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镇,地处婺源县城,是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古镇,溯源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始称弦高,又因有蚺蛇山而名蚺城,再称紫阳(以圣哲先贤朱熹别号冠名)。解放后历经
安源区、城关乡、婺源镇、城镇公社、城关镇更迭演变,1984年复名紫阳镇。1999年、2001年、2003年三次撤乡并镇后,原武口、潋溪、高砂、梅林等四乡成建制并入紫阳镇,镇域面积扩大为352.5平方公里。
紫阳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显,是赣东北赣、浙、皖三省交界边贸重镇,两条跨省通道穿境而过,景婺黄、景婺常两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
合福高速铁路、
衢九铁路正在规划兴建并横贯东西;同时紫阳镇正处于
庐山、景德镇与
黄山市、
三清山、
千岛湖之间的黄金旅游线上,到达周边旅游景区景点时间均不超过4小时。
紫阳镇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拓展面积8平方公里,旅游、招商、人居环境日渐优化。紫阳镇的
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全镇有各类民营企业3000余家,投资亿元以上的“天佑药业”“罗宾汉陶瓷”“浪莎袜业集团”为化表的规模保龄球业、骨干企业纷纷落户。
概况
解放后历经
城关镇更迭演变,1984年复名紫阳镇。紫阳镇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行政区域调整,归并了原武口潋溪、高砂、梅林四乡,2008年3月,辖内的湖林、高砂、岭下三个行政村和城关、向阳村的部分村小组实行由县
工业园区管委会代管。同年8月,又分设了蚺城街道办事处,城关、香田、东岭坞、上梅州四个行政村和儒学前等七个社区居委会划入蚺城街道。调整后的紫阳镇现下辖汤村、向阳、杨杭考水、齐村、王家墩、西坑、梅林、坑口、一都、善坑、杨溪、拥溪、马家戴家15个村委会和武口1个社区居委会。
全镇总人口31984人,行政区域面积29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万亩,茶园面积0.5万亩,林地面积31.5万亩,
森林覆盖率75%。是全县的商品粮生产区,商品蔬菜的主要供应地,重点产茶大镇,国家生态公益林建设重点镇。
历史沿革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析
休宁县之回玉乡和
乐平市之怀金乡置
婺源县,以地当婺水源头而名,隶
江南西道歙州管辖,县治清华。天复元年(901年)县治迁
弦高(即今县城)。宋
宣和三年(1121年),
徽州改为
徽州,婺源隶徽州管辖。元
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婺源州,属徽州路。明属
徽州府,
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清仍明制。
1934年从安徽省划入
江西省,隶第五行政区。1947年划回安徽省,隶第十行政区。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复划归江西省,隶
乐平专区。1950年改属
浮梁专区。1952年起隶属上饶专区(上饶地区)。现属
上饶市。
1984年,设置
清华镇建制(赣府厅字[1984]357号)。1985年4月18日,设立珍珠山、武口、晓林、凤洲乡(赣府厅字[1985]230号)。
1993年,撤销秋口乡、江湾乡、赋春乡、中云乡,设立秋口镇、
江湾镇、
赋春镇、
中云镇(赣民字[1993]34号批复)。
1994年11月25日,撤销许村乡、镇头乡、大乡、思口乡,设立
许村镇、镇头镇、
大畈镇、
思口镇(赣民字[1994]238号批复)。
1997年8月18日,撤销太白乡,设立
太白镇(赣民字[1997]175号批复)。至此,全县面积2947.4平方千米,人口32.5万。辖11个镇、16个乡:紫阳镇、
清华镇、大畈镇、江湾镇、思口镇、
秋口镇、赋春镇、镇头镇、中云镇、许村镇、太白镇、
沱川乡、
段莘乡、古坦乡、
浙源乡、
溪头乡、鄣头乡、甲路乡、晓乡、武口乡、潋溪乡、龙山乡、高砂乡、
珍珠山乡、晓林乡、梅林乡、凤洲乡。
1999年5月31日,撤销武口乡,并将梅林乡的上梅洲行政村、潋溪乡的东岭坞行政村划归紫阳镇(赣民字[1999]125号批复)。至此,全县辖11个镇、15个乡。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318658人,其中:紫阳镇40771人,
清华镇16446人,秋口镇20600人,江湾镇15430人,
大畈镇6088人,思口镇12319人,
中云镇11212人,
