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年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
钟年(1961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男,汉族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毕业。1983年起在中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任职,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底破格晋升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2001年11月调至武汉大学人文学院,曾任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复旦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等单位的特约研究员。 钟年曾荣获武汉大学学生“最受喜爱的十佳优秀教师”称号,并担任“中国心理学与中国发展论坛”发起人。他还是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的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中国人类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社会学会理事,湖北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武汉市地方志编委员会委员,《民俗研究》杂志编委等职。
人物经历
1961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随即任职于中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1991年9月调至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1995年底破格晋升为教授。2001年11月调至武汉大学人文学院。曾任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主任、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现为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兼职教授、复旦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讯指挥学院兼职教授。
自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等领域的研究,曾多次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湖南省等地的汉族瑶族苗族土家族地区开展田野调查,有关研究成果曾获国家民委、湖北省等处的优秀科研奖励。
科研项目
1、湖北农村社区文化研究湖北大学重点项目)
2、荆楚文化遗产与先进文化建设(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基金项目)
3、英雄祖先与民族历史(台湾蒋基会,子项目主持)
著作要目
曾参加《人类学词典》、《社会学词典》的编写,合作主编“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心理学与中国发展》、《中国文化厄史》、《黄鹤楼志》、《大江东去——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著有《文化之道》、《中国人的传统角色》、《人类信息的沟通——传播史》,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未定稿》、《心理学探新》、《大众心理学》、《武汉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现代传播》、《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文献》、《读书》、《东方》、《社会科学战线》、《东南文化》、《民俗研究》、《寻根》、《民俗曲艺》(台湾)、《历史月刊》(台湾)、《中国文化月刊》(台湾)、《孔孟月刊》(台湾)、《国文天地》(台湾)等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100余篇,一些著述曾被《新华文摘》、《书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民族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史》等专题)、《中国人民大学社科信息集萃》、《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以及美国的《世界日报》(WorldJournal)等报刊转载。
一、独著
1.1999,《文化之道——人类学启示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
2.1999,《中国人的传统角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二、合著
1.1997,《中国文化厄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三、主编
1.1999,《黄鹤楼志》(副主编并撰“概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四、参编
1.1988,《社会学词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
2.1991,《人类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5月。
五、学术性文章
1.1982,智力问题探新,《心理学探新》1982.4.
2.1985,谈谈旅途社会调查,《社会(社会学杂志)》1985.5.
3.1985,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瑶族女不读书的研究,《民族研究》1985.5.
4.1985,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瑶族教育情况调查,《广西民族研究》1985.1.
5.1986,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竞赛,《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4.
6.1986,我国民族学如何为现实服务,《民族学与现代化》1986.4.
7.1987,广西融水红瑶婚姻、家庭及习俗心态调查,《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7辑。
8.1987,猿人转变新论,《未定稿》1987.23.
9.1988,排笙文化丛初探,《贵州民族研究》1988.1.
10.1989,对早婚和不落夫家的新认识,《广西民族研究》1989.4.
11.1990,勤奋耕耘六十余载
著作等身桃李满园——记吴泽霖教授,《湖北社科通讯》1990.2-3.
12.1990,文化与人格(译文),《民族译丛》1990.2.
13.1991,试论宗教与民族心理,《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4.
14.1991,从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看人类起源的动力,《当代中国人类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1。
15.1992,吴泽霖民族研究思想述评,《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4.
16.1993,文化濡化及代沟,《社会学研究》1993.1.
17.1993,吴泽霖民族博物馆思想管窥,《民俗研究》1993.1.
18.1993,女娲神话中的一个关键细节的复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4.
19.1993,《人类学辞典》求,《辞书研究》1993.5.
20.1993,从田野中来,《读书》1993.9.
21.1993,宗教意识论略,《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4.
22.1993,我国各民族泥土造人神话的比较研究,《黔南民族》1993.1-2.
23.1994,余响之余响,《博览群书》1994.2.
24.1994,置于时空流中的自然崇拜——《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读后,《民族研究》1994.2.
25.1994,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的变迁,《社会学研究》1994.3.
26.1994,论人类起源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3.
27.1994,鸡子和宇宙蛋——创世神话中的生殖意象,《贵州民族研究》1994.2.
28.1994,天人和谐——中国古神话透露的信息,《东方》1994.2.
29.1994,女娲与依罗——土家族神话对古神话复原的启示,《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1.
