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垣
原齐鲁大学教师
张立垣,一位终身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知识分子,早年参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以光明磊落、追求进步、自强不息、爱国为民的品质,成为近现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基本概况
人物事迹
社会贤达张立垣
勤奋好学
张立垣,字筱藩,清同治六年(1867年)生于乐安县(今广饶县)县韩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父亲张炯泰因家庭人多事繁,一心只务劳作,对儿子的学业不甚关注,倒是精通诗书的祖父张殿振见立垣天资聪颖,便常指导他识文解字。在祖父的影响下,幼年时期的张立坦,就养成了苦读诗书的良好习惯。后来在私塾就读时,因品学兼优而受到塾师的器重和赞扬。他在学业上专心致志,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有一次过春节时,地处博兴连界的利城村唱戏,少年伙伴们约他前去观看,他先是推辞不去,后经再三相邀,他只得去了。看了半夜戏,回来的路上同伴们都兴致勃勃地讲戏评戏,唯独张立垣却一言不发。原来,他人在热闹嘈杂的戏场里静坐,心却在浩瀚的书海里遨游,至于 台上演的什么戏,他根本就没往心里搁。滴水穿石,事到功成,靠着这种顽强学习的精神,张立垣在学业上突飞猛进,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府试揭晓,一举考中秀才,成为名闻四方、引人瞩目的人物。
此时正值清朝光绪年间,西方的科学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国内有识之士看到西文文化的进步性与科学性,主张洋为中用,兴办新学,“教育救国”论一时颇为盛行。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张立垣毅然放弃科举学业,以优异成绩考入济南省立师范学校。这时,他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对学业也更加精益求精。他为了探讨书法艺术的精华,曾利用假期,访贤求艺,专程前往上海市去拜访著名的书法家翁同龢先生。翁同和是光绪帝的老师,因赞同康、梁变法,鼓动光绪皇帝支持维新派而被慈禧所忌恨,遭受贬,回家隐居。张立垣到上海结识翁同和后,与之畅谈国事,感慨万分。其间共同切磋书法艺术,受益匪浅。翁同和对张立垣的学识也很赞赏,临别特题:“秀句满水国,芳声腾海隅”条幅相送。
张立垣在济南省立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文学、书法等方面的精深造诣,倍受各方推崇,先后被青州第十中学、济南女子师范、济南省立师范、齐鲁大学等学校聘请,担任教学工作达五十年之久。
辛亥先锋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联合各反清团体,成立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明确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之后,同盟会在国内迅速发展,在上层,特别是在知识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张立垣在同盟会主办的《民报》上看到同盟会的宗旨后,思想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这之前,他耳闻目睹了清廷在慈祥太后专权下,对内残酷镇压,对外妥协投降,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清朝的腐朽统治,引起了他的强烈不满。一次,他到省里参加考试,在一篇论文中猛烈评击了朝廷弊政。他指出:“今天下多冥顽之物也,致使祸端交作”。他警告说:“玉帛往来之下,反启桀骜不驯之心,而国危矣!”宗师在阅卷时,对张立垣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才华,赞批道:“五艺均明顺。”