的价值和鉴赏有用,对断代也有重要作用。
对于鉴赏骨董,继承优秀文化,首先要确定器物的真赝,假仿器是不含有历史信息和古人功力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掌握真的鉴赏知识极其艰难,纵观历史,溯本求源是必不可少的,鉴赏者不但需要丰厚的历史考古形制的知识,还需要掌握专门的辨别知识,《洞天清录》的价值就在于它是这类专门知识的源头之一。
古琴辨古琴
——古琴以断纹为证,琴不历五百岁不断,愈久则断愈多。
——断有数等:有蛇腹断,.......有细纹断,......又有梅花断,其纹如梅花头,此为极古,非千余载不能有也。
2,出现断纹的缘由
——盖
漆器无断纹,而琴独有之者。盖他器用布漆,琴则不用。他器安闲,而琴日夜为弦所激,又岁久,桐腐而漆相离破。断纹隐处虽腐,磨砺至再重加光漆,其纹愈见。
3,辨伪看剑锋与琴色
——真断纹如剑锋,伪则否。
——伪作者:用信州薄连纸,光漆一层于上,加灰纸,断则有纹。或于冬日以猛火烘琴,极热用雪激烈之,或用小刀刻画于上,虽可眩俗眼,然决无剑锋。
——
古琴漆色历年既久,漆光退尽,惟黯黯如海舶所货
乌木,此最竒古。
注评:明代
曹昭《
格古要论》与
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论琴皆沿袭以上辨法,高濂将细纹断做牛毛纹,在“古琴新琴之辨”中增加了“真者有纹可见,而拂之则无。”
古钟鼎彛器辨
——铜器入土千年纯青如铺翠,其色子后稍淡,午后乘阴气翠润欲滴......铜器坠水千年则纯绿色,而莹如玉。未及千年,绿而不莹,其蚀处如前。
——器小而薄者,铜性为水土蒸淘易尽,至有锄击破处并不见铜色,惟翠绿彻骨。或其中有一线红色如丹,然尚有铜声。
——传世古则不曾入水,惟流传人间,色紫褐而有
朱砂班。甚者其班凸起,如上等
朱砂石,入以沸汤之良久,班愈见。伪者以漆调朱为之,易辨也。
——镜色昏而不黑,并无青绿色及剥蚀处,此乃西汉时物,入土千余年其质并未变。信知古铜器有青绿剥蚀者,非三代时物,无此也。
2,气味
——古铜并无腥气,惟上古新出土尚带土气,久则否。若伪作者,热摩手心以擦之,铜腥触鼻可畏。
3,铸工
——三代用阴识,谓之偃囊字,其字凹入也。汉以来或用阳识,其字凸,间有凹者或用刀刻,如镌碑者。阴识难铸,阳识易为。阳识决非古物也。
——古人作事必精致,工人预四民之列,非若后世贱丈夫之事。故古器欵,必细如发而匀整分晓,无毫模糊。识文,笔画宛宛如仰瓦,而又大小深浅如一,亦明分晓,无纎毫模糊。此盖用铜之精者,并无砂颗,一也。良工精妙,二也。不吝工夫,非一朝夕所为,三也。今设有古器欵识稍或模糊,必是伪作。颜色臭味亦自不同。
4,声音
——古铜声彻而清,新铜声洪而浊,不能逃识者之鉴。
5,伪古铜器
——其法以
汞杂锡汞,即今磨境药是也。先上在新铜器上,令匀然,后以醋调细碙砂末,笔蘸匀上。候如蜡茶之色,急入新汲水浸之即成蜡茶色;候如漆色,急入新汲水浸即成漆色,浸稍缓则变色矣。若不入水,则成纯翠色,三者并以新布擦,令光莹,其铜腥为水银所匮,并不发露。
注评:
中原地区北宋时有了最早的古代
考古学和金石学,如
吕大临《
考古图》、
宋徽宗敕撰《
宣和博古图》等,对部分青铜器的形制大小及款识(铭文)考证甚详,当时大概除了有
唐朝局铸句容器外,假仿器还不多。随着骨董的市场化,到
南宋时,假仿器增多,而假仿者形制必是仿照《考古图》所绘真品而为。因此辨伪之法应运而生。
关于唐铸,该书认为“
句容市器非古物,盖自唐
天宝间至
李煜时,于升州句容县置官场以铸之。故其上多有监官花押,其轻薄漆欵细。虽可爱,然要非古器。岁久亦有微青色者,世所见天宝时大凤环瓶,此极品也。”说当中有“极品”与其所言三代铸工不相符。唐代局铸已经无法与汉代相比,更遑论比较三代器物,何来“极品”?若算是
唐朝的极品或宋代已无法达到的还可以。可见该书对于人类功力退化的认识仍是不足。
这种不足也一直延续到近代现代,如民国
赵汝珍《
古玩指南》虽照搬《洞天清录》,但认为“三者俱备,所以三代铜器之能名垂宇宙者也。......查之
宣和,嗜古成癖,凡古名器,无不仿制。而尤以仿铜为尤,且均维妙维肖,足可乱真。所仿三代之器,除字道之内宽外窄未能全似外,其余绣色式样,完全与原器无异。......宋代制器,均能流传至今,且均仿古,虽作工花纹不及古器,但式样尺度均与原器无殊。”既然字道都不相同,何来无异?此说贻误后世。
关于锈色,
曹昭延续《洞天清录》翠色、紫色的认识,
高濂则稍有异议,认为曹所说“铜器入土千年者色纯青如翠,入水千年者则色绿如瓜皮,皆莹润如玉。此举大概,未尽然也。......余思铸时清莹不杂者多发青,质之杂浑者多发绿。......又如无青绿而纯紫褐色者,曹仲明(曹昭)以为人间流传之色,非也。”稍后的
张应文《
清秘藏》就此说“古人制器不惜所费,乌有铜质浑杂者哉!此论若盲人观场,可资嗢噱。特其论褐色以为非人间流传之色,乃出自高阜古冢,砖宫石室,燥地秘藏,无水土侵剥,尸气染惹,惟地气蒸润所成,亦不无一得之见。”其实《清秘藏》内容多抄袭《燕闲清赏》,说三代不会铜质浑杂已算是他的独自见解。至于传世铜器为紫褐色之说,其实曹昭之说出自《洞天清录》:“传世古则不曾入水,惟流传人间,色紫褐而有
朱砂班,甚者其班凸起如上等
朱砂石,入釡以沸汤煑之良久,班愈见。”连证明的方法都说的很清楚,而明人却似均未知晓。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