30.1994,“饺子”与洪水神话的干连,《淮阴师专学报》1994.1.
31.1994,生产、生殖、祖社及太阳树——中原地区古代桑文化谈片,《文史知识》1994.4.
32.1994,“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落脚点,《湖北教育报》1994,4,18。
33.1994,我国民族学发展中的缺憾,《社会科学战线》1994.4.
34.1994,峰回路转
柳暗花明——读《明清宫廷疑案》,《博览群书》1994.6.
35.1994,数字“七”发微,《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4.
36.1994,释“干栏”,《读写月报》1994.11.
37.1994,世纪末再回首——读吴泽霖《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一书,《民族研究动态》1994.3.
38.1995,心灵的战栗——美容手术失败的心理打击,《大众心理学》1995.1.
39.1995,一幅重要的画面,《读书》1995.4.
40.1995,宋代的妇女生活,《文史知识》1995.8.
41.1995,宋元时期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的冲击毁伤,《史学月刊》1995.4.
42.1995,从人类学角度看社会控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4.
43.1995,天梯考,《文献》1995.3.
44.1995,广告中的男性中心观,《学习》1995.9.
45.1995,妇女观的倒退,《光明日报》1995,10,4。
46.1995,女娲抟土造人神话的复原,《寻根》1995.3.
47.1995,中国民俗学攀升的坚实阶梯,《民俗研究》1995.3.
48.1995,龙与中华文化的多元起源,《黑龙江民族研究丛刊》1995.3.
49.1995,北方民族武力冲击对宋文化的双重毁伤,《湖北大学学报》1995.6.
50.1996,人类心理的跨文化研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1.
51.1996,论中国古代的桑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96.1.
52.1996,中原地区元典文化寻踪,《社会科学动态》1996.5.
53.1996,冯天瑜的文化之旅,《书城杂志》1996.3.
54.1996,戊戌不缠足运动的文化透视,《社会学研究》1996.3.
55.1996,女性与数字“七”,《民间文学论坛》1996.2.
56.1996,人类学对政治的研究,《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一辑,民族出版社,1996,5。
57.1996,放足与放心——戊戌不缠足运动的回顾,《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4.
58.1996,
宗法、保甲、乡约——两宋时期的乡村社会控制,(台湾)《历史月刊》1996.8.
59.1996,“上骈生耳目”新解,(台湾)《孔孟月刊》1996.12.
60.1997,说须发,《文史知识》1997.1.
61.1997,丐帮与丐——一个社会史的考察,《湖北大学学报》1997.1.
62.1997,中国神话的演化轨迹,(台湾)《历史月刊》1997.3.
63.1997,闲说皇帝,《东方文化》1997.2.
64.1997,成长的界标——中华民族的成年礼,《寻根》1997.4.
65.1997,名士与名妓,(台湾)《历史月刊》1997.6.
66.1997,民族史研究的有益尝试,《中国社会科学》1997.6.
67.1997,“金莲要小,牌坊要大”——宋代的妇女生活,《书摘》1997.12.
68.1997,文化二元性论纲,《畲族民俗风情》,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4。
69.1998,婚嫁与新娘——一个历史民俗学的考察,《民俗研究》1998.1.
70.1998,寡妇问题——社会史立场的检诘,《湖北大学学报》1998.2.
71.1998,盘古的来历,(台湾)《民俗曲艺》111期(1998年1月)
72.1998,巫的原始及流变,《东南文化》1998.2.
73.1998,从“粤人蓄婢”说开去——关于奴婢角色的风俗史话,《广东民俗》1998.2.
74.1998,可怜薄命作君王——历史上的角色错位现象,(台湾)《国文天地》第14卷第2期(1998年7月)
75.1998,门子与门人,《文史知识》1998.10.
76.1998,追忆泽霖先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4.
77.1998,从《评皇券牒》看瑶人的边际心态,《民族艺术》1998.4.
78.1998,从婚俗看婚姻的本质,《广东民俗》1998.4.
79.1998,中国历史上的流民,(台湾)《历史月刊》1998.8.
80.199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谈中国历史上的隐士,(台湾)《国文天地》1998.12.
81.1999,关于中国的大家庭,《读书》1999.1.
82.1999,侠士论谈,(台湾)《历史月刊》1999.1.
83.1999,试伦宗教的文化沟通本质,《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2.
84.1999,中医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数字“七”与女性的关系为例,(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9.2.
85.1999,中国历史上女性的反礼教行为,(台湾)《历史月刊》1999.4.