但是,他对这位来自乐安的考生在文章中显露的叛逆精神,则不能容忍,联想起乐安历史上多有愤世嫉俗之士,因而严厉斥责道:“舍题作文,借端讥刺,此邦之恶习也。有志上进者,切勿效颦尤!”张立垣早期这些民主思想的萌芽,使他很快地接受了三民主义,成为同盟会的一员。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风雷激荡全国。消息传来,张立坦深受鼓舞,兴奋不已,积聚心头多年的义愤一涌而出,他立即与延火焌三等率学界人士在乐安县城集会。张立坦在集会上发表演说,宣传三民主义,呼吁民族革命,力主推翻清代统治,提倡民权。与会者群情激昂,同仇敌忾,矛头所向,直指封建王朝。
张立垣组织的这次革命行动,触怒了满清王朝在乐安县的最后一任知县董大年。这个上台伊始便敲诈勒索、贪污腐化、鱼肉百姓的酷吏,深知推翻清廷势必危及自己县太爷的宝座,因而又恨又怕,急忙派兵驱散集会的民众,扬言要抓住领头闹事的张立垣严加惩处。在此情况下,张立垣毫不畏惧,决心继续革命。他得知孙中山要取道烟台市日本回国指导革命的消息后,便打定主意,奔赴烟台,意欲面见孙中山,寻求革命真理。
驱赶赃官
张立垣赶到烟台,闻知孙中山已经到达上海市。此行没有见到孙中山,他深感遗憾。但是,烟台的反清斗争如火如荼,使他大开眼界:满清王朝的标志——黄龙旗,被人们踏在脚下,昔日皇帝的权威一扫而光;人们的言谈、行动,标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些,都给了张立垣以很大的教育和鼓舞,使他更加坚定了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信心。
此时,他又结识了邓天一、李少卿这两位同盟会员、乐安同乡。辛亥革命时,邓天一奔走济南市青州市潍县寿光市、诸城等地,组织发展革命力量,不断冲击清朝地方官吏,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李少卿也是一位全心全意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志士,坚定地信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了对抗清廷的青州独立运动。共同的革命目标,使他们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
1912年4月,邓天一、李少卿和张立垣经过周密计划,一同回到乐安,在张立垣家场院内的北屋里召集会议,拟定了行动计划和宣传提纲,组织发动革命党人跟董大年展开斗争。在此之前,清朝皇帝溥仪已于2月12日宣布退位。这时的董大年,虽还支撑局面,但已成为无根之树。“驱董”战斗打响后,张立垣他们三人率领民众,冲进县衙,直抵大堂,喝令董大年出来答辩。董大年这只纸老虎,本质虚弱,此时原形毕露,吓得躲在堂后不敢露面,后来终于被人们从角落里揪出。张立垣等在堂前历数了董大年的累累劣迹,激起了民众对清代统治的更大仇恨。董大年面对众人的舌剑唇枪,欲辩无词,很快败下阵来,被愤怒的民众驱逐出县,滚回浙江会稽老家去了。董大年被驱逐出县时,前往县城观看的群众人山人海,人们都以一睹这个赃官的下场为快。董大年被抬在一无顶小轿上,左右各挑一副大纸牌,上面画着大乌龟。人们为了庆贺胜利,敲锣打鼓,放鞭鸣炮。在震天动地的口号声中,董大年平日的骄横气焰,丧失贻尽,浑身发抖,狠狈不堪。
促谋亲政
驱逐董大年后,张立垣、邓天一、李少卿等人筹建了同盟会乐安支部,进一步发展会员,壮大革命力量。这时,民国乐安县第一任县知事王文王或粉墨登场。这个王文王或,虽然身处改朝换代的关口,但是受旧传统、旧势力的影响太深,对推行民国新政不无抵触。张立垣等人等候多时,终于急不可待,找到县府,面见王文王或,直陈革新事宜。在他们的一再督促下,这一时期本县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发展教育事业,取缔私塾,倡办学校,派人赴乡村调查办学情况;创办中等教育,建立单级师范养成所,招收学生170多人,为以后发展教育培育师资力量;成立县议会,使民众得到参政议政的机会。经过努力,促成了县议会的选举,结果同盟会员在议会中的席位上取得了绝对的优势。
在和旧势力的斗争中,张立垣的声望越来越高,他被选为山东省临时议会议员。县教育会成立后,被公众推举为会长。后来,又被委任为县视学所(后改为教育局)所长。不久,他应友人邀请,辞去所长职务,离开本县,到济南市从事教学工作。
为民请命
