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店村(Gudian CUN)位于
保定市望都县城西南,镇政府驻地。
京广铁路、
北京—香港公路在村北斜穿而过。
地理环境
固店村地处华北平原区,地势平坦。人均耕地面积少,主要农作物为
玉蜀黍属、小麦。位于温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冷夏热。
行政区划
社会
医疗
固店村有镇卫生院、村卫生所,方便了村民的就医。
教育
固店村有固店小学、固店初级中学、固店高中等教育学校。
经济
固店村原为大棚蘑菇种植村,基本家家户户种植大棚蘑菇。现大都已经改行。种植
木瓜等树木。农民增收途径单一,靠外出主要务工。
村内有一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本村的乡镇企业,吸收了不少本村的人员就业。
交通
固店村教育资源丰富,固店高中是一所美术特色的
高中。村内有许多饭店,各种特色菜肴。
文化
历史和村名由来
原名古店 由古驿道旁客店发展成村
望都县是我国最早实行郡县制的地方,于
秦朝置县,当时叫
庆都县。望都县城南部紧邻的
固店镇,镇政府所在地为固店村。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望都县境内有南北大道,南下经今
定州市,可抵
赵国首都邯郸县;北上经今顺平可达
燕国都城。固店镇固店村就在这条古代南北驿道之旁,最早名古店村。
古代“官道”不允侵占
望都县境地处
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地形平缓,利于耕种,适合人群在这里居住繁衍生息。从望都县城往固店村方向走,分别有七里铺、十五里铺、二十里铺等小村,就是距离县城七里、十五里、二十里的意思。而固店村的南部还有一个名叫“古城镇”的小村,曾是
西汉新处侯国的国都。
1986年地址考察时,在固店村东南300米的地方,发现暴露的文物有含泥质灰的陶片,挖掘出陶壶、陶罐、石斧、房基、锅灶、大砖等,经研究确定为汉代村落旧址。记者在村内居民家,看到在此地出土的汉代陶罐和陶盆。在村南的“古城镇”村,古代侯国的城墙已无,但村民家还留有古代城墙的青砖。
据正在编写《固店村志》的陈秀申先生介绍,历代村民所称村东的“大道”,在古代是一条自京城通往南方各省的官道。所谓“官道”,是因旧时土地都是私有,连田间小路也是各家的,可以不让旁人走,而“官道”用的土地是“公有”的,供大家使用,不允许任何人侵占。固店村东的古代大道,在战国时期就有,历经
秦汉至隋唐时期,已形成了官道网络,道边五里一墩(墩铺),十里一台(烽火台),大道两侧还有官府设置的驿站。这条古驿道,在古代是官兵南北转战、皇帝私访、客商往来、灾民逃荒所必经,白天成群结队,夜间灯笼火把,车铃叮当,川流不息。几千年来行走车马,古大道低于两侧地面2米深,自然形成泄洪渠道,所以村里人也称为“大道槽”。因近代新修铁路和公路,古大道逐渐废弃。记者在固店村看到,原来的古大道现已成为耕地,但尚存低洼旧貌。
相传西汉时,固店村所在位置就有一客店,供南北往来客商食宿。到了
唐朝,四处移民在客店周围不断定居,聚居增多形成村落。因村中心是一古老客店,又南邻“古城镇”村,所以给这个村起名“古店”。唐代成村后,在村西筑建起一座兴国寺。
历朝历代都有战乱,乱时村民背井离乡、四处避难,战乱过后村民返乡重建家园。传说一次在村民移址重建家园过程中,古店村西的兴国寺方丈问起搬迁原因,村民将在原址屡遭灾难之事叙说后,方丈题诗一首:“古本横竖两刀插入口,兵侵匪扰日担忧,避难还需铜墙铁壁围,稳居其中乃太平。”村里文化人看后几经揣摩,就将古店的“古”字,加上方框成为“固”字,即村民盼望安居乐业、防战乱骚扰之意,从此古店村更名为固店村。固店村书记张会斌介绍,如今这个村姓氏以朱、王、张、李、刘居多,另有陈、杨、窦、黄、马,全为
单姓。
固店村历来重教育
记者在固店村,看到村子并不大,村民也就是六七百户,但村内小学、中学俱全。据了解,在清朝光绪28年(1902)前,村里就有了小学,当时称“义学”,校址在村西“三义庙”,教师有王洛余(又名王老余、王宝善)、
朱宝善等。
而村东始建于
唐朝的兴国寺,也叫大寺,本来住着和尚,光绪29年(1903年)思想革新的王洛余等人为发展村里的教育,请寺里的和尚转往
五台山,在兴国寺里成立了公立学校,称蒙养学堂。当时这所学校由县政府支持,属于村办,学生只有本村男生62人。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学堂改为学校。民国18年(1929年)开办“固店女子初小”,有女生19人,校址还在大寺,分为四个年级,复式班教学,一般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民国23年(1934年),固店村的王洛余等人,联合北合村李德望、赤灰村周洛善、北阳村曹树尧等有钱的财主出资,在大寺小学的基础上,在县
国民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
望都县第四高小”,校长曹绳武(北阳村人,北京大学毕业,曾任望都县教育局长),当年招收两个班,开学典礼县长亲自参加并讲话。