赋春镇21162人,镇头镇11233人,许村镇13075人,太白镇14923人,潋溪乡6364人,晓容乡7131人,溪头乡11805人,
段莘乡15200人,梅林乡9810人,高砂乡13750人,龙山乡8817人,甲路乡7202人,
浙源乡12335人,
沱川乡6216人,鄣山乡8229人,古坦乡9246人,珍珠山乡10761人,晓林乡3349人,风洲乡5184人。
2001年12月3日,撤销潋溪乡,西坑行政村划归紫阳镇;杨溪、善坑行政村划归梅林乡;撤销晓林乡,划归
中云镇;撤销晓鳙乡,划归江湾镇(赣民字[2001]570号批复)。
2002年底,
婺源县面积2947.51平方千米,总人口33.5万人。辖11个镇、12个乡,10个居委会、173个行政村。县政府驻紫阳镇。
2003年8月19日,鄣山乡更名为
大鄣山乡(赣民字[2003]190号批复)。2003年9月28日,撤销高砂乡,成建制划归紫阳镇管辖(赣民字[2003]252号批复)。2003年10月21日,撤销梅林乡,成建制划归紫阳镇管辖;撤销大畈镇,成建制划归
江湾镇管辖(赣民字[2003]273号批复)。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33.5万人,辖10镇10乡。
2005年3月17日,
江西省民政厅《关于同意婺源县撤并乡镇的批复》(赣民字[2005]26号):同意撤销婺源县龙山乡,成建制划归
中云镇管辖;撤销凤洲乡,成建制划归许村镇管辖(赣民字[2005]26号批复)。
2006年1月20日,撤销甲路乡,成建制划归
赋春镇管辖;撤销
古坦乡,成建制划归
大鄣山乡管辖(赣民字[2006]5号批复)。
2008年设立
婺源县街道,由紫阳镇划出花园域、涵春、文博、儒学前、蚺城、文公、天佑7个社区,香田、东岭坞、上梅洲、城关4个行政村组成。
区位优势
交通便利,区域优势突显的紫阳镇处于
庐山、景德镇与
黄山市、
三清山、
千岛湖之间的黄金旅游线上;赣、浙、皖两条
省道穿境而过,景婺黄、景婺常两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九景铁路正在规划兴建并横贯东西;紫阳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茶乡路、书乡路、
北京二环路凸显都市风采;天佑路、文公路、金庸路承载历史经典;紫阳镇
民营企业3000余家,投资亿元以上的“天佑药业”、“罗宾汉陶瓷”为代表的规模企业、骨干企业纷纷落户紫阳镇;
生态工业园、“文公厥里”、“佛教文化城”等大型项目全面启动。
农业产业
重点粮区
。紫阳镇拥有良田面积3.5万余亩,年产商品粮1520万公斤,是优质稻种植基地和商品粮供应基地。
产茶大镇
种茶
焙茶历史悠久,是“上梅洲”良种茶源发产地,境内有专业生产茶场—武口茶场和各个村级茶场。茶园总面积7268亩,年产茶叶18.6万公斤,是传统的支柱产业和市场营销的主要龙头产品。
示范区
建有近郊
反季节蔬菜,规模示范基地和以
甘蔗、茶苗、花卉为主的多种
经济作物种植基地;高砂的“荷包红鱼”养殖基地;香田、东岭坞、马家村的畜禽养殖基地;上梅洲村的果业基地。示范区具有“调整幅度大,产业特色明显,规模效益高,辐射带动强”特点,成为农村新的经济成份和主要增长点。
婺源县紫阳镇重视发展农业,扶持农民进行深度资源开发。已形成高砂红鲤鱼,东岭坞茶苗,马家、汤村、城关蔬菜,考水香菇、木耳,梅林药材一村一品的规模效益,建立基地3000余亩。紫阳镇把发展以蔬菜、茶叶、红鱼为主的“一村一品”规模经营作为兴镇富民的重要措施,按照区域开发、合理布局、重点投入,使
传统产业由“低效型”向“高效型”,“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
根据土质、气候、资源、市场和农民的种养习惯,因地制宜,适合什么,发展什么,促进各地优势的发挥。高砂的荷包红鲤鱼,作为“
国宴”用鱼,已“游”入寻常百姓家,年产量达400多吨,实现产值80万元。东岭坞村培育“上梅洲”茶苗供不应求,达近200万株,产值18万元。“一村一品”红红火火,紫阳镇农业总产值达5980万元。
林业资源
林木资源丰富,
森林覆盖率85%,山林面积36.5万亩,是国家重点公益林和
长江防护林建设基地,是婺源城区和三大进出口主要公路沿线“绿色长廊”风景示范林带,森林活立木蓄量达120万立方米,经济
油茶林、商用毛竹林面积7000亩,是一座极具开发后发优势的“绿色森林宝库”。
个体经济个私经济已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主流,紫阳镇现有各类工业企业188家,名气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年产180万平方的罗宾汉陶瓷有限公司,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年产值180万的天贻木竹工艺厂;年创产值800万元的洪刚精工量具有限公司;投资4600万元的星江水电有限公司。企业结构逐步趋向优化、合理,形成了以陶瓷、制药、服装、