1913年,袁世凯为了扩充实力,准备日后复辟帝制,登基坐殿,责成财政部筹措军饷。于是,财政部规定:凡民间买卖田宅,不论已税未税,一律呈现,重新纳税。王文王或推行民国新政虽然不力,但干起搜刮民脂民膏的行动来,却是得心应手。他接到验契的命令,急于邀功请赏,便雷厉风行,极力催办。百姓被逼迫到县府重新验契,遭受盘剥。一时,民心沸腾,怨声载道。而王文王或却因办理此事为全省之冠,受到省里的褒奖,名利双收。因此,他横征敛,更加有恃无恐。1914年农历正月二十九日,当王文王或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到乐安北部的碑寺口验契时,暴怒的乡民终于忍无可忍,聚众造反,痛打王文王或,使其命归西天。
“乐北民变”震动了袁贵妃朝廷,袁世凯认为事关重大,亲自批示通报全国。官兵也拥涌而至,捉拿抗暴乡民。王文王或的老婆狂叫:乐安百姓杀死父母官,犯下了弥天大罪!她要求:从碑寺口到县城,走一步,杀一人!以解她心头之恨。这些消息传到济南市后,一时满城风雨,皆曰乐安百姓大祸临头。在济南谋事的乐安县同乡都很着急,深为乡亲们的命运担忧。经过串连聚会,商、学各界同乡一致公推张立垣到青州市面见道尹,诉说原委,为乐安人民请命。张立垣不负众望,从济南坐车赶往青州,晋见道尹,慷慨陈词。他说,此次乐北民变,青州府以“官案”上报,把责任一味归罪于民,有失公允。实情是黎民百姓财物已被搜刮一光,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地步,实属官府谋略不当,官逼民反,历来引咎于官,那时官府理应省身自责,安抚百姓,实不该火上烧油,滥杀无辜。此行若不即止,乡民被逼走上绝路,铤而走险,只能以死相拼,别无他路……。
张立垣的诤诤诉词,青州道尹听了虽觉甚为刺耳,但迫于这次农民起义大有蔓延之势,权衡利弊,不得不在某些方面作出让步,责成乐安县府停止验契,除已被杀的十四人外,把捕去的人陆续放回。
《为国储材》
民国建立后,新式学校大有发展。这一时期,张立垣在济南市专注教育,辛勤耕耘,劳苦数载。他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学生一个个走向社会,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高兴之余,他不禁为家乡的农家弟子惋惜万分。韩疃村地处穷乡僻壤,能念得起书的人家衡若晨星,寥寥无几。他想,那时是民国了,人人都应该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于是,一个为家乡办学的意念在他心头萌生。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张立垣倾其积蓄,将自己平日节俭下的三百零六块的银圆(当时一块银圆值一百五十斤白面),捐献给村里,用以购材买料,在村西北角建成了一所新式学校。这所学校有五间砖基瓦顶的教室,出檐有廊,前面全是大格窗户,宽敝明亮。室内条桌方凳,整齐美观。学校设计独具匠心:厨房、寝室、花圃、鱼塘巧布其间;操场四周,刺槐松柏挺立;厅前阶下,麦冬长年青翠,迎春花、梅花、牡丹、月季、阳桃等随时节竞相开放。整个学校,鸟语花香,书声朗朗。它是韩疃村历史上第一所学校,百姓无不为之欢天喜地。
此事传到县里,民众齐声称颂,连县知事李传煦也赞叹不已,自愧不如,亲自率领学界人士向张立垣敬赠题有《为国储材》的匾额,以表感谢之意。山东省公署为表彰张立垣之一义举,特授予他三等银质奖章
不事权贵
张立垣的高尚品行,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三十年代初期,山东省公署考察了张立垣的业绩,拟请他出任某县县长职务。对于此事,张立垣察前观后,予以拒绝。
辛亥革命至此的二十年间,张立垣经历了如下的历史动荡时期: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到反袁、讨袁的“二次革命”;从段祺瑞操纵北京政府到丁巳复辟帝制,以至后来形成的各自为政、军阀割据的局面,使他痛苦地感到国民革命早已背离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演变成为个人争权夺利的数幕闹剧。