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大朱雀
雀形目雀科动物
拟大朱雀(学名:Carpodacus rubicilloides):体长19厘米,是一种体型甚大而壮实的朱雀。
形态特征
体型甚大(19厘米)而壮实的朱雀。嘴大,两翼及尾长。繁殖期雄鸟的脸、额及下体深红,顶冠及下体具白色纵纹;颈背及上背灰褐而具深色纵纹,仅略沾粉色;腰粉红。雌鸟灰褐而密布纵纹。雄鸟与大朱雀的区别在整体红色不如其浓,颈背及上背褐色较重且多纵纹。雌鸟的区别为颈背、背及腰具纵纹,且褐色较重。亚种lucifer体型比指名亚种稍大。
虹膜-深褐;嘴-角质粉色;脚-近灰。
叫声:鸣声为缓慢而下降的tsee-tsee-soo-soo-soo声。叫声为响亮的twink,较轻柔的sip或忧郁的dooid dooid。
雄鸟额、头顶、枕、头侧、颊和耳覆羽辉栗色具窄而尖的银白色条纹或斑点,眼先和眼周鲜红色无白色斑,头顶后部、枕、后颈灰玫瑰红色具暗褐色纵纹。背、肩和两翅覆羽灰褐色具黑褐色纵纹,羽缘沾玫瑰红色,腰玫瑰红色。尾上覆羽灰褐色,羽缘白色尾暗褐色,羽缘淡皮黄色或黄白色。大覆羽和中覆羽暗褐色,羽缘灰褐色并沾玫瑰红色,尤以羽缘较著。飞羽灰褐色,羽缘粉红色或玫瑰皮黄色,次级飞羽羽缘色较淡而宽多为粉红白色。颏、喉辉深红色,各羽均具窄而短的银白色条纹,其余下体朱红色亦具白色条纹,尤以胸和上腹部较明显,往后红色变淡,白纹亦逐渐不明显和消失,肛周至尾下覆羽玫瑰红白色。
雌鸟上体灰褐色或淡黄褐色具显著的暗褐色纵纹,头顶和头侧纵纹较细窄,两翅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具窄的淡灰色或灰白色羽缘。尾褐色,最外侧一对尾羽外具窄的白色羽缘,下体淡灰色沾褐或皮黄褐色、具显著的黑色纵纹,腹部以下黑色纵纹逐渐减少,直到消失。
虹膜暗褐色,嘴角褐色,嘴峰较暗,嘴基角黄色,脚暗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30-52克,♀37-50克;体长♂171-204毫米,♀167-200毫米;嘴峰♂12-15毫米,♀12-15毫米;翅♂98-119毫米,♀90-113毫米;尾♂80-97毫米,♀74-99毫米;跗♂20-28毫米,♀21-27毫米。(注:♂雄性;♀雌性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甘肃省西北、南部),青海省玉树市祁连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天峻县、治多、札多,、久治县),四川省巴塘县石渠县白玉县云南省(丽江山脉),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西北部、狮泉河),喜马拉雅山脉
原产地:不丹、中国、印度尼泊尔
栖息环境
拟大朱雀是一种高山荒漠鸟类,栖息于树线以上至雪线附近的高山和高原灌丛、草地、有稀疏植物的岩石荒坡,有时甚至上到雪线以上。海拔高度夏季3800-4500米,最高到海拔5500米,冬季亦多在海拔2000米以上。
生活习性
留鸟,惧生且隐秘。飞行迅速且多跳跃。常与其他朱雀混群。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呈小群。喜欢开阔的高原草甸、灌丛和草地及溪流和泉水边灌丛草地,有时也进到林缘疏林和居民点附近的稞麦地、菜园和房前屋后的多枝柽柳上。
以植物种子为食,也吃植物叶芽、嫩叶、果实和农作物青稞和豆类等植物。
鸣叫声为缓慢而下降的tsee-tsee-soo-soo-soo声。叫声为响亮的twink,较轻柔的sip或忧郁的dooid dooid。
繁殖方式
繁殖期6-9月,最早在5月中下旬即开始成对和营巢,营巢在低矮的蔷薇和其他灌木丛中及溪边和农田地边小柳树上。巢呈杯状,由细枝、枯草茎和枯草叶以及细根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羊毛和兽毛。每窝产3-5枚卵,卵蓝色,被有黑色或紫褐色斑点,有时还被有发丝状斑纹,卵呈阔卵圆形,大小为21.6-28.3毫米×16.0-18.7毫米。
亚种
拟大朱雀藏南亚种(学名:Carpodacus rubicilloides lucifer)。分布于拉达克克什米尔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自治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藏南部。
拟大朱雀指名亚种(学名:Carpodacus rubicilloides rubicilloides)。分布于塔什干、拉达克、克什米尔、锡金王国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云南省、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甘肃。
保护状况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Carpodacus rubicilloides..The IUCN Red List..2024-02-0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繁殖方式
亚种
保护状况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