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山
原黄埔军校国术总教官
杨松山(1906-1985),字思齐,山东济南人,回族。1928年任南京中央国术馆教授、教务长,同年参加武术国考,获最优等奖。1930年任黄埔军校国术总教官。著有《初级拳单练与双打》《对手刀法》等。
杨松山二十年代就蜚声中外,曾经担任甘肃省武协顾问。他精于查、华、炮、洪、地躺、形意、太极等种拳术及长、短兵器,擅长摔跤、拳击、散打、技击造诣颇高,早年曾东渡日本,学习柔道、剑道等。杨松山善集百家之长,融会贯通而又后自辟蹊径。
人物生平
杨松山童年时代授业于武艺精通的著名拳师王丹忱。他白天读书,夜晚习武,每天与挚友名师赤膊光足,或拳械或散打,每晚练功,长期寝宿于练功场上,打下武术基础。除了王丹忱外,他还曾向王维翰、马蔚翰学艺,从弹腿入门,继而学习查拳、洪拳、炮拳等,并兼习摔跤。
“五”惨案后,日寇占领济南市。杨松山一九二八年六月到南京中央国术馆参加入馆考试,得到西北军将领、国术馆馆长张之江的赏识。在国术馆,他常与各派名师、高手切磋技艺,也曾和中央大学的美籍教授、拳击名师麦克洛交流心得。
1928年十月中央国术馆举行武术国考,全国四百多名精英汇集南京。经过三轮激烈的争夺,杨松山被评为第十七名优等选手。但是在大会即将颁奖时,却出现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当时爱国将领冯玉祥仅送来十五份奖品,主持国考的张之江十分为难,不得不亲自出面给第十六名和第十七名最优等选手郭长生、杨松山做工作。
杨松山当即表示甘愿退居到三十名优等选手行列之中,以示对名遇者张之江的支持。为此大会嘉奖他一把龙泉宝剑。同年冬天,中央国术馆进行全馆文、武两科考试,他文、武两科均独占头。此后杨松山声誉日盛,使他足于国术馆教授行列,时年仅二十三岁。
1930年春到1931年冬,在国术馆任教授。冯玉祥将军对杨松山的技艺和品德很赏识,经常到馆观看杨松山的武功和教学,并亲自保送他去日本学习柔道、剑道。在日本,他曾在户山学校学习剑道,在讲道馆学习柔道。
1932年春至1934年冬,在黄埔军校中校操典教官。
1935年至1937年,在中央国术馆任教务处副处长、处长,后曾在国民体育学校任上校设计师兼总教官。九一八事变后,杨松山从日本回到南京中央国术馆。此时,杨松山集文武、中西之道于一身,并融会贯通于教学之中,不久便任为教务长。
1936年,曾随中央国术馆旅行团,赴东南亚各国表演武术,并为国术馆募款。
1937年以后脱离国术馆,转为职业军人,直至1949年9月在甘肃河西随部起义。
主要成就
经杨松山培育的国术馆学员,有的现在已成为高等学府的栋梁,有的在各级体育机构担任要职。杨松山应邀到黄埔军校(当时在南京)任教官时,他不落臼,独辟蹊径,自编了“初级拳”“中级拳”,“空手夺四枪”等套路,有的至今仍为军事党校教材。他同王子平合作演练纯熟的两项对练套路“对宝剑”“朴刀对枪”,以及他创编的“空手夺四枪”,曾拍成电影供后学者观摩。
一九三六年,由国术馆和国体专校联合组成的体育旅行团,在杨松山带领下,赴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巡回表演,历时半年。旅行团的表演,对东南亚武述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解放后,几经辗转,他到兰州市成了建筑工程师,但他将一生中最宝贵的黄金时代,献给了武术教育事业。
在国术馆期间,杨松山积极探研中外武术之异同,试图以科学方法整理武术遗产,使之成为现代体育项目。为此,他学习击剑、拳击及日本剑道等国外项目,取得了一定成就。他兼长文武,不拘于武术门户宗派之见。在国术馆期间,从李景林习武当剑法,从马英图习根法及双手刀法,从朱国禄习形意拳法,从马文奎习拌、对各家之长兼收并。40年代后长期流寓甘肃省,又经常向马风图请教通备派理论与技术,以及武术史诸问题。
因此,他对中国武术的源流及当代武术诸问题,尤其是运动技术的发展方向问题,有独特的见解。在黄埔区任教时,曾编有《初级拳单练与对打》《双手刀法》等教材,晚年发表过有关中央国术馆的回忆文章。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