更使他感到愤慨的是挚友邓天一的不幸遭遇:这位曾经参加上海市“肇和舰”起义,后又策动“海圻舰”反正,组织山东省护国军、武装讨伐袁世凯的前敌司令,曾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华革命军胶东半岛招讨使,革命足迹遍布全国的民国功臣,竟因为鄙夷和不满某些中国国民党上层人物的腐化堕落,而被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军阀韩复榘以“趋重下层,不择手段,充当晋绥军别动队”的罪名枪杀。他还看到,有名无实的民主、共和,没有拯救出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丧权辱国的条约在继续,帝国主义的势力在加强……。这一切,不禁使张立垣对官僚充斥的国民政府感动深深的失望。他打定主意,继续执教学界,洁身自好,断然不与新朝权贵们同流合污。
宣传抗日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北京芦沟桥向中国军队开炮,悍然发动了全面吞并中国的侵略战争。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张立垣心中反帝爱国的烈火熊熊燃烧,勇敢地站在了斗争第一线。
这年冬天,他为了向家乡人民宣传抗日,特意由济南市回到广饶县,召集旧日学界同仁,率领广饶中学的爱国学生,组成十五支抗日救国宣传队,到城关、李鹊、颜徐等集市上台演讲,揭露日寇的血腥暴行,号召人民同心协力,保家卫国,积极抗战,不当亡国奴。每到一地,他都亲自登台演讲,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公之于众。每每讲至悲惨之下,声泪惧下。民众听了这位白发老人的动情演讲,都深为感动。时常,他的喉咙都喊哑了,还不肯歇息。当年张立垣带领下乡宣传的学生,已成为古稀老人,他们对此情景都还记忆犹新,他们永远忘不了张老师那寒风中的身影及雪地上的足迹。
傲骨亮节
回广宣传之后,张立垣返回济南市,继续执教于山东省立师范学校。
1938年,日寇为了沟通南北战场,控制京沪铁路这条交通大动脉,步步向济南进逼。军阀韩复榘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放弃黄河天然屏障,不战自退。随之,济南沦陷。
日寇在完成了对济南的武装占领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也开始进行渗透。他们收买一些汉奸文人,鼓吹卖国谬论,宣扬“中日亲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日本人来是为了使中国变为富强之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等等。面对日寇这些混淆视听、笼络人心的鬼蜮伎俩,张立垣义愤填。他常利用上课的机会,无情地揭露日寇、汉奸的阴谋诡计。课堂上,他以文天祥坚持民族气节、以死殉国的事迹,教育学生爱国反帝,学习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品格。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岁月,面对强大的敌人,不少人对我国是否还能打败日本侵略者丧失了信心。这时张立垣却坚信中原地区决不会亡国,他教育学生要做刚强之人,要象松树那样,勇于经受严寒酷署、狂风暴雨的考验,不为恶劣的环境所屈服,决不能在思想上向敌人交械投降。在一次作文课上,他在作了慷慨演说之后,以《岁寒然后知松柏》为题,让学生撰写文章,抒发感情,表达意志。不料,此事被日寇安插在学校里的爪牙探知,报告了日本宪兵司令部。日寇头目闻知大怒,要逮捕张立垣,兴师问罪。校方及同事都深知张立垣的为人,便多方通融,极力斡旋,此事才算了结。事后,同事好友都劝张立垣今后更多加小心,千万不可造次。对此,张立垣毫不在意,一笑了之。
正气浩然
1942年,百年不遇的大旱使沦陷区人民处于更加严重的灾难之中。
