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飞云
夏飞云
夏飞云(1936—),中国当代著名民族音乐指挥家;1936年出生于浙江桐乡;196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1961—1997年分别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民乐系副主任、教授;1969—1978年任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组中西混合乐队首席指挥;1992—1993年任香港中乐团驻团指挥;在任期间,曾率领香港中乐团远赴加拿大演出,受到观众及音乐界一致好评;1962—1999年兼任上海民族乐团上海爱乐乐团、东方广播民族乐团客席指挥;1997年退休后任上海音乐学院民俗音乐系民乐指挥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留学生中国民乐合奏课教师。
人物简介
夏飞云(1936—),中国杰出的民族乐队指挥家,我国第一位受严格音乐教育的民乐专业指挥。
夏飞云1936年出生于浙江桐乡,1953年携带自制的小提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小提琴专业。1956年考入民乐系乐队指挥专业,师从杨嘉仁卫仲乐等教授,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为山西省江苏省等省训练乐队;1969—1978年任上海京剧院智取威虎山》剧组中西混合乐队首席指挥。
夏飞云具有深厚的中、西音乐基础,熟悉各民族乐器的性能,深得中国音乐之神韵。其指挥动作准确潇洒,作品处理深刻细腻,风格朴实,与乐队配合默契,先后指挥过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青年交响乐团民族乐队、上海民族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上海京剧团乐队等,曾应聘出任香港中乐团驻团指挥,多次出国演出,多次赴香港讲学,被誉为“出色的指挥家”、“有经验的指挥家”。
1995年荣获中国唱片第三届金唱片奖指挥特别奖;1997年末退休后兼任上海音乐学院民俗音乐指挥硕士生导师、留学生中国民乐合奏课教师。
2001年初率上海民族乐团赴维也纳音乐厅演出及奥地利德国巡回演出,获得高度评价;夏飞云先生与上海民族乐团曾为香港雨果唱片公司录制多集中国民乐精品唱片,如《春江花月夜》、《小刀会》、《夜深沉》、《陆春龄笛子艺术荟萃》、《迎春接福》等。
主要成就
夏飞云先生曾随指挥教育家杨嘉仁先生学习,还跟随民乐大师卫仲乐先生学习民族乐队的技法。如今早以自创了独特的民乐指挥法,那就是他的四字箴言“恰到好处”。至于指挥的风格,他主张越精炼越好,“反对花拳绣腿哗众取宠,一味在台上龙飞凤舞,既没骨架又没章法。”
“从某种角度来说,民乐队指挥更难,除了基本指挥法外,还要懂得民族乐器的性能、民族民间的音乐特性,比如指挥交响京剧,不懂京剧的‘行云流水’等唱腔,仅靠乐谱是不可能指挥得了的。”他又说:“现今的民族乐队,就编制来说,基本还是沿袭了解放前后那种将北方吹打和南方丝竹相结合的方法组建而成的,在这个乐队中,所有的常规乐器,全部是流行于汉族地区的乐器,现在看来,局限性是很明显的。我曾和同事们研究多年,认为中国是一个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着丰富多样的乐器,何不把他们组建成一个真正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管弦乐队呢?其实,西方现今的交响乐团也是从五十多个国家中经过筛选出来的乐器组成。我们甚至可以设想组建东方民族管弦乐队,这不仅是东方各国人民的需要,也是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如此,一个音色丰富、性能优越的新型民族乐队完全可以和西方乐队比美。乐器是工具,但不同于生产工具的工具。民族乐器的产生和流传是同本民族的语言、风俗、心理、习惯等紧密相连,因此不能以生产工具先进落后的规律那样简单地以‘先进’的西洋乐器和乐队来替代‘落后’的民族乐器和乐队。民族乐器和乐队,只能通过自身的变革来完善,并以此服务于民族、服务于世界。”
