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锡(1884-1970)字茀庭,广东香山人。肄业于香港皇仁书院。
生平简介
1907年赴
英国留学,入
伦敦大学法律系,1912年毕业。翌年加入英国律师公会,任职律师;同年返国。1914年再赴英国深造。1916年获伦敦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17年返港执律师业。1918年转往北京,任北京政府司法部法律翻译监督。后历任法律编委员会委员、主任兼司法考试委员。1919年任大理院大法官。1921年任中国出席
华盛顿会议代表团专门委员。翌年返国,任中国出席关税特别会议专门委员,法权调查委员会准备处处长,国际法权委员会代表,国务院商标局法律顾问。在北京期间,曾先后兼任北京大学、
朝阳大学、法政大学、盐务学校等校教授。1928年在
上海市重操律师业,并兼上海
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1932年1月,任
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常任次长;7月改任司法行政部政务次长;9月任考试院法官初试典试委员会委员。1935年任外交部顾问,旋以特派委员名义,奉派赴
英国主持伦顿中国艺术品国际展览会。1936年10月,当选为
国际联盟海牙国际法庭法官。1940年离
海牙避居
瑞士。1945年二战后返回海牙,出席国际法庭全体法官会议,后被选为国际联盟清理委员会委员。同年返国,重任司法行政部次长。1946年8月,任中国驻英国大使,1950年1月去职,留居英国。1970年1月30日在伦敦病逝。终年86岁。
法律专家
1917年,郑天锡返回
香港特别行政区任执业律师。1918年,应留英同学
罗文干(后来曾任
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长)邀请,转往北京,先后在
北洋政府任法律翻译监督、法律编纂委员会编纂主任兼司法考试委员、大理院大法官等职。1921年,任中国出席
华盛顿会议代表团专门委员。1922年,任中国出席关税特别会议专门委员、法权调查委员会准备处长、国际法权委员会代表、国务院商标局法律顾问。1931年,郑天锡任司法行政部政务次长,这是他在国内司法界担任的最高职务。
郑天锡不仅用在
英国所学的法律知识为祖国效力,而且在国际上也很有作为。1936年10月,他当选国际联盟国际法院法官,而且一任就是十年。二战前,中国人担任过
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并与各国法官共同调解国际争讼、促进世界万邦和平大业的只有
王宠惠和郑天锡两人。二战结束后,
联合国第一次大会在伦敦召开,重新选举国际法院法官。郑天锡原是战前由中国政府推举当选的法官,按照常理,中国政府应该再次提名其为候选人。但由于当时中国驻美大使出缺,政府改调驻英大使
顾维钧出任驻美大使,郑天锡出任驻英大使,提名人选因此改为
徐谟。其间还有一段小插曲:在这次
联合国大会上,荷兰政府提名郑天锡为法官候选人。这也表明郑天锡在任这一职务期间的国际影响。
郑天锡除了从事司法界实务工作外,也以法学家身份从事学术活动。他曾先后兼任北大、法政、东吴等校法学教授,还曾担任《美国律师辞典》有关《中国法》部分主编,并将中国法律翻译为英文,如《民法初稿》、《最高法院的判决》、《捕获审判所规则与审判》等。
驻英大使
1935~1936年在伦敦举行的国际中国艺术展览,是中国在海外宣扬中华历史和艺术的盛事。郑天锡以
国民政府特派委员名义,被派往
英国主持“
伦敦中国艺术品国际展览会”。
此次艺术展最初由几位英国的中国文物收藏家发起,他们希望把世界各国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们收藏的中国艺术品,尤其是中国故宫的宝藏借到英国来展览。于是建议请中英两国政府合作主办一次中国艺术品展览。当时的中国驻英大使
郭泰祺积极协调中英两国政府,促成了此次伦敦国际中国艺术展。该展览于1935年11月28日开幕,1936年3月7日闭幕,历时三个多月。展览设在伦敦皇家艺术院,赞助人是英国国王
乔治五世、
玛丽王后和中国国民政府主席
林森。参展国有中国、
日本、
苏联、
荷兰、
法国、
瑞典等,各国均送来本国收藏的中国艺术品,展品总件数达到3080件,其中800余件为中国故宫所藏。参观人数达40多万人,打破了皇家艺术院此前所有艺展的参观人员记录。
期间,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玛丽王后携皇室成员前来参观,由郑天锡作陪讲解翻译。玛丽王后第二次又偕同
挪威国王及王后、
丹麦国王及皇室多人前往参观,仍由郑天锡陪同讲解。玛丽王后对其中一件宝物很感兴趣,请郑天锡说明,郑除解答外,因该物在
莎士比亚的诗中曾经提到过,于是便把莎翁原诗背诵出来。玛丽王后听了,非常钦佩郑的博文强志,从此建立良好友谊。
在这次艺展中,中国文物的分类、陈列和说明都是在郑天锡指导下完成的,这对于中国艺术品在
英国大放光彩,以及促进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国以来,中国驻英使节都是留美出身,只郑天锡一人除外。郑天锡之所以能够出使英国,人们认为可能与他早年留学
伦敦和主持伦敦国际中国艺术展览有关。据台湾《
传记文学》介绍,郑天锡驻英大使任内,折冲樽,与英国朝野人士感情融洽,而去职之日的临别赠言――“与中国人做过朋友的,永远是朋友”,又将中国人交友重信义的真谛婉转表达,可谓“一语能彰大国风”。
但是,郑天锡驻英期间(1946~1950)正值中国国内政局动荡之际。1949年10月,
新中国成立。
蒋介石竭力阻止各国承认新中国。郑天锡按照蒋介石的指示,曾于1948年12月和1949年10月两次访晤
英国外相
欧内斯特·贝文,讨论中国局势和
女王陛下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问题,但终究回天乏术。1950年1月6日,英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并于同日发表声明,撤销对
国民政府的外交承认。
伦敦原中国大使馆关闭,郑天锡亦不再享受外交待遇。郑天锡也曾想为
台北市政权保留中国在英国的领事馆,但未能成功。1954年9月,新中国政府任命宦乡为中国首任驻英代办,开始了中英关系的新时代。
郑天锡退休后,仍留居英伦。他用英文撰写了多部介绍中国文化的著作,获得国际文坛好评,如《中国文化与艺术》、《孔子模型之中国人》、《东方与西方》等。1970年1月30日,郑天锡因心脏病突发在伦敦
威斯敏斯特市医院逝世,享年87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