这时固店的学校成为一所从小学1-4年级到高小的完全小学,还独立创作了“校歌”,具有一定特色,附近定县、
唐县等很多学生争相到这里求学。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固店小学,因建在原兴国寺里,树木繁多,院里石碑林立,大寺屋檐下还有串串风铃叮叮当当。
固店小学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这座学校走出的学生很多都有成就,如清朝
爱新觉罗·旻宁9年(1829年)
刘玉衡(武进士)曾任陕州营都司正四品武官,1920年刘德慕
吕振羽周恩来同到
法国留学,王瘦吾曾任
中国国民党40军参谋长,1931年王豁然组织起固店南岗子党支部……还有
新中国成立初期知名剧作家
鲁煤(王夫儒)等,都是从固店村旧学堂育出成名。1956年在固店高小的基础上附设初中班,校址设在小学东边(即现在的
高中),1958年分开,成立固店初级中学。当时望都仅有5所初中,固店初级中学就是其中之一。
东门、祠庙、石牌坊已不在
现在村里60岁左右的人们,都记得以前村东村南的三个大土疙瘩,实际上那是烽火台。据陈秀申介绍,固店村东村南的烽火台高10米左右,周围50多米。底大、上小、圆台形,一侧有
梯形斜坡可上下通行,顶部是一平台,中间有一条形深沟,整个全都是用土堆积而成,其形成相传与
定县开元寺塔相关。宋王朝为了防御
辽朝,利用
定州市塔瞭望敌情,固店村位于定州东北22公里,定州塔与固店大土疙瘩(烽火台)遥遥相望,村里发现敌情就到烽火台上按规定信号放烟火,以此向定州传递情报,定州塔上望到烟火便知有敌入侵,好做应战准备。
经多年风吹雨刷,水土流失,三个大土疙瘩的面积和高度逐渐缩小。人民公社时期随农田基本建设,村庄扩建,铲除其底部时发现有大量草木灰梢和方砖。现三个大土疙瘩已成为平地,旧迹全无。
戏曲文化
固店村位于三县(
望都县、定州、
唐县)交汇处,建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土肥水美,人杰地灵,在县内素有“文化之村”美誉。固店村人热爱学习,重视文化,尤其是戏曲文化。早在
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清苑柳子调(现在的哈哈腔)已在固店村传唱。
传在清朝道光年间,固店村有一富贵
朱姓,因其衣食无忧,为了自乐,通过其亲戚引来清苑柳子调,直到1881年的朱老顾,已是柳子调第三代传人。这时朱老顾已不满足在逢年过节,生日宴会上小打小闹的演唱。他要扩大规模,要组团,于是和村里另一户富贵王老通联手,召集村里爱唱戏,爱演奏的年轻人在自家大院,自购服装,自购器械,自请教师,自己排练,在本村及外村演出,经过七八代人的努力,固店村的哈哈腔剧团当时已出具规模。从最初的三几个人的小曲小调到十来人的彩唱、在到三四十人的剧团,直到改革后的今天,他们演出过古装戏目有50场,现代戏12场,还配合国内外形势、政治斗争的需要,经济建设的发展演出折子戏,有些曲目如《争代表》、《在1977年》代表
望都县到保定的区参加地区汇演。
固店村的戏曲一路走来,有巅峰、有低谷、有坎坷、有悲伤,可谓酸甜苦辣,坎坎坷坷,但传承文化教育却始终未断,是固店村的戏曲文化使人们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的简单道理,懂得了忠孝礼义这些做人的常理;懂得了热爱家庭,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这些社会理念,尤其是革命样板戏的演出,人人敬英雄,学英雄,争当英雄,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新中国来之不易,建设新中国的必要以及决心要投入到建设新农村中去。
由于戏曲文化的熏陶,固店村的村风村纪,村容村貌、邻里关系、婆媳关系等等都很和谐,曾出现了尊老爱幼、以孝为先、夫妻恩爱、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等方面的典范。固店村的良好风气吹遍了周围的十里八村,也带动了周边村的社会风气,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切都得益于固店村的戏曲文化。
代表人物
人物介绍直隶(今
河北省)
望都县人。1944年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赴晋察冀解放区,入
华北联合大学学习。同年任
华北大学文艺研究室文学组创作员。建国后,历任
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文化部艺术局创作室、中国剧协创作室编剧,《
戏剧报》、《剧本》月刊编辑,
中国戏剧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著有话剧《红旗歌》(执笔者)、《里外工会》,诗集《扑火者》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