食品加工、木竹深加工等为主的六大类工业群体。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一批与旅游有关的企业应运而生,呈快速发展趋势,主要企业有:三清婺源旅游集团、联信旅游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小妹生态食品有限公司、日月生态产业有限公司、大自然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绿苑茶业有限公司以及众多的宾馆、酒店、旅游旅行社等,成为拉动城市发展的第三产业。紫阳镇工业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全民创业的热潮,农村经营出现专业化、规模化的良好势头,各类种养大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紫阳镇各类种养大户截止至2005年12月止累计达75户。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余南方的专业养鱼、施碎春的青春种植场、夏旺来的千头养猪场、程焰林的
奶牛养殖场等等。这些种养示范户,依靠科技手断和辛勤劳动,创造了价值财富,带来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也带动了农村一方经济的发展。
资源产业
紫阳镇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以
有机食品、
木竹加工,茶叶加工出口、水利发电、茶机制造、建材、医药、印刷、酿酒等行业,形成国有、集体、个体私营等多种性质工业企业新格局。形成一批生态环保型的龙头企业,主导产品有“大鄣山茶”为中国首家AA级绿色食品并取得
欧盟有机食品监督机构(BCS)的认证,打入欧盟市场,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纯天然、元污染、高品质”的有机农产品,同时强调以生态、文化为主的旅游业开发。优化了投资环境,在城南新建了城南工业园区,并发布了《私营工业园招商引资优惠办法》,吸引了几十家外来和当地企业入园。
基础设施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紫阳镇武口区茶乡西路崭新的农民街高楼耸立;城北区天佑路、文公路、书乡路两侧天佑中学、邮政大楼、良友大厦、凯悦大洒店、农行、农发行、茶业培训中心、人民医院、建设大厦、
金牛宾馆、紫阳镇财政所综合楼、
新华书店总店、
中国建设银行、财保、地税、民政局社区服务中心等五层以上的现代建筑拔地而起。
城镇人口增加到3万多人,其中
非农业人口2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不断发展,财政收入用于上述事业发展的支出逐年增加。各村都有文化站,均安装了有线电视网络。紫阳镇拥有各类科学技术人员1000多人,普通中学5所,重点中学1所,职业中学2所,在校学生人数14000多人。高考录取率连续8年名列
上饶市前茅。
镇村建设
紫阳镇共有22个行政村216个村小组,农村人口4.04万人,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紫阳镇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这个根本目标,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以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为支撑,以村镇规划为切入点,以“三清三改”为突破口,在全面铺开“三清”工作的同时,重点狠抓了樟村降村、大埠新村两个示范村,推动了紫阳镇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1、扎实推进“三清六改”工作,农村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改变了以前农村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现象。总计完成清理垃圾383吨,清淤泥644立方米,清路障个120个,完成改路21.863公里,改水445户,改厕396户,改栏73户,拆除空心房1135平方米,外墙2346平方米,新建1400平方米。普及电话180户,普及有线电视25户,普及
太阳能24户。2、大力发展
渔业、果业、蔬菜等主导产业和茶叶、
甘蔗等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3、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新村活动,促进农村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紫阳镇大力开展了以“三清六改”、文明村镇创建为主要内容的塑造新风貌和“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加强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制定了