盘踞广饶县的伪顽地方武装——保安十六旅投降日寇后,成为其忠实的帮凶。他们乱立名目,巧取豪夺,催粮逼款,绑票敲诈,气焰十分嚣张,直搞得广饶大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张立垣的家庭在这场天灾人祸 中,同样历尽磨难,倍受艰辛。在家务农的儿子张钦周,眼看活不下去,只好带领全家人投奔济南市父亲处谋生。时间不长,在日寇“强化治安”下,连橡子面也断绝供应,进而又刀枪相逼,除孙子张沛甫因年龄小准许张立垣留下外,其余皆被赶出济南。他们无路可走,只好又回到韩疃,再受煎熬。就在这年夏天,张立垣在济南接到了来自广饶县李青山的一封信。信中云:“晚辈青山习武兴兵,实为保卫家乡安全。纵观历史,古今成大事者,皆文韬武略并举。今吾意在开发民智,兴办学校,以造福家乡人民,唯才疏学浅,深恐遗羞乡里。先生德高望重,才华横溢,实为最佳之导师。我等思贤若渴,盼之犹如久旱甘霖。万望先生荣归故里,敬烦赐教,青山将不胜谢之……”。原来,李青山投降日寇后,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群众都对这个卖国的大汉奸恨之入骨。在万人唾骂、臭名远扬的情况下,李青山为了装潢门面,抬高身价,在自己的毛王据点里办起了一所中学。张立垣的资历和声望,使李青山想入非非。他妄图请回张立垣,利用其威望改变自己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张立垣一眼便看穿了李青山的用意,尽管李青山在信中许了很多愿,什么回来后给团级军官待遇,家人也可到军中任职等等。但是,疾恶如仇的张立垣毫不为之所动。他鄙夷地撕碎来信,使李青山的企图成了泡影。
雪中送炭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集团大耍两面手法,一面高唱和平民主,一面磨刀霍霍,扩军备战。在这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从民主革命时期走过来的张立垣,心明眼亮,是非明辨,不为中国国民党蛊惑人心的反革命宣传所欺骗。他把自己几十年来未实现的革命理想,寄托在共产党、八路军身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
1946年春末,我军拟解放张店区,但军中引爆器材奇缺。我渤海军区某部营长吕风河(广饶县西营乡吕家道口人),接受上级命令,要在短期内为部队搞到这批器材。吕风河过去是张立垣的学生,曾深受老师爱国热情的熏陶。此时,他想起了张立垣,坚信这位先辈一定会帮助自己完成这个任务。
于是,吕风河找到张立垣的亲戚郝东兴(广饶县石村乡东南村人),委托他去济南市办理此事。
郝东兴到济南后,便把吕风河的信交给了张立垣。张立垣看后便烧掉了。他安排郝东兴住下后,就着手去搞我军急需的这批引爆器材。一个教书的先生要搞到这些东西,是不容易的。他在济南奔波数天,终于找到了门路。当时,掌管济南军备物资的军官(姓名已无法考证),正好是张立垣的学生,他便把这位军官召到家里,商谋此事。这位军官瞻前顾后,非常犹豫。张立垣就以老师的身份对他晓之以理。经过多次促膝长谈,终于使他下定决心,以巡视检查部队装备为名,把这批物资藏在汽车里带了出来,又借口探望老师,送到了张立垣的家里。张立垣密封、伪装好了以后,交予郝东兴带回。郝东兴临上火车时,张立垣亲自送到车站,嘱咐相识的列车人员予以关照。为了确保安全,事先张立垣还通过关系和济南市的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派了数名人员随车东行,暗中保护郝东兴,一直到湖田车站下车,郝东兴被吕风河派来的人接走后,这几人才返回济南。
郝东兴顺利回到我广南根据地后,部队为他开了庆功会。郝东兴说:“我只不过是跑了趟腿,功劳全是老伯父(他对张立垣的称呼)立下的。”
返归故里
1948年,张立垣因年老体衰,归居本乡。全国解放后,济南市有关部门因他一生献身教育,劳苦功高,派人接他回济南安度晚年。他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为国家作什么贡献,不甘无功受禄,婉言谢绝了上级领导的邀请,安居家园。
这时,张立垣已年八十有余,但是他关心国家、致力教育事业的情愫一如既往。他看到过去被毁坏的学校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又建立了起来,内心感到无比高兴。闲来无事时,便常到学校走动一番,指导老师们熟悉教学规律,掌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老师们对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十分尊敬,晚间经常到他家里集聚,就星期日函授师范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向他求教。他总是有求必应,耐心讲解,诲人不倦。老师们为了满足这位老人的心愿,常把学校里订的报纸给他送去,让他了解国家大事。他思想敏税,极易接受新鲜事物。当他从报纸看到我国出兵抗美援朝战争的消息后,对党中央这一英明决策感到欢欣鼓舞;看到村子里办起了识字班,农村妇女有了学习文化的机会,立即表示赞同,称之为“妇女解放的事业”;对上级号召办互助组,他也是大力支持,认为这样组织起来,人多力量大,可以战胜一些小家小户难以克服的困难,特别是对家中有孀妻弱子、缺少劳力的人家,更是一种支持。
