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维(1918年10月-2003年3月),男,别名张萍,
龙港区(原
兴城市)
双树乡东砬村人,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
鲁迅美术学院,中国表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曾任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副主任、
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组负责人,文艺级别为四级。
1926年,年仅8岁的张守维随父亲进
山海关区,在
河北省、北京、
陕西省等地读书。1937年12月,他远赴
延安市成为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生,毕业后转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戏剧系第一期学习戏剧表演。1944年,张守维在
歌剧《
白毛女》中饰演“
杨白劳”,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位“杨白劳”扮演者。1945年至1948年,张守维在东北文工团工作。1948年起,他先后担任
嫩江省实验话剧团团长、
黑龙江省文工团团长、
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任、东北戏曲研究院副院长、
辽宁省戏曲研究院院长等职务。1951年8月,他以中国青年文工团歌剧队副队长身份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联欢节,参与《白毛女》《
三岔口》演出和导演,后随团在欧洲九国巡演,还出席过
东北地区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1970年10月,张守维参加了第四届全国
文代会。
1980年,张守维离休。2003年3月,张守维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张守维曾任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中央实验话剧院艺术委员会委员,获得过优秀演员、优秀导演等荣誉。其参演的1951年版《
白毛女》获得
第30届华鼎奖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优秀电影作品提名。
张守维,别名张萍,1918年10月出生于
辽宁省葫芦岛市,
龙港区(原
兴城市)
双树乡东村人。1926年,年仅8岁的张守维随父亲踏入
山海关区,先后在
河北省大名县、
泊头市以及
乐亭县等地完成小学学业。此后,他又于
北平市、
西安市两地继续中学阶段的学习。张守维在陕西省立西安二中(今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求学期间结识了一批满怀爱国热忱的师生。
1937年6月,张守维加入了由爱国青年学生所组成的旅行剧团——“斧头剧团”,并演出
街头剧《
放下你的鞭子》。同年12月,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助力之下,他离开西安,历经辗转抵达
陕北地区。在延安,张守维被选派至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三期进行学习。1938年8月,他从
鲁迅美术学院戏剧系第一期毕业。
自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张守维转而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第一期,研习戏剧表演。毕业后,他留在鲁艺实验剧团工作,主要排演抗战题材的话剧。1944年,
贺敬之与
丁毅执笔创作了
歌剧《
白毛女》,张守维被举荐饰演“
杨白劳”,由此成为中国戏剧史上首位“杨白劳”的扮演者。
1945年
日本投降后,依照中宣部以及周恩来的指示,
延安市的青年文艺工作者组成
东北地区文艺工作团开赴东北,张守维作为该团成员,随团于10月底抵达
沈阳市,不久后撤离沈阳前往本溪。在之后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始终是团里的话剧台柱演员。1948年,张守维担任
嫩江省实验话剧团团长。嫩江省撤销后,他先后担任
黑龙江省文工团团长、
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任、东北戏曲研究院副院长、
辽宁省戏曲研究院院长、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副主任等职务。在此期间,他参演电影《
白毛女》,再度饰演
杨白劳。
1950年12月,张守维成功当选为黑龙江省文联主席。1951年8月,张守维以中国青年文工团歌剧队副队长的身份参加在
东德首都柏林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联欢节。在此期间,他参与了《
白毛女》《
三岔口》等
歌剧、
京剧的演出以及导演工作。联欢节结束后,他随团在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匈牙利、
波兰、
苏联、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捷克斯洛伐克、
奥地利和
阿尔巴尼亚等
欧洲九国展开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巡演。他还曾出席过
东北地区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此后数年,张守维导演了京剧《
断桥》以及由
韩少云主演的评剧《
小姑贤》。1955年3月,张守维辞去行政工作,调至北京专门从事
戏剧教育,担任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副主任。
在“文革”期间,张守维遭受审查,其妻子也遭到迫害,他的两个女儿被送往
北大荒支边。1970年10月,张守维参加了第四届全国
文代会。张守维的艺术生涯中断了将近八年之久。1973年,他在电影《
青松岭》中饰演配角老五爷。拨乱反正后,张守维担任
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组负责人以及院艺术委员会委员。1979年10月,张守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文代会代表。在漫长的艺术生涯里,张守维曾荣获优秀演员、优秀导演等荣誉。他曾任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央实验话剧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组负责人,文艺级别为四级。
张守维是第一位饰演“
杨白劳”的演员,他的表演让“喜儿爹”的形象深入人心。他所饰演角色的电影不但荣获国际电影奖项,而且经久放映,长盛不衰。(
美团猫眼电影评)
2019年12月,张守维参演的1951年版《
白毛女》获得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十佳电影提名。2021年5月,张守维参演的1951年版《白毛女》获得
第30届华鼎奖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优秀电影作品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