喜爱民俗音乐的听众都会潜意识地想听“夏版”(夏飞云版),经过他的诠释,不仅作曲家啧啧称赞,听众也会久久不能忘怀,他说:“我挑选的音乐作品往往是不仅能感动我,还能看完总谱马上就能哼上几句的。”于是,在他此次音乐会上,我们可以听到他精心“打磨”的《庆典序曲》(赵季平)、《月儿高》(彭修文)、《沙迪尔传奇》(刘湲)、《夜深沉》(吴华)、《云南风情》(关乃忠)、《十面埋伏》(刘文金赵咏山)以及他当年指挥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
录音作品
雨果唱片·夜深沉
《夜深沉》是一张早期雨果的出色民俗音乐录音,收录了各种各样的大胡专集名曲,从常见的二胡京胡,到较少听的高胡板胡,是一张值得拥有的中国弦乐大全,用于试听其音域不会过于局限,因为这几种胡琴是各自在高、中、低音部作为自己的特长。
《夜深沉》(京胡独奏曲)以昆曲《思凡》一折中《风吹荷叶煞》的四句歌腔为基础,经历代京剧琴师的加工改编发展而成。在京剧《击鼓骂曹》和《京剧《霸王别姬》》中用以配合弥衡击鼓和虞姬舞剑。解放后,有人用作独立器乐曲演奏。乐曲标题沿用我国词牌取名时常用的办法,以瑞安鼓词首句“夜深沉”三字命名。在旋律线方面与《风吹荷叶煞》差别不大,而《夜深沉》以坚定有力的节奏的一气呵成的旋律进行,替代原型垛句的旋律结构,因而使 音乐形象产生了很大变化,将原来表现哀叹不幸和怨恨人世的音乐情绪,改造成刚劲有力的精神气质,并发展成一首曲调刚劲优美,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的优秀乐曲,充分表现出琴师们的卓越创造力。它的演出形成独特,由京胡演奏,以击鼓相伴。富有中国气派的击鼓艺术使乐曲更添光彩。
改编者集各家演奏版本之长,进行加工改编,将乐曲结构扩展成有引子后接慢板、中板、快板的板式铺排。曲调由繁至简,在快板段落作了较多发展,其中有大鼓的独奏及鼓与京胡的竞奏,使原曲的精华--刚劲且优美的音乐得到充分优美的表现。
雨果唱片·小刀会
毕系舟曾经撰文说:“这款录音由夏飞云指挥上海民族乐团灌录,流畅自然,驾轻就熟,显然是大家都已熟悉的音乐,在风格上基本上仍掌握得到,能够将60年代《小刀会》的原唱班底——上海歌舞剧院的合唱团找来录唱了《小刀会》的两段合唱曲,也就更能增强了乐曲的地道韵味了。”
这话并没有夸张,选来录音的曲目实在很经典,这张唱片的副标题就是《五、六十年代经典中乐合奏曲》,这说明维克多·雨果《小刀会》的录音已不是五六十年代精典中乐合奏原版,而是九十年代初上海民族乐团根据当时的乐团编制而编配的版本(当时的执笔人大有可能是朱晓谷先生)。原作曲的商易先生于2001年底或2002年初为何没有参与进来,就不得而知了。《小刀会》以前曾出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黄梅调电影的配乐中,董榕森还曾经仿写成\u003c还我河山\u003e一曲。
在听《小刀会》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序曲部分,这也是《雨果发烧碟》系列中的辑录之选了。你喝一杯淡淡的茶,慢慢聆听这段序曲,就会觉得乐队的演奏空间相当紧凑。尽管如此,每件乐器的座标依然清晰可辩。如果在家里听这段节目的时候,感觉乐器挤成一团,应该首先从房间的声学上找原因,着手改善一下自己聆听环境。开头第20秒和第43秒时出现的那两次震撼人心的鼓声,用的是位于舞台右后方的低音大鼓,声音结实而有力。低音大鼓的音像位置听上去应该跟差不多在一起。大约在3分多钟的光景,舞台后方的当中部位响起了劲力十足的定音鼓,定音鼓的音色跟低音大鼓不一样,在音响系统里应当听得出两者的差别,有些发烧友使用的扬声器存在着轻度的声染色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两种鼓声就不那么容易区分了。稍后快结束的时候,有几记响亮的锣声,方位感相当明确。不过说回来,其《序曲》的低音大鼓录得相当霸道,更坦白地说是“茹毛饮血”,呵呵。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主要成就
录音作品
雨果唱片·夜深沉
雨果唱片·小刀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