86.1999,文化的命运,《光明日报》1999,5,13。
87.1999,婚礼:文化的确认与民俗的展示,《广东民俗》1999.2.
88.1999,中国传统家庭的人生角色——以几种女性角色为例,(台湾)汉学研究中心编《中国家庭及其伦理研讨会论文集》,汉学研究中心出版,1999年6月。
89.1999,家庭类型研究及中国的家庭类型,《社会科学动态》1999.6.
90.1999,“仓颉四目”试解,《文献》1999.3.
91.1999,都市困境——人类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东方》1999.8.
92.1999,假设与验证的循环推进——由《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想到中国文化研究的学术路向,《湖北大学学报》1999.4.
93.1999,文化:越问越糊涂,《民族艺术》1999.3.
94.1999,中国历史上的君子,《湖北方志》1999.5.
95.1999,关系和关系研究——介绍《中国城市的工作和不平等》并以此纪念吴泽霖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4辑,民族出版社,1999年9年9月。
96.1999,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有关状元的风俗史话,《民俗研究》1999.3.
97.2000,图穷匕现话刺客,(台湾)《历史月刊》2000.2.
98.2000,宗族文化与社区历史——以湖北土家族地区为例,《湖北大学学报》2000.1.
99.2000,以人为中心——《潘光旦选集》读后,《博览群书》2000.3.
100.2000,敬老传统的社会与文化意义,《光明日报》2000,3,3。
101.2000,记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吴泽霖先生,《武汉文史资料》2000.2.
102.2000,人文精神和文化转型——冯天瑜教授的学术理路,《武汉文史资料》2000.4.
103.2000,粉墨生涯话优伶,《文史知识》2000.2.
104.2000,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的思考,《东方》2000.6.
105.2000,文化中的边缘人,《民族艺术》2000.2.
106.2000,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从《平皇券牒》看瑶族的族群意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4.
107.2000,解决问题
知难而上——人类学者访谈录,《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3.
108.2000,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中国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一种力量,《东南文化》2000.7.
109.2000,传统社会中的妇女抗争,《光明日报》2000,11,3。
110.2000,民俗(含“概况”、“过年”、“饮食习俗”),《武汉年鉴(2000)》“社会生活”,武汉年鉴社编辑出版,2000年8月第1版。
111.2001,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中国教育报》“学园”,2001,1,10。
112.2001,民间故事:谁在讲谁在听——以君盐神故事为例,《民间文化》2001.1.
113.2001,人类学关于环境与生活类型的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1.1.
114.2001,居住模式与生育文化,《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2.
115.2001,生育文化与宜昌市经验,《治本之路》,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5月。
116.2001,民俗(含“概况”、“庙会”、“行”、“游戏”、“礼品”),《武汉年鉴(2001)》“社会生活”,武汉年鉴社编辑出版,2001年7月第1版。
117.2001,警惕及集体名义下的学术腐败,《光明日报》2001,8,16。
118.2001,《艺术民俗学》评述,《民俗研究》2001.2.
119.2001,对时间与空间、文本与生活的关注——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读后,《湖北大学学报》2001.5.
120.2001,对土家族文化的一点认识(代序),《社区历史与乡政村治》,民族出版社,2001年10月。
121.2001,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现代化问题与文化多样性,《世界民族》2001.6.
122.2002,基督教礼仪文化的追索——读康志杰著《基督教的礼仪节日》,《江汉论坛》2002.2.
123.2002,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土家族文化的发生学阐释》读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2.
124.2002,从《创世纪》说开去——谈谈中国各民族的人类起源神话,(台湾)《国文天地》2002.4.
125.2002,民俗(含“概况”、“电子贺年”、“公共空间·综合性娱乐场”、“公共空间·民俗饮食文化街”),《武汉年鉴(2002)》“社会生活”,武汉年鉴社编辑出版,2002年7月第1版。
126.2002,人类家庭的文化透视,《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4.
127.2002,21世纪前十年中国民族学面临的任务,《民族学论集——兰州2001民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128.2002,生育文化与民俗心理学,《湖北大学学报》2002.3.
130.2003,人类生育、社会控制与文化心理氛围——从民族志材料出发对生育文化的讨论,《民族研究》2003.3.
131.2003,文化、文化结构与文化心理,《人文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月。
132.2003,中华民族的待老之道——从社会、文化、心理等层面展开的讨论,《民族学通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科研项目
著作要目
参考资料