村规民约、理事会章程等制度,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示范户评选,有效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
经济发展
2011全年完成生产总值5.3亿元,增长17%,财政总收入5884万元,增长19.9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805万元,增长57.6%;农民人均纯收入4011元,增长15%,各项经济指标快速跃升。
-----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转变招商引资方式,除了以环境招商、以商招商等常规思路外,还采取了九牛拔一毛的战略,紧盯那些产生税收快、见效快的企业,特别是争取那些大公司、大企业在我镇设立分部经济,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引进了天佑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平安缘门业有限公司、安达物流运输有限公司、森源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项目,实际进资达4900万元。
-----项目建设取得突破。一是为策应县委、县政府全力推进“一环四区”建设,迅速拉开城市建设的大框架,围绕城市重点项目建设,该镇全力服务推进广场北侧土地整体开发建设工程“一桥四路”、府前路、旅游商品产业园、工业园区等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累计完成征地1300余亩,房屋拆迁3户,确保了县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妥善协调好京福高铁国家重点项目工程施工建设中涉及到的集体和群众利益矛盾问题,共处理各类矛盾纠纷60余起,解决了50余起,确保了国家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大力推进村级组织场所建设,经过多方协调,并多渠道筹措资金启动了汤村村民活动中心项目建设,向阳村民活动中心项目已办理了申报手续,工程即将正式动工。
-----农业产业效益明显。全年共落实种植早稻3236.92亩、中稻20807.04亩、晚稻3451.39亩,年粮食总产达11088吨,冬种油菜落实面积8101.99亩。为进一步巩固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我镇结合实际继续加大发展区域优势明显的特色和高效农业及畜牧养殖业,以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等措施,加大对镇域特色农业和种养大户的培育力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思路,发展新型效益农业,一是大力发展蔬菜、茶叶、西瓜等生态优势农业产业。二是大力培育猪、鱼、鸡、鸭、鸽等畜牧专业养殖户,杨溪、善坑、坑口、一都等地一批专业养殖户已如雨后春笋般的拙壮成长。
-----城乡面貌深刻变化。一是加大公路建设力度,投资240万元,完成了坑口至石2.5公里、拥溪至杨溪9公里公路拓宽改造硬化工程;投资460万元,启动紫阳镇至车田13公里公路第二次拓宽升级改造硬化工程;投入资金320万元,完成湖村、安口、吴村坞至上坳、齐村至
丰田汽车、江坑等11.5公里组级公路拓宽改造硬化工程。二是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镇9个新农村建设点共筹集资金240余万元,完成村内主干道硬化5公里,村内巷道硬化3公里,改水550户,改厕550户,改房2500平方米,改栏100处,建室外活动场所7个,室内活动场所7个,村内下水道1公里,清除淤泥100吨,清理路障30处,新增
太阳能40户。
-----民生持续得到改善。劳动保障工作进一步拓展,年组织劳务输出0.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30人,就业率95%。年内为98名返乡农民工办理了
小额贷款280万元。新型农村
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520人,领取养老金人员3202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8449人,参合率96.87%,参保金额达78万元。城乡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
五保户和城镇“三无”特困户群众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