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学彦
船舶设计专家
许学彦,男,1924年5月11日出生,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郑陆桥镇北夏墅村人,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院士,船舶设计专家,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七院708所技术顾问、研究员。
许学彦从小立志造船,高中毕业后进入重庆交通大学造船系学习,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上海交通大学学习。从1951年开始了船舶设计的生涯,并一生致力于船舶事业。他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船东风号远洋货船”,海军重点、批量生产并出口的“62”型高速护卫艇,国家重点“718工程”中的主要三型船舶:即远洋跟踪综合测量船队的主测量船“远望号测量船”、海洋调查船向阳红10号”和远洋打捞救生船“J121号”。
2016年3月10日,许学彦院士逝世。
人物生平
1944年9月高中毕业后,许学彦被保送到重庆交通大学造船系学习。
1946年9月抗战胜利后,许学彦随交大师生乘船从重庆市返回上海市,继续学习。在交大学习期间,他成为了当代造船学家和教育家辛一心教授的学生。
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951年许学彦向浚浦局辞职,进入船舶局技术处,任技术员,开始走上船舶设计之路。
1952年,许学彦在技术处参与设计完成了船舶设计的处女作“海济号”黄浦江渡轮。
195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许学彦主持设计了55甲高速炮艇。
1958年—1959年担任东风号远洋货船技术设计与施工设计主办及审定。
1959年,许学彦担任了著名的“昆仑号”总设计师。
1962年设计0111型高速护卫艇(批量生产称62型护卫艇),该艇被授予“海上猛虎艇”的称号。
1967年主持研制了“七一八工程远洋航天综合测量船”。许学彦担任工作组的副组长。
1974年—1977年担任“向阳红10号”远洋调查船、J121远洋打捞救生船三结合设计组负责人,审定图纸。
1981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机械工业部七院708所副所长。
1983年10月任六机部七院708所总工程师。
1987年8月在“远望”号上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采访。
1993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2016年3月10日,许学彦院士逝世。
个人作品
《专辑编者的话——大家都来开发新船型》
《高性能机翼帆的开发研究》
《矩形硬帆间相互干扰的试验研究》
《民船的研究设计概述》
《我自幼爱上了船》
获奖记录
▪ 1993-10 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奖)
▪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 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获奖)
(注: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相当于全国劳动模范)
人物轶事
立志造船
1937年,爆发了卢沟桥事变,日寇打到上海市,由于军队抵抗不利,同年10月份就打到许学彦的家乡,他便逃难到父亲在安徽九龙岗淮南煤矿。当时许学彦周岁13岁,一个人没法跑,就跟着村里的大学生一块跑,从常州市南京市,后来又从九龙岗到阜阳市河南省武汉市贵州省,并在贵州读了当时的国立第三中学和国立第十四中学。这段逃难的经历对许学彦影响很深,深感中国国防力量太弱,就是在当时,他立志长大以后要为国防服务,增强中国的国防力量。高中毕业后,许学彦如愿进入到当时还在重庆市的交通大学造船系深造。
尊重妻子
许学彦被自己的母亲评为“我的儿子是个哑巴”。他刚结婚时,和妻子有矛盾时,从来不跟妻子吵架。他会拿张报纸遮住脸不吭声。他非常尊重妻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市交通很挤,许学彦要买自行车,但由于他有头昏病,所以妻子和母亲都不同意购买,对此他只是生闷气。即使抽屉从不上锁,他也不会私自拿放在抽屉里的钱。直到妻子同意购买自行车后,才拿钱买车。
态度认真
许学彦做事态度认真,一次许学彦单位里搞活动,发给每人一顶小帽子,要求到会场一定要戴上。到了会场大家都没戴,全场只有他一个人戴帽子,他说:“规定要戴就得戴”,结果全场只有他一个人还戴着帽子。
许学彦年轻时患上了破坏淋巴系统的细菌性传染病丹毒症,因抗战时期逃难得不到良好的休息,留下了左腿浮肿的后遗症,并且一旦劳累或感冒,病症就会复发,发作时经常是近40度的高烧不退,腿肿得不能行走,需要住院打点滴。由于设计任务很重,即便在许学彦生病期间,前往找他商量工作的同事仍为数不少,有时一谈就是大半天;即使同事不去,他在病床上仍是不停的看书、计算,认真工作。
热心助人
三年困难时期,女儿的一位同学因为家里兄弟多,家里经济条件较差,常吃不太饱。许学彦非常照顾女儿的同学,不仅经常交代女儿给同学拿点心吃,还在给女儿买学习用品时,也给女儿同学买上一份。
许家对门有一位孤老,里弄干部想为他装一个应急招呼铃以便照顾他,许学彦夫妇便主动承担照顾老人的任务。老人只要一按铃,许家铃声响起,不管什么时候,许学彦夫妇都会立刻赶过去帮助他。
人物评价
许学彦13岁立志造船强国防,并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的船舶事业,他是新中国船舶设计的中流砥柱,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远洋货船”、国家重点工程中的主要三型船舶等。他认真对待自己的事业,同时也热爱着自己的事业,即使不能工作在船舶设计的第一线,退休后,他仍坚持了解最新的船舶动态,甚至会出席关于船舶工业发展的论坛。
这位作品早已名扬海内外的船舶工程师,在工作中,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在生活中质朴无华,平易近人,对待身边的人毫无架子,人缘很好,邻居们都敬重他。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个人作品
获奖记录
人物轶事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