1957年12月18日,张立垣先生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与世长辞。终年90岁。
张立垣(1867—1958) 字筱藩。广饶县韩疃村人。社会贤达人士。辛亥革命
参加同盟会。 1912年4月,与邓天乙等革命党人成立同盟会乐安支部。同年被选为
山东省临时参议会议员、县教育会会长。1913年,任县视学所所长,长期从事教育
事业。曾在青州市第十中学、济南女子师范、山东省立师范学校任教。民国初年,因
倾其积蓄捐资兴学,广饶县知事李传煦及学界人士赠予他“为国储材”匾额,山东
省公署授予他三等银质奖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广饶县中学的学生一起,组织
抗日救国宣传队。1942年,汉奸李青山以办学为名,欲拉张立垣为其装潢门面,并
许以优厚待遇,被他拒绝。就在同年10月,其长子张钦周竟因长期缺粮被饿死。
1948年,张立垣归居乡里。1958年2月6日病逝。
人物生平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联合各反清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张立垣接受三民主义,成为同盟会员。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张立坦深受鼓舞,立即与延火焌三等率学界人士在乐安县城集会,发表演说,宣传三民主义,呼吁民族革命,力主推翻满清统治,提倡民权。
1912年4月,与邓天乙等革命党人成立同盟会乐安支部。同年被选为山东省临时参议会议员、县教育会会长。倾其积蓄捐资兴学,广饶县知事李传煦及学界人士赠予“为国储材”匾额,山东省公署授予三等银质奖章
1913年,任县视学所所长,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曾在青州第十中学、济南市女子师范、山东省立师范学校任教。
1914年农历正月二十九日,乐安县知事王文王或横征暴敛被乡民打死(称“乐北民变”),乐安商、学各界公推张立垣到青州面见道尹,张立垣慷慨陈词,道尹责成乐安县府停止验契,除已被杀14人外,其余被捕的皆陆续被放回。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吞并中国的侵略战争,张立垣从济南回到广饶,组织15支抗日救国宣传队,宣传抗战,不当亡国奴。后返回济南,继续在山东省立师范学校执教。
1938年,济南市沦陷。张立垣利用课堂,揭露日寇、汉奸“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中日亲善”等阴谋。
1942年,汉奸李青山以办学为名,欲拉张立垣为其装潢门面,并许以优厚待遇,张立垣严辞拒绝。
1948年,年老归居乡里。1957年12月18日,与世长辞,终年90岁。主要成就
人物评价
正气李浩然1942年,百年不遇的大旱使沦陷区人民处于更加严重的灾难之中同年10月,象韩疃村许多穷苦人的悲惨结局一样,张钦周在遭受了长期缺粮断食的折磨后被活活饿死。张立垣接到独生儿子的噩耗,悲愤交集,怒火满腔,他痛惜儿子的早逝,切齿鬼子汉奸的残暴无道。他带领孙子张沛甫从济南赶回韩疃,处理儿子的后事。这时,他看到自己亲手建立的学校,已被战火摧残。事业、心愿的破灭,使他更加痛心不已,不由地又一次流下了点点热泪。他恨透了那个兵荒马乱、暗无天日的世道。事毕,为避免李青山之流闻他回乡之讯前来纠缠,他只在县城一个朋友家住了一宿,便悄然离广回济。他抱定:“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的信念,宁死不屈,誓与敌伪 不共戴天。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概况
人物事迹
辛亥先锋
驱赶赃官
促谋亲政
为民请命
《为国储材》
不事权贵
宣传抗日
傲骨亮节
正气浩然
雪中送炭
返归